有人說,人生就是不停地爬山。
翻過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後,發現還有更高的山在橫亙在前。
起起伏伏,欣賞著不同的風景。
如果讓我選,我寧願走平坦的大路。
腳步輕盈,向著心中的遠方。
01
昨天,今年服役滿20年的戰友發朋友圈說,終於作了決定。
中午趁著午休,我打過去電話,結果和我想的一樣——
他決定留下來,繼續幹四年。
如果不是過來人,我真的很難解釋,一個當了20年兵的戰友,又一次面臨進退走留時,內心的彷徨和焦慮。
說實在的,在部隊的那些年,每隔三年或四年,就周期性的來這麼一傢伙。
真的很煩很煩。
有時候,甚至可能會因此失眠。
記得,起初那些年,士官指標不多,競爭壓力很大。
很多留不下來的戰友,只能含淚不舍離開。
這些年,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戰友離隊時,開心得像個孩子。
其實,如果真的捨不得離開部隊,一定會難過,一定會哭。
這是人的情感的真實表達,很難控制。
中途有幾年,指標一下子大幅增加,想留的都能留下來了,一些不想留的,也因為要完成任務,而被勸留。
無形之中,又製造了一些焦慮。
還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坦白地說,劍客在部隊服役的16年裡,因為迷茫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始終相伴,從未離去過。
原本以為,戰友選了高級,就不用再為進退走留的事情煩憂了,哪曾想,他仍然沒有逃脫。
當年,一個車皮到部隊的戰友100多個。
到16年轉高級時,就剩下一個獨苗兒了。
說實話,我們都挺羨慕他的。
儘管平心而論,他並不是我們中最優秀的一個,也不是最適合在部隊的那一個。
但他一定是其中之一。
這也許是部隊的成功之處。
但還是難免遺憾。
畢竟最好的兵,最希望在部隊幹的兵,最終大多數都無奈離開了。
02
碰巧,也是前兩天,一個戰友轉發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講某外軍是怎麼選拔營長的。
為了把最優秀的人選拔到營長崗位上來,這支軍隊專門搞了一個項目,設計了很多的環節,很複雜,估計也花了不少錢。
結果如何,我不能人云亦云,作出判斷。
但其中的一句話很有意思:那就是把過去由領導一個人決定的事變成了一群人來決定。
本質上,是削了領導的權。
劍迷們可能會說,你不是講你戰友面臨進退走留時很焦慮嗎?
怎麼又扯到了人才的選拔上了?
是的,戰友的焦慮,實際上是由於我們人才選拔不夠透明所造成的。
以一個士兵的成長為例。
劍客當兵那會兒,一個戰士到了部隊後,他是沒有辦法自已選擇到哪個崗位的。
那時候,強調的是,革命軍人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也就是說,你槍打得準,想去偵察營當個狙擊手,是很難的。
你如果是頭牛,你不想拉車,想去犁田。
對不起……
類似於前幾天,網上的那個戰友一樣,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偵察兵的料,想去偵察營。
結果被分到了保障部裡,天天給汽車加油。
給大領導寫信,還差點被穿小鞋。
最終,如願成了偵察兵,在國際軍事比武中拿了金牌,立了一等功,退役。
實話說,從他取得的成績和成就來看,他是一個好苗子。
好戰、敢勝、勇敢、身體素質好,又有射擊的天賦,可以說是一個萬裡挑一的好兵了。
假如說,他沒有打起勇氣給首長寫那封信,就不會有後面的傳奇。
而真正讓人感覺遺憾的是,他最後選擇了退役。
對於一個百萬大軍來說,失去一個好兵,不會有什麼影響。
但這件事,卻給我們留下諸多思考。
03
再回到服役20年的高級士官,為什麼在進退走留時「睡不著覺」?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那就是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在哪裡」?
第一,如果自己決定留下,繼續服役,他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留下?
第二,如果自己留下來了,到了二轉一時,能不能留下幹到退休?
這些都是未知數。
用他自己的話說:「對於未來就像在走夜路一樣」。就像大海裡的一葉小舟,方向船並不在他手裡。
我能理解,戰友需要的是一個清晰的未來,一個他能夠看得見,知道通過自己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或高度。
而不是,既要靠努力,又要靠機遇才能成長起來。
本質上講,我們每個人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明天在作準備。
都是為了明天更好。
因此,我們更希望,明天是清晰的,看得見的。
以前,經常有戰友說:「沒有多少人能在部隊幹一輩子」。
實際上,隨著改革的深入,我們會發現在部隊幹到退休的軍官和士官越來越多。
毫無疑問,職業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而支撐起職業化的,不僅需要一顆奉獻的心,還要一套穩定的,成熟的制度體系。
什麼是職業化,簡單地說,就是知道自己到底能在部隊幹多少年!
理想的狀態是:一個軍官或士兵從他入伍開始,就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職業的天花板在哪裡,需要付出哪些努力,能夠達到何等高度。
這樣一來,他們就只需要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就行了。
不用再隔幾年就為自己的進退走留擔憂了……
而從部隊的角度,也可以很好地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了。
一舉兩得。
來源:三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