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有點經濟學常識的人們,都知道分工產生效能,社會分工越細,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越高,創造出來的財富就越大,個人所得也會水漲船高。我從不否認這條真理,無數的事實時刻證實著其正確性。
細緻的分工帶來專業化,工業時代的開啟,加速了細分的速率,從此效率一統天下,然後將專業化包裝成職業化,標籤化也隨之而來,人的整體性越來越難以呈現,匆匆忙忙中只看到彼此的少數面,這也解釋了大多數人的一個困惑,一面之緣的人那麼多,而朋友卻少得可憐。
在我看來,職業化是在拿一些模具給人塑形,以便適應大範圍陌生人間的協作,追求的就是效率,職業化程度也變相地指出了個體的錢味。換一個角度來看,職業化是物化個體的一個過程,說直白一點,你此刻做的事情能換多少錢,著眼點不在人的本身,而在外在的事物上。我知道這個物化的過程有其合理性,至少是一個中性的表述,但我沒能力去繼續追問,如果這個物化的時間長一點後,會不會有新的大問題產生。
已經有人關注到過度職業化的問題,好多專業人士越來越缺乏常識,當下最突出的一點就是,網際網路科技企業忽視用戶的隱私,拿這些隱私數據去掙錢。這足以說明職業化與常識之間存在矛盾點,在數據分析師眼裡,那些隱私數據是被擱置的寶貴資源,不利用起來就算浪費,他們的初心就是想進一步提升效率多掙錢。在職業化的角度上看,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不侵犯個人隱私,不正是大多數人認可的一種常識嗎?
對職業化的懷疑,會顯得不太搭調,現在依舊處在普及職業化的時候,對標籤的運用,對效率的追求,對錢的渴望,都沒有絲毫的鬆動。拷貝,套路,乾貨,漫天飛舞,速成是絕對的主題,時間賦予人的獨特價值被一再壓制,孤獨與虛無佔滿了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