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志奇的理想是當一名生物物種科學家。
遼寧省實驗學校六年二班的鄧志奇每天放學後都要翻翻自己多年來記下的日記。這日記可不是普通的日記,裡面圖文並茂地記錄著獨角仙、螳螂、甲殼蟲等昆蟲從孵卵到出生,從日常生活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這日記,鄧志奇已經堅持記了將近4年。 「校大隊部向我發出邀請函,邀請我為興趣小組的同學們講講我飼養昆蟲的經歷和成果。我得精心準備準備,把我的心得體會和全校同學都分享一下。 」鄧志奇一邊整理觀察日記和照片、圖畫,一邊對記者說。
這學期,鄧志奇儼然成了全校的名人。過去默默無聞的他,現在走在校園裡開始有了「粉絲」。同學們向他投去羨慕和佩服的眼神,甚至有同學託在國外工作的父母幫鄧志奇帶回觀察器、微型顯微鏡等輔助工具。這一切,源於鄧志奇在開學典禮上獲得 「校長特別推薦獎」。在頒獎詞上,校長寫道:各種困難未曾讓你退縮,你仿佛讓我們看到了少年的法布爾!校長正說出了鄧志奇的心聲,鄧志奇告訴記者,他長大後要做一名生物物種科學家,讓那些瀕臨絕種的生物永遠和人類共同生存。
說起對昆蟲的喜愛,鄧志奇最想感謝姥姥。鄧志奇小時候在姥姥家生活。姥姥家住瀋陽近郊,周圍有大片大片的野地。夏天的時候,姥姥經常帶鄧志奇到野地裡玩耍。地裡昆蟲種類很多,每次看到昆蟲,姥姥都要告訴他這是什麼,並且講各種與昆蟲有關的趣聞。有一次,他們捕到一隻蟬,姥姥告訴鄧志奇,每隻蟬都不一樣,有的黑身紅眼,有的綠身棕眼,有的蟬叫聲很大,有的蟬會偽裝成樹枝保護自己。從此,鄧志奇每天纏著姥姥問關於昆蟲的問題,有時連姥姥也回答不出來了。
鄧志奇對昆蟲的興趣越來越濃。有時為了觀察昆蟲的生活,會在太陽下蹲上一下午。父母帶他去書店買書,他也專門挑和昆蟲有關的書籍。
上學後,鄧志奇回到父母身邊。城市裡昆蟲很少,偶爾在樹下、草地上看到昆蟲,鄧志奇總是感到很親切。 2008年的暑假,老師布置給二年級學生的假期作業是每天寫一篇日記。「兒子,既然你喜歡昆蟲,為什麼不飼養一隻,把它的生活習性記錄下來? 」爸爸的建議讓鄧志奇很高興,當天晚上,鄧志奇就在爸爸的陪伴下捉回兩隻螳螂。從此,鄧志奇每天用大量的時間觀察它們,晚上再把一天的觀察結果記下來。當時,鄧志奇還有很多漢字不會寫,表達不出來的,他就畫。在完成假期作業的同時,鄧志奇還給螳螂做了一本檔案,把螳螂的體長、蛻皮次數、兩隻螳螂每天交流次數等變化都記下來。後來,他房間裡飼養的昆蟲越來越多了,每天放學後,鄧志奇第一件事就是跑進臥室,與一天未見的「朋友們」打招呼。
鄧志奇飼養昆蟲很著迷,除了每天用很長時間去觀察,還花了不少時間讀有關昆蟲的書。父母對兒子的學業很擔心,鄧志奇就與父母達成協議:父母不得阻攔孩子飼養昆蟲,發展興趣愛好;孩子不能因為飼養昆蟲影響學習。
一次去書店買書,鄧志奇看到書架上擺著一排叫做《昆蟲記》的書。信手一翻,他一下子被書的內容吸引了,書的作者法布爾由此成為他的偶像。 「我也要當中國的法布爾,研究物種,做生物學家。 」鄧志奇在心裡暗下決心。
時而以昆蟲的口吻希望得到人類的愛護,時而把昆蟲的交流以對話的方式表達出來,鄧志奇的作文經常被老師選為範文。去年暑假結束時,鄧志奇遞給父母一本冊子,封面上寫著——《螳螂飼養秘籍》——兒子「出書」了。這本秘籍對於正確飼養螳螂有很大的意義。看著這本兒子廢寢忘食埋頭創作的書稿,父母很欣慰。他們看到的,是兒子戴上專用手套,在顯微鏡下耐心等待蟬卵孵出的瞬間;他們看到的,是兒子利用休息時間到圖書館、上網查閱有關螳螂生活習性的資料,積累的大量數據,拍攝了許多螳螂各個時期的照片;他們看到的,是兒子十幾本觀察日記中提煉出的精華;他們看到的,是兒子飼養觀察昆蟲後變得謹慎細緻,為了自己的理想一步步前進……
六年級了,學業比以前緊張了一些,但鄧志奇表示,雖然不能像以前那樣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飼養昆蟲上,但合理安排好時間,昆蟲還得養,觀察日記還得記。 「這些都是我的寶貴財富,在未來的某一天,我也會出版一套自己的《昆蟲記》,成為中國的法布爾,影響和引導像我一樣的孩子走進科學的殿堂。 」
編後語:
這是一篇特別的報導,主人公只是一個熱愛昆蟲的小學生,沒有獲過國內外大獎的顯赫經歷,文中甚至沒有提及他是否是個成績優異的 「好學生」。但也正因如此,我們有了一個讓孩子盡情發展興趣特長的學校樣本,有了一個給孩子充分信任、鼓勵與空間的父母樣本,也有了一個詮釋「熱愛是最好的導師」的學生成長樣本。(記者/張 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