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亂世的劉備,質柔才弱,卻為什麼最後竟還能成就一番霸業呢?

2020-12-14 梅山易學

《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作為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只要是中國人,基本上都讀過或者聽說過。其傳播之遠,影響之廣泛,超出許多人的想像。

其中的許多經典段落所展現出來的智慧,讓人們津津樂道的研究和談論,特別是其中的智謀之士所展現出來的各種匪夷所思的計謀,更是讓人們沉迷於其中而不能自拔。

網圖

在我們的鄰國日本,甚至有人研究《三國演義》中的戰略智慧,用來指導自己的商業活動,以求取得在商業活動中的最大勝利。

如果說《三國演義》的研究者是除了《紅樓夢》之外的最大研究群體,可以說是一點也不誇張。

在看《三國演義》這本書的時候,我自己經常在想的一個問題就是:「當時候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有實力的諸侯和氏家大族比比皆是,可是為什麼到了後期卻讓一個沒任何勢力的劉備成為了三國霸主之一呢」?

網圖

要知道在一開始的時候,劉備還只是一個賣草鞋的販子,在與曹操的青梅煮酒之會中,劉備自己就數說了當時力量比較大的各方勢力,這些勢力對當時的劉備而言,可能都只有羨慕嫉妒恨的份。

可就是這些看似強大的力量,最後卻紛紛的消亡不見了蹤影,而看似沒有任何機會的劉備,卻逆風翻盤,硬是笑到了最後。

這是為什麼呢?

網圖

他究竟又做了些什麼而能笑到最後呢?

仔細歸納起來,其實他就只做了兩件事。

一,得人,團結所有可能團結到的力量。當日的漢王朝,面臨搖搖欲墜的危險局面,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把持朝政,諸侯稍微有一點實力的人都在蠢蠢欲動,紛爭不斷戰亂不休,人民生靈塗炭。

在這種國難當頭的時節,打著恢復漢王朝的旗號,用當朝皇帝皇叔的稱號,將一切所有想要恢復漢王朝統治,讓天下重歸太平的人,都團結到了自己的周圍。

網圖

至於當時的劉備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那可是誰也不知道。反正不管怎麼樣,總歸是成功將所有可能的力量集聚到了一定的階段,特別是在得到了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之後,其發展已經是沒有誰能遏制得了的了。

有人說劉備的最大本事就是哭,這話一點都不錯。但你不管人家怎麼哭,反正劉備已經將所有人都成功的聚集在了自己的周圍,從這一方面來說,哭也是人家的本事。

網圖

要不,你哭一個試試,看有沒有人家的威力。

二,待時,在自己力量薄弱的時候,堅決不做那個出頭的鳥,而是守正不動,決然自守。

在清楚而明白的知道自己處於上下否塞,陰陽相隔,力量薄弱且不可能立刻向好的方面轉換的時候。

劉備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堅決自守,不輕舉妄動,靜待事態的變化和時局的改變。

網圖

為了達到保全自己有生力量的目的,劉備寧可像一隻喪家之犬一樣,隨時都在準備著改換門庭。

他的這份辛苦努力的隱忍,最終並沒有白費,而是等來了自己最好的時機,並最終將自己送上了三國霸主之一的位置。

論文他比不過諸葛亮,論武他又比不過他手下的五虎上將。質柔才弱的劉備,最後卻將勝過他許多的一幹梟雄送進了歷史,讓自己成了最後的贏家,笑到了最後,為什麼?

網圖

因為他認知到了自己的處境,和自己的優勢,了解了「否、「泰」」之間的發展規律,並且順應了這種自然規律,雖然質弱而有亢動之心,卻能很好的克服自己的不利缺點,所以,最後他笑了。

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所想要講的否卦初六爻的內容。

否卦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網圖

茅茹,茅草的根,初六爻牽引下卦六二爻、六三爻一起貞固自守,並且能克服因以陰居陽而帶來的質柔欲亢之缺點,所以能得到吉祥的結果。

相關焦點

  • 劉備為何自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他和劉邦之間經歷過多少代人?
    所以說劉備直接稱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同時也就是說自己是劉邦的後代了。這個是不矛盾的!最為重要的是,中山靖王有120多個兒子,劉備的先祖是中山靖王兒子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畢竟120個兒子,估計中山靖王都認不清!
  •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曹操失去一個人,劉備得到一個人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曹操失去一個人,劉備得到一個人劉備離開曹操的八年之後,也就是建安十二年,這一年的秋天對於曹操似乎來得有點早,而對於劉備來說,冬天快到了,春天也就不遠了,是什麼,讓這兩個三國時期最頂尖的大英雄處於這樣的一種局面呢?
  • 劉備稱霸三國的轉折點,大意失荊州,隆中對宣告涼涼
    三國中忠肝義膽的劉皇叔是筆者最為喜歡的英雄人物之一,世人普遍認為劉皇叔最後失敗的原因是自身國力孱弱,手下的將領特別是諸葛亮已經窮極一生,蜀國在本質上與魏國有著天地一般的差距.劉皇叔出身貧寒,剛出場的時候是以賣草鞋為生,最後也成就一番霸業著實不易,但是要說開局比劉皇叔更差的也大有人在,比如漢太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筆者私以為只是用國力強弱來分析蜀漢失敗的問題的話,
  • 你覺得諸葛亮是忠於漢室還是忠於劉備,為什麼?
    首先,諸葛亮劉備所處時代是東漢後期,漢朝衰微,漢朝幾百年的歷史已在大多數人心裡根深蒂固,漢為正統也是民心所向。所以諸葛亮也不能置身事外,內心也有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壯志,三國群雄並起,諸葛亮需求一位明主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劉備乃是漢室後代正統代表,能禮賢下士,又以仁德處世,為了實現漢朝重新輝煌,渴求賢士輔助,所以諸葛亮劉備在歷史巧合下相遇,成就一部三國史詩。
  • 麋芳追隨劉備20多年,吃盡苦頭,為什麼最後會選擇背叛呢?
    糜芳和哥哥糜竺,早期對劉備事業的發展做了很大貢獻,糜芳的妹妹是劉備的老婆,他是當朝的國舅爺,按道理應該是夠牛了,但劉備安排糜芳和關羽鎮守荊州,經常受關羽的氣,他心裡能沒有怨氣嗎,呂蒙率吳軍兵臨城下,糜芳被逼無奈,投降了東吳。
  • 公孫瓚麾下有一員大將,文韜武略不輸趙雲,可惜劉備與其失之交臂
    劉備得到這樣一員悍將,就連曹操也對此羨慕不已。其實除了趙雲之外,公孫瓚手下還有一個叫做田豫的人,此人也是文韜武略之人,才能不在趙雲之下,更重要的是他和劉備是同鄉,兩人私交甚厚,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兩個人最終卻失之交臂。
  • 公孫瓚麾下有三名猛將:曹操劉備各得其一,最後那位卻無人能降
    卻是鮮有人知曉亂世之中,還有一批不被世人熟知的英雄,他們在歷史的畫卷上留下一抹抹濃墨重彩,卻唯獨沒有留下自己的身影。但是,實力深厚如袁紹,在統一河北時,卻遇到了他在成就霸業的過程中最強勁的敵人——公孫瓚。
  • 「君子以厚德載物」,一個人德行修養越好,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大體了解完《易經》之後,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易經中的「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那麼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的德行修養越好,這個人所能承載的東西也就越多,擁有高尚品德的人,更容易成就一番事業。
  • 三國第一猛將,與劉備有個共同點,為什麼卻成為了小人?
    文/小冷三國亂世之中,能徵善戰,武藝高強的武將有很多,比如劉備手下的五虎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再比如曹操手下的一些武將--許褚,典韋,夏侯惇等。接著,轅門射戟的故事就發生了,呂布成功的自己的高潮的箭藝讓紀靈退兵了,解了劉備之危。呂布雖貴為三國第一猛將,卻沒能像關羽,張飛,趙雲等武將得到一個好的評價,最後,呂布命喪白門樓。
  • 劉備有個致命缺點讓他難成大業,諸葛亮心知肚明,卻沒有能力改變
    東漢末年劉備在亂世中起兵徵討黃巾賊,成為了一方諸侯,一心想要匡扶漢室或者說借宗親之名發展自身實力的他,空有抱負但是缺少才華,在戰鬥中屢屢被梟雄挫敗,走投無路的他跑到了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開始了三分天下的爭霸之旅。
  • 劉備集團鼎盛時期實力有多雄厚?差一點光復漢室
    三國時期是歷史上的大亂世,在這樣的亂世中,出現了劉備、曹操和孫權這樣的梟雄。不可否認的是,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在這樣的亂世中,出現的英雄豪傑是數不勝數的。
  • 劉焉苦用計,成就劉備帝王夢
    劉焉與劉備是什麼關係呢?有三層關係。劉焉是漢景帝之後,這是被當時朝政和歷史所承認的,假不了;劉備自稱是西漢中山靖王之後,可一直不被承認,一直到劉備投靠曹操,被曹操挾持的漢獻帝認了皇叔,才被天下承認。《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安排劉焉當了幽州太守,認了劉備是帝王之胄,並支助劉備兵馬鎮壓黃起義。劉焉以為益州有王者之氣,向靈帝推薦自己當了益州牧。卻沒想到,多年之後,劉備從劉焉的小兒子劉璋手中奪得了益州。所以說,劉焉苦用計,成就劉備帝王夢。
  •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稱霸一時,他的子孫繼承了霸業嗎?結局如何
    他的子孫是否也被這種精神所感染呢?他開創的霸業得到了繼承嗎?他的後代結局如何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有較為詳實的記載。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絕地反擊,不僅吞滅了吳國,而且進兵北上,渡過淮河,召齊、晉諸侯相會,橫行於江淮之東,諸侯畢賀,終成霸業。
  • 蜀漢昭帝劉備—莫欺少年窮,勢成三分天下!
    劉備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從一個賣草鞋的小販到三分天下的帝國王者。這一個白手起家的皇帝,他的傳奇一生又有著怎樣坎坷的經歷呢?話說劉備的祖先是漢景帝的兒子,作為劉氏宗親的後代子孫,本來應該是富貴一生,但是隨著政權的更迭,到了劉備父親這一輩時,爵位早已經不復存在,劉備的父親也是一名當朝官員,但是死的太早,留下劉備母子相依為命,為了生存,劉備就靠自己編織和販賣草鞋。幸得同族人的救濟,劉備才得以學習文化知識。
  • 劉備,年輕人眼中的偽君子,中年人眼中的仁君
    那麼劉備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認為,劉備才是一個毫無偽裝的君子。有很多人以為劉備是個懦弱的人,其實不是,相反,劉備是個很剛烈的人,就拿鞭打督郵來說,在《三國演義》中是張飛打的,在正史中卻是劉備打的(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柳,棄官亡命。)
  •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
    這些是劉備手下著名的謀士,最後一個是劉備最看重的,不是諸葛亮三國時期處於亂世的時候劉備等人揭竿而起,其中劉備、曹操、孫權在最終建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其中在建立政權中少不了謀士的出謀劃策,並且對於這些領導人來說更加看重謀士,因為當時的時代腦子是非常重要的。
  • 劉備投靠過七個人,為什麼沒人說劉備是七姓家姓奴?
    《三國演義》中的呂布也不失這一英雄風採,他外有將士,內有謀臣,本可以有一番作為,但他最終未能成就大業,而以悲劇告終。 劉備,字玄德。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他呢先後投靠過劉虞、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這七個人最後才稱霸一方,劉備投靠過那麼多人為什麼都沒有人唾罵他?
  • 劉備看人的眼光到底有多毒辣?看看這幾個人你就知道了,太準了
    想要成為一個好的領導,那就必須要有識人的能力,在三國時期,曹操、孫權還有劉備這三個人獨當一面,他們有著出色的識人能力,這才讓他們網聚天下奇才,最後幫助他們成就了一番霸業。對於地域狹小的蜀國來說,在人才儲備方面遠遠不如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