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很難有統一的答案,包 麻麻認為,教育最終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收穫感知幸福的能力。
一個人要想生活得更好,不斷進取的源動力一定是他內在的自我驅動力,擁有自驅力的孩子可以進行自我管理,學生時代的學習成績更優異,長大後生活井井有條,事業蒸蒸日上,從而獲得幸福人生。
人其實天生都是有自驅力的,比如孩子學習認知世界的過程,他們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而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快樂,也會促進孩子更加積極的去探索未知。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對學習絲毫沒有興趣?比如,父母陪寫作業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世紀難題,因為孩子的學業,不知有多少家庭的親子關係進入崩潰的邊緣。
一個人擁有自驅力時,做事情的動機是因為發自內心的興趣和歡喜,完成後會由衷的開心和滿足。
反之,如果做一件事情,是帶有某種目的性,即使完全沒興趣也要咬牙堅持,或者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做,這時候發揮作用的就不是自驅力,這些驅動力都是來自於外在的獎勵或者是為了逃避,這就是外驅力。
Rita Pierson在Ted裡做過一個非常知名的演講「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裡面講到了她個人的一段經歷。
她曾經帶過一個出了名的差班,所有老師提起來都會頭疼,面對這樣一個班級,Rita Pierson告訴孩子們:我是最好的老師,你們進了我的班級,就成為最好的學生,我們一起努力給別人做個榜樣。
有學生表示懷疑,問老師的話是否是真的。
她回答當然是真的,一定要做好這個榜樣,當行走在校園裡,別的班級都會注意到我們,所以大家不能吵鬧,而且走路要昂首闊步。
她給孩子們設置了一個人設:我強大又有能力,我是個人物,畢業的時候我會變得更加不凡。
結果不到一年時間,這些孩子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的成了優秀的「風雲人物」!
這就是自驅力產生的巨大能量。
現在的家長普遍看重孩子的成績,家長的鞭策跟孩子的成績關聯性大嗎?
西班牙有一項心理學和教育學相結合的研究,結果表明:
一到四年級的孩子,自驅力越強,成績越好;而外驅力對於一到三年級孩子的成績,沒有明顯影響,可是到了四年級以後,外驅力卻與成績負相關,即太多的外驅力會讓孩子成績變差。
所以從來都不存在逼出來的學霸,家長的監督和執念不僅幫不了孩子,反而會幫倒忙。
很多人會不認同,因為現在那麼多雞娃,不都是父母逼出來的麼?
其實仔細看看成績優異的雞娃就會發現,他們大都是內外兼修,內驅力會促進努力學習,外驅力則會讓他們焦慮,如果沒有外驅力,或許他們的成績會更上一層樓;而如果外驅力始終加壓,內驅力也會損耗,從而引起成績下降。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父母再怎麼鞭策,也無法讓孩子真正的去深刻理解、分析那些複雜的知識,他們只能機械重複的記憶,搞題海戰術應對考試或許可以,卻做不到深入研究問題、整合知識架構。
在以色列的一所幼兒園,很多家長接孩子時習慣性遲到,所以園方制定了懲罰機制:遲到15分鐘需要交罰款,超過的時間越長,罰款數額越大。
結果讓園方大吃一驚,因為罰款導致家長的遲到率不降反升,比例上升了60%。
要知道家長內心也是不想遲到的,他們不想浪費老師的時間,所以會儘可能的努力減少遲到,哪怕忙得不可開交;可是被罰款之後,自驅力產生的道德約束,被外在的動機所取代,所以家長會心安理得的交罰款,反正我為我的遲到埋了單,愧疚感消失,讓自己遲到的行為合理化。
所以,懲罰很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即使孩子短暫的妥協,也不會產生持久的作用。
分別來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畫畫實驗,他們召集了一批熱衷於繪畫的孩子,並隨機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
接下來的幾天裡,實驗者觀察並記錄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的表現,結果發現,曾經得到獎勵的孩子在8.6%的時間裡會選擇畫畫;而另一組孩子選擇畫畫的時間則為16.7%,幾乎是另一組孩子的2倍。
由此我們看到,獎勵會讓孩子們的內在驅動力減半。
所以,無論是用懲罰的手段,還是指揮監督,抑或是提供物質獎勵,都無法讓孩子產生自主性,這些都是大人試圖控制孩子的手段,無一例外的降低孩子的掌控感,從而減少他們的自驅力。
大人的手段,對年齡小的孩子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督促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興趣也會逐漸消逝殆盡,一旦沒有了外力的督促,孩子很容易放棄,也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關於培養孩子的自驅力,請移步這篇文章 ,以後還會找機會給大家深入分析自驅力的培養。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