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不積極?你親手毀掉了孩子的自驅力,卻不自知

2020-09-17 媽媽深呼吸

導讀: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麼?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很難有統一的答案,包 麻麻認為,教育最終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擁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收穫感知幸福的能力

一個人要想生活得更好,不斷進取的源動力一定是他內在的自我驅動力,擁有自驅力的孩子可以進行自我管理,學生時代的學習成績更優異,長大後生活井井有條,事業蒸蒸日上,從而獲得幸福人生。

人其實天生都是有自驅力的,比如孩子學習認知世界的過程,他們掌握新技能的速度可謂是日新月異,而獲取知識和技能的快樂,也會促進孩子更加積極的去探索未知

那麼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對學習絲毫沒有興趣?比如,父母陪寫作業似乎已經成為一個世紀難題,因為孩子的學業,不知有多少家庭的親子關係進入崩潰的邊緣。

擁有自驅力的人是什麼樣子的?

一個人擁有自驅力時,做事情的動機是因為發自內心的興趣和歡喜,完成後會由衷的開心和滿足

反之,如果做一件事情,是帶有某種目的性,即使完全沒興趣也要咬牙堅持,或者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做,這時候發揮作用的就不是自驅力,這些驅動力都是來自於外在的獎勵或者是為了逃避,這就是外驅力

Rita Pierson在Ted裡做過一個非常知名的演講「每個孩子都需要一個冠軍」,裡面講到了她個人的一段經歷。

她曾經帶過一個出了名的差班,所有老師提起來都會頭疼,面對這樣一個班級,Rita Pierson告訴孩子們:我是最好的老師,你們進了我的班級,就成為最好的學生,我們一起努力給別人做個榜樣。

有學生表示懷疑,問老師的話是否是真的。

她回答當然是真的,一定要做好這個榜樣,當行走在校園裡,別的班級都會注意到我們,所以大家不能吵鬧,而且走路要昂首闊步

她給孩子們設置了一個人設:我強大又有能力,我是個人物,畢業的時候我會變得更加不凡

結果不到一年時間,這些孩子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真的成了優秀的「風雲人物」!

這就是自驅力產生的巨大能量。

自驅力和外驅力的反差

現在的家長普遍看重孩子的成績,家長的鞭策跟孩子的成績關聯性大嗎?

西班牙有一項心理學和教育學相結合的研究,結果表明:

一到四年級的孩子,自驅力越強,成績越好;而外驅力對於一到三年級孩子的成績,沒有明顯影響,可是到了四年級以後,外驅力卻與成績負相關,即太多的外驅力會讓孩子成績變差

所以從來都不存在逼出來的學霸,家長的監督和執念不僅幫不了孩子,反而會幫倒忙。

很多人會不認同,因為現在那麼多雞娃,不都是父母逼出來的麼?

其實仔細看看成績優異的雞娃就會發現,他們大都是內外兼修,內驅力會促進努力學習,外驅力則會讓他們焦慮,如果沒有外驅力,或許他們的成績會更上一層樓;而如果外驅力始終加壓,內驅力也會損耗,從而引起成績下降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父母再怎麼鞭策,也無法讓孩子真正的去深刻理解、分析那些複雜的知識,他們只能機械重複的記憶,搞題海戰術應對考試或許可以,卻做不到深入研究問題、整合知識架構

家長擅長的懲罰措施有用嗎?

在以色列的一所幼兒園,很多家長接孩子時習慣性遲到,所以園方制定了懲罰機制:遲到15分鐘需要交罰款,超過的時間越長,罰款數額越大。

結果讓園方大吃一驚,因為罰款導致家長的遲到率不降反升,比例上升了60%

要知道家長內心也是不想遲到的,他們不想浪費老師的時間,所以會儘可能的努力減少遲到,哪怕忙得不可開交;可是被罰款之後,自驅力產生的道德約束,被外在的動機所取代,所以家長會心安理得的交罰款,反正我為我的遲到埋了單,愧疚感消失,讓自己遲到的行為合理化

所以,懲罰很難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即使孩子短暫的妥協,也不會產生持久的作用。

物質獎勵會破壞孩子內心的真正喜愛

分別來自斯坦福和密西根大學的兩位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畫畫實驗,他們召集了一批熱衷於繪畫的孩子,並隨機將這些孩子分為兩組:

  • 第一組的孩子被告知,畫完畫後會有獎勵,孩子們畫完後,果然得到了獎勵;
  • 第二組的孩子沒有任何要求,就是隨心所欲的畫畫。

接下來的幾天裡,實驗者觀察並記錄孩子們在自由活動時的表現,結果發現,曾經得到獎勵的孩子在8.6%的時間裡會選擇畫畫;而另一組孩子選擇畫畫的時間則為16.7%,幾乎是另一組孩子的2倍。

由此我們看到,獎勵會讓孩子們的內在驅動力減半。

所以,無論是用懲罰的手段,還是指揮監督,抑或是提供物質獎勵,都無法讓孩子產生自主性,這些都是大人試圖控制孩子的手段,無一例外的降低孩子的掌控感,從而減少他們的自驅力

大人的手段,對年齡小的孩子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督促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興趣也會逐漸消逝殆盡,一旦沒有了外力的督促,孩子很容易放棄,也沒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關於培養孩子的自驅力,請移步這篇文章 ,以後還會找機會給大家深入分析自驅力的培養。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

相關焦點

  • 3個「惡瘤」式習慣,正毀掉孩子脾胃,很多家長卻不自知
    導讀:3個「惡瘤」式習慣,正毀掉孩子脾胃,很多家長卻不自知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3個「惡瘤」式習慣,正毀掉孩子脾胃,很多家長卻不自知!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沙溢,我不該逼安吉彈鋼琴,你可能親手毀掉了孩子的興趣
    導讀:沙溢,我不該逼安吉彈鋼琴,你可能親手毀掉了孩子的興趣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沙溢,我不該逼安吉彈鋼琴,你可能親手毀掉了孩子的興趣!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悄悄毀掉孩子,多數家長卻都還不自知
    這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禮貌和道德品質,只是在生活中大部分家長為了擁有一個「懂禮貌」的孩子而刻意訓練孩子,而這種刻意的「中國式禮貌」其實反而傷害了孩子,多數家長卻都還不自知。培養孩子懂禮貌固然是一件好事情,這是在教會一個孩子的生存之道,也是讓孩子今後在社會上的有一定的立足之本。
  • 自驅力是成功的關鍵!調動孩子自驅力,才能讓他追求目標自我實現
    我的朋友是一名小學語文老師,她說,班上很多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在提倡「快樂教育「、「輕鬆學習」的大背景下,老師們會儘可能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向孩子們講解知識,但學習並不總是輕鬆愉悅的,想要孩子取得好的成績,總是避免不了枯燥的習題講解和練習。
  • 如何親手「毀掉」孩子的內驅力?
    由此可以想像,如果孩子真心喜歡一件事,他們就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去學習,主動解決問題並持續前進,不需要別人的督促,也不害怕負面的評價和失敗。 而那些靠著外驅力前進的孩子也可以非常優秀,但是當他們的外界驅動力消失時,他們更容易迷失方向,停滯不前。
  • 看完「學渣」逆襲的成功案例,說說如何保護孩子學習的「自驅力」
    「覺得」自己能學好,然後得到了一個好成績,他就會更加「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強,有了正向的心理暗示之後,成績就更好了;反之,如果一開始,一個孩子「不覺得」自己能學好,然後得到了一個壞成績,就加強了他對於自己能力弱的判斷,這只會讓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 埋怨孩子沒有自驅力,那是因為你沒做到這4點
    不少父母,羨慕著「別人家的孩子」,為啥「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自覺、愛學習呢?而自家的孩子就是活祖宗,每天放學回家只知道玩,不主動學習,作業總要人守著才做。作為家長是否有反思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不夠獨立,甚至學習沒有一點動力呢?孩子的問題,就是父母的問題。因為你做的太多,管得太多,潛移默化的將孩子養成了「懶人」。
  • 孩子遇到了困難,提供必要的幫助還是激發自驅力,家長要見機行事
    如果你想讓孩子學遊泳,面對孩子的膽怯、害怕,不敢下水你會怎麼做呢?鼓勵孩子還是強制孩子下水?曾在遊泳館見到幾個孩子遊泳。其中一個小男孩長得又高又胖,可能遊泳教練高估了他的膽量,帶著他做過幾次「高難度」動作之後,小男孩便被嚇得「哇哇」大哭了起來,再也不願意遊泳了。透過他那高大的身軀,我看到的卻是一個弱小的心靈。
  • 教育孩子任重道遠,這幾方面不「克制」,自作聰明會親手毀掉娃
    明智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也懂得方式方法,他們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這樣才是真正對孩子好。相反,有的父母,他們總感覺孩子小或者其他原因,教育孩子時在這幾方面不「克制」,還以為自己很聰明,卻不知自作聰明的後果就是會親手毀掉孩子。
  • 這些「中國式逗娃」,毀了很多孩子,家長們卻不自知
    文|小不點孩子是全家人的開心果,他們天真幼稚的表現會讓家長們感到非常好玩,所以不少長輩都喜歡逗孩子玩,但是逗孩子過程中,很多家長不自知地傷害孩子,同時也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影響,大家把這種行為調侃為「中國式逗娃」。
  • 家長,請不要親手殘忍的毀掉你自己的孩子(家長必讀好文推薦)
    不少孩子天生麗質,天性聰穎,如果自小採用正確的方式來培養,讓其正常發展,健康茁壯成長,日後考上「211」「985」「雙一流」等重點大學,甚至讀上碩士、博士研究生,根本就沒有問題。但是,由於家長錯誤的培養思路、教育方法,或者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處置不當,以及家長自身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等,一個很有前途的孩子就極有可能被家長親手毀掉。
  • 哈佛腦科學專家:如何培養「自驅力」,讓孩子自覺又主動?
    如何培養孩子「自驅力」?全球知名腦科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尼爾·西格爾提出了概念「開放式大腦」,擁有開放式大腦的孩子,能自覺又主動地投入生活學習,真誠、充分地做自己。自驅力是學習的關鍵,興趣是自驅力的前提。
  • 為什麼你很愛孩子,孩子卻很排斥你的愛呢?別把孩子親手推開
    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看到這樣一段話感覺說得很在理,大意是說,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總是著急去愛,卻忘了愛的方法。以至於最終自己親手把孩子推開,卻還不知道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 你正在親手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卻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發脾氣
    你快寫呀,別人花半個小時寫完的作業,你這都用了2個小時了才寫了一半!聽著鄰居軒軒媽媽壓制不住的咆哮聲,我知道,她的情緒又被孩子做作業的事點燃了。聊天時,聽她無奈地抱怨過:孩子一到做作業的時間,就一會上廁所、一會喝水、一會摸摸其他東西。完全不能專注一會。
  • 父母的不作為,足以毀掉孩子的一生
    ,我是看著他長大,又看著他毀掉的。那孩子從此呆在家裡,再沒出去工作過,他無所事事,沉迷遊戲,晝夜顛倒,瘋瘋癲癲。就這樣,五年過去了,他從17歲混到了22歲。五年間,他爸一直在外面打工掙錢,養活他們母子倆,還翻蓋了兩層小樓。今年春節,他爸悲痛地說:「這孩子算是毀了!我真後悔將他丟在家裡,當時就該聽你的建議送他去醫院,讓他早點回到社會,正常生活。
  • 你的不自律,正在毀掉孩子的一生
    你有沒有一邊限制著孩子吃零食,一邊自己偷偷捧著薯條看電視?你有沒有一邊指責孩子學習沒有計劃,拖延懶散,一邊自己過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日子?你有沒有一邊讓孩子按時睡覺,說教早睡早起的種種好處,而自己卻趁著孩子睡著熬夜追劇?
  • 毀掉一個孩子,就從毀掉他的暑假開始
    100多年前,著名英國教育家斯賓塞曾這樣描述當時英國的過度教育和過度學習,現在讀來,完全沒有時空的隔膜感:在兒童和青少年中,的確存在過度教育和過度學習的問題。它表現出來的現象是積極、刻苦、努力的學習,嚴格、緊張的課程時間安排,以及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課堂和課外作業。
  • 請不要透支孩子對你的愛——"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
    孩子,我們被你愛著卻不自知當我們爸爸媽媽口口聲聲的說著愛孩子的時候,多少家長是愛著自己心目中的目標而讓自己的孩子缺愛缺愛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和上進,溺愛會讓孩子失去道德和責任!這都是害孩子!真正能夠做到愛父母的卻是我們的孩子,因為孩子的心目中是有真愛的,他們大部分都能包容、悅納、理解著父母,而絕大部分的父母卻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多麼諷刺!大人不能包容、悅納和理解孩子,卻口口聲聲說著愛孩子,而孩子能夠包容、悅納和理解父母卻從來不口口聲聲說愛父母。
  • 孩子的健康,可能是你親手毀掉……
    >可能是你親手毀掉 許多家長可能覺得耳朵、鼻子、喉嚨能出什麼問題啊,但其實喉炎易致命,而中耳炎和過敏性鼻炎,得了之後一旦護理不好,很容易就成為終身性疾病,像牛皮糖一樣,甩都甩不掉。
  • 中國家長式的焦慮,正把孩子逼向絕境,別親手「毀掉」孩子
    隨著時代的進步,很多成年人身上的擔子顯得更加的沉重,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奔波勞碌中還有兼顧孩子,可真是有操不完的心。在這樣競爭壓力如此大的社會,很多父母希望自己孩子成龍望鳳,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孩子的學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