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教你認識「12型人格」,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從這裡開始

2020-12-14 閱深情感塢

什麼是人格呢?常見的人格有哪些,怎麼與不同類型的人格者相處呢?今天為你分享的書籍《無處不在的人格》,就能為你解開這些謎團。

說起《亂世佳人》,你的腦海中是不是立刻浮現出郝思嘉那雙淡綠色雙眸,那張令人驚豔的臉,那纖細得不盈一握的小蠻腰。可是最吸引你的,恐怕是她的獨立、堅強、野性和果敢,她甚至成了不少女同胞們的偶像。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真的賦予了我們不少正能量呢!

《亂世佳人》

我們知道郝思嘉有很多缺點,除了梅蘭妮堅定地欣賞和維護她之外,連愛了她那麼多年的白瑞德,最後都棄她而去。郝思嘉其實就是典型的表演型人格者,她賣弄自己的美貌,費盡心機地引起所有男人的關注,戲耍他們的感情,她成功地把自己嫁出去三次,但卻從來都不是因為愛情。

如果男人們知道她是個表演型人格者,她的誇張表演,只是為了把男人迷得神魂顛倒,以此證明自己的無窮魅力,那麼這些傻傻的男人還會上鉤嗎?這還真不好說,誰讓男人很多時候會被美色衝昏了頭腦。

片末,觀眾看到白瑞德在迷霧中走遠,背後是滿臉淚水的郝思嘉,心裡難受啊!如果白瑞德知道了表演型人格者是什麼樣子的,知道應該如何與之相處,說不定能投其所好,或許會讓郝思嘉愛上自己呢!

豆瓣評分

《無處不在的人格》從專業的角度,以2位作者親自診療過的病例,生動真實地介紹了12餘種人格障礙,並告訴我們與他們相處時,哪些該做,哪些又不該做。由於舉了特別多的事例,讓我們能夠聯想到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各類人格者,特別接地氣。

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人格心理學書籍。在法國亞馬遜同類書中穩居前列,暢銷十餘個國家,在全球擁有非常多的讀者,深受讀者們的喜愛。

《無處不在的人格》講述了12種人格,今天我來講講最常見的四種人格:焦慮型人格、妄想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和強迫型人格。

《無處不在的人格》的2位作者

01.焦慮型人格

我們先來看個例子,小齊與小芳是眾人眼中的金童玉女,沒想到小芳竟然被通知「分手」,不是小齊遇到更美更好的女人了,更不是小芳不夠愛他,而是小齊實在受不了了。

小芳要求小齊不管是去公司上班、見客戶,或是與朋友聚會,到了地點,都必須在微信上跟她說一聲。小齊抗議過,爭吵過,但最後都會在小芳的淚水中屈服。

有一次,小齊與同事出差,晚上陪客戶喝酒,喝醉了,沒有跟她說晚安。不得了了,小芳打了三十多個電話也沒叫醒醉酒的小齊,最後,小芳電話打到了他同事那裡。這件事,終於點燃了埋伏已久的火藥,小齊與小芳最後分手了。

小芳就是焦慮型人格。焦慮型人格者會過於頻繁和強烈地擔心可能發生的風險,他們戒備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希望通過掌控身邊的一切,以避免變故和意外。事情一旦超出掌控,就會把事情往壞裡想,越想越糟,越想越怕,結果整個人都不好了。

想一想,你自己或周圍有沒有人是這個樣子的?如果有的話,那這個人就是焦慮型人格了。不過別擔心,擁有這種人格,只要掌握好一個度,不但不是壞事,還是好事呢!

因為擔心出事,所以她事先會做各種功課,把一切可能發生的風險都在腦子裡預演一遍,然後把事情安排得妥妥的,並準備好預案。團隊中,配一個焦慮型人格者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無處不在的人格

如果你的身邊有焦慮型人格者,應該怎麼對待呢?因為他是那種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緊張、胡思亂想的人,所以你要向他表明自己非常可靠,你要對他報以善意的幽默,開導她正確地看待事情。

比如,面對焦慮型的媽媽,如果你要出去旅遊,你可以做個詳細的行程單,交給她,包括每天去哪幾個景點、火車票、飛機票的信息。結束一天的行程後,可以給她發個消息,報個平安。那一切就都妥妥的啦!

記得,千萬不要給焦慮型人格者意外,這會驚嚇到他。也不要跟他談自己擔心和不開心的事情,談了,不但分擔不了憂愁,解決問題,還會讓他背上思想包袱。

比如,外貿公司的張經理,一有點芝麻綠豆的事情發生,就會引發他的焦慮。有次開會,小田說有個訂單,代工廠可能會延期交貨,他很擔心會引發國外客戶的不滿。張經理的臉色「唰」得就變了,連呼吸都急促了。

那應該怎麼做呢?小李這點就做得比較好,他每次都會在開會前,把要匯報的意外狀況,列在單子上,交給張經理。在匯報的時候,不會直接說擔心,而是先交代可能引發的後果,然後馬上說自己的應急預案。絕不會像小田那樣,拋出個地雷,說了擔心,然後等領導指示。

02.妄想型人格

由萊昂納多主演的《禁閉島》是一部絕佳的心理驚悚電影。主人公泰德奉命上島調查正在進行的慘無人道的活體實驗,可是這一切都是他自己幻想出來的。

真相是:泰德因為曾經目睹納粹對猶太人的種種暴行,患上了戰後精神綜合症。戰後,他終日醺酒。某天回家,發現三個孩子被精神失常的妻子淹死了,泰德目睹這一幕,徹底崩潰了。他殺了妻子,燒了房子,精神失常,還幻想出上島查案的故事,用以逃避現實的夢魘。泰德就是妄想型人格,而且已經上升到疾病的程度了。

《禁閉島》

適度的妄想型人格是怎樣的呢?

一方面他們不信任他人:總是揣測別人會對自己圖謀不軌;總是處於戒備狀態,異常關注身邊發生的事情,從不吐露心聲;總是積極地在各種細節中尋找能夠證明自己猜測的證據;總是擔心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很容易感到被冒犯。

另一方面是頑固,他們會表現得理性、冷漠、富有邏輯,堅決不聽別人的辯解。

其實適度的妄想,還是挺好的。因為多疑,就能夠對危機有所防範,可以避開一個個偽裝得很好的陷阱。至於「堅定」這種特質,可以讓人更快地獲得領導地位。但是,太過多疑,可能會妨礙他們尋找盟友和協同工作,而太過頑固,就不太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了。

跟妄想型人格者,該怎麼相處呢?妄想型人格者始終懷疑別人會對自己圖謀不軌。所以,跟他說話別模稜兩可,要清晰、堅定地表達你的想法,明確表示自己的動機和意圖。

如果你與妄想型人格者之間產生誤會,一定要去辯解,還要與他保持定期的溝通,否則他會疑心你不跟他溝通,是不是對他有什麼想法。妄想型人格者自認是遵紀守法的人,講求公平公正,他們中大部分人還會對法律法規著迷。所以跟他們交往,一旦涉及法律,你最好事先了解下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想讓他高興,讓他贏得小小的勝利,是很管用的一招。

比如,老趙是小區業主委員會主任,他懷疑物業違規操作,沒想到還真讓他發現了證據,與物業交涉後,物業承認違規,並進行了整改。老趙還查出開發商減少綠化率,減少停車位,開發商在知道工程隊偷工減料的情況下,還通過了驗收。老趙仔細研究了相關的法律法規,通過多次交涉,直至起訴,最後讓強硬的開發商以經濟形式做出了補償。居民們很慶幸推舉他當了這個業委會主任,每次碰到他,都對他讚不絕口。

《無處不在的人格》

哪些行為是不能對妄想型人格者做的呢?要記住,千萬不要與他們成為敵對關係。一旦他將你認定為敵人,他會想方設法狠狠地打擊你。這時就只能希望別讓他抓住你的錯處,一點點小的失誤,都會成為他攻擊你的理由。

如果你想批評妄想型人格者,要確保只是對事不對人,千萬不要用傷人的話,當面攻擊、羞辱他,因為這會點燃他打敗你的怒火,當然更不要在背後說壞話,因為他早晚會知道,這時就會與你直接開戰。

你想對妄想型人格者表達憤怒,你不能說:「你不過是個蠢貨!」或者「你腦子有毛病了,該去看醫生。」因為這種說法是對他本人的藐視,他無法忍受,你會遭到他狠狠地報復。

你要這樣說:「你總是犯同樣的錯誤,給公司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這讓我很難惱火。」這樣表達的情緒雖然強烈,但這是針對他的行為,而不是他本人,能讓他反省自己。

03.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者總是費盡心機地想要引起他人的注意,總喜歡成為眾人視線的焦點,不遺餘力地想要博取周圍人的愛慕之情,陶醉於自己編織的美夢中。特別喜歡演,說話激情澎湃,表情豐富多彩,喜歡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一會兒哭一會兒笑,還喜歡將周圍人貶低,以抬高自己的不凡。

表演型人格者看上去得意而驕傲,實際並不自信,他們是通過誇張的表演,在他人迷戀的目光中尋找自信。

表演型人格者其實是因為害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所以才會各種耍寶,一個人自編自演各種劇情,而這種表現方式,精神分析學家稱為「防禦機制」,這種機制可以保護表演型人格者,免於承受痛苦的情緒。從這方面來說,表演型人格也是有用的。

表演型人格者過分戲劇化的行為,其實並不是任性所致,而是他們人格的存在方式,這是他的正常行為,是獲得自信,免於沮喪和痛苦的一種方式,所以你要對她表示興趣,給一方舞臺讓她演。

如果演得過分了,別對她說什麼「你能不能別再鬧了」之類的話,更別發火。對於她的極端和戲劇化的行為,你做好心理準備,因為這是她的常態。另外,在她的眼中,你隨時可能從英雄淪為走卒,或從走卒化身為英雄,對於這種大起大落的變化,你也要有心理準備。

比如,小娜是一個很有工作能力的下屬,可是她太想引起上司王經理的注意了,芝麻綠豆點兒大的事情,都要添油加醋地匯報一番。有時候,她穿了件特別性感的衣服,做了個新髮型,也會找藉口去領導辦公室晃悠一圈。

所以,王經理採取了一種策略,每次她自我賣弄的時候,就只用「嗯」「啊」之類來回應,還做出心不在焉的樣子。在她做有效實用的工作匯報時,王經理會看著她,說得好的地方會點頭稱是,關鍵處會提出問題,以示對她意見的重視。

表演型人格

表演型人格者容易激動,對別人的看法非常在意,不要嘲笑他們,這對他們造成的傷害是極大的,都可能導致他們產生過激行為,比如,痛哭流涕、罷工,甚至自殺,都是有可能的。另外,面對表演型人格者的誘惑和挑逗不要動心,這都是為了引起對方的注意和迷惑對方,而不是真心希望發展成更加親密的關係。

表演型人格者的多愁善感、內心深處的脆弱不堪和孩子氣的行為,可能會讓人心生同情,想要去保護他們。不要忘記,在面對表演型人格者時,你只是他的觀眾,而對太過「順從」的觀眾,他們很快就會失去表演興趣。

所以,不要對表演型人格者表現出過多的同情,這點上白瑞德做得不錯。郝思嘉為了解決沒錢交稅的困境,穿上漂亮裙子,去監獄找白瑞德,一通聲色俱佳的表演,差點就成功了。沒想到被白瑞德發現她掌心裡的老繭,於是識破了她的計謀,郝思嘉再演再鬧,都無濟於事了。

04.強迫型人格

夏洛克·福爾摩斯,熱衷於細節、喜愛分類,異常冷漠和理智,幾乎沒有情感流露,遇事總是一副無動於衷的樣子,總穿著相同樣子的衣服,這些特徵告訴我們,他就是個強迫型人格者。

《福爾摩斯》

強迫型人格者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完美主義者,一切都喜歡安排得井然有序,頑固、執拗地堅持按照自己的看法和規則行事。不會表達熱烈的情感,表現得很正式、冷漠和令人尷尬。有時候,會因為害怕犯錯,而難以做出決定,過分猶豫,喜歡辯論,嚴守道德規範,高度的責任心和一絲不苟。

其實只要能夠將強迫型人格者對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的執念,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那麼他們的天賦,將會讓他們在工作中大放異彩,成為領導眼中的寶。

強迫型人格者堅定地認為「細節決定成敗」,他們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地開展工作。作為領導或搭檔,當然應該表示欣賞和肯定。這樣不但贏得了他們的信任,還能使他們更加出色地完成工作。不要忘記,你要遵守對強迫型人格者的承諾,如果出現意外,一定要儘早通知對方,並表達歉意。

細節決定成敗

一旦你在他心目中成為那個「忠實可靠、未雨綢繆」的人,他們就會更願意接受你的意見。如果你要對他們提出批評,必須有理有據、清晰明確。

比如,真實的數據、調研的結果,來證明他的方法弊大於利。給強迫型人格者指派工作,需要是他力所能及,能把「缺點」變為「優點」的工作。

再比如,會計、財政、司法、技術程序或質量檢驗,這些工作能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整理分類能力、精準性和堅韌力,讓強迫型人格者感到如魚得水。

說完了對強迫型人格者應該怎麼做,那麼哪些又是不該做呢?要知道他們不喜歡意外驚喜,最討厭的就是見機行事,所以不要指派「緊急任務」,或讓他們感到意外的工作。

強迫型人格者的嚴肅認真和吹毛求疵,有時讓人挺難以忍受的,千萬不要取笑他們,這會傷害到他們,從而失去對你的信任。強迫型人格者嚴格地遵守著他們認為的公平公正,他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很快就控制住一個團隊或家人,然後會以千篇一律、不斷重複的各種論證,來說服反對者,簡直令人筋疲力盡。這時,你不要被他們牽著鼻子走,一定要以理服人,堅決說不。

比如,一個具有強迫型人格的丈夫無法忍受妻子在做飯時,把廚房弄得一團糟,於是妻子做飯,他就站在一邊收拾,妻子感到時時受人監視,索性就不肯做飯了。他們經過溝通,最後商定:妻子在做完飯後,他才能進廚房,然後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地收拾和擦洗了。

05.人格障礙

剛剛我們介紹了四種常見的人格,這些人格在生活中,只要適度,並不影響正常生活,反而會形成好的推動力。但是如果發展成了人格障礙,就不好了。

什麼是人格障礙呢?如果某些性格特點過於明顯或固化,無法適應不同情況,令當事人或他人無法忍受時,人格就成為了障礙。

其實人格障礙者之所以會做出那樣的行為,是因為他們害怕被拋棄,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陷入險境……。這就是他們之所以會形成人格障礙的原因,這個我們要有所了解;對於他們的脆弱,我們要理解和體諒;對於他們的病態行為,我們要嘗試著慢慢接受。

《無處不在的人格》

接下來我們該怎麼幫助他們改變呢?即便當事人已經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願意改變,但這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要有思想準備。因為改變是一個拆除和重建的過程,這個過程漫長而耗神。這不僅僅要讓他們學會某些行為規則,最難的是要讓他們擺脫以前的舊習。

這也就是為什麼改變的過程會如此漫長,而且會伴隨無次數的「舊病復發」。我們要留給當事人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改變;也要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變。人格障礙者的行為來自於個人的經歷和遺傳,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糾正」他們的行為,只會是徒勞之舉。

比如,小孫的習慣就是井井有條,所有的東西必須按照她的方式擺放,必須按照她的意願收拾,必須遵守某些時間,出現再小的錯誤,都要從頭再來……而她新來的同事小胡則是個不拘小節的人,小胡忍無可忍,差點就辭職了。

後來,小胡冷靜下來,一步步跟小孫商量,小胡發現,只要尊重小孫的怪癖和規則,其實對方還是挺願意幫助人的,脾氣也不壞。最後小胡接受了對方的一些習慣,但不是所有的,而是她覺得煩人程度最低的,現在兩人相處的已經挺融洽了。

《無處不在的人格》

對於人格障礙者,哪些不該做呢?不要說教!不要說教!不要說教!

沒有人願意被當做小孩子來對待,人格障礙者看待事物的方式又恰恰太過刻板和墨守成規,所以我們如果以規則和道德說教的方法,讓別人做出改變,往往收效甚微。只會讓他們藉此為自己進行辯護或使性子。

我們只有讓他們看到我們真誠、溫和的態度,跟他們耐心解釋他們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問題,從而讓他們自願改變。不過,在本質問題上,我們不能退讓,如果退讓,就會讓人格障礙者認為,只要固執己見,就可以達到目的。

我們來看個例子,張老太太的大兒媳婦很專制,總喜歡在家庭聚會的時候,發號施令,這讓大家很惱火,而且她無法忍受別人的批評,家裡人不想跟她起衝突,都遷就她。有一次,張老太太的女婿因為她苛刻的要求發了火,結果她整整六個月都沒參加家庭聚會。當大兒媳婦重新出現在家庭聚會上的時候,她沒那麼刻薄了,也知道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批評別人了。

結語

今天我介紹的焦慮型人格、妄想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和強迫型人格,除此之外,還有自戀型人格、A型人格、抑鬱型人格、依賴型人格等等。

人是複雜的動物,有的人可能還不止擁有一種人格而混合型人格。人格沒有好或壞之說,只有當某些性格特徵過於明顯,無法適應狀況,令人無法忍受時,人格才成為了障礙。

《無處不在的人格》

我們要理解並接受對方的人格障礙,要尊重改變的困難;我們不要對人格障礙者說教,在本質問題上,不要退讓。

想了解自己,明白別人,學會不同人格者相處,就來看看這本簡單易讀、生動有趣的《無處不在的人格》吧!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教你認識「12型人格」,認識自己、理解他人,從這裡出發
    由於舉了特別多的事例,讓我們能夠聯想到實際生活中接觸到的各類人格者,特別接地氣。這是一本實用性很強的人格心理學書籍。在法國亞馬遜同類書中穩居前列,暢銷十餘個國家,在全球擁有非常多的讀者,深受讀者們的喜愛。《無處不在的人格》講述了12種人格,今天我來講講最常見的四種人格:焦慮型人格、妄想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和強迫型人格。
  • 【認識你自己】十六型人格測試
    ——J.R.R.TOLKIEN我們知道自己是誰,但不知道自己能成為誰 在好的情況下,這些品質使「調停者」能與他人開展深層次的交流,自如地使用明喻和暗喻,理解和創造象徵符號來分享看法。這種直截了當的交流方式很適合創造型工作,也難怪有很多著名的「調停者」都是詩人、作家和演員。
  • 心理學:如果命運可以改寫,必將以重新認識自己開始
    在一項心理學調研當中,僅僅只是用十個詞彙來描述自己這樣簡單的題目,很多人也是三頭兩緒。我們認識自己的途徑和標準,常常是以那些不加思索便會認可的方式進行,比如:我是一個在社交場合容易害羞的人、我是一個做事情非常細心的、我是一個不太容易相處的人等等。
  • 心理學上的九型人格 測一測你自己隸屬於哪一種人格
    你認識自己嗎?識人先識己,認識了自己之後再去了解別人才會事半功倍,人生來性格迥異,為人處世,待人接物,均有不同,根據人的思維方式,情緒反應和行為舉止三個要素,心理學上把人分為九種人格,我們可能是其中一種,也可能是其中幾種的混合體,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形成的人格亦不同。
  • 心理學:四個方式告別討好型人格,喚醒內心強大自己
    >2、取悅症並不是最佳人際關係很多人以為取悅型人格會很受歡迎,但是心理學發現有取悅型人格,在人際關係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受到尊重。,喜歡取悅別人的人往往內心是最脆弱的,所以與其取悅別人,不如做最真實的自己,心理學發現,那些敢於做自己的人才是內心最有力量。
  • 心理學:解釋型人格、偏執型人格、責怪型人格,三代人的個性循環
    心理學:解釋型人格、偏執型人格、責怪型人格,三代人的個性循環文,王彥輝穩定的個性特點,就是人格特點,往往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當我們揭開個人在家庭中的成長軌跡的時候,就會發現一些很令人感慨的東西。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張同學為什麼開口就是解釋,因為她在自己的家庭中無時不要面對媽媽的責怪,所以也時時都要向媽媽解釋,慢慢竟成了自己個性的一部分。張媽媽在責怪女兒的同時,聽到女兒的解釋,幾乎不聽女兒說完,又開始談的新一輪責怪,非常堅持自己的認為和做法,不聽女兒解釋的合理性。這就是另一種人格特點的表現了,也即固執型人格。
  • 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理解自我的本能自嬰兒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就會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理解自我是人類的本能,因為人類有著區別於其他動物的複雜的思維能力。這些問題困擾著個體,就會迫使個體不斷地探索世界,不斷地認識自我,給自己下許多定義。
  • 心理學:人們在認識「自我」時,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
    在之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指出,人只有融入到群體中之後,才有了「你、我、他」的區別。如果個體只是單純的將自己封閉起來,遠離社交,那麼就不存在所謂的「自我」。但同時也能看到,人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對他人的否定。例如:「我跟他們不一樣」,「我不是那樣的人」,「我是與眾不同的存在」。個體的自我形象在否定他人中,被逐漸地確立起來。
  • 實用心理學丨迴避型依戀人格到底是什麼?
    想要真正了解迴避型依戀人格你需要看這裡!盈娣就是典型的依戀型人格。童年的遭遇使她在感情上產生了「自卑心理」,她的心理認為自己根本不會被愛,也不會被重視,所以她對感情是抗拒的,甚至認為自己不需要被愛。心理學上認為,這是一種保護機制,一種避免自己被親密的人傷害的防禦機制。
  • 心理學教程,教你正確的認識自己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心理學有什麼作用 ?心理學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係、社會關係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心理學家從事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
  • 「高敏感型人格」的心理學解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全文導讀】1. 高敏感型人格清單2. 高敏感型人格的心理學解釋3.高敏感型人格如何揚長避短高敏感型人格清單你是高敏感型人格嗎?如果不太確定,先對照下面這份清單自我檢測一下。1、有著超乎於常人的想法、疑問和很多情緒。2、有異於常人的易感性,一件小事都會影響心情,尤其涉及到信仰的事反應更劇烈。
  • 認識你的戀愛人格——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
    ,認真守護親密關係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覺得安全型依戀人格非常完美?每當你們爭吵,你總是感到非常疲憊,因為他幾乎無法正常與你溝通,隨時處於歇斯底裡的狀態,他的情緒就像炸藥桶,害得雙方遍體鱗傷。和焦慮型依戀人格的相處,就像兩隻刺蝟依偎取暖,一個不小心,就會刺痛對方,也就是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之所以會形成焦慮型依戀人格,主要與原生家庭缺愛有關。
  • 九型人格測試題究竟有多神奇?九型人格測試題108道,測出真實的你自己,超準九型人格測試108題,比十六型人格測試更準,十二型人格
    如何促進你的個人發展:體驗自己的感受,不去逃避;認識到逃避與克制會引起別人的侵擾;採取行動,認識到自己有足夠的精力與支持去獲得成功;參加體育鍛鍊;尋找參與對話的方法,尋找自我表達的方法。他人該怎樣支持你的發展:尊重你對隱私和個人空間的需要;分清要求與請求之間的區別;適當地反饋他們自身的感受與關注;鼓勵你表露自己的感受;重視你的敏感;承認你的生存能力。
  • 「自戀型人格障礙」的心理學解釋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會發現有一些人很好相處,而有一些人可能要慢熱一點,隨著時間推移會慢慢變好,但是極少數的一部分人好像總是很難相處。他們的行為很多時候令人無法理解,更談不上認同。
  • 九型人格「自評」主型時的常見錯誤(一)
    基於認知心理學和實證研究的「情緒動力學」一直極度關注九型人格主型判定的準確性問題,而基於個案的實證研究必不可少。16.7%的第1型人可能將自己的人際敏感和多思,自感「猶豫不決」的性格(注意:這裡的用詞是「性格」,不是「人格」)與第6型責任者(也被稱為「懷疑型」)緊密聯繫;12.5%的1號覺得自己善於觀察、推理,會錯誤地認為自己可能達到了第5型觀察者的程度,這是冥冥之中認可了「情緒動力學」中的「理想主義者」的概念,卻完全缺乏對「腹中心」「腦中心」等關鍵核心理念的認識,最終導致誤判的結果
  • 你了解自己嗎?心理學:認識自我,是掌控自己命運的開始
    我們從他人對待我們的語言和態度來獲得自我評價。譬如你的父母經常對你說「你怎麼這麼笨」,你可能會覺得他對你的評價是「你不聰明」,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我不聰明」。這就是通過感知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來獲得自我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弊端也很明顯。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他擅長把心理學的內容和大眾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而《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就告訴大家,之所以會出現那些負面的、
  •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心理學告訴你,童年不是決定性格的根源
    這句話,一開始,我也是這麼認為的,童年的遭遇讓人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和創傷,但是當看完美國心理學家馬丁·賽裡格曼出版的《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這本書之後,讓我對童年不幸有了新的理解。馬丁·塞利格曼是當代認知心理治療的創始人之一。1988年,以史上最高票當選美國心理協會主席。
  • 用心理學發現並認識隱匿的子人格,除了意識的你,其實你並不孤單
    是否有那麼一刻,你認為自己變得不像熟悉的自己;或,你發現自己像是變了一個人。當你看著鏡子中的自己,是那麼熟悉,但是,我們眼能所及的只是一具軀殼,不是嗎?樣貌、物品、每一個具體的行為,這些都是我們意識所能及的最客觀的反應。但,潛意識、思維、性格,這些用眼睛無法看到的,我們又能通過什麼方式發現並認識它們呢?
  • 白話心理學之自戀型人格障礙
    介紹自戀型人格障礙,不得不提一下科胡特和他的自體心理學。精神分析理論技術的一種,源自海因茲·科胡特對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研究,關注的是自體的發展及自體客體轉移關係。自體心理學主張三極自體結構,以及正常自體是鏡映、理想化和孿生需求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