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的孩子,感覺已成了個世紀難題。
現在全民都找原因、給建議,爭取早日把遊戲從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剝離開。
有哪些歸因呢?花樣繁多,從歸因上說,有如下兩種:
這是個教育問題:孩子不自覺、自控力不強,所以被遊戲鑽了空子;
這是個生理問題:很多孩子天生容易被遊戲俘獲,所以愛玩遊戲;
當然了,只要是存在的,就肯定是有市場,且目標用戶還分得很清楚,這兩種歸因是給兩種不同父母的:
第一種是給那些相對理性的父母,這肯定是個教育的問題,那方法肯定是在說教上下功夫了,有哪些方法呢?
比較柔和的,如把遊戲當做獎勵的手段,完成了什麼學習任務,就可以玩一會兒遊戲;
比較激進的,如直接沒收手機,罵,甚至打。
第二種是給那些激進的父母,在他們心裡,就是這該死的遊戲毀了孩子,現在只想把遊戲從孩子心裡剝離,無論採用什麼辦法都行,好像只要剝離了,好孩子就會回來一樣。
對這樣的父母,市面上有哪些解決辦法呢?說出來會嚇死你——電擊療法。就是戰爭中對待敵人的辦法,直接高壓電點擊,有人說這是治療網癮的最快捷辦法,送孩子上「刑場」的人大有人在,不搞出點悲劇來肯定不會罷手。
最後,這些方法有效嗎?基本沒有,不僅沒有效果,弄得親子關係還異常緊張。
為什麼?
因為這都沒有找到問題的癥結,這都都是就事論事,頭疼醫頭,腳痛醫腳,頭痛就是頭本身的問題嗎?不是,或是因為失眠,你不好好治療失眠,天天吃治療頭痛的藥,有用麼?沒用的。
我們不找到問題的癥結,不知道遊戲對於孩子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就著手解決問題,有用麼?很難。
這就像打仗,我們都不知道敵人是誰,長什麼樣,實力如何,你就盲目出兵,贏的概率就極小。
就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飛將軍李廣,他在軍事上天賦異稟,為什麼卻難封侯?就是因為基本不分析敵人是誰,實力如何,出兵盲目,打到哪裡算哪裡,要不是真有打仗的天賦,基本就是有去無回。
那在我們眼中的問題——遊戲,對大多數孩子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
遊戲,是孩子們獲得成就感、獲得友誼、獲得及時反饋的解決辦法!
什麼意思?
就是你眼中的問題,是孩子們的解決辦法。解決什麼的辦法呢?
解決在現實裡:學習中、在學校裡,找不成就感、找不到朋友、做完事後沒有反饋,不被關心的問題的辦法,而這些,在遊戲中卻可以輕易找到。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就是虛擬的遊戲,給了孩子在現實中無法獲得,卻異常想獲得的心理滿足感。
這些心理需求,不只是孩子,我們每個人都有,比如你在單位裡找不到存在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時,不也會煩躁不安,想借酒消愁,需要找出口嗎?
剛看到一個新聞,一50歲的男的,在單位找不到成就感,竟然去給國外勢力當間諜,就是因為別人認可他,你看,成就感的需求對人行為的影響是多麼大!
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知道,只要孩子在生活中滿足不了這些心理需求,即使沒有遊戲,也會從別的地方去找,在我讀書時,替代的辦法就是學古惑仔,打架鬥毆。
所以,同志們,問題的癥結根本就不是遊戲本身。
既然不是遊戲本身,那我們之前的那些辦法就大概率是錯的。什麼收手機、把遊戲當獎勵、罵、打,甚至聳人聽聞的電擊療法,都是錯的,因為你的原因都找錯了,在這個錯誤原因下的所有方法,肯定都是不靠譜的。
那現在的問題,就從:
如何杜絕孩子玩遊戲,變成了如何幫助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獲得這些心理滿足了。
只要能找到這樣的辦法,孩子自然就從遊戲中解脫出來了,這個問題也就解決了。
那如何讓孩子在現實中找到成就感、友誼等心理需求?
這又是個非常龐大的話題,且每個人的處境都不一樣,這就需要你真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他遇到了什麼問題了(如果有需要,請留言,我會再寫一篇此主題)。
我們要知道,人類的所有行為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下,看似簡單的問題都不是由我們看到的直觀原因導致的,再比如:
孩子數學成績不好,直觀原因——既然考不好,那就是上課沒聽講,那我們就找機構補課。
但實際原因可能是孩子不喜歡自己的數學老師,那你的歸因就錯了,這個歸因下的方法——找機構補課就起不到你想要的效果,甚至是反效果。
在我們看到孩子的問題時,不要急著著手去解決,一著急就會犯「頭疼醫頭」的錯誤。
我們需要停下來先看看,這個問題背後到底是什麼,再想辦法不遲,不然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原創不易,請順手點個讚,謝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