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孩子玩遊戲成癮?其實孩子在意的並不是遊戲本身

2020-09-11 弘益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 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 ,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

可見這位老爺爺真的是一位老頑童,他的表現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甚至覺得有些可愛。

但是如果這件事情發生在正在上學的孩子身上,那麼想必每一位家長都絕對是笑不出來的。

當看著孩子沉迷遊戲荒廢學業,甚至廢寢忘食的時候,可想而知家長心中的怒火簡直就要衝出體內,恨不得砸掉孩子面前的電子產品。

為什麼人們玩遊戲容易上癮?

1、多巴胺的分泌

人們在玩遊戲時, 大腦內的多巴胺會比平時分泌得更多 多巴胺有著刺激人們大腦神經 ,讓人們更容易產生興奮感的作用。

再加上遊戲本身吸引人的設置,所以人們往往會在神經傳導系統亢奮的作用下,越來越會沉迷於遊戲中。

2、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憾

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會有遺憾的事情,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他們也許會因為學習的不理想而無法被他人認可;又或者是因為交際能力有限缺乏朋友。

但是這些 在遊戲中都是可以彌補的 ,當孩子成功的升了一級又一級之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失的自信心就會被找回。

同樣團隊的合作會讓他收穫很多虛擬世界中的朋友,即便這些朋友也許永遠都不會見面。

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構成中,生理需求是最底層的 ,也是第1位的,它是其他一切需求得以實現的基礎。

遊戲的出現使得孩子有了實現 生理需求的可能性 ,讓他們能夠 實現自我,找到了成就感。

3、遊戲的即時反饋特性

在教育中,我們提倡的是 延遲滿足 ,也就是 當孩子有需求時 ,父母並不需要第一時間就給予滿足,而是要通過適當的延遲滿足,讓孩子能夠更好的面對誘惑,當然這對於孩子來說非常困難。

遊戲中對人們的要求就非常低 ,不管遊戲的結果如何,玩家都不需要等待。

因為第一時間就會出現結果, 反饋非常及時 。這能夠避免人們花費更多的精力用在等待結果上,讓人們更有滿足感。

4、獲得高峰體驗

遊戲有著讓人非常震撼的畫面感,在視覺上能夠給予人們極大的衝擊力,而且在設計上雖然一環扣一環,可是誰也猜不到下一關是什麼。

這自然就會讓玩家產生極大的興趣,他們想要去體驗,更想尋求通關的刺激感。

當你們在生活中不順的時候,遊戲能夠讓大家暫時忘卻煩惱,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這時無論是他們的身體還是精神,其實都是處於一個較為放鬆的狀態,當然這只是一時的快感,並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馬斯洛在需求模型中認為,金字塔模型由生理、安全、歸屬和愛、自尊、自我實現需要5種需求由低到高進行排列的。

孩子沉迷於遊戲中 有時並不是因為真的貪玩 ,而是 他們對生理滿足感的需求 ,孩子希望能夠被認可,希望被滿足。

遊戲帶給孩子的負面效應

1、影響孩子們的社交

當孩子沉迷於遊戲中的時候 ,他們自然沒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用於社交,所以也許在虛擬世界中他們會有很多好友,但是在生活中就只有電腦或者平板,手機陪伴他們。

當孩子越來越把自己封閉起來,不願意與他人溝通時,那麼便會產生社交恐懼,甚至根本無社交可言。

2、導致生活出現混亂

由於現在遊戲中的 場景太過真實化 ,所以當孩子每天都花大量的時間玩遊戲的時候,他們也許會出現短暫的混亂,分不清他們所處的到底是遊戲還是現實。

這會對 孩子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擾 ,他們會把 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相互交錯 嚴重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3、患上精神類疾病

環球網援引外媒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今年初宣布,該組織將在今年發布的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加入&34;(gaming disorder),並列為精神疾病。

遊戲成癮會讓孩子兩耳不聞窗外事 ,不論外面發生了什麼,仿佛都與自己無關,長期如此,便很容易讓孩子患上精神疾病。

父母應該如何面對孩子遊戲成癮?

1、拒絕人為製造壓力

孩子在生活中本來就會面臨一些 有形無形的壓力 ,當然 最重要的還是學習 ,這已經會讓孩子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 有的家長卻覺得這些還不夠 ,必須通過人為給孩子增加更大的壓力,才能讓孩子有壓迫感,從而激發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只是 這反而會讓孩子走上極端 ,不是極度否定懷疑自己,就是變得反叛,不願意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甚至故意站在父母的敵對面。

2、控制孩子的遊戲時間

有些父母想要 禁止孩子玩遊戲 ,但這顯然是不太現實的。

畢竟 現在已經進入了網際網路時代, 孩子總是無法避免的要接觸電子產品,自然就會被裡面的遊戲吸引。

這是父母根本無法控制的 ,既然 孩子接觸遊戲在所難免 ,那麼不妨就 選擇尊重孩子,讓他們有玩遊戲的權利。

只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遊戲只能是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小放鬆 ,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好時間,千萬不能讓孩子一次性玩的過長,否則孩子必然沉迷。

3、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感

孩子在兩歲之後就會有自我意識 ,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自我意識也會越來越強。

只是在其中的過渡時期, 孩子自我意識還沒完全形成 ,所以有時他們未必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就像在寫作業時總是無法控制的想要上個廁所或者吃點東西。

父母要讓孩子覺得他們是可以接納孩子的,而不只是時時刻刻的監督孩子,想從孩子的身上發現錯誤。

這樣才能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認知,讓孩子儘可能的優秀。

相關焦點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
  • 馬斯洛需求模型:孩子遊戲成癮是因為貪玩?其實娃在意的不是玩
    玩遊戲會上癮,這一點無論是玩遊戲還是不玩遊戲的人都知道。遊戲的魅力之大在於,任何年齡段的人只要接觸了它,如果沒有強大的自控力,那麼便會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曾經人民網報導了一則消息,一位84歲的老爺爺在玩遊戲時,因為被兒子打斷叫去吃飯,竟然生氣的要絕食。可見這位老爺爺真的是一位老頑童,他的表現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甚至覺得有些可愛。
  • 孩子玩遊戲成癮,父母該如何是好?
    前言:現在的網路遊戲,讓家長深惡痛絕。害了很多的家庭和很多幼小的孩子。太多聰明的孩子被遊戲而耽誤了學業和前途。對於家長而言,如何幫助孩子戒掉遊戲成癮也最頭疼的問題,似乎一直以來都沒有非常明確的辦法。有一些家長看到孩子玩遊戲成癮了,上來就是打和罵,有的家長為了避免孩子跑去網吧玩,將他關在家裡。
  • 趙小明:心理學家告訴你,孩子遊戲成癮怎麼辦?
    現在這一代的孩子似乎無可避免地要跟遊戲相遇。其實不止他們,我們那一代人也接觸過。初期的成癮行為是可控的,我們可以借初期的成癮來和孩子一起系統地解決遊戲這個問題。遊戲的解決不是一次性的,是持續性的,持續孩子的整個青春期,比如,過上幾個月或一年後,我們再重新思考和解決遊戲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不要把孩子的成癮行為完全推給老師或心理諮詢師,應該也包括父母在內,共同解決。
  • 孩子玩遊戲「廢寢忘食」,逐漸成癮,這和孩子成長環境密切相關
    認為遊戲好玩有些孩子本身就認為遊戲很有趣,便一點點開始嘗試玩遊戲,起初可能是看到別人玩,認為非常的有趣。之後自己去嘗試,由於多巴胺的刺激下逐漸對遊戲產生依賴,進而逐漸成癮玩的廢寢忘食,這一點其實無可爭議,沒什麼好說的。
  • 孩子遊戲成癮?家長你也玩玩試試
    前幾天,有位家長前來諮詢:說最近幾天,在她陪孩子玩耍時,經常被孩子要求拿著積木拼成的飛機或者汽車進行對撞大戰,隨著積木被撞得四分五裂,孩子會開心地大笑,表情滿足。甚至在玩的過程中,還會說一些不文明的話語。經過家長的耐心詢問,原來是孩子在玩平板時,看到別人玩遊戲的視頻,畫面內容充斥著暴力、血腥,加上玩家解說時不斷說出的髒話,讓孩子不自覺地被吸引,並有樣學樣。
  • 《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是怕孩子沒事幹在家玩手機,不能自拔,造成手機遊戲成癮。 孩子們為什麼為手機遊戲成癮?作為父母,我們如何預防孩子手機遊戲成癮?對於已經遊戲成癮的孩子,我們又孩如何幫助TA呢?謝維興老師將為大家分析孩子手機遊戲成癮的原因並提供預防和解決手機遊戲成癮的有用措施。
  • 馬斯洛需求理論:孩子玩遊戲上癮是貪玩?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
    ②個體因素既孩子自身的內在動機和需求。其實遊戲對孩子來說,並不是必要的需求,而讓他們沉迷其中的原因,大多是孩子自身內在動機和需求,比如在遊戲裡可以尋求自信心滿足、尋求陪伴等等。這從本質上來講,也是一種安全需求,是孩子心理自我保護的一種機制。綜上所述,其實孩子沉迷遊戲,很多時候他們在意的也許不是玩!也許是在追求自我需求的滿足。
  • 公益課程|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
    本月開設的課程有《做「四有家長」,護航中學生》《送你一份提升自控力的修煉手冊》《孩子手機遊戲「成癮」怎麼辦》《了解運用語言的力量》《「心」期待,「欣」行動,「馨」氛圍,共迎新學期》這五門,家長們注意收聽。如果不能及時收聽也沒關係,隨時打開我們的微信,有音頻哦!
  • 孩子遊戲成癮怎麼辦?家長可用四步遊戲規則商定法來幫助孩子
    孩子遊戲成癮這個問題讓很多家長感到非常的無奈,那作為家長我們到底應該怎樣來面對或者解決孩子這個遊戲成癮的問題呢?其實要解決孩子遊戲成癮的問題,只需要給孩子制定規則就好了。所以第一步要與孩子進行溝通,而不是教育。溝通就是在一個平等協商的過程中對一件事情達成共識,而且溝通的時機也一定要選對。比如說孩子正在玩遊戲,讓他停止來跟家長溝通,就不是很恰當。所以我們要麼在之前溝通,要麼在之後溝通,這樣才能夠起到一個很好的效果。比如說我們可以在吃晚飯的時候,對孩子說&34;,先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
  • 孩子打遊戲成癮?光是焦慮沒用,專家給出戒癮方子
    深圳市康寧醫院成癮醫學科、主任醫師、成癮醫學診療研究團隊學科帶頭人楊梅說,在中國,使用過網際網路的青少年,遊戲成癮的發生率一般報導在2~16%之間。並不是每個玩網路遊戲的孩子都會發展成遊戲障礙,也就是通常說的遊戲成癮,一般來說,在經常進行某種成癮性行為的人中,只有10%左右,或者還不到10%,會成真正發展到成癮的程度。
  • 遊戲成癮是精神障礙?那麼如何克制遊戲成癮?
    什麼叫成癮呢?你不用不行了,你受它控制了。遊戲成癮,遊戲障礙,具體而言:一個人在遊戲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以致其它興趣和日常活動都必須給遊戲讓位;玩遊戲已對學習、工作及生活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損害,這種狀態明顯持續了至少12個月;多次想戒,卻欲罷不能。
  • 孩子玩遊戲成癮不可自拔,只因你沒有學會這一招
    ,聰明的父母這樣做網際網路巨頭馬雲說過,遊戲本身並不是壞事,但如果對遊戲失去控制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家長需要採取一些措施,對孩子玩遊戲來進行管理。1、參與遊戲,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陪伴網絡成癮的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性,你知道是什麼嗎?
  •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定:沉迷遊戲時間需持續一年以上
    孩子遊戲成癮小心是病 判斷是否患上「遊戲障礙」,看看是否符合這幾條標準 孩子玩手機遊戲上癮,不讓玩,要不苦苦哀求,或者情緒對抗,甚至跟父母發脾氣,怎麼辦? 這個問題,可能不少父母都會遇到。 遊戲成癮可能是一種病。
  • 痴迷遊戲,哥哥拉著妹妹跳樓:改變遊戲成癮,需要知道的5個原則
    可是當我們生活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的時候,遊戲公司可能取消嗎?還是父母可以不在意生活,就在家陪著孩子嗎?也許我們只能艱難的去尋找看看有沒有第三種路可以走。是沉迷遊戲?還是行為模仿?一般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總會想到遊戲成癮,只是成癮很難判斷,在作為精神疾病分類中的一種,卻有沒有器質性病變的情況下,我們很難說這個孩子每天玩幾個小時的遊戲就是成癮了, 關鍵就算是你給他戴上了成癮這頂帽子,也沒有特效藥物可以讓他脫離手機遊戲。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他的母親搖著頭說,孩子成天不出門,手機不離身,已經兩個星期沒有洗澡、換衣服了。而另一位19歲的遊戲成癮患者,偷偷從家中拿走20萬元充值遊戲。事實上,遊戲成癮與吸毒成癮相似,會出現為了獲得遊戲資金而進行偷盜、搶劫的情況。有研究者曾對遊戲障礙患者進行頭部掃描,發現他們的腦部結構發生了改變,遊戲成癮已對他們產生病理上的影響。
  • 暑假裡孩子最容易玩遊戲失控,聰明的家長用這幾招可避免遊戲成癮
    別看孩子在你離家上班走前答應好好的,一定會先寫暑假作業,然後再按要求玩手機遊戲,或者電腦遊戲,可真等到家長下班回家檢查時,立刻會讓你血往腦門上湧,因為孩子根本沒有按要求完成作業,或者是寫了也有很多錯誤。既然無奈的現實就擺在眼前,家長該用什麼招數來避免孩子過度玩遊戲,既而導致遊戲成癮呢?今天我就送給你幾招。
  • 高三男孩成天玩遊戲,懶散厭學,父母該如何與手機成癮孩子溝通?
    我是致力於手機遊戲成癮研究的廖老思。我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案例主角,是一名在上高三的男孩,為了保護孩子的隱私,我們把她稱呼為小鵬(化名),據小鵬媽媽介紹,小鵬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如下:1. 成天玩遊戲,十分懶散。小鵬從高二開始迷上了遊戲,經常跟同學和網友相約組隊打遊戲,周末就在家裡一局又一局地玩,根本停不下來,晚上都要等到十二點多才關燈,有沒有睡覺父母也不清楚,小鵬不讓父母進他的房間裡。
  • 喜歡迷戀和遊戲成癮的區別 看看專家怎麼說
    適度玩遊戲並不是一件壞事,這和喜歡唱歌、跳舞一樣都是一種愛好,可以讓人得到適度的放鬆,還可以和同伴一起增進友誼,鍛鍊手腦的能力。因此,電子遊戲現在也被用於訓練大腦、疾病康復和體育比賽。  如果是為了獲得成就感而去玩遊戲,這未嘗不可,遊戲玩的好本身就說明你的智力條件不差,只是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技能不僅僅是玩遊戲,你需要拓展自己的戰鬥領域,將玩遊戲的精神運用到其他領域:不怕吃苦!不怕犯錯!不怕丟人!
  • 遊戲成癮,父母該如何是好?
    玩,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現在這一代的孩子似乎無可避免地要跟遊戲相遇。現在的小孩,沒有哪個是不會操作手機,iPad,有的甚至玩的比父母還厲害,比父母更加懂得這些電子設備的使用。時代不同,比起父母那輩的孩子,現在的小孩從小就能夠接觸到各種高科技產品,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到各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