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鳴(爸媽進化論主筆)
放暑假了後,浙江義烏的初中生小楊雖然沒考好,卻不急不躁,天天手機遊戲玩得不亦樂乎。
母親看著不爭氣的兒子,將他的手機一下子沒收了,小楊眼看著手機沒有了,非常氣憤,甚至還想要跳樓。
整個案例看下來,我看到了一個管控極端的家長,和一個越管越叛逆的孩子。
但放眼望去,這已經是一個網絡遍布各個角落的時代。
根據CNNIC發表的《2019年第44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網路遊戲》顯示:
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路遊戲用戶規模達4.94億,佔網民整體的57.8%;手機網路遊戲用戶規模達4.68億佔手機網民的55.2%。
現實生活中,只要一提到遊戲,很多家長就視它為「洪水猛獸」,挖空心思讓孩子與它隔絕。
許多的家長開始對孩子的手機使用時間進行控制,極端的甚至是沒收手機,禁止孩子再去進行使用。
但是家長的這種過度管控真的是在幫助孩子嗎?
一口氣買4個手機玩遊戲,會是種什麼體驗?
去年一個13歲的男孩,就體驗了一把。
他拿走爺爺的2萬元現金,一口氣買了4部手機,逃學想玩個夠。當民警與焦急的家人找到他時,他正在賓館的床上悠閒地玩著遊戲。
現在的孩子,可真不讓家長省心啊!
可仔細一看原因,才知道原來事出有因。因為家長擔心他玩手機影響學習,所以就給他買了一部老年機。
而看到其他同學都有智慧型手機玩遊戲,孩子十分難受,於是就做出了這種事。
這種事情並不稀有。
朋友小春聊起剛上初二的女兒就直皺眉頭,「讓她氣的我胸口疼!」看樣子非常生氣。
原來,她的女兒這次期末成績沒有考好,她為了讓女兒收收心,把家裡所有的電子產品都束之高閣。
沒有想到培訓班的老師跟她在微信上交流說,上課睡覺、打哈欠、精力非常不集中。
她還納悶,每天都跟以前一樣按點睡覺,怎麼還休息不好?
有天半夜,她看到女兒的房間裡傳出來一片微光,走近一看,原來女兒正在玩遊戲。 手機也是跟好朋友借的。
氣的朋友差點暈過去,女兒卻說:「我同學的媽媽都是周末讓她看一會,如果你也允許我規定時間玩一會,也許我就不那麼愛看了!」
真沒想到孩子像彈簧,越壓制越反彈。
哲學家佛洛姆說:
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它出於對孩子之潛能的生長缺乏信心,認為只有成年人去指導孩子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孩子才會獲得正常的發展。
面對孩子玩遊戲,過度控制反而把孩子推的更遠,在孩子教育上宜疏不宜堵,唯有疏導,才能更好管教。
1、磨練心性
有位網友的女兒很喜歡玩第五人格,也由此喜歡上一個遊戲主播,叫「羚羊」。
他是他們隊唯一的屠夫,玩遊戲的技術很好,但他有一個重大的性格缺陷——他只適合打順風仗,如果被別人打蒙了,他就停擺了。
目前第五人格的比賽,還是需要屠夫去搶奪比賽的優勢。
如果他停擺了,他的隊友們就要頂著壓力打逆風局,這樣贏的可能性就很小,因為他們的對手都很強。
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後,羚羊就領著他們隊去找不同風格的隊比賽,積累經驗的同時,也磨練自己的心性。
有了這樣穩定的心理素質,他以後再遇到挫折,還會驚慌得不知所措嗎?即使比賽不能拿冠軍又怎樣?他已經超越了自我。
2、拓寬孩子社交範圍
王者榮耀的總裁就說,王者榮耀是一款社交軟體。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一個小朋友的媽媽就跟我說,以前她從來不讓孩子看喜羊羊,可是班上的小朋友都看,小朋友們聊天的時候,她的孩子插不上嘴。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沒有人喜歡被孤立。
很多同學都在玩這個遊戲,孩子要融入同學中,就必須要去玩這個遊戲,即使他對這個遊戲沒有太多感覺。
3、提高智力
相關研究顯示:
玩電子遊戲時,孩子需要處理多重任務,而這個過程會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所以電子遊戲對弗林效應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正確玩遊戲,孩子的智力可以得到有效地提高。
遊戲是高科技產物,對學習的利與弊主要看如何利用,家長嚴防死守不如理性看待。
網際網路巨頭馬雲說過,遊戲本身並不是壞事,但如果對遊戲失去控制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家長需要採取一些措施,對孩子玩遊戲來進行管理。
1、參與遊戲,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陪伴
網絡成癮的孩子父母都有一個共性,你知道是什麼嗎?
就是他們大部分對網絡很陌生,不知道網絡世界的樂趣,無法和孩子討論與網絡相關的話題,更別說引導了。
有位資深治療師說過:治療遊戲成癮的最好辦法就是和孩子一起玩遊戲,孩子會通過你對他欣賞和肯定,替代在遊戲中獲得的關注和成就感。
好友小林就是這樣帶著女兒邊學邊玩的,已經刷完西遊記,唐詩系列。
她去找童行學院時空之旅,為孩子創作好玩的時空中暢遊,有時間她也會跟孩子一起看。
她說,太爽了!我都不知道這麼好玩!
因此,孩子玩的很開心,學習也沒讓老母親體會到雞飛狗跳。
2、因勢利導,用遊戲喚醒孩子的潛能
有個14歲的印度小夥,沉迷於「吃雞」遊戲。爸爸擔心他持續沉迷影響生活,就將他送去參加射擊訓練。
沒想到遊戲與現實一拍即合,經過兩年的刻苦訓練,他在射擊奧運資格賽上獲得了銀牌,並將代表印度出戰2020年東京奧運。
真是忍不住想給這位機智的爸爸點讚!
不但沒有用暴力方式解決孩子玩遊戲,還因勢利導用遊戲喚醒了孩子的潛能。
就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
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於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
3、承擔後果,增強孩子的自控力
在一次採訪中,馬雲說兒子12歲時沉迷網路遊戲。
剛開始他也像其他家長一樣對兒子說教,但後來意識到說教的方法不能解決問題,便提出讓兒子去網吧玩三天三夜再回家的建議,並要求他回來後說出玩遊戲的好處。
兒子聽後興奮不已,很愉快地答應了。
但從網吧回來後,馬雲問他玩遊戲的好處是什麼?
兒子卻回答:「又累又困,沒啥好處」,從這以後就非常自覺控制了玩遊戲的時間。
只有讓孩子真正體驗玩遊戲的後果,他就會從內心都這件事有一個判斷,也決定以後會不會沉迷其中。
因此,面對孩子玩遊戲,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引導、疏導,而不是壓制、控制。
孩子生活在網際網路的時代,孩子們能接觸到的「少兒不宜」內容,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就算有防火牆的阻擋,「翻牆」也不是什麼難事。
在父母的推薦和引導下,手機遊戲也會變成孩子的翅膀,讓孩子飛的更高更遠。
作者簡介:一鳴,富書專欄作者,富書持續投稿變現營2.0學員,中年少女;左手執筆,右手養娃,用一顆執著的心來寫字,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 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