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
教師懲戒權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相關要求,研究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這意味著,教師的懲戒權已不只是於理論理念上的探討,而要步入具體規則的制定,從而在法律法規層面為教師用好懲戒權鋪平道路。
-
高考作文備考素材: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
懲戒權,不可或缺如何讓教育懲戒權「落地開花」莫讓教育懲戒權成「燙手山芋」莫讓手握戒尺的老師寒了心教育懲戒權:左手是戒尺,右手是愛教育懲戒權不能變味優秀範文用好懲戒權關鍵要規範「戒尺」尺度作者:閱盡教師懲戒權話題再度引發社會關注。
-
回歸的「戒尺」 怎麼「打」?
古代老師對學生要求非常嚴格,頑劣的學生會受到嚴厲懲戒,先生會用戒尺打手心。日前,《河北省學校安全條例》出臺,明確規定學校對不遵守校規校紀、有欺凌和暴力等不良行為的學生,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採取必要的懲戒措施。為此,曲周縣積極探索,大膽試水,於近日在全縣中小學設立128個「戒尺試點班」,把懲戒權收歸學校,讓教師有理有據實施懲戒權。那麼針對戒尺回歸,老師、學生、家長是怎樣的一種態度呢?
-
(湖南)曾建華:戒尺的尺度
春暖花開之日,新的學期來臨,由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即將在全國試行。這是涉及全國上千萬中小學教育工作者的一件大事,直接關係到數以億計中小學生的教育管理。怎樣正確運用《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為教育教學服務,怎樣正確把握「戒尺」的尺度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是中小學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在新式學堂開啟之前,中國盛行的是私塾教育。天地君親師,老師排名第五。
-
觀點丨善用懲戒權,尺度溫度都不可少
孫帷韜認為,《徵求意見稿》是對教育懲罰形式進行了規範,而《規則》將法律規定的學校、教師的教育權進一步細化,對法律禁止的體罰等教師不當管理行為劃出紅線,推動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解讀有理有據開展教育懲戒,尺度與溫度都不可少「凡事皆有度,作為教師,在教育學生這件事上必須把握好尺度。」
-
教育要溫度更要尺度
從教育科學角度說,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跪著的老師也教不出有責任感、有擔當的學生。所以,近年來,教師享有教育懲戒權已經逐漸形成社會共識。而且,2019年6月印發實施的《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明確指出:「制定實施細則,明確教師教育懲戒權。」
-
如何讓教育懲戒有尺度、有溫度?教育部13問答詳解
對學生的哪些行為可以實施教育懲戒?學校、教師可以採取哪些教育懲戒措施?教育部政策法規司負責人就相關問題進行了解讀。一起來了解↓↓↓答:教育懲戒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教育領域中央關心、社會關注、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制定教育懲戒有關實施細則提出明確要求。
-
教師實施懲戒權,如何拿捏尺度?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教育演進歷程中,教師使用懲戒手段對學生嚴厲管教一直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幾乎不會受到質疑。在中國傳統啟蒙經典教材《三字經》裡就有「教不嚴,師之惰」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如果教師不嚴格要求學生,這樣的教師就是懶惰的。時至今日,人們對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還有「執教鞭」的說法。教鞭就是古代教師用於體罰和鞭策學生、類似於戒尺的工具。
-
「戒尺」回歸是對良好師生關係的呼喚
持反對意見者尤其是一些家長擔心,懲戒權有可能會促使一部分本來就不懂管理藝術、業務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師產生依賴心理而濫用這一權力,對師生關係產生負面影響。誠然,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因為適度的懲戒既是促使孩子更深刻地認知是非對錯,也是培養其規則與責任意識的必要手段。
-
你說話吧丨如何用好教育懲戒權的「戒尺」?
由此,迫切需要把教育懲戒權亮出來,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老師的保護。7月15日,長沙晚報第441期《你說話吧》在南巖軒茶業蔡鍔北路店,邀請市教育局相關處室負責人跟學校教師、家長和市民代表一道,就如何明確和用好教育懲戒權進行討論。
-
這個學校戒尺進了課堂,老師,你怎麼看?| 特別關注
對於戒尺進課堂,她表示贊成。吳丹老師表示,對什麼時候、如何使用戒尺學校和班級都有相關規定。「學校對數量、力度和懲戒部位都做了相關規定。例如,數量不超過2個,只能懲戒手掌,在懲戒之前老師要先在自己手掌上試兩下,感受力度,以保證高高舉起,輕輕落下。」她們班也根據實際情況規定了細則,例如連續三次不交作業,課堂上擾亂秩序連續3次被老師點名等情況發生後,老師就會請出戒尺。
-
教育部頒布《教育懲戒規則》!還教師以戒尺,還教師以尊嚴……
2020年12月29日,教育部制定頒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這個備受老師關注的規章,與「全面保障教師待遇不低於公務員」的要求,成為了今後保障教師權益和待遇的兩把利劍。規章一經出臺,便得到了老師們的支持與讚許!
-
教育的「戒尺」怎麼用
2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和平小學,老師們身穿牛年卡通服飾在校門口迎接學生回歸校園。(解琛 攝)又是一年開學季,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以下簡稱《規則》)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試行階段,如何推動《規則》落地、落實和進一步完善?
-
戒尺該不該還給老師?「懲戒」和「變相體罰」界限在哪?
今年4月,廣東省司法廳公布《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送審稿)》,其中明確:學校和教師依法可以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此條規定再次引發輿論關於教師如何管教懲戒學生的熱議。 近日,《法制日報》記者採訪多位中小學教師和學生家長,了解到他們對教師管教權的看法。
-
教育的戒尺究竟應該舉多高
教育部近日發布《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讓老師重拾「戒尺」,旨在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從而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那麼,孩子犯的哪些錯屬於懲戒範圍?如何避免變相體罰?家長若有異議是否可以申訴呢?【1】孩子犯了什麼錯會被老師懲戒?
-
教師手中的戒尺還應以愛為本
日前,教育部發布的關於《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引發熱議。記者多方採訪,武漢的學校、家長、老師對此都有不同的看法,關注的重點都在於懲戒如何執行,尺度如何把握。(據11月25日《楚天都市報》)此次徵求意見稿出爐的最大意義,就是以法規的形式明確:「教育需要懲戒」。嚴師才能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如果總是擔心「琢」得太狠,傷了寶貝,那璞玉就永遠不會綻放光彩。因此,規則中明確指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贏得了眾多支持。
-
東方時評丨懲戒學生尺度如何把握?還須法律早界定
(看看新聞9月17日)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 懲戒學生尺度如何把握?還須法律早界定。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目前尚未對教師懲戒權立法的內涵外延及行使細則予以明確界定和規制。我國的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教師不得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但是對於教師能夠採取何種方式懲戒和管束學生,卻沒有明確的意見。
-
蚌埠市老師和家長熱議教育懲戒新規則
畢竟,如何管教好「熊孩子」,是一味懷柔,還是寬嚴相濟,不僅教師、學生和家長高度關注,也是備受爭議的社會話題。有了《規則》,「熊孩子」的管教能見效嗎?教師可對學生懲戒 但七類不當教育行為不能有《規則》第一次以部門規章的形式對教育懲戒做出規定,規定教育懲戒是「學校、教師基於教育目的,對違規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明確教育懲戒不是懲罰而是教育的一種方式。
-
「老師的戒尺」如何安放 | 睡前聊一會兒
一邊是「嚴師出高徒」的傳統觀念,一邊是「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極端個案,如何進行合法、合理、合規的懲戒,一直是教育過程中面臨的現實難題。今晚,我們就從老師的戒尺聊起。 樹木的成長離不開澆水施肥等「溫柔的呵護」,也需要修剪除蟲等「用心的護理」,育人同樣如此。孩子的成長,既需要用賞識的眼光發掘閃光點,也需要用恰當的懲戒對長歪的「枝蔓」進行引導。
-
老師該如何使用"戒尺?
近日,教育部發布《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明確教育懲戒是教師履行教育職責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職權。社會各界圍繞懲戒的範圍與邊界展開了熱烈討論。 把&34;戒尺″還給老師,許多老師顧慮重重:有的孩子被家長教育時還頂嘴呢,更何況老師進行懲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