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文化——稱呼一個人的不同方法,具體因素詳解!

2020-12-13 青樓大茶壺

各位街坊鄰居,鄉裡鄉親,今天就讓我為大家講上一講,這古代的"名"文化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中,"名字"被一代又一代的人賦予了豐富的含義。時光荏苒,古人們發現,單單一個姓氏加名並不能很好的將自己想要表達的含義表達出來。於是,"名"文化應運而生

古人有姓有名亦有自號,出任有官爵,死後有諡號,更有籍貫、郡望等。 在古代,稱呼一個人的方法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可以直呼這個人的姓名,或稱呼這個人的字,或稱此人的號,或稱這個人所獲或自己起的諡號,或用姓氏加籍貫來代指這個人,或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或用姓氏加上所在名門望族的名稱來代指,或用官名來代指,或用官爵來直接代替名字,亦或可以用任官之地來代指此人......那麼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稱呼對方才能很好地表現情緒或者符合理解呢?下面讓我為各位老爺詳細的講講,這每種稱謂方法的區別。

一:稱名、稱字、稱號

在古代,臣子向朝廷上書諫言,只準用名而不準冠姓的。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第一句話就是"臣密言"可以見得。這個規矩一直到了宋代才有所改變,準許在奏章、呈文上具銜加姓氏。有意思的是,凡是朝廷對民眾或者高職對下面職務的文書或公開的"告諭"之類的時候,在一長串的品銜下面,只寫姓而不寫名。

而在日常文章或生活中,直呼姓名的情況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自己叫自己的姓名,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這種情況很簡單理解。第二種就是介紹這個人的時候或者為這個人做傳,因為怕有歧義所以將姓名都說出來。第三種呢就是有一些負面的意思,用於稱所厭惡或所輕視的人。

先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什麼是"字"。

古人在剛出生時,父母會先給他取名,而後,在成年以後就會在給孩子取一個"字"。例如,李白字太白,陶淵明字元亮,韓愈字退之。一個人的字和名在內筒含義上是有聯繫的,一般來講,"字"是用來解釋"名"的含義的。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呼對方的"字"出於禮貌和尊敬。所以稱呼他人字運用的比較廣泛,適用範圍也相對較廣。

"號"又可叫做別號或表號。

"號"相對於"名"與"字"最根本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自己給自己起的一個稱呼,而後兩者是由父親或尊長起的。因為是自己給自己起的,所以往往"號"中蘊含的情感會更加濃重,更加能體現出自己的志趣或者對於某種事情的情感。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讓大家更好的理解「號」體現的情感。杜甫自號少陵野老。那麼杜甫為什麼自稱少陵野老呢?少陵野老的少陵是地名,杜甫在長安定居時,一度住在少陵,野老則包含了杜甫對於自己年老卻一事無成,到現在也無依無靠的嘲諷,所以自號少陵野老。稱呼對方的號可以很好的表現出對這個人的尊敬。

二:稱籍貫、稱官爵、 稱郡望、稱諡號

這四種方式的出現大致相似,都是因為在某些時候稱呼對方的名、字、號都不能很好地表達出對對方的尊敬的,這時候就會用上面這四種方式來稱呼對方。當然,諡號中有一種情況是惡諡,小子我會在後文為大家說明。

首先,給各位老爺講一下稱呼官爵。官爵的內容包括官地、官職、勳位和封號。像陳寔因為在太丘做過一段時間的縣令,所以在《世說新語》中就被稱為陳太丘。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的標題中,所說的謝中書就是稱官職的例子。這裡的謝中書是指謝薇,他曾任中書鴻臚。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中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接下來讓我為大家說說這稱郡望。先說說這郡望是什麼。在南北朝時期,每郡的顯貴家族就被稱之為郡望,也可叫做"地望"。就是現在俗稱的名門望族。就拿韓愈為例,韓愈

是河內河陽人(現在的河南孟縣),但是昌黎韓氏在唐朝是名門望族,所以韓愈會以"韓昌齡"自居,後人也稱韓愈為韓昌齡。這種以望族自稱或稱呼他人的,會更多地表現出,對這個家族的尊敬或者對自己家族的驕傲歸屬感。

稱籍貫就是從稱望族中脫胎而來的。稱籍貫也是對人的一種尊稱,例如我們往往稱呼孟浩然為孟襄陽。值得一提的是,在歷史上也有用這種稱呼方法來諷刺人的。清末就有一副對聯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其中宰相合肥就是代指李鴻(安徽合肥人)。

在最後為大家講講這個稱諡號。諡號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有的,只有古代王侯將相,高官大臣或著名文人在死後,朝廷按照當時的道德標準,總結其一生所作所為,而後才會給予的一個稱號。諡號是一種歿後殊榮,表示後人對於已故之人的某種評價。諡號一般來講是正面的評價,如歐陽修諡號文忠,後人稱其為歐陽文忠。也有特殊情況,就是惡諡。歷史上極具代表性的惡諡就是大奸臣秦儈,被後人稱繆醜。

隨著時間的推移,諡號也出現了一些其他的情況。有一些生前有名望的文人,在死後親友會為其議定諡號,因為不是朝廷公定的,所以稱之其"私諡"。私諡的歷史雖說是後出現的,但是依舊歷史悠久,其始於東漢中期,在宋代呈現鼎盛之勢。大家熟知的陶淵明,就有私溢"靖節徵士"。

三:稱家中行第、或以行第、官職連用稱呼

可能各位爺在看到這種稱呼方式的時候有些許懵,但是不要緊,讓小的給你們說一說,你就會明白怎麼回事。

這種稱呼方式多見於唐詩宋詞中,其中所言的"家中"也不是咱們正常思維中的同父所生的兄弟排名,而是用同曾祖兄弟長幼次序來排名。舉個例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元二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這裡讓我為各位老爺補充一點,家中排名的區分有一個小眾的方法,就是伯仲季,像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有一句"群季俊秀,皆為惠連",這句話中的"季"就是伯仲季的一種用法,在文中代指弟弟。

以行第官職連稱的情況也頗多,例如有的人就有杜二拾遺來代指杜甫,在韓愈《早春呈水部十八員外》中,張十八員外就是代指張籍。

這兩種稱呼的出現,其實更多地是為了在一篇文章中,用更多的稱呼方式來區分作者對每個人不同的情感,你看在《遊褒禪山記》中有一段話"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第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者為表尊敬寫名、字的同時兼帶籍貫,後兩者平輩先寫與作者關係再加名、字。

稱小名或特定的姓的並舉

各位老爺,這古代叫別人小名跟現在叫所代表的意思可以說是南轅北轍。"小名"又稱為"小字"或"乳名"。在古代稱對方的小名常用表示蔑視,只有少數是因為關係近喚起暱稱。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劉邦。劉邦小名劉季,前面為各位老爺說過,這季是家中排名第三,弟弟的意思。所以在《高祖還鄉》一文中直呼劉邦為劉三,也透露出作者對劉邦這個人的蔑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們上學時就學過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有"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和"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兩句中,前一句所說的寄奴就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而後一句所說的佛狸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

下面再讓我為你叨咕叨咕什麼事特定的姓的並舉。這麼直說你可能不太明白,但是我舉個例子你肯定能馬上反應過來。這特定的姓的並舉來指代人最被人所熟知的莫過於"李杜"代指李白杜甫,還有與這個類似的"小李杜"是指杜牧和李商隱。上面兩個例子是特定的不同姓的並舉,與之相對的還有特定的同姓並舉。同姓特指也有被大家所熟知的,像"老蘇、大蘇、小蘇"分別指的就是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

其實在古代,不僅僅有特定的姓的並舉來代指某些人,還有特定的名來代指某些人的情況,典型的例子就是"良平"指的就是張亮、陳平。

在中華璀璨的歷史中,每一個文化的出現與繁榮都是無數代文人墨客的辛勤澆灌的結果。中國的"名"文明不僅僅在於今天所講的各種稱謂的區別,一種文化其實更多地是在於其中所包含的,歷經千年所沉澱下來的情感。所以各位老爺如果想更多地去了解與感悟一種文化,更需要的是去使用它,更近距離的去接觸文化,就從給自己起一個自號怎麼樣?

今天為各位老爺講的就這些了,小的告退。

相關焦點

  • 在古代,原來稱呼一個人有這麼多種方法,籍貫、官名都可以
    在中國古代,如何稱呼人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當面怎麼稱呼?背後怎麼稱呼?甚至死了之後如何稱呼都很有講究,而且方式繁多,只好很好的了解了這些方式,才能夠讀懂一些史籍和資料,對於歷史愛好者很有必要。一、直呼姓名直接稱呼一個人的姓名,在現在似乎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當然一般限於平輩和晚輩),但是在古代,這可就是一件大事情了,姓名一般多少自稱或者介紹時才會使用,一般人直接直呼其名基本上就等於要開始罵人了,是很不禮貌的事情。當然如果是好朋友之間那也另當別論,但是這也僅限於非正式場合。
  • 古人是如何稱呼父親的?在古代,關於「爸爸」還有哪些不同稱謂
    父親是對父親古今習見的稱呼。現代社會甚至出現了「拼爹」等詞彙,那麼除了「爹」,古文中常見的對父親的稱呼還有哪些呢?現在大家都管父親叫爸爸,地方不同,叫法也不同,比如北京人叫「老爺子」,陝西人叫「大」,河南山東一帶叫「爹」,四川重慶一些地方及周邊地區稱父親為老漢(兒)。那麼,古代人是如何稱呼父親的呢?
  • 留頭是古代女孩幾歲的時候?女孩子不同年紀的稱呼都有哪些?
    中國的文化有一種很細緻的地方,就只它會對一件很小的事物都有很多不同的叫法和講究,正是因為這一份「講究」便能夠讓文化和生活結合起來。在《紅樓夢》中特意提到了一個關於年紀的問題,就是晴雯從賴嬤嬤家來到賈府的時候,她還沒有留頭,那麼這個留頭是什麼呢?女孩子到了多大才會留頭呢?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專練100題附答案
    B.古代紀年方法大致有幹支紀年法、王公年次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應屬於帝王年號紀年法。C.「受禪」是中國上古時期推舉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D.古代對人「死」的稱呼不同,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禮記·曲禮》中記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 我國古代對母親的稱呼都有哪些?
    因為以男人為主的封建社會必須要尊敬男性,所以對女性的稱呼成了一個歷史文化特徵值得我們去研究,那麼廣大的中國古代對母親的稱呼都有哪些呢?中國古代不同歷史階段之上對母親的稱呼漢文化之中的母親中國歷史文化發展正統是從先秦開始,特別是秦漢以來文化身材幾乎影響到後世兩千年,而漢朝對母親的稱呼和現在有著很大的區別,那個時候的人們通常叫母親為姐。
  • 你知道豆蔻少女的來源嗎,為何古人這麼稱呼,是習俗還是文化因素
    你知道豆蔻少女的來源嗎,為何古人這麼稱呼,是習俗還是文化因素我們人類的一生,雖然說只有幾十年的時光,但是真正的度過,也並不算太短了。我們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慢慢變化,在慢慢成長,然後突然有一天,我們開始慢慢變老,直到死去。
  • 你知道怎麼稱呼自己老婆嗎?古代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叫法
    現代的男人,對自己另一半的稱呼可謂五花八門,有叫老婆、愛人、妻子、老伴,稱「另一半」也是一種稱呼,再加上婆姨、堂客等等地方叫法,就更數不勝數了。那麼,您知道在古代到底怎麼稱呼老婆的嗎?其實,在古代,男性配偶的稱呼也很多,但由於等級森嚴,並不能亂用,往往都有自己的講究。
  • 古代對丈夫的稱呼:從郎君到老爺,如何體現女性地位的降低?
    一、儒家文化為主導的傳統文化之中,女性地位伴隨著封建王朝的延續更迭,呈現出一種逐漸下降的過程在儒學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浸染之下,所謂「夫為妻綱」等的思想一再地束縛著不同時期的女子,在宋明時期程朱理學的深刻影響下,「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成為宋明時期女子的必要學習課程。
  • 在中國古代,除了夫子以外,教師還有這些稱呼!
    一直以來,老師都被人們譽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她們教書育人,傳遞知識,告訴孩子正確於錯誤,於社會,他們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繼承者,於私人,他們是一個人最初的指路明燈。(圖片出自《夏目友人帳》的娘口33)而在我國古代,對於老師有有著不同的稱呼,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大概就是夫子這一稱呼了。
  • 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古代教師的稱呼很多,有博士、教授、夫子等
    在社會發展中,教師是人類文化科學知識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對學生來說,又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個性的塑造者。因此人們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崇高稱號給予人民教師。古代老師的別稱老師最初指年老資深的學者或傳授學術的人,後來,人們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 以你之姓,冠我之名:為何古代東西方都非常重視一個人的姓氏?
    一個人從出生之時就已經被確定了姓氏,這是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在現代人看來,這只是區分人的稱呼,一個人不能缺少它,但也不需要爭搶便能得到,屬於普通而又簡單的事情。但在古代東西方,人們都極為重視姓氏,「以你之姓,冠我之名」這是東西方女性都要經歷的事情。為什麼人們對這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如此重視呢,這是因為它所關乎的不只是對一個人稱呼,更有其他重要的物質包含在其中。
  • 在古代,除了師父、先生、夫子,對老師的稱呼還有哪些?
    但是,「老師」一詞是21世紀才流行開來的,那麼在古代,對於老師的稱呼還有哪些呢?一、師長師長一詞出於《韓非子》一書中,「師長教之弗為變」,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知道,將教授自己知識的師父奉為自己的長輩的意思,可見在古代師長的地位。
  • 老公在古代是對太監的稱呼!那你知道古代女性是如何稱呼丈夫嗎?
    中國語言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甚至妻子對丈夫的稱呼都有很多講究,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古代女人們都是怎麼稱呼自己丈夫的。丈夫這個詞的由來,據說是源於原始社會的搶婚,男人只有長到一丈也就是七尺才能達到保護妻子的要求,這也是七尺男兒的由來。
  • 古代的剩男剩女怎麼稱呼?
    到年紀還不肯結婚,呆在家裡讓父母著急的,大約就是剩男剩女了,現代有很多詞稱呼他們,什麼單身狗、齊天大「剩」、必「剩」客等等,透著那麼些個調皮和調侃,那麼,古時候是不是也這麼調皮,對剩男剩女都會怎麼稱呼呢。
  • 古代的「名」和「字」有什麼關係,區別又在哪裡?
    名,是在古代社會中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己稱呼用名,外面稱人用字。字常常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互為表裡的,所以它又叫「表字」。(1)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張衡字平子、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遊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就是同一個意義。
  • 古代「爹爹」稱呼到哪個年代改稱「爸爸」?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問題:古代「爹爹」稱呼到哪個年代改稱「爸爸」?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爸爸」這個稱呼古已有之,在三國張揖編寫的《廣雅》中就有解釋道:「爸,父也。」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如明代張自烈編寫的《正字通》中寫道:「今南夷呼父曰波蓋此字轉也,按南史謠本作爹,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做爸字。」爸爸一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全國流行起來的呢?具體時間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國時期。那時候隨著「國門被打開」,南方沿海地區成為了我國最早接觸世界的地區。
  • 古代最受歡迎5大丈夫稱呼:第四個最少見,第二個最常見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每一種稱呼總是能夠衍生出不同的含義,比如說古代女子對丈夫的稱呼,種類就比較多,其中第四種最少見,而第二種最常見。第五名:官人所謂的官人就是當官的人,可是並非所有丈夫都能當官吧,畢竟平頭老百姓也能夠稱作官人,這種稱呼再宋朝時期最為常見,來源也很簡單,「官」和「管」是同音的。也就是說,官人的意思十分明確,可以理解為管人,意思就是管理家庭的人,也就是一家之主的意思,並且會經常和姓氏同時使用,比如西門慶就被稱為西門大官人。
  • 外國人是怎樣稱呼中國人的,每個國家都不同,都有獨特「暱稱」
    外國人是怎樣稱呼中國人的,每個國家都不同,都有獨特「暱稱」姓名是一個人的標誌,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名字,每個國家也有自己區別於其他國家的名稱。這些姓名都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的代表符號。在我們平常和朋友的相處之中,我們很少會指名道姓的叫你的朋友,我們都會給自己的朋友起一個暱稱,這樣的稱呼顯得又親切又可愛,可以非常好的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讀者朋友們都知道,我國對外國人是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的,這個稱呼就是老外。其實我們說這樣說並不是不尊重其他國家的居民,而是我們這樣說已經習慣了,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這樣說,顯得更親切一些。
  • 2019年高考語文備考:巧記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讓複習事半功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博 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化知識浩如煙海。 自從2015年全國卷中開始出現古代文化常識題之後,這種題型便連續考了五年,成為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必考 知識點之一。《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 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關於文化常識的規定是「了解並掌握常見的古代 文化知識」。古代文化常識這個考點大致可以分為官職、稱謂、飲食、服 飾、刑罰、天文曆法、地理、科舉制度、 風俗禮儀、音樂文娛十大類。內容繁 雜、信息量大,學生記憶起來費時費 力,效果不佳。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 結了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九種記憶方法,希望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具體方法如下。
  • 原來古代過年的時間與稱呼都不同,而春節一詞直到民國才正式使用
    人們把它每一次出現的時間稱之為年,同時也稱呼這種妖魔為年。由於人們發現了它的弱點是害怕紅色、亮光和響聲。所以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會用紅色的紙來貼春聯和放鞭炮等來驅趕年。就這樣,形成了人們傳統的節日過年。當然,傳說終究只是傳說,但過年作為傳統的節日很早就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