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 煙賦

2021-03-04 汪迷部落

中國人抽菸,大概開始於明朝,是從外國傳人的。從前的中國書裡稱菸草為淡巴菰,是TOBACCO的譯音。我年輕時,上海人還把雪茄叫做「呂宋」。吸菸成風,蓋在清代。現存的幾種菸草譜,都是清人的著作。紀曉嵐就是「嗜食淡巴菰」的。我的高中國文教師史先生說,紀曉嵐總篡四庫全書時,叫人把書頁平攤在一個長案上,他一邊吸菸,一邊校讀,圍著長案走一圈,一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就出來了。這可能是傳聞,但乾隆年間,抽菸的人已經頗多,是可以肯定的。

小說「異秉」裡的張漢軒說,煙有5種:水、旱、鼻、雅、潮。雅(鴉片)不是菸草所制,潮州煙其實也是旱菸之一種,中國人以前抽的煙只有旱菸、水煙兩大類。旱菸,南方多切成絲,北方則是揉碎了,都是用菸袋,摁在煙鍋裡抽的。北方人把菸葉都稱為關東煙。關東煙裡的上品是蛟河煙,這是貢品,據說西太后抽的即是蛟河煙。真正的蛟河煙只產在那麼一兩畝地裡。我在吉林抽過真蛟河煙,名不虛傳!其次是「亞布力」的煙也還可以,這是從蘇聯引進的品種。河北省過去種「易縣小葉」。旱菸袋,講究白銅鍋、烏木桿、翡翠嘴。菸袋有極長的。南方老太太用的菸袋,花銀嘴五寸,烏木桿長至八尺,抽菸時得由別人點火,自己是夠不著的。有極短的,可以插在靴子裡,稱為」京八寸「。這種菸袋亦稱騷鬍子菸袋,說是公公抽菸,叫兒媳婦點火,瞅著沒人看見,可以乘機摸一下兒媳婦的手。潮州煙的菸袋是竹根做,在一頭挖一窟窿,嵌一小銅胎,以裝煙,不另安鍋。我1990年在江西土改,那裡的農民抽的就是那種煙,謂之「吃黃煙」。山西、內蒙人用羊腿做菸袋。抽這種煙得點一盞煙燈,因為一次只裝很小的一撮煙,抽一口就把煙在吹掉,叫做「一口香」,要不停地點火。雲、貴、川抽葉子煙,菸葉剪成二寸許長,裹成小指粗細的煙支,可以說是自製小雪茄,但多數是插在煙鍋裡抽,也可算是旱菸類。我在鄂溫克族地區抽過達斡爾人用香蒿籽窨制的煙,一層煙圳,一層香嵩子,陰乾,煙味極佳,是用紙卷了抽的。廣東的「生切」,也是用紙卷了抽的,新疆的莫合煙,即蘇聯翻譯小說裡常常見到的「馬霍煙」,也是用紙卷了抽的。莫合煙是用煙梗磨碎製成的,不用菸葉。抽水煙應該是最衛生的,煙從水裡濾過,有害物質減少了。但抽水煙很麻煩,每天涮水菸袋就很費事。水菸袋要保持潔淨,抽起來才香。我有個遠房舅舅,到人家作客,都由他的車夫一次帶了5支水菸袋去,換著抽。此人真是個會享福的人!水煙的菸絲極細,叫做「皮絲」,出在甘肅的蘭州和福建的福州,一在西北,一在東南,製法質量卻極相似,奇怪!雲南人抽水煙筒,那得會抽,否則嘬不出煙來。若論過癮,應當首推水煙筒,旱菸、水煙,吸時都要在口腔內打一迴旋,煙筒的煙則是直灌入肺,毫無緩衝。

捲菸,或稱紙菸,北京人叫做菸捲兒,上海一帶人叫做香菸。也有少數地方叫做洋菸的。早年的東北評劇《雷雨》裡四鳳誇讚周萍的唱詞道:「穿西服,抽洋菸,梳的本是那個偏分」,可以為證。大概在東北人眼中這些都是很時髦的。東北是「十八歲的大姑娘叼著大菸袋」的地方,捲菸曾經是稀罕的東西。現在捲菸已經通行全國。抽旱菸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但現在相對地減少了。抽水煙的就更少了,白銅鏤花的水菸袋已經成為古玩,年輕人都不知道這玩意是幹什麼用的了。說捲菸是洋菸,是有道理的,因為本是從外國、主要是英國輸入的。上海一帶流行的上等煙茄立克、白炮臺、555……銷行最廣的中等煙紅錫包(北方叫小粉包)、老刀牌(北方叫強盜牌)都是英國貨。世界上的捲菸原分兩大系。一類是海洋型,英國煙為其代表。英國煙的菸絲很細,有些煙如白炮臺的煙盒上標明是NAVYCUT,大概和海軍有點關係。一類是大陸型,典型的代表是埃及煙、法國煙、蘇聯的白海牌(東北人叫它「大白杆」)、以及阿爾巴尼亞等煙屬之。抽大陸型煙的人數不多,現在捲菸分為兩大派系,一類是烤菸型,即英國煙型;一類是混合型,是一半海洋型、一半大陸型菸絲的混合,美國煙大都是混合型。英國型的菸絲金黃,比較柔和,有菸草的自然的醇香,比較為中國人所喜歡。

後來外商和華僑在中國設廠制煙,比較重要的是英美菸草有限公司和南洋兄弟菸草公司。大前門為南洋兄弟菸草公司所出,美麗牌好像就是英美菸草公司出的。也有較小的廠出煙,大聯珠、紫金山……大概是本國的煙廠所出。

我到昆明後抽過很多雜牌的煙。有一種煙叫仙島牌,不記得是什麼地方出的,煙味極好,是英國烤菸型,價錢也不貴。後來就再不見了,可能是因為日本兵佔領了越南,滇越鐵路中斷,沒有來源了。有一種煙,叫「白姑娘」,硬盒扁支,煙味很衝,有一種從湖南來的煙,抽起來有牙粉味。最便宜的煙是鸚鵡牌,10支裝,嗆得不行,不知是什麼樹葉或草做的,肯定的不是菸葉! 

從陳納德的飛虎隊至美國空軍到昆明後,昆明市面上到處是美國煙。多是從美國軍用物資倉庫中流出的。駱駝牌、老金、LUCKY STRIKE、CHESTERFIELD、PHILIPMORRIS……一時抽美國煙的人很多,因為並不太貴。 

雲南煙業的興起蓋在四十年代初。該省的農業專家和實業家,經過研究,認為雲南土壤、氣候適於種煙,於是引進美國維吉尼亞的大金葉,試種成功。隨即建廠生產捲菸。所出的牌子有兩種:重九和七七。重九當時算是高檔煙,這個牌沿用至今。七七是中檔煙,後來不出產了。

五十年代後,雲南制煙業得到很大發展,雲南煙的質量得到全國公認,把許多省市的捲菸都甩到後面去了。雲南捲菸的三大名牌:雲煙牌、紅山茶、紅塔山。最近幾年,紅塔山的聲譽日隆,儼然奪得雲南名煙的首席。說是已經是國產煙的第一,也不為過份。時間並不長,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借中華文學基金會中國作協創聯部和《中國作家》聯合舉辦「紅塔山筆會」的機緣,我們到玉溪捲菸廠作了幾天客,飽抽「紅塔山」,解開了這個謎。

對於抽菸,我可以說是個內行。

打開煙盒,抽出一支,用手指摸一摸,即可知道工藝水平如何。要鬆緊合度,既不是緊得吸不動,也不是松得跺一跺就空了半截。沒有挺硬的煙梗,抽起來不會「放炮」,濺出火星,燒破衣褲。

放在鼻子底下聞一聞,就知道是什麼香型。若是烤菸型,即應有微甜略酸的自然煙香。

最重要的當然是入口、經喉、進肺的感覺。抽菸,一要過癮,二要綿軟。這本來是一對矛盾,但是配方得當,卻可以兼顧。如果在對捲菸加以評品,我於「紅塔山」得一字,曰:「醇」

這是好煙。

紅塔山得天時、地利、人和。

玉溪的經緯度和美國的維吉尼亞相似,土質也相似,適宜菸葉生產。玉溪的日照時間比維吉尼亞要略長一點,因此菸葉質量有可能超過維吉尼亞。玉溪地處滇中,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寸量充足。空氣的溼度天然利於菸葉的存放,不需要另作乾濕調節的設施。更重要的是,玉溪捲菸有一個以廠長褚時健為核心的志同道合、協調一致,互相默契的領導班子。

褚廠長是個人物,面色深黑,雙目有神,年過六十,精力充沛,說話是男中音,底氣很足。他接受採訪時從從容容,有條有理,語言表達得準確、清楚、簡練、而又不是背稿子。他談話時不帶一張紙,不需要秘書在旁提供材料。他說話無拘束,談的雖是實際問題,卻具幽默感,偶出笑聲。從談吐中讓人感到這是個很自信而又隨時思索著的人,一個有見識、有魄力、有性格的硬漢子,一個傑出的人。我一向不大承認什麼「企業家」,以為企業管理只是「形而下」的東西。自識褚時健,覺得在我身邊侃侃而談的這個人,確實是一位企業家,因為他有那麼一套,有學問,他掌握了企業管理中的某種規律,某種帶有哲理性的東西。

褚時健在未到玉溪捲菸廠之前,搞過一些規模較小的企業,在長期實踐中他認識了一條最最樸素的真理:還是要重視物質,重視生產力。他不為左的政治經濟氣候所搖撼,不相信神話。

到了玉溪捲菸廠,他不停地思索著的是如何把紅塔山的質量搞上去,保持住,使企業不停地發展。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

我和褚廠長有過兩短暫的接觸,未能窺見他的「學問」,但是我覺得他抓到了「玉煙」管理的一個支點:質量。

為什麼紅塔山能夠力挫群雄,扶搖直上?首先,紅塔山有質量上好的菸葉。有一個美國菸草專家參觀了雲南煙業,說再不抓菸葉生產,雲煙質量很難保持。這句話給褚廠長很大啟發。他決定,首先抓菸葉。玉溪捲菸廠的第一車間,不在廠裡,在廠外,在田間。玉煙給菸農很大幫助,從獎金到化肥、農藥。但是有一個條件:你得給我好菸葉。最初廠裡有人想不通,我們和農民是買賣關係,怎麼能在他們身上下這樣大的本?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了,這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步棋。許多曾經顯赫一時的名牌煙,質量下來了,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菸葉質量沒有保證。

當年生產的菸葉,不能當年就用,得存放一個時期,這樣雜質異味才會揮發掉。據聞英國的名牌煙的菸葉都要存放三年。二次世界大戰,存煙用盡,質量也就不如以前了。玉溪煙廠菸葉都要存放二年至二年半。就象中藥店配製丸散一樣:「修含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的事。這個「天」就是抽菸的人。菸葉存放了多久,抽菸的人是看不到的,但是抽得出來。他們不知其所以然,但是知其然,能分辨出煙的好壞。

玉溪煙廠的主要設備都是進口的。有人說:國產設備和進口的差不多,要便宜多得多,為什麼要花那樣大價錢搞進口的?褚時健笑曰:過幾年你們就知道了。從捲菸質量看,進口設備,是划得來的。

我因為在紅塔下崴了腳,沒有能去參觀車間,據參觀過的作家說:「真是壯觀!」

對煙的評價是最具群眾性的,最公平的。捲菸不能象酒一樣搞評比,我們國家是不允許捲菸作廣告的。現在既不能象過去的美麗牌在申報和新聞報上作整幅的廣告「有美皆備,無麗弗臻」,也不能象克萊文·A一樣藉助梅蘭芳的聲譽,宣傳這種煙對嗓音無害。捲菸的聲譽,全靠質量,靠「菸民」的口啤。北京人有言:「人叫人千聲不語,貨叫人點手就來」,這是假不得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紅塔山之贏得聲譽,豈虛然哉!

玉溪捲菸廠每年給國家創利稅34個億,這是個嚇人一跳的數字。

廠裡請作家題字留念,我寫了副對聯:

技也進乎道

名者實之賓

我18歲開始抽菸,今年71歲,抽了50多年,從來沒有戒過,可謂老菸民矣。到了玉溪煙廠,堅定了一個信念,決不戒菸。吸菸是有害的。有人甚至說吸一支煙,少活5分鐘,不去管它了!

一九九一年

汪迷福利:微言讀書會委託汪迷部落組織團購!!!《汪曾祺作品》系列、《汪曾祺自編文集》系列、《汪曾祺文存》系列、《汪曾祺書畫小品》四大類28冊總價1638元,汪迷團購六折優惠價982元。如果有需要,可以與汪迷部落聯繫(添加微信13801448869),發送快遞地址信息、聯繫方式、書款982元即可,微言讀書會第一時間快遞發貨!物超所值,市場沒有,唯有汪迷部落獨家團購優惠,欲購從速!

詳情敬請點擊閱讀原文

跟著汪老品美文

汪迷、汪粉……誰最鐵、誰最火?!

看你的了.

本文配圖和文字以及音頻未註明作者的

敬請作者聯繫微信君加注

相關焦點

  • 離休老幹部汪曾祺終於結婚了!婚後就參軍南下
    汪曾祺發言一次,糾正了沈從文發言中的一個比喻,並呼籲前輩將自己的經驗告訴年輕人。 382 汪曾祺在11月30日致黃裳信裡說,如果要重回上海去教中學,也無不可,只是「這算幹嘛呢」。又說黃永玉來信讓自己去香港鄉下住,可以洗海水浴,一千字稿費可以買8到10罐鷹牌煉乳。汪曾祺說自己「不是一定不去」。
  • 施行編輯 | 老頭兒汪曾祺還是一個傑出的詩人
    //」 (《贈蔣勳》) 打開明瓦窗    佳詩詞句    語出汪曾祺詩:「打開明瓦窗,/看我的煙在一道陽光裡幻想。/(那賣蒸飯的白汽啵。)//」《六十歲生日散步玉淵潭》原載《汪曾祺書畫集》2000年2月(卷十一P70)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詩詞佳句   語出唐·杜甫:「甫昔少年時,/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場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 汪曾祺寫作「不失其赤子之心」
    原標題:「不失其赤子之心」   汪曾祺說:「我欣賞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事實上,將這一句話當作汪曾祺創作生涯的註腳,也是很妥帖的——當我還是位小讀者時,我這麼想。後來我成為一名創作者,仍然這麼想。   我喜愛汪先生的作品,最初是出於對他筆下可親世界的嚮往,及至我自己踏上寫作的道路,落了筆,才發現他對我影響至深。
  • 「不失其赤子之心」——汪曾祺寫作對我的影響與啟示
    這個溫暖人心的句子,出自作家汪曾祺。汪曾祺照 資料圖片  總體上說,汪曾祺的作品,緊貼著生活的本真面目,充盈著煙火氣的質感與色澤  3月5日,是汪曾祺百年誕辰紀念日。我們特地刊發兩篇文章。王澄霞教授主要聚焦汪曾祺對明代散文家歸有光寫作風格的承繼與拓展,寫出了文脈的傳承。張聞昕是在讀研究生,也是青年作家,字裡行間洋溢著對汪曾祺作品的熟稔與青睞,思考也頗有見地。「我多願意再走走汪先生的路。」收尾的這句,道出了文脈的傳承有了新生力量。
  • 汪曾祺:小說中你的樣子
    不同於剛愎自用、天下人為我役使的帝王思路,汪曾祺自稱受儒家影響,而他認知的儒家,精義在於「仁」——仁者愛人。汪曾祺「人間送小溫」的暖男形象,思想根源在此。他也看不到魯迅於古久簿子字裡行間所看到的「吃人」二字。
  • 汪曾祺的「致青春」
    從十九歲到二十六歲,汪曾祺「最青春」的七年在昆明度過。青年時期的汪曾祺,在「泡茶館」中觀察著賣點心的孩子,孩子超越年齡的自律讓人心疼,偶爾釋放的天真又惹人憐愛。在這個來自底層的孩子身上,灌注了汪曾祺充滿溫度的體貼;同時,他也助力汪曾祺寫就了小說代表作《職業》。汪曾祺還喜歡畫畫,他曾坦言,如果不讀西南聯大,他可能會投考西遷昆明的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日後成為一名畫家,足見他對作畫的喜愛。他雖然日後並未以美術為專職,卻留下了許多書畫墨跡。
  • 汪曾祺的蘇州味道
    原定於3月5日文學家汪曾祺百年誕辰,在他的故鄉高郵、揚州和北京的相關紀念活動,也不得不臨時取消或延遲。本來我想在紀念活動上系統介紹一下汪曾祺先生與蘇州味道的聯繫。這裡只有先借與汪曾祺有緣的「五色土」先期發表,權作探討。  壹  不知道為什麼,冥冥之中總覺得汪曾祺這位蘇北人是與蘇州環境有些密切聯繫的。
  • ——論汪曾祺從《聊齋志異》翻出的「新義」
    [1] 汪曾祺:《870920/21/22致施松卿》,《汪曾祺全集》第12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04頁。[2] 汪曾祺:《871020致施松卿》,《汪曾祺全集》第12卷,第218頁。[3] 汪曾祺:《871124/25致施松卿》,《汪曾祺全集》第12卷,第240頁。
  • 時代的小菜:汪曾祺美食地圖
    這會讓汪曾祺感到一種失落。△汪曾祺的業餘愛好是做菜,他是真正的美食家,會吃更會做。很多年之後,我才知道,這版京劇的作者也是汪曾祺,他散文式的創作中,沒有太多衝突,詞溫意深。1958年時,汪曾祺被劃歸成「右派」,下放到張家口的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改造。在那裡,他把繁重的勞動幹得有滋有味,記錄下《葡萄月令》和《波爾多液》。
  • 《汪曾祺別集》全20卷出版,汪曾祺之子汪朗作客深圳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何晶圖/活動主辦方提供為紀念作家汪曾祺誕辰100周年,汪曾祺先生之子汪朗和家人以及深知汪曾祺的作家、學者、編輯組成編輯委員會,共同編選了一套汪曾祺全新文集《汪曾祺別集》,全20卷包括汪曾祺的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等在內,每卷各有獨立主題,總字數約200萬字,於12月出齊。
  • 汪曾祺的「吾與點也」
    20年前,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因病去世,享年77年。一向很喜歡這個可愛的老頭。汪曾祺的文字,不是那種聰明又洋派、字字珠璣的文字,他是那種行文上輕鬆隨意、乾淨利索的作風,一個句子,一個詞,一個字,甚至一個標點,都絕不多用,清淡如水,樸素明快。各種天文地理、風俗人情、掌故傳說等,在他文字中穿插自如,極有雜家風範。
  • 汪曾祺:我很欣賞西南聯大地質系的學生,他們大都是名副其實的...
    摘自《汪曾祺經典 · 師友故人憶念中》 主編 陳其昌,現任汪曾祺研究會秘書長,曾擔任高郵市文聯駐會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長。長期從事教育、宣傳、文化、文藝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煙柳秦郵》《新民灘的悲歡》《朱葵藝術傳》《熊緯書傳》等著作。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
  • 汪曾祺之子汪朗:200萬字《汪曾祺別集》是一套「乾乾淨淨的作品集」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近些年來,汪曾祺的讀者越來越多,形成了陣容強大的「汪迷」。你們有福了!《汪曾祺別集》近日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別集一共20卷,約200萬字,差不多是汪曾祺全部作品的一半左右。汪曾祺兒子汪朗在視頻裡這樣介紹這套別集:「對一些已經閱讀過汪曾祺的作品的讀者,同時又希望能夠更加全面了解老頭兒這個人的這些讀者,這套書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參加這套書的這些選編者,都是比較有水平的。」他透露,這些編者中,有的是和汪曾祺交往過很長時間,有的是專門研究汪曾祺作品的專家,還有他的孫女和外孫女,也有幫忙。
  • 汪曾祺百年美食地理
    軟兜是汪曾祺家宴的必備大菜,也是瀕臨高郵的淮安特色。所謂軟兜,是用燙熟的鱔魚肉切絲後裹上芡炒,一筷子夾下去,能兜起濃鬱的湯汁為美。除此之外,還有生炒的脆鱔,紅燒的馬鞍橋、燜張飛,明火燒烤的鱔背,大火旺油處理的熗虎尾……這些,都是汪曾祺早年,最心嚮往之的美食。當然,作為高郵人,鹹鴨蛋是汪曾祺不會落下的。
  • 我心中的「老頭兒」汪曾祺——《汪曾祺全集》分享會
    著有《刁嘴》《衣食大義》《食之白話》、與兩個妹妹合著《老頭兒汪曾祺:我們眼中的父親》等。 【新書簡介】 《汪曾祺全集》收入迄今為止發現的汪曾祺全部文學作品以及書信、題跋等日常文書,共分12卷:小說3卷,散文3卷,戲劇2卷,談藝2卷,詩歌及雜著1卷,書信1卷,並附年表。
  • 汪曾祺的丹青世界
    汪曾祺先生是全國著名的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書畫家。今年3月5日是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日。5月18日「百年汪老」書畫展在高郵市博物館啟動,展出先生的百幅書畫作品。展品個性鮮明,才氣橫溢,妙趣橫生。【 文】——先生的書畫是文人書畫,摒棄一切矯態做作,且雅俗共賞汪曾祺先生是一位大文人,他的書畫自然是文人書畫。
  • 汪曾祺 | 當時驚豔了聞一多,現在驚豔了我們
    八十年代初,文壇「發現」了汪曾祺,以為他是文壇新人,實際上卻是「二十年前舊板橋」——四十年代已頗有文名、被看作京派繼承人物的汪曾祺,將40年前舊篇章重寫了一遍。四十年代文壇有兩個引人注目的新晉小說家,其一是胡風最看重的路翎,另一人就是汪曾祺——難怪,八十年代汪曾祺聽說一度精神失常的路翎又能寫小說了,那個高興!特地寫了篇散文《賀路翎重寫小說》,其中還賦詩一首:「劫灰深處撥寒灰,誰信人間二度梅。
  • 汪曾祺:淡到極致也是濃
    汪曾祺生於1920年,家鄉江蘇高郵,是典型的江南水鄉,處於京杭大運河的下面,所以西方有個評論家,說汪曾祺的作品裡全是水。 汪曾祺這種「煙火氣」的教養,其實從小的時候就開始了。 那是1938年左右的中國,這種家庭其實不常見的,他們這種父子關係,就像兄弟一樣,所以,汪曾祺後來寫了一篇文章就叫《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父親和汪曾祺成了兄弟,那汪曾祺呢,也順理成章和自己兒子、孫子成了兄弟。
  • 汪曾祺:鳳翥街的把角,是一家本街最大的地道昆明味兒的茶館
    摘自《汪曾祺經典 · 東西南北跡萬裡》汪曾祺 著主編 陳其昌 顧問 汪朗譯林出版社 鳳凰壹力2020-7東西南北,歷史風俗,渾然一體,活色生香。主編陳其昌,現任汪曾祺研究會秘書長,曾擔任高郵市文聯駐會主席,市文化局副局長。長期從事教育、宣傳、文化、文藝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發表文學作品,著有《煙柳秦郵》《新民灘的悲歡》《朱葵藝術傳》《熊緯書傳》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