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媽媽在我們的微信平臺上留言,說怎麼文章裡說的都是媽媽的事,爸爸都到哪裡去了?父母堂一貫主張爸爸參與育兒,無論是在情感需求上,還是啟蒙教育上,孩子都需要父親的守護。這裡登出一篇父母堂合作微信號「爸爸真棒」和國際知名的4A公司——DDB中國的策略團隊,聯手進行了一次新時代中國爸爸的前沿洞察調研。調查的定量研究對象覆蓋上海、北京、成都,採取900位70、80年代出生的爸爸為樣本,在量化的數據研究之後,再結合了採訪、約稿、投稿等信息,本報告中的人物語錄全部取自採訪和分享故事的爸爸們。
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新時代的爸爸們最大的一個困惑即是:我該如何做個好爸爸?在參與調查的爸爸中:
我們在定性調查中深入探尋了這種困惑背後的原因:
年輕爸爸們多為獨生子女,初為人父,缺乏借鑑和參考。
社會價值的快速變化,現代中國在過去三十年間高速發展,科技、經濟以及社會價值觀都在不斷更新變化,很多人難以跟上並適應這種發展速度。
6個大人對著一個孩子的現狀,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爸爸的複雜度。
新時代的爸爸們對於以應試為目標、某種程度上會扼殺「人」的獨特性和創造力的中國教育體制深感擔憂。
在這種現狀之下,中國這一代的年輕父母不得不努力尋求方法以儘量減少中國體制教育對孩子成長的傷害,在全球化的視野裡思考中西育兒方法的適用性,試圖探索對孩子來說的最佳育兒途徑。
拋棄固有經驗41歲,青年企業家,1兒1女的爸爸「對於下一代的教育,必須將自己腦中僅存的一點經驗徹底拋棄,我們的成長經歷再成功,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是不可複製的。」
在上述背景之下,新時代的爸爸們,也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育兒觀
如果說老一代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往往是「像別人家孩子一樣優秀」,那麼新時代的父母們則更懂得接納和尊重孩子的天性和個性,他們主張順應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 想要培養「一個擁有自身閃光點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做家長也沒有什麼可以吃遍天下的「一招鮮」,只能儘量順勢而為,讓孩子的優勢得到發展,劣勢也得到提高。」
中國的傳統教育理念秉承三綱五常的人倫道德,父為子綱,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而深受西方文明浸染的新世代的年輕爸爸們已擯棄了這種傳統觀念,他們將孩子視作一位與他們平等的人,給予孩子理解與尊重。在調查中發現:
只有11.8%的爸爸認為「我是他爸爸,他要聽我的」;
64.9%的爸爸不贊同「體現父親威嚴要比能和孩子成為分享心事的朋友更加重要」;
而32.7%的爸爸贊同「我們一起玩,犯錯也無所謂」;
92.4%的爸爸們都認為「父母和孩子能夠互相打分是不錯的教育方式。」
他不屬於你,你也不屬於他「在眾多的育兒哲學裡,我很喜歡的理論是「孩子是一個完整的靈魂」。我常用這個哲學思想指導育兒實踐。我是人,孩子也是人,一些人與人之間常見的原則是適用的。比如,一定程度的平等。所以我堅決地反對打孩子,無論孩子有什麼錯,你打他而他沒有打你,完全因為你在身高體力方面佔優勢。不強求孩子一定按照我的想法行事。」
38歲,企業管理專家和創業者,4歲男孩的爸爸
「以前家教是這樣,我是老子,你是兒子,我打你還是對你好。現在演變成尊重,他不屬於你,你也不屬於他。從根本上你們倆是獨立的。他屬於他自己。他雖然現在小,你承擔責任去監護他,但你沒有權力去打他。還是應該建立一種平等,你去理解他,包括同理心對待。」
學習應以興趣為驅動出於因材施教、以及給予孩子平等理解與尊重的教育理念,爸爸們放下傳統的權威身段,願意給孩子更多民主,讓他們從興趣出發去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學習,並通過激發興趣去培養孩子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在調查中發現:
「不少家長看到別人都學鋼琴、學圍棋,就要孩子一定也要學,而孩子如果不喜歡,就會很痛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當孩子特別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就說明他的大腦構造或者思維方式適合這個東西。按照經濟學上的原理,一份資源投在最擅長的領域,單位投入的收益最大。所以應該抓孩子最敏感的東西,他的特長。
你就帶他接受不同的東西,讓他暴露在各種機會面前,然後看他對哪個更感興趣。當他對這個東西的興趣逐步濃厚之後,要啟發他認識到更高的東西,他會自己樂於朝那個方向去努力。」
傳統的中國式育兒觀中,通常認為玩是浪費時間,而在現代育兒觀裡,科學已經廣泛證實——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新一代中國爸爸們也相當認同這種育兒觀:
玩出興趣「朗朗爸爸的教育理念中,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會玩,在玩的過程中寓教於樂。在他看來,小男孩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能柔柔弱弱的,一定要在玩中培養出男子氣概。他一直有意培養朗朗有懲惡揚善、保護弱者的概念,設計了cosplay超人、大俠等各種遊戲。」
38歲,建築師和繪本畫家,2個男孩的爸爸
「我始終相信兩點: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需要提出來凌駕於生活之上的事情,最好的辦法還是融入生活之中;孩子的天性和生理狀況決定了『玩是第一位的』,玩出興趣來了,他自己就想學了,我們的教育引導得跟著人家的時間表來走。」
怎樣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在未來具備競爭力的人才?這是爸爸們都特別關心和思考的問題。他們從自身的人生經驗中得出很重要的一點感悟是: 眼界非常重要,可以決定未來。在我們的調查中:
「一些農村和偏遠地區的小孩,也很努力,但輸在視野。底層的孩子,和中產階級的人差據除了資源之外,差在事業和目標。很多時候輸在視野上,不知道應該朝哪個方向走。如果一個人有明確的目標,確信朝這個方向走,大概成功的概率會比較大。成人也是這樣,孩子也是這樣。」
近幾年「快樂教育」的觀念在年輕父母中悄然風行,在我們的調查中:
這兩種觀點看似對立實則並不矛盾,用一個比喻來說,就是「有準備的靜待花開」:孩子就像一株植物,作為家長你不知道也無需刻意強求它開出怎樣的花朵,但要為這株植物悉心培土施肥,然後靜待花開。
快樂教育不是什麼都不做
44歲,外企 IT高管, 2個孩子爸爸
「爸爸真棒」的創始人之一、清華博士爸爸盧克「快樂教育,不是什麼都不做就等著開花結果。
因著對女兒的先天資質有自信,在幼兒園到小學期間,盧克夫婦對女兒只進行了生活能力和藝術啟蒙,從沒給女兒報過書法奧數之類的補習班。女兒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也的確堪稱優秀,這讓盧克覺得自己的快樂教育挺成功的。接下來的「小升初」一戰,卻讓盧克感受到了競爭的殘酷,經過了幾次失敗的面試,盧克裁紙刀,原來還多民辦初中都要看孩子的奧數等方面有含金量的獲獎證書,而女兒卻沒做過這方面的準備。
盧克深刻地反思對女兒的教育:之前覺得都無所謂,沒有給孩子樹立目標,沒有幫助孩子一把,讓女兒沒有突出的亮點。女兒各方面都很優秀,而沒能給她提供更好的機會,這是父母的不負責任。」
「贏在起跑線」,這是近十多年來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早教領域的一句廣告語,當時也的確擊中了廣大父母的心理。然而時過境遷,我們發現這種觀念的影響力已經在逐漸消弭,轉而被「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這個新的觀念所替代。
馬拉松比賽最後的贏家「在玉米爸看來,人生就像跑馬拉松,剛開始不用急著領先,只要跟在跑得快的人後面,別落下太遠就行了。馬拉松比賽最後的贏家,往往不是那些一開始就在前面的,而是一直跟著,到關鍵時刻能夠發力衝刺的人。」
父母堂編輯:Daisy
本文來源於合作微信號:爸爸真棒
媒體機構轉載需經授權!
幫你做更好的父母
護航0~10歲
寶寶成長
長按二維碼關注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