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研究形態視黨結構的「圖形」與「背景」理論,用到實體建築空間或街道構成甚至景觀方面,在學術上也許有些問題。不過,當考慮建築空間的「內」「外」區別或義大利廣場的「陰角空間」時,充分認識限定該城市空間的建築外牆之類邊界線的存在,把由它所構成的空間領域作為「圖形」來考慮,我想,這可以為論述建築與城市空間提供重要線索。無限大的建築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這就意味著在建築中必然存在著限定它的邊界線。邊界線以外是什麼情況呢?它是無限延伸的大自然嗎?如果是無限延伸的大自然,那麼建築的外部空間就成了「背景」。當建築由一幢變為兩幢以至數幢,而最終形成街道時,建築與建築之間所形成的空間,與其看成建築外部單純的「背景」空間,不如作為由建築與建築圍成的內部「圖形」空間來考慮。這個「內部的」建築外部空間,是與純自然不同的沒有屋頂的外部,是很可能從「背景」反轉成「圖形」的空間。
這一觀念,意味著導向與建築外部空間無限延伸的自然不同的、作為有限的人為目的空間的」「外部空間構成」據我所知,最初把「圖形」與「背景」觀念應用於建築和城市空間中的,是丹麥建築史家拉斯姆森,他在《作為經驗的建築》一書中論述「建築的實體與空洞」時,舉出埃德加·羅賓的「杯圖」加以說明。他還提到印度卡爾裡的石窟寺是挖掘山崖而建成的寺廟,是以去掉石料,亦即以造成凹部而建成的。此崖中的空洞作為寺廟是非常重要的,包圍它的山崖殘留下來,構成了模糊的「背景」筆者曾訪問過義大利東南部馬特臘城市遺址,見到了在山崖中挖掘成的教堂。打開山腳下的門進入內部,其中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一個石砌的教堂內部空間。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建築一般都是把一塊塊磚石壘砌起來,或是用一根根木架構起來去創造空間,而這裡卻好象是從巨大的山崖上用減法挖成的教堂挪威建築史家克裡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在《存在、空間與建築》一書中論述義大利的石結構建築時曾說:「建築物不是作為量塊,而是作為面表現出來,這對空間特性來說是決定性的。如果量塊的效果是支配性的,建築物即可得到圖形的性質,街道則一面聯繫建築物中間的空間面還原為二次的背景』。
街道為了成為真正的形體,則必須具有圖形』的性質此外,美國評論家B·魯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一書中論及義大利街道時說,該道路由周圍的建築圍成,具有「圖形」的性質。「街道不可能在什麼都沒有的場所存在,亦即不能與周圍的環境分離。換句話說,街道無非是該處所建的成列建築物的同伴。街道是母體,是城市的房間,是肥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溫床。它依靠人類的人性和周圍的建築而生存。」充分涉及建築空間中「圖形」與「背景」問題,是1960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柯林·羅教授指導下,在一系列研究生院所進行的研究課題。今天的建築界一般都接受了這些理論,特別是這裡所說的空間的「圖形」與「背景」問題。把空間看成「圖形」還是「背景」,這對建築空間或城市空間的充實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所以它是個重要課題。例如,義大利空間是「圖形」式的,日本的道路空間是「背景」式的,因而這就可以促使我們更好地去考慮「圖形」式的構成。
最近,「圖形」與「背景」問題,從作為W邁茨加的「視覺法則」的格式塔心理學,變成了處理意識問題的現象學的對象。這一傾向中所論述的「演技與意識」問題,作為城市空間的意識問題是饒有興味的。今天在城市空間或景觀問題上應用「圖形」與背景」觀念,是在對原有空間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然後為該空間賦予「圖形」要系;或把一向作為「背景」考慮的空間,有意識地改作「圖形」來考慮。例如。當藝術家面對畫布進行創作或建築師在圖板上進行構思時,這就是在朦朧的「背景」中,有意識地在探求某個目的或意圖的「圖形¨,畫布或圖板不單純是朦朧的「背景¨,它還蘊藏並等待著某一瞬時作為意識的凝聚而一下子展現出「圖形」的可能性。
德國建築師、哲學家F·G·文特在《走向格式塔社會》中曾說,這一觀念與其說是「形態」,不如說更近於「形態構成」。筆者30年前第一次來到義大利廣場時,當即感受到,由堅固的石牆所圍合成的廣場外部空間,就象是沒有屋頂的室內空間也就是說,義大利廣場的空間不單純是與自然不同的、有收斂性的人為室外空間,而且是與過去所體驗過的室外空間不大相同的極為充實的空間。當時我把過種向邊界線內側收斂的空間稱為「積極空間」把大自然這樣沒有邊界線而向外擴散的空間稱為「消極空間」,各個空間的質的差異引起了我的注意。通常,建築本身被考慮成P空間,其外部則被考慮成N空間,但義大利廣場則與建築內部有許多共同性。根據筆者的親身體驗認為,在義大利廣場,P空間和N空間是可以相互反轉的(參閱拙著《街道的美學》)。
這恐怕是生長在以「地板型建築」為主流的日本環境中的我,遇到真正的義大利「牆壁建築」環境時所受的衝擊。這裡若把P空間換成埃德加·羅賓的「杯圖」中的「圖形」,把N空間換成「背景」,則會發現,我親身的體驗不知不覺地證實了格式塔理論。其後在說明建築空間的「內」與「外」這一對立概念時,應用格式塔理論是極為有效的。特別是人為結構的邊界線內側存在著「圖形」因素—一格式塔特質這一思想,可以看成是建築空間或街道構成理論中的有力手法。當考慮象義大利廣場那樣的可「內」、「外」反轉,為外部空間賦予格式塔特質時,又進一步發展到城市中的「陰角」空間及「下沉式庭園」等封閉式空間。並闡明了封閉式外部空間為什麼對城市來說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