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學在景觀中的應用

2020-12-15 花辰月夕a96

本來,研究形態視黨結構的「圖形」與「背景」理論,用到實體建築空間或街道構成甚至景觀方面,在學術上也許有些問題。不過,當考慮建築空間的「內」「外」區別或義大利廣場的「陰角空間」時,充分認識限定該城市空間的建築外牆之類邊界線的存在,把由它所構成的空間領域作為「圖形」來考慮,我想,這可以為論述建築與城市空間提供重要線索。無限大的建築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這就意味著在建築中必然存在著限定它的邊界線。邊界線以外是什麼情況呢?它是無限延伸的大自然嗎?如果是無限延伸的大自然,那麼建築的外部空間就成了「背景」。當建築由一幢變為兩幢以至數幢,而最終形成街道時,建築與建築之間所形成的空間,與其看成建築外部單純的「背景」空間,不如作為由建築與建築圍成的內部「圖形」空間來考慮。這個「內部的」建築外部空間,是與純自然不同的沒有屋頂的外部,是很可能從「背景」反轉成「圖形」的空間。

這一觀念,意味著導向與建築外部空間無限延伸的自然不同的、作為有限的人為目的空間的」「外部空間構成」據我所知,最初把「圖形」與「背景」觀念應用於建築和城市空間中的,是丹麥建築史家拉斯姆森,他在《作為經驗的建築》一書中論述「建築的實體與空洞」時,舉出埃德加·羅賓的「杯圖」加以說明。他還提到印度卡爾裡的石窟寺是挖掘山崖而建成的寺廟,是以去掉石料,亦即以造成凹部而建成的。此崖中的空洞作為寺廟是非常重要的,包圍它的山崖殘留下來,構成了模糊的「背景」筆者曾訪問過義大利東南部馬特臘城市遺址,見到了在山崖中挖掘成的教堂。打開山腳下的門進入內部,其中確確實實地存在著一個石砌的教堂內部空間。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建築一般都是把一塊塊磚石壘砌起來,或是用一根根木架構起來去創造空間,而這裡卻好象是從巨大的山崖上用減法挖成的教堂挪威建築史家克裡斯蒂安·諾伯格-舒爾茨在《存在、空間與建築》一書中論述義大利的石結構建築時曾說:「建築物不是作為量塊,而是作為面表現出來,這對空間特性來說是決定性的。如果量塊的效果是支配性的,建築物即可得到圖形的性質,街道則一面聯繫建築物中間的空間面還原為二次的背景』。

街道為了成為真正的形體,則必須具有圖形』的性質此外,美國評論家B·魯道夫斯基在《人的街道》一書中論及義大利街道時說,該道路由周圍的建築圍成,具有「圖形」的性質。「街道不可能在什麼都沒有的場所存在,亦即不能與周圍的環境分離。換句話說,街道無非是該處所建的成列建築物的同伴。街道是母體,是城市的房間,是肥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的溫床。它依靠人類的人性和周圍的建築而生存。」充分涉及建築空間中「圖形」與「背景」問題,是1960年在美國康奈爾大學柯林·羅教授指導下,在一系列研究生院所進行的研究課題。今天的建築界一般都接受了這些理論,特別是這裡所說的空間的「圖形」與「背景」問題。把空間看成「圖形」還是「背景」,這對建築空間或城市空間的充實是非常重要的觀念,所以它是個重要課題。例如,義大利空間是「圖形」式的,日本的道路空間是「背景」式的,因而這就可以促使我們更好地去考慮「圖形」式的構成。

最近,「圖形」與「背景」問題,從作為W邁茨加的「視覺法則」的格式塔心理學,變成了處理意識問題的現象學的對象。這一傾向中所論述的「演技與意識」問題,作為城市空間的意識問題是饒有興味的。今天在城市空間或景觀問題上應用「圖形」與背景」觀念,是在對原有空間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然後為該空間賦予「圖形」要系;或把一向作為「背景」考慮的空間,有意識地改作「圖形」來考慮。例如。當藝術家面對畫布進行創作或建築師在圖板上進行構思時,這就是在朦朧的「背景」中,有意識地在探求某個目的或意圖的「圖形¨,畫布或圖板不單純是朦朧的「背景¨,它還蘊藏並等待著某一瞬時作為意識的凝聚而一下子展現出「圖形」的可能性。

德國建築師、哲學家F·G·文特在《走向格式塔社會》中曾說,這一觀念與其說是「形態」,不如說更近於「形態構成」。筆者30年前第一次來到義大利廣場時,當即感受到,由堅固的石牆所圍合成的廣場外部空間,就象是沒有屋頂的室內空間也就是說,義大利廣場的空間不單純是與自然不同的、有收斂性的人為室外空間,而且是與過去所體驗過的室外空間不大相同的極為充實的空間。當時我把過種向邊界線內側收斂的空間稱為「積極空間」把大自然這樣沒有邊界線而向外擴散的空間稱為「消極空間」,各個空間的質的差異引起了我的注意。通常,建築本身被考慮成P空間,其外部則被考慮成N空間,但義大利廣場則與建築內部有許多共同性。根據筆者的親身體驗認為,在義大利廣場,P空間和N空間是可以相互反轉的(參閱拙著《街道的美學》)。

這恐怕是生長在以「地板型建築」為主流的日本環境中的我,遇到真正的義大利「牆壁建築」環境時所受的衝擊。這裡若把P空間換成埃德加·羅賓的「杯圖」中的「圖形」,把N空間換成「背景」,則會發現,我親身的體驗不知不覺地證實了格式塔理論。其後在說明建築空間的「內」與「外」這一對立概念時,應用格式塔理論是極為有效的。特別是人為結構的邊界線內側存在著「圖形」因素—一格式塔特質這一思想,可以看成是建築空間或街道構成理論中的有力手法。當考慮象義大利廣場那樣的可「內」、「外」反轉,為外部空間賦予格式塔特質時,又進一步發展到城市中的「陰角」空間及「下沉式庭園」等封閉式空間。並闡明了封閉式外部空間為什麼對城市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相關焦點

  • 格式塔心理學理論
    後來更是妄圖稱霸世界、徵服全球,使全世界歸屬於德意志帝國的整個版圖中。在意識形態中,強調主動能動、統一國民意志、加強對整體的研究。德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被迫適應這一背景和潮流,心理學自然也不可能例外,格式塔心理學不過是這一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一種產物。同時格式塔心理學的產生有還有其哲學思想淵源。
  • 格式塔在構圖中的應用
    感謝建築日記本將以下內容授權『建築學院』發布今天我們只涉及初步的應用,因為格式塔被應用於整個心理學領域的研究,涵蓋了學習、
  • 運用格式塔心理學做設計
    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利用好格式塔心理學,很可能你的設計就能吸引別人的眼球,從眾多設計中脫穎而出。格式塔心理學,又叫完形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重要的概念便是「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而我們在做設計時就要利用格式塔心理學 「整體不等於個體之和」 這一重要概念人類的大腦有一些神奇的功能,因為世界是如此複雜,所以我們的大腦會聰明地嘗試組織各類視覺元素,將他們組成「完整個體」。
  • 心理科普丨關于格式塔心理學
    20世紀30年代後,他們把格式塔方法具體應用到美學中,與心理的各個過程結合,促進了具有格式塔傾向的美學研究。如把對視覺的研究與對藝術形式的研究結合,視覺成為對視覺對象結構樣式整體把握的感覺能力。"格式塔"(Gestalt)一詞具有兩種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形狀或形式,亦即物體的性質。
  • 格式塔心理學流派—苛勒
    格式塔心理學是由魏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於1910年至1912年間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創建的,其產生的正式標誌是魏特海默於1912年發表的論文《關於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格式塔心理學也被稱作「完形心理學」或「完形主義」。格式塔學派認為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心理學要研究整體的經驗與行為,它最初是以反對元素主義或構造主義心理學起家的。後來,它也反對行為主義對行為研究的還原分析論。
  • 格式塔心理學的建立、基本觀點、評價
    換句話說,它是一個格式塔。格式塔所具有的性質不存在於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於整體中。2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觀點1.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格式塔心理學既不反對構造心理學將直接經驗作為研究對象,也不反對行為主義將行為作為研究對象,認為心理學是同時研究直接經驗和行為的科學。
  • 格式塔心理學的思想淵源與代表人物
    格式塔心理學(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完形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學派之一,誕生於德國,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該學派既反對美國構造主義心理學的元素主義,也反對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刺激—反應公式,主張研究直接經驗(即意識)和行為,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不等於並且大於部分之和,主張以整體的動力結構觀來研究心理現象。
  • 教師編考試知識點:心理學流派之格式塔心理學
    格式塔心理學是由德國心理學家韋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於1910年至1912年間在德國法蘭克福大學創建的,其產生的正式標誌是韋特海默於1912年發表的論文《關於運動知覺的實驗研究》。格式塔是從德文「Gestalt」音譯而來,意為「完形」、「整體」,因此格式塔心理學也被稱作完型心理學。
  • 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的區別及聯繫
    馮特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實質上仍是沿襲哲學史上將心理現象看成是各種觀念聯結或結合的感覺主義或聯想主義的傳統。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心理現象的整體性,正是從根本上反對這種認為整體的心理現象是由各種元素經聯想作用拼合而成的觀點。從這基本觀點來看,誠如我國著名前輩心理學史家唐鉞先生曾明確強調的,美國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先驅詹姆斯,以及著名機能主義心理學家杜威的觀點,也可說是格式塔心理學思想的前驅。
  • 經驗的完形--「格式塔心理學」學習筆記(一)
    杜老師就閱讀理解和完形填空部分進行了重點分析,其中針對完形填空備考重難點的分析中,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學」這個心理學專業術語,完形填空題型命題原理就是「格式塔心理學」即「完形心理學」。一、格式塔心理學的內涵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心理是一個整體,整體並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每個整體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意義,整體的性質決定部分的性質,部分的性質則有賴於它在整體中的關係、位置和作用。「整體觀」貫穿于格式塔心理學體系之中。對於學習的形式,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是頓悟而不是試誤,即動物和人類對有用的或適當的關係的突然知覺。
  • 人工智慧在格式塔心理學測試中表現得像一個人
    作為谷歌Brain的高級研究員,Kim專門研究人工智慧心理學。和她之前的認知心理學家一樣,她開發了各種方法來探索人工神經網絡(ANNs)的外星思維,深入研究它們的血淋淋的細節,以便更好地理解模型及其對輸入的反應。推理表明,ANNs的可解釋性越強,就越容易發現其推理中的潛在缺陷。
  • 裝修參考: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在平面設計中的運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肯定見到過一張相同的圖片卻有好幾種不同的視覺效果,這就是因為平面設計首先是從形開始的,這也是格式塔心理學的起點。格式塔心理學認為,行是設計的主要方面,任何一個設計作品都有其內在的整體效果,受眾者可以根據形而產生視覺上的不同效果,進而心理上也會有所不同,通過視知覺而傳達到的信息和理解方式來滿足受眾者的心理需求。簡單而言就是抓住受眾者的心理,用外形去刺激他的感官。就比如一盤辣椒放在我們面前,我們知道它是辣的,一盤甜點放在我們面前,它是甜的。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點:格式塔學派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心理學知識:格式塔學派,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格式塔學派指創立和繼承格式塔理論的一個心理學學派。1912年,由韋特海墨、考夫卡和苛勒在德國創立,後來得到廣泛傳播和繼續發展。「格式塔」一詞是德國Gestalt的譯音,原意是構成整體。
  • 格式塔心理學和美學的「異質同構」,你有多少了解和認識?
    一、格式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於1912年,它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反對當時流行的構造主義元素學說和行為主義「刺激一反映」的公式,認為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意識不等於感覺元素的集合,行為不等於反射弧的循環。
  • 格式塔心理學重要理論① 似動知覺理論
    知覺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理論。1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理論作為格式塔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知覺理論為心理學研究積累了寶貴的財富。人們甚至認為格式塔心理學主要就是進行知覺研究的知覺心理學。1.
  • 廣告設計中的格式塔心理!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在視知覺過程中,會自然地有一種自我完善事物的結構整體或完形的行為,當外界的一個事物呈現在我們面前時,內心會有一個格式塔與之相對應,如果內心的格式塔與這個事物不相符時,格式塔就出現「缺失」,這時我們的內心就表現出彌補缺失的活動傾向,活動的結果讓我們內心的格式塔本身達到完善化,形成良好的
  • 寫作:鮮為人知的格式塔心理療法(中)
    寫在前面上篇文章,我在提及之前的認知行為療法和精神分析療法後,引入了新的心理療法——格式塔心理療法,並探討其與寫作的關係。可見,寫作完全可以作為一種系統的修行、規範的修煉和有效的心理療愈方法。>格式塔心理療法與寫作的關係1.
  • 八張圖讀懂格式塔心理學的奧秘
    格式塔為德文「Gestalt」的音譯,主要指完形,即具有不同部分分離特性的有機整體。將這種整體特性運用到心理學研究中,產生了格式塔心理學。如果一個對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運動,那這些共同移動的部分就易被感知為一個整體。比如:在海中暢遊的魚群或者草原上奔跑的羊群,你會認為是一個整體。6、熟悉性原則(familiarity) 人們對一個複雜對象進行知覺時,只要沒有特定的要求,就會常常傾向於把對象看作是有組織的簡單的規則的內容或圖形。
  • 格式塔學習理論—頓悟
    格式塔心理學派最早產生於德國,之後在美國得到進一步發展。格式塔心理學派否認了建構主義的元素主義和行為主義的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主張應該研究人的經驗及行為,強調經驗與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並不是部分的簡單相加。格式塔學派代表人物苛勒把格式塔原理應用到發展心理學,並且研究了頓悟學習,認為學習是一種完整的過程,是學習者對情景的重新分析之後得到的。
  • 格式塔心理學,讓畫面更具視覺吸引力
    那麼,今天來聊一聊攝影構圖中的「潛規則」——格式塔心理學,讓你對這些構圖法則有一個全新(理性)的認知。格式塔(Gestalt),在心理學領域翻譯為「完形」。格式塔心理學,亦即完形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格式塔到底是什麼?說「完形」似乎也很難理解,簡單來說,它是人類的知覺系統所感知的客觀形象的整體結構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