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的瓶頸——休謨之問

2021-02-08 人工智慧學家

來源:人機與認知實驗室


一、休謨問題的由來


    以前的一些哲學家認為,道德可以像幾何學或代數學那樣論證其確定性,但是,休謨指出,對於道德問題,科學是無能為力的,科學只能回答「是什麼」的問題,而不能告訴我們「應該怎樣」的問題。他在《人性論》中寫道:「在我所遇到的每一個道德學體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個時期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進行的,……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地發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經常的『是』與『不是』等連繫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該』聯繫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係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係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論述和說明;同時對於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即這個新關係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係推出來的,也應當舉出理由加以說明。不過作者們通常既然不是這樣謹慎從事,所以我倒想向讀者們建議要留神提防;而且我相信,這樣一點點的注意就會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學體系……」。儘管休謨自己沒有明確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但它的意思卻是否定的,即從「是」中不能推出「應該」。


     嚴格說來,休謨問題並非指事實與價值的關係問題,而是指事實命題與價值命題的關係問題,由於事實命題一般以「is」為系詞,而價值命題一般以「should」為系詞,所以休謨問題又稱「實然與應然問題」,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的本質也是這個實應然分類的問題。


二、「是」如何推導出「應該」


    由「是」推導出「應該」,必須分兩步來完成:


1、由事實關係的「是」可以推導出價值關係的「是」。事實關係的「是」反映了「客觀事物」的狀態、特性及其規律性;價值關係的「是」反映了「客觀事物對於人的價值」的狀態、特性及其規律性。顯然,「客觀事物對於人的價值」本身就是一種「客觀事物」,只是前者比後者更為複雜多樣、更為變幻莫測,因為「客觀事物對於人的價值」不僅取決於客觀事物的品質特性,而且還取決於主體的品質特性和介體的品質特性等眾多因素。也就是說,「客觀事物對於人的價值」是由眾多簡單的「客觀事物」按照一定的組合規則(即是否有利於人的生存與發展)有機地組合而成的複合事物。由此可見,價值關係的「是」是由眾多事實關係的「是」按照一定的組合規則(即是否有利於人的生存與發展)複合而成,或者說,價值關係是事實關係的「函數」。實際上,價值就是直接或間接的有序化能量,就是按照主體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有機地、有序地組合起來的能量,即價值是能量的「函數」。對人而言,價值就是事物或事實的重要狀態,而機反映的常常是(數據等的)事實狀態,人機初級融合智能就是聯繫「事實」態與「價值」態的關係。


2、由價值關係的「是」可以推導出價值關係的「應該」。當事物的狀態與特徵只是單一性的、確定性的和清晰的時,對於該事物的狀態與特徵就可以用「是」來描述;當事物的狀態與特徵是多值性的、概率性的、模糊性的時,對於該事物可以運用多值函數、概率論和模糊數學等方法,取其中具有最先(易)出現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狀態與特徵確定為「應該」來描述,即「應該」是具有最先(易)出現的、最大概率的、最相似的「是」。人的一切行為和思想都是為了追求可持續的利益最大化或可持續的價值最大化,價值關係的「應該」是指所有價值關係中具有最大價值率的那一種價值關係,即價值關係的「應該」是從眾多價值關係的「是」之中選取具有最大價值率的那一種價值關係的「是」。總之,「應該」是由眾多「是」所組成的函數並取其極大值或最大值,對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而言就是(要把握)最重要「價值態」的發展趨勢——「價值勢」。


三 、「事實命題」如何推導出「價值命題」


     由事實命題推導出價值命題,必須分兩步來完成:


1、由事實命題可以推導出價值概念。事實命題是關於事實關係的描述方式,事實關係就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相互聯繫與相互作用;在所有事實關係中,存在一種特殊的事實關係,它體現了人類主體與客觀事物之間的的相互作用,它就是能夠維持和促進人類主體的有序化進程的動力源—廣義有序化能量(即價值),對於這種特殊的事實關係最基本的描述方式就是價值概念。也就是說,價值概念是由眾多事實命題按照主體的有序化進程為規則所組成的「函數」。對於人機融合智能而言,一個價值概念可以有兩個坐標軸判定,一個是事實軸,涉及時、空、屬性、物理、邏輯等客觀現實方面,另一個價值軸,涉及心理、藝術、關係、倫理、非邏輯等主觀可能方面。其內涵外延常常在這兩個坐標軸決定的坐標系中千變萬化,從而構成了璀璨多彩的智能世界和眼花繚亂的指控情境。


2、由價值概念可以推導出價值命題。以人機工效學意義的價值概念為基礎,可以推演出一個最重要的、最基礎的、最普遍的價值命題:人機融合的一切行為和思想都是為了追求可持續的利益最大化或可持續的價值率最大化,再根據這一命題可以推演出所有人機環境系統工程領域的價值命題,因此由價值概念可以推導出所有價值命題。也就是說,價值命題是由價值概念按照不同的事實命題的要求取其極大值或最大值,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就是要通過價值命題的實現來達到目標任務的。


     總之,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的價值命題是由眾多事實命題按照主體的有序化進程為規則所組成的函數並取其極大值或最大值。



休謨問題問題討論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1、「應該」為系動詞的複雜命題是由眾多「是」為系動詞的簡單命題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是否有利於主體的生存與發展)有機地組合起來的函數或複合函數,並取其中的極大值或最大值的「是」作為「應該」,即「應該」是一種特殊的「是」,由「是」完全可以推導出「應該」。


2、「價值命題」是由眾多「事實命題」按照一定的邏輯規則(是否有利於主體的生存與發展)組合起來的函數或複合函數,並取其中的極大值或最大值的事實命題,即「價值命題」是一種特殊的「事實命題」,由「事實命題」完全可以推導出「價值命題」。

       由此,休謨問題似乎可以解決。但是以上的論證者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價值的多重性、相對性以及隨機性。


     首先,說說價值的多重性。事實上,正如函數往往有多個最大值一樣,「有價值」的結果往往也不止一個。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能證明誰更有價值,就像我們無法證明,玫瑰花和月季花誰更有價值。有些事實是截然相反的,但他們的價值卻是一樣多。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做出一個選擇,但我們並不能判斷哪個選擇更好。事實上我們無法回答「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就好比說,假如你現在有一塊錢,你是應該用它來買包子,還是應該買油條呢?


     其次,再來說說價值的相對性。眾所周知,每個人心目中的價值函數並不相同。同一件事物,對不同的人,其帶來的效用並不相同。例如雨天,有利於農民,卻不利於趕路的人。那麼下雨這件事情,到底是應該發生,還是不應該發生呢?既然對於每個人,效用函數都各不相同,那這個所謂的「最大值」又該如何求得呢?有人可能要說,「應該把所有人的價值函數加總之後,求一個最大值。」但是,這種簡單相加的笨辦法,其實根本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如果一件事情能給一個人帶來500塊錢,而使另外九個人每人損失1元錢,總價值增加了,但這種事情是「應該做」的麼?顯然很荒唐!實際上,倫理學道義中的「義」就是「應該」的意思。


     再次,我們再來說說價值函數中的隨機性。了解數理統計的人都知道,任何模型,都需要在其模型中設置一個隨機誤差項,用於表示這個模型中的隨機變量。我們往往假定這一項是同方差和正態分布的,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隨機誤差項的異方差性和非正態性,會嚴重影響函數的估計的效果,使得因變量的值不再是一個無偏差估值。那麼,由此函數估計的「最大值」的結果,又有多少可信度呢?所以,這個所謂的「最大值」,其實根本算不出來。


     由此可見,由於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價值函數自身的多重性和相對性,休謨問題其實還是無法得到解決!


 

休謨問題重要意義


    不難發現,休謨問題(即「是」與「應該」的關係問題)實際上集中反映了事實與價值的關係問題,集中反映了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的關係問題,也集中反映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問題,因此徹底解決休莫問題將會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發展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


1、為社會科學全面走向自然科學鋪平了道路。價值問題是社會科學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價值理論是整個社會科學的基礎理論,休莫問題的解決可以幫助人們從「事實」角度看「價值」,從能量角度定義價值,有利於實現價值理論的統一化、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最終實現社會科學的同一化、數學化和自然科學化,從而為最終消除社會科學中普遍存在的主觀性、歧義性和模糊性奠定基礎。


2、把唯物主義徹底貫徹到了精神領域(特別是情感領域)。長期以來,休謨問題把自然科學與「精神科學」徹底隔離開來,使唯心主義思想長期佔據精神科學領域,學術界普遍認為:精神科學(如道德科學)與自然科學完全獨立,價值判斷只是一種主觀意識、根本無法被科學確證;自然科學受普遍而必然的永恆自然規律制約,而精神科學的規則總是約定俗成的;自然科學的歷史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而精神科學可以為人類所規劃;自然科學強調的是一種說明,而精神科學主要強調理解,前者強調的是一種因果關係的揭示,後者則講究一種體驗。休謨問題的解決可以幫助人們認識到,人類社會是自然界的物質運動形式,社會規律是自然規律的複雜表現形式,精神科學是自然科學的複雜表現形式,完全可以從自然科學的基本公理中推導出來,這就為唯物主義徹底貫徹到精神科學領域掃除了障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休謨問題至今尚未真正得到解決,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研究同樣也舉步維艱,很難被突破攻克。


    正因為「價值」是相對的,因人而異的,所以這一問題也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解決,這一點已經在上面作出了論述。機械唯物主義者雖然想把唯物主義貫徹到精神領域,但這是永遠也不可能做到的。因為精神和物質,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一個是主觀,一個是客觀。就如同懷疑論者經常使用的「桶中腦實驗」(英國哲學家普南(Putnam)提出,有的版本也翻譯為「缸中腦」)描述的那樣。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其實完全只是一種主客觀的混合判斷,這種判斷和真實的「客觀世界」是否一致,我們永遠也不可能知道。(雖然某些機械唯物主義者總喜歡用「無數次的實踐」來證明主觀與客觀理論上最終能達到這種一致性,但實際上,「無數次的實踐」是不可能做到的。)


後記


     為什麼美軍人機融合智能指控系統「深綠系統」不好用?並常常被指揮員們所詬病,其關鍵在於它只試圖用數據Being解決事實問題,而忽略了用意識Should 解決價值問題。若進一步問「人、機、環境系統是怎樣失調的?」、「為什麼會失調呢?」……就會涉及到休謨之問這種更深層次的機制機理問題……


人工智慧並不創造事物,它只能執行我們本身了解如何去做的事情……



未來智能實驗室是人工智慧學家與科學院相關機構聯合成立的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和腦科學交叉研究機構。


未來智能實驗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統智商評測體系,開展世界人工智慧智商評測;開展網際網路(城市)雲腦研究計劃,構建網際網路(城市)雲腦技術和企業圖譜,為提升企業,行業與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務。


  如果您對實驗室的研究感興趣,歡迎加入未來智能實驗室線上平臺。掃描以下二維碼或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未來的智能形式:人機融合智能
    這次疫情之演變也充分說明了:中美之間的角力不會單純是AI等科技的單打獨鬥,而應是人機環境系統綜合工程。當前的人工智慧及未來的智能科學研究具有兩個致命的缺點:(1)把數學等同於邏輯;(2)把符號與對象的指涉混淆。所以,人機融合深度態勢感知的難點和瓶頸在於:(1)(符號)表徵的非符號性(可變性);(2)(邏輯)推理的非邏輯性(非真實性)(3)(客觀)決策的非客觀性(主觀性)。
  • 駕駛艙研究評估:探求人機融合的新境界
    2017年9月27日, 為滿足現代化軍事要求,適應民機市場需求,完善直升機研發體系,航空工業直升機所獨立設置直升機駕駛艙研究和評估中心(研評中心),採用一個中心抓總,多個研究方向協同,依託型號任務、預先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攻關等多渠道,藉助軍民融合研究成果, 以突破人機功能分配與告警系統研究
  • 智能的第一個瓶頸:表徵
    在人機智能融合過程中,機器處理的物理性數據常常是映射、確定、客觀、一一性關係,而人處理的認知性信息或知識往往是影射、隨機、主觀、一多性關係。對於各種變化的事物而言,表徵很難,混合的表徵更難,當人機融合在一起處理問題時,尤其是多人多機混雜在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時,各種數據、信息、知識目不暇接、一擁而上,紛紛而來,很容易攪在一起,不得其要,如何有效地實現這些主客觀元素的整合呢?這將需要進行進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思考表徵的道理(表理)和表徵的方法(表法)。表理和表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 2019年機器人發展關鍵詞:人機融合
    人機融合採用分層的體系結構。
  • 人機融合為什麼這麼難?
    自主並不代表智能,或者說自主是智能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只有具備了價值觀的自主體,才能說它是智能體。所以說,事實性自主僅是自動化,價值性自主才是智能化,洞察性自主更是智慧化。真的人常常是沒有主體性或本體性的,會隨著系統和體系而變化。人機互蕩,機器處理線性,人處理非線性。
  • 大衛·休謨與盧梭的不和真相
    我敢鬥膽說,他並不比我更熱愛真理;但我的研究時常摻雜著激情,而休謨的研究只摻雜著智慧和才賦。出於對邪惡之物或者貌似邪惡之物的痛惡,驕傲常常讓我誤入歧途。我不僅痛恨共和派的專制主義,而且也痛恨有神論者的不寬容。——讓-雅克.盧梭早在盧梭抵達英國前,休謨已變得憂心忡忡,因為巴黎的哲人們一再警告他:盧梭生性多疑,不僅有受迫害妄想症,而且總是與其恩主爭吵不休。
  • 休謨與保守主義
    本文節選自他的論文《休謨的保守主義理性觀》(詳見《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二期),已取得作者授權。………………………………如果說激進主義是現代性政治某些方面的畸變的話,那麼藉助於更具前現代色彩的神學資源來與之對抗,便成為某些理論家的適宜之選。故而,我們能夠看到,在現代西方思想史上,保守主義往往與宗教背景、宗教意識有著種種不解之緣。
  • 顛覆單品智能家居生態,黑馬中友智能打破瓶頸引領行業新方向
    毋庸置疑,智能家居行業近幾年發展頗豐,但智能家居行業仍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瓶頸。例如消費者對智能家居的接受度問題、智能家居落地難的問題。近幾年,消費者對於智能家居也慢慢的有了意識,很多智能家居單品也慢慢地被消費者所接受。隨著智能家居單品投入市場,慢慢地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 基於知識圖譜的人機對話系統|公開課筆記
    AI 科技大本營邀請到了雲知聲 AI Labs 資深專家劉昇平針對「基於知識圖譜的人機對話系統方法與實踐」做系統的講解和梳理。本次公開課介紹了知性會話的架構和關鍵技術,並結合工業級的人機對話系統實踐經驗,闡述了知識圖譜在人機對話系統的核心模塊上面的應用等等。
  • 人機互動的內容有哪些_人機互動主要研究什麼
    因此,研究人機互動界面的表示模型與設計方法,是人機互動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   可用性分析與評估(Usability and Evaluation)   可用性是人機互動系統的重要內容,它關係到人機互動能否達到用戶期待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效率與便捷性。人機互動系統的可用性分析與評估的研究主要涉及支持可用性的設計原則和可用性的評估方法等。
  • 竹間智能獲36氪2019新經濟之王評選「智能語音語義之王」
    日前,36氪正式公布2019 年「新經濟之王」年度企業榜單。作為NLP賽道中的領跑公司,竹間智能憑藉創新性技術優勢、高成長性發展, 從數百家知名參選企業中脫穎而出,獲評「智能語音語義之王」。
  • 催米科技人機耦合之魔力變聲
    隨著AI 語音在各應用領域的不斷滲透和拓展,智能營銷、智能客服等場景中的大量機械重複的呼出工作完成了更新迭代,而對於非標場景下的AI機器人交互,仍需要人工輔助加持,才能更好的完成外呼工作的降本增效,人機耦合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 周保巍︱「凡人」休謨
    她英文讀、寫、說俱佳,並在巴黎引領親英之潮流。兩人之間的關係類似於「偉大導師」和「美麗的女弟子」之間的不倫之戀。巴芙勒夫人稱休謨為「我親愛的導師」,而休謨也稱巴芙勒夫人為「我溫潤可人的學生」,並自詡虧欠巴芙勒夫人「無數恩情」,因為正是她將自己從「對世事的漠不關心中拯救出來」。在這段關係中,休謨雖出於被動,但也顯然是動了真情。
  • 「休謨問題」與先驗哲學
    原載:《外國哲學》2016 年 02 期摘要:多層面的休謨問題所體現的對觀念的追究溯源,對康德和胡塞爾先驗思想的形成都產生過重大影響。康德藉助於因果規律的客觀性限定完成了第一層解決,但是失於論證不足以及對感性直觀之雜多本性的前提性批判。
  • 人機共生:人工智慧發展的必然趨勢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高速發展,在人機混合的歷史條件下,關於物理世界、生物世界、精神世界大集成的和諧生態研究,不再單單是技術、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不會僅是工程師職業倫理或單體企業倫理的研究,而是要將科技發展與這三個世界聯繫起來,整體性地進行觀察和研究。智能技術的集成時代不同於以往人機共生是人工智慧發展的必然趨勢。
  • 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機互動」突破英語教學瓶頸
    江西省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利用教育信息技術對學生進行人機對話,電腦後臺檢測、評價和教學,打破了傳統的老師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講課,轉變了部分南方老師教學普通話不精準、學生跟讀出現走音跑調的現象,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口語、單詞和課文的跟讀訓練與測試,學得快、效率高。
  • 【IDCC2020】竹間智能孫彬:人機對話與產業
    在第三篇章「智慧生活與IDC」環節,竹間智能營運長孫彬發表了題為《人機對話與產業》的精彩分享。 竹間智能營運長孫彬孫彬:我們也是IT的老兵,現在在人工智慧賽道裡戰鬥,我分享一下在AI賽道中看到的變化,同時談論一下人機互動與產業,這是一個大話題。
  • 人工智慧和5G融合發展進入快車道
    記者吳濤攝   AI為抗疫立下汗馬功勞  在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上,記者探訪發現,平均逛三個展臺,大約有兩個就涉及到AI技術。如百度展示了百度Apollo ACE智能交通、眼底篩查一體機等。  本次論壇發布的《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中國人工智慧晶片進展顯著,市場規模持續擴大,已超50億元。2019年,中國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數量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專利申請數高達11萬項。  有分析指出,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得益於中國5G技術快速發展。如,遠程醫療、大規模遠程會議就是5G+AI技術融合實現。
  • 休謨與自然法傳統
    在福布斯看來,休謨的倫理政治哲學可算得上是自然法理論的近代版本,其革新之處在於提供了一個對人性的世俗和經驗的解釋。「休謨擺放在他同時代人面前的自然法基本原理的觀點是完全世俗的,由於它是完全經驗性的(或與此殊途同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