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吃粽子的經歷,作為北方人,我們吃的粽子裡面一般放大棗,然後沾著蜂蜜吃,在我的生活圈子裡,北方人的飲食一般都是重口味,而粽子的吃法尤為特殊,比較淡,而且沾著蜂蜜吃。
後面讀書,去了江南水鄉,嘉興盛產粽子,琳琅滿目,大肉粽,蛋黃粽等多重口味,而且粽子是鹹的,蒸熟後是可以直接吃的,對於粽子的口味,直接顛覆了我們對於北方人或者南方人吃粽子的習慣。
一般北方人飲食主要以重口味為主,比如比較鹹,比較酸,比較麻辣,而南方人比較喜歡吃甜的,吃清淡為主,粽子的口味差異較大,北方人粽子吃甜的,而南方人有些吃鹹的或者粽子中包羅萬象。
通過了解粽子的發展歷史,春秋戰國開始,通過每一代人的更新創造,除了國內有吃粽子的習慣,國外也有些許國家也在吃粽子,所以粽子文化也成了一種文化交流活動!
每個地方包粽子的材料也是大同小異或者有些許差別,如粽葉,或者包粽子的手法,或粽葉中裹著的糯米等。這些很多文章中都有據可查,我就不一一贅述了。
粽子原先是一種祭祖食物,後續演變成端午節專項美食,另說是祭奠屈原,才包粽子。
與吃粽子過端午對應的是端午賽龍舟,幾乎每個地方都在端午節都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南方對賽龍舟的比賽更加熱情,這應該與南方水資源豐富有關吧!
對於吃粽子,作為北方人的我,年齡較小時,吃涼粽子沾蜂蜜,是一種飲食改變或者具有特別意義,長大之後,在江南讀書,接觸到熱粽子,裡面餡料豐富,讓我領會到粽子的不同吃法,也慢慢喜歡上吃江南粽子,尤其在早上起來,去買早餐,也沒什麼熱的早餐,一口熱粽子成了讀書早餐必備的食物,下課或者有些許餓了的時候,吃一個粽子可以快速解餓,這就讓粽子成了我讀書生涯記憶中的一部分。工作之後,長期生活在南方,飲食或多或少的跟大米相關,過端午放假,也沒有特殊的食物能夠紀念節日的快樂,買幾個粽子,放假自己一煮,成了端午節假期的象徵。
端午節吃粽子也成了各地過端午必備的飲食,端午文化也變相著通過粽子文化延伸,傳播到全世界,春秋戰國開始於我國,現在已經延伸到全世界各地,我想有華人的地方,也將粽子文化帶到了全世界。這也是文化輸出的一種方式,也是文化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