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到來,雖說今年是21世紀來的最晚之中的一次,但俗話說好飯不怕晚,同樣好吃的粽子更不怕晚。今天給大家帶來我的家鄉廣西粽子的做法。說到廣西的粽子很多人都是讚不絕口的。我的家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陸川縣下的一個小鎮,我老家的粽子做法說起來是有一段歷史由來的。用的材料非常簡單,而且吃了不易膩的。
我們那裡一年要包兩次粽子的,1是端午節,2是冬至。端午節吃粽子大家都知道,而冬至我們為什麼要包粽子呢?這個後面會跟大家說一說。現在就先跟大家說說怎麼做我家鄉廣西非常好吃的粽子。
首先我們需要準備的主食材只有三種,非常簡單吧。
第一種:餡——五花肉,記住去選肉時要選有厚厚肥肉的豬肉檔的那些五花肉,那種肉才有香味。大家可能就得會太油膩,朋友們我們廣西粽子主要吃的不是餡,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放什麼餡,但五花肉是最佳的。準備好五花肉切成條狀,大小根據你要包的粽子大小而切,然後我們用鹽、花生油、料酒、醬油等一些調料醃製半小時以上。
第二種:糯米和粘米——準備這個糯米和粘米是也是非常簡單的,糯米佔三分之二粘米三分之一,或者糯米四分之三都可以,就像平時我們煮飯那樣洗好,然後放到一邊稍微晾乾一點水分。
第三種:番薯——這也是我們那裡粽子最特色的點。首先我們知道番薯有很多種,有黃心的,紫心的,花心的,甚至有米白心的(這個白心品種市面上幾乎沒有了,因為口感比起其他幾種差,但這個品種產量是非常高的,個頭又大,我們選材就排除這個品種。)。我們一定要選黃心或花心品種的番薯,因為紫心的水分少,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吃起來很柴很乾喉,而黃心和花心的水分夠,到時熬粽子出汁可以很好的和糯米融合在一起。選好番薯,我們把它去好皮,然後把番薯剁碎,能剁多碎就剁多碎,最佳是能剁到與糯米大小差不多。
食材都準備好了,我們把米和番薯粒拌在一起,攪拌均勻,米和番薯的量是同等的,也可以番薯比米少一些。現在我們就可以包粽子了,我們這邊包的都比較大個,正常熬好的粽子放到碗裡可以裝兩碗。這樣大小的粽子,我們要熬5個小時左右的,這樣肉香、番薯香、糯米香都會混合進來了。
這就是我們廣西具有地方特色的粽子,大家有興趣可以試著做一下。為什麼會有這種做法呢,我聽我那裡的老人說,在我們中國解放時期,都很窮,沒那麼多米分(當時是公社,什麼物資都是按勞動力分配的),就想到放番薯一起做成粽子,可以扛餓又可以存放長時間(以前是沒有餡的)。這就是我前面我說到的,我那裡的習俗不僅端午節要吃粽子,冬至也是要包粽子,就是為了冬天也有吃的。這就是我老家粽子的一小段歷史由來。
關於我老家廣西地方特色的粽子就跟大家說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