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36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女嬰嗎?手術雖成功,但結局惋惜

2020-07-30 寶秀蘭

寶寶是每個家庭的幸福源泉,也是父母愛情的見證,但是呢有時候因為一些特殊情況,寶寶給家庭帶來的不僅不是快來,反而為家庭蒙上一層陰影,對於新生兒患心臟病,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吧,畢竟這也不算什麼罕見的疾病了,不過呢卻嚴重影響到了寶寶的健康,甚至是生命,下面先看看這個例子吧。

還記得36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女嬰嗎?手術雖成功,但結局惋惜

198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名剛出生的女嬰,被查出患有心臟發育不全症候群。因為這名女嬰只有半個心臟,按理來說是無法存活的,但孩子的爸爸媽媽卻想要花費一切的積蓄救治,醫師表明,除非找到適宜的心臟來換,不然孩子活不過滿月,眼看著時間快要到了,爸爸媽媽也預備拋棄,就在這時醫師表明,能夠用狒狒的心臟進行移植,女孩接受了手術,所幸手術很是成功,爸爸媽媽也開端期望能看著孩子長大。

就在這時卻出現了排擠,情況日益嚴重,孩子逐步開始呼吸困難,身體越來越瘦弱,過了沒幾天便去世了,這件事發作之後,爸爸媽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雖然知道原本孩子就無法生計,可分明現已做了手術,因器官排擠去世,也讓爸爸媽媽在短時間內接受不了。女孩出生後便有心臟發育不全症候群,這才會將狒狒的心臟移植到女嬰身上,而且,這種做法本便是不人道的,是爸爸媽媽和醫師沒有其他選擇之下的唯一方法,但其實這種疾病在母親產檢的時分就能發現,如若母親準時產檢,想必就不會有相似的情況發作了。

還記得36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女嬰嗎?手術雖成功,但結局惋惜

這足以看出產檢的重要性了,那麼下面就說說具體的幾次產檢吧。

一般情況下,孕婦整個孕期需要做3-4次B超。

第一次是在懷孕大概一個多月左右,可以通過B超看看是否有宮外孕的情況。

第二次是在懷孕11-13周時,做一次NT(頸頂透明層),通俗地說,就是通過彩超看看胎兒脖子皮膚的厚度,目的是為了診斷染色體疾病和多種原因造成的胎兒異常,以往的研究發現,在懷孕11-13周期間,如果胎兒是唐氏兒或者是心臟發育不好的話,頸項透明層會增厚,越厚胎兒異常的概率越大,這時,還能確定懷的是單胎還是多胎,並可測量胎兒雙頂徑、頭圍等,因為此階段胎兒B超多項指標誤差較小,便於核對孕齡。

還記得36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女嬰嗎?手術雖成功,但結局惋惜

第三次是在懷孕大概22-24周的時候,做一次系統畸形和先天性心臟病的彩超檢查,除了能發現腦積水、脊柱裂、胎兒肢體畸形等問題外,這時胎兒的生長達到一定水平,心臟顯示的圖像最佳,是做先天性心臟病檢查的最佳時期,如果胎兒問題較嚴重的話,就可以及時終止妊娠,如果是小問題,就可以及時解決,然後過4-6周後複查。

最後一次大約是在32周之後,這時主要看有否臍帶繞頸、羊水量是否正常、胎位是否適合順產等,若孩子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出生後及時治療基本就和正常孩子一樣了,而如果患有中等難度的先天性心臟病,孩子只要進行一次心臟手術也是可以治好的,不會影響以後的生活,而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醫生是不建議終止妊娠的。

孩子是家庭的新希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健健康康。


相關焦點

  • 36年前,美國女嬰第一個移植狒狒心臟,手術成功後過得怎樣?
    當然,依靠科學技術所挽救的生命也不在少數,而其中最震驚世界的,還要說那個移植了狒狒心臟的美國女嬰。 "被折翼的天使" 人生總是面臨著諸多選擇,小到今天晚餐吃些什麼,大到生死抉擇。
  • 還記得第一個換「狒狒心臟」的女嬰嗎?36年過去,她後來怎樣了?
    還記得第一個換「狒狒心臟」的女嬰嗎?36年過去,她後來怎樣了?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孕婦們可以通過產前檢查這項技術來檢查自己的孩子的生長情況,以及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因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如果生下孩子就發現孩子患有先天性疾病,那麼對這個家庭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甚至會讓這個家庭面臨破碎的危機。
  • 37年前,醫生將狒狒心臟移植給女嬰,最後她活了多長時間?
    冒險:女嬰移植狒狒心臟,僅活21天美國南加州的洛馬林達大學有一個著名的兒童心臟手術中心,該中心的負責人就是倫納德·貝利博士。女嬰的經歷當時迅速在社會輿論發酵/圖源:SME科技故事儘管手術的失敗結果令人惋惜,但這名女嬰的案例和研究為貝利博士及其團隊提供了寶貴的臨床經驗。一年後,他們完成了世界第一例人對人的兒童心臟移植。
  • 36年前女嬰成功移植「狒狒心臟」,手術無比成功,但結局令人痛心
    而早在30多年前,一場特殊的手術更讓大家爭論不休。此事的起因,正是因為一位醫生,將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了嬰兒的體內。先天心臟缺陷1984年10月14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所醫院中,特蕾莎與所有的母親一樣,終於誕下了自己愛的結晶史蒂芬妮·菲伊。
  • 36年前移植「沸沸」心臟的孩子,手術雖然成功,今狀態令人唏噓
    36年前移植「沸沸」心臟的孩子,手術雖然成功,如今狀態令人唏噓相信對於很多人而言,自己內心最大的期許便是"家人平安,無病無災"了。對於新手爸媽而言,最關切的事情便是孩子的身體了。作為父母親,都期盼孩子能夠健康降生,平安長大。
  • 35年前移植狒狒心臟的女孩,在手術實施後,後來的她怎麼樣了?
    事實上,人類為了能夠進行安全的外科手術,已經進行了漫長的嘗試,在了解人體的主要構造之後,這一切都變得越來越明朗。除了對人體進行深入的研究之外,科學家們還找到了有關其他生物的基因奧秘。在此基礎上,有一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我們可以嘗試在近親動物之間進行器官移植。
  • 女孩移植狒狒心臟僅活21天,人類究竟能不能靠動物器官維持生命?
    ,難以存活,嬰兒的父母不忍心讓剛出生的女兒死掉,便求助於醫生想辦法救救自己的孩子作為主治醫生的雷納德.李貝利便找到正在做動物器官移植研究的機構,計劃把一個狒狒的心臟移植給女孩,以支撐她活到第二次手術,女孩父母抱著一絲希望同意了,但儘管心臟移植的手術很順利,同樣因為出現排異,女孩活了21天後,便器官衰竭去世。
  • 歷史上的今天1984年11月16日存活時間最長的動物心臟移植者猝死
    歷史上的今天1984年11月16日存活時間最長的動物心臟移植者猝死 2013-09-05 11:53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臨沂警方成功破獲一起公安部督辦案件
    雖然現代的醫療科技已經相當發達了,但人體器官移植手術還是伴隨著很高的風險,即便是移植相同血型的人的器官,醫生也需要考慮到病人身體的排斥反應。而一旦稍有差池,即便成功移植,病人也有可能死於排斥反應,令人驚訝的是,在36年前,有一個先天性心臟缺陷的女孩因為苦於沒有合適的匹配者。
  • 加拿大華人醫生「巧施妙手」 為患者做心臟移植手術
    加拿大華人醫生「巧施妙手」 為患者做心臟移植手術
  • 臺灣亞東醫院首例「三心人心臟移植」手術成功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十七日電臺北消息:臺灣臺北縣亞區醫院今天表示,該醫院完成首例「三心人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目前接受手術後擁有三顆心臟的黃姓病人恢復情況良好,可望於近日轉回普通病房隔離室。  據「中央社」今天報導,患有心臟衰竭的黃姓病人,亞東醫院於一月十八日為他進行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後,發現移植的心臟功能不良,再度接受第二顆捐心,由於兩顆捐贈的心臟各有功能,醫院方面決定將不同的心臟與病人原有的心臟相連接,於是再進行第二次手術,歷時十八個小時,終於取得成功,使黃姓病人成為首例擁有三顆心的人。
  • 英媒:豬心可能在三年內用於人類移植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8月17日報導,40年前實施了英國首例成功的心臟移植手術的特倫斯·英格利希認為,「異種器官移植」幾乎可以取消捐贈者人員名單。他說,他在1979年進行手術期間的徒弟正準備在「今年底前」進行世界上首例豬與人之間的腎臟移植手術,如果這例手術成功,將為更加複雜的器官打開大門。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一名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心臟移植手術
    4月2日,記者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3月31日,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專家歷經8小時,成功為一名患有粘液瘤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第四次開胸心臟移植手術。目前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迅速恢復,並於術後第二天脫離呼吸機後開始進食。
  • 一隻豬對器官移植的貢獻,人類最早將在2021年底接受豬心移植
    然而,等待一顆心臟最少要6個月時間,等待時間太過漫長。最近,有項研究證明,豬心臟將有望成為人類心臟移植供體!對於患有嚴重心力衰竭和某些其他對其他療法無反應的心臟病的患者,心臟移植通常是他們生存的唯一希望。2019年,根據美國器官移植提供的數據,美國共進行了3552例心臟移植手術。
  • 華南最小年齡患者心臟移植成功
    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有50%,10年生存率約25%,心臟移植是目前唯一已確立的外科治療方法。但醫生也告知,大部分供心都是成年心臟,嬰幼兒的心臟捐獻「比熊貓還稀有」。後來,劉先生來到廣東省人民醫院求醫,他坦言,這是他最後的希望了。省人民醫院心外科移植團隊心外科成人二區主任黃勁松接診。當時小波體重只有6.5kg,嚴重營養不良,連自行坐起都無法做到。
  • 還記得我國首例「坐骨連體」雙胞胎女嬰嗎?多年後,她們化繭成蝶
    還記得我國首例"坐骨連體"雙胞胎女嬰嗎,她們現在怎麼樣了?後來,這對雙胞胎的媽媽楊偉執意要為女兒做分離手術。由於醫生告訴楊偉夫妻倆手術費用大概要上十萬,而楊偉的丈夫長期從事電焊工,工資基本上除了交房租和承擔家庭開支之外就所剩無幾了。
  • 【新突破】一隻豬對器官移植的貢獻!人類最早將在2021年底接受豬心...
    2019年,根據美國器官移植提供的數據,美國共進行了3552例心臟移植手術。但是心臟移植患者通常需要等待六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等到供體,而且通常需要更長的時間。據美國2017年數據統計,平均每天有22人在等待器官移植中死去,供體器官短缺是制約器官移植髮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 28年前合肥駱崗機場附近的女嬰,你還記得嗎?
    盛菲菲近照28年前新生女嬰被棄窯廠28歲的盛菲菲家住長豐農村,由養父母一手帶大。1992年,盛菲菲的一位哥哥在包河區駱崗機場附近打工,當年的農曆四月初七下著小雨,其哥哥在駱崗機場附近的一處窯廠宿舍的窗戶下撿到了一個襁褓,一個包被裡正包著一名女嬰。之後他將女嬰帶回長豐交給了盛菲菲的養父母,女嬰長大後便是如今的盛菲菲。養父母心地善良,雖然家中本就有5個子女,但他們對待盛菲菲視同己出,將女兒養大還送其讀書。
  • 上海的第一|心臟移植,上海瑞金醫院創下亞洲第一
    圖說:中國第一例肝臟移植患者(右一) 瑞金醫院供圖(下同)我國的器官移植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今天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源於40多年前第一代器官移植探索者的大膽嘗試——1977年10月21日,瑞金醫院為一名42歲的男性肝癌晚期患者進行了肝移植手術,拉開了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發展的序幕;次年,中國首例心臟移植再次誕生在瑞金,這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例心臟移植術
  • 臺灣高雄長庚醫院為斷臂30年患者異體移植成功
    以往器官移植都是將人體心肺肝腎取出植入受贈者體內,現在連手臂也能移植了。臺灣高雄長庚醫院今年9月2日替一名30年前意外失去左前臂的45歲男子進行手臂移植,將一名腦死患者的左手臂移到他的斷臂上,手術相當成功,經過復健,他的新左手已能握杯與騎單車。此項創舉是醫學文獻中亞洲首例手臂異體移植成功,臺灣高雄長庚醫院21日在外科醫學會報告了此移植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