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移植動物器官的歷史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6年,醫生第一次大膽的將豬和山羊的腎臟移植到兩個病人身上,結果因為排異反應,病人很快便死掉了
而最令人熟知的動物器官移植的案例發生在1984年,當時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名女新生兒,因患有先天性心臟病,難以存活,嬰兒的父母不忍心讓剛出生的女兒死掉,便求助於醫生想辦法救救自己的孩子
作為主治醫生的雷納德.李貝利便找到正在做動物器官移植研究的機構,計劃把一個狒狒的心臟移植給女孩,以支撐她活到第二次手術,女孩父母抱著一絲希望同意了,但儘管心臟移植的手術很順利,同樣因為出現排異,女孩活了21天後,便器官衰竭去世。
活得久一點的案例也有,在1992年,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把狒狒的肝臟移植給一名因患B型肝炎導致肝臟壞死35歲男子,手術後當天,狒狒肝臟就開始發揮功能,為了減少患者體內對狒狒肝臟的排異反應,醫生們還採用多種抗排異反應藥物,這名男子術後慢慢恢復到可以走路,可以吃流食,但2個月後,該男子還是因為血液感染而死去。
似乎縱觀人類移植動物器官史,沒一個真正成功的,那為什麼還是需要堅持動物器官移植這項研究呢?答案很簡單,世上需要人體器官的病人太多,而器官供應量遠遠不夠,在全球範圍內,每天會有上百人因為缺乏人體器官移植而死去
假設動物的器官能為人所用,那麼這個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並且在將來能拯救更多人的生命。
但困難點也明顯,生物會對不屬於自己的器官產生排異反應,人類也是如此,如果是同類的器官移植,那麼排異反應就小得多,但如果是不同物種的器官,那人體免疫系統幾乎是不會接受的——儘管你的生命已經垂危
那如何解決這一點就尤為重要,目前,適合做人類移植的器官主要是狒狒的肝臟以及豬的心臟,前者具有愛滋病毒和B肝病毒的抵抗力,後者擁有和人類心臟相似的構造,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通過基因的人工編輯,讓動物器官「騙過」人類的免疫系統,得以在人體內共存,而就算動物器官不可能完全替代人體器官,那麼進行移植也能為病人爭取更長的救治時間
人類究竟能不能靠動物器官維持生命?答案是可以的,只是能做到什麼地步,還得看科學和醫學的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