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華人醫生「巧施妙手」 為患者做心臟移植手術

2020-12-20 中國僑網

加拿大華人醫生「巧施妙手」 為患者做心臟移植手術

  中國僑網8月10日電 據加拿大《星島日報》報導,溫哥華33歲的心臟病患者在聖保祿醫院成功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他特別感謝為他操刀的聖保祿醫院心臟移植外科總監張偉中醫生。

  現年33歲的患者貝恩斯(Marc Bains)因罹患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在等候10個月後,於今年6月6日在聖保祿醫院完成心臟移植手術。術後,他說:「我很高興換了一顆新的心臟,讓我可以重新打籃球,和我太太一起去旅行,重新過正常生活。」貝恩斯今後須服用抗排斥藥物。

  貝恩斯指,他過去心臟病缺血,供血僅有正常人的20%。

  他特別感謝為他操刀的聖保祿醫院心臟移植外科總監張偉中醫生。他憶述,張偉中在他手術兩天後,特地到醫院看望他,而當天剛好是張偉中自己的生日。

  張偉中接受《星島日報》記者訪問時表示,聖保羅醫院是本省目前唯一能夠提供成人心臟移植服務的醫院。

  張偉中介紹說,本省最初自1988年起,在溫哥華綜合醫院(Vancouver General Hospital)進行心臟移植手術,1996年轉由聖保祿醫院進行,卑詩兒童醫院(BC Children’s Hospital)則為兒童手術者。

  張偉中說:「記得80到90年代,患者在接受移植後5年存活率僅有60%,如今5年存活率達80%,較20年前大幅上升20%。」他非常高興成為裡程碑的一部分,是整個團隊努力的成果。

【責任編輯:吳侃】

相關焦點

  • 哈醫大二院成功為一名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心臟移植手術
    4月2日,記者從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3月31日,哈醫大二院心外科專家歷經8小時,成功為一名患有粘液瘤已進行三次開胸手術的患者,實施第四次開胸心臟移植手術。目前患者身體的各項機能開始迅速恢復,並於術後第二天脫離呼吸機後開始進食。
  • 37年前,醫生將狒狒心臟移植給女嬰,最後她活了多長時間?
    在Stephanie的母親將女兒帶回家後,她接到一個電話,是洛馬林達大學倫納德·貝利醫生(Dr Leonard L. Bailey)的同事,他告訴這位母親,孩子可能有救,計劃就是:接受小狒狒的心臟移植。
  • 華南最小年齡患者心臟移植成功
    4月2日,記者從廣東省人民醫院獲悉,該院為年僅1歲的小患兒完成了華南地區年齡最小的心臟移植手術。疫情期間,孩子在捐獻者的大愛和醫護人員的努力下,獲得了「新生」。出生3個月後,小波被診斷為「擴張型心肌病」。這是一類異質性心肌病,是導致慢性心衰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嚴重時可並發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
  • 上海的第一|心臟移植,上海瑞金醫院創下亞洲第一
    圖說:中國第一例肝臟移植患者(右一) 瑞金醫院供圖(下同)我國的器官移植技術已處於世界領先水平,而今天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源於40多年前第一代器官移植探索者的大膽嘗試——1977年10月21日,瑞金醫院為一名42歲的男性肝癌晚期患者進行了肝移植手術,拉開了我國器官移植技術發展的序幕;次年,中國首例心臟移植再次誕生在瑞金,這同時也是亞洲第一例心臟移植術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
    在以後的十幾年中,雷恩共進行了124例心臟外科手術,手術成功率是40%,而在此之前,心臟受傷者的死亡率幾乎是100%。1940年10月6日,我國的張超昧醫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傷的軍人,這是西醫傳入中國以來,首次有人做心臟手術。這位在當年只有27歲的醫生,為我國的心外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
  • 致敬|吳鍾凱:敢於挑戰最困難的心臟手術
    剛開始工作時,為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吳鍾凱從早至晚都呆在醫院,主動參與別人都不願意做的深夜急診手術,樂於觀摩各種疑難手術。總住院醫生這項工作,他一共做了5年(常規只需1年)。「雖然很苦很累,但其樂無窮。」吳鍾凱說,這段時間最大的收穫就是「把別人十幾年的培養周期全完成了」。
  • 3D列印人體心臟 為晚期心臟病患者解難題
    通常,心臟移植是治療晚期心臟病患者的一項重要選擇。但根據世衛組織捐贈與移植觀察報告披露,每年在全球範圍內,只開展約3500例心臟移植手術。因此,緩解心臟移植手術難以開展的難題,需要保證重要器官的可持續供給。
  • 心臟外科醫生張金洲:每次手術都是一場生與死的戰鬥
    亮劍:找到正確的出擊路徑張金洲的專注和心血,都傾注在手術刀尖和縫合針線上,面對採訪卻無數次婉拒;他說好技術不僅能救命,更能為患者省錢;他的工作就是努力拉伸生命價值。他崇尚工匠精神,堅持把手術做細、做實、做優。
  • 他出生兩天就動了大手術 醫生妙手復位心臟錯「管」
    出生才2天,體重僅4斤,就被確診為罕見心臟病  奇奇出生後,家人發現,他的手上有烏青,漸漸的,出現了口唇發紫,呼吸困難。  在樂清市人民醫院,醫生檢查後,初步判斷是複雜先天性心臟病。「孩子也許撐不過今晚。」醫生說的話,就像晴天霹靂般,打在蘇先生一家人的心頭上。  就這麼放棄了嗎?
  • 對話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移植主刀醫生,他透露了這些手術細節
    以下簡稱「浙大一院」)為一名66歲的新冠肺炎患者完成了雙肺移植手術,這也是全球首例老年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移植手術。所以,檢測結果如果為陽性,做肺移植患者承擔風險太大。從醫護人員角度來說,如果患者的檢測結果有一項為陽性,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哪怕做好各種防護措施,也容易被傳染。所以患者的所有檢測必須全部為陰性。
  • 36年前女嬰成功移植「狒狒心臟」,手術無比成功,但結局令人痛心
    為提高人們的生產效率,如今機械化生產運行已非常廣泛。而為了人們能更好地活著,與醫療相關的科研試驗也一直在進行。但隨著基因編輯等技術的出現,卻掀起了一場關於倫理道德的爭論。而早在30多年前,一場特殊的手術更讓大家爭論不休。此事的起因,正是因為一位醫生,將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了嬰兒的體內。
  • 樹蘭(杭州)醫院完成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手術
    十年前,郭女士反覆出現胸悶、氣急,到當地醫院就診後,被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和腎結石,當時選擇了藥物治療。  大概半年前,郭女士的情況變得嚴重起來:腿部浮腫,全身乏力,上二樓都喘不過氣,被診斷為擴張性心肌病、難治性心衰。  更糟糕的是,郭女士住院期間出現了一次心臟驟停,經過心肺復甦搶救成功才挽回生命。當地醫院的醫生建議她進行心臟移植。
  • 先手術OR先懷孕?肌瘤、巧囊患者看過來
  • 阜外醫院黃潔教授:心臟移植的術前評估和術後管理
    6點左右,戴著外科手術口罩的巴納德(Christiaan Neethling Barnard)教授看著達沃爾(Denise Darvall)的心臟在沃斯坎斯基(Louis Washkansky)的胸腔恢復了跳動,世界首例人體心臟移植手術成功了。在此之前,那些患有終末期心臟病、心衰等疾病,且通過藥物沒有辦法得到緩解,不可能逆轉的患者智能默默等待心臟慢慢停止跳動。
  • 「CHC2020」從心臟移植到人工心臟,外科治療是未來心衰治療的「主...
    術前胸痛症狀明顯預示存在存活心肌,靶血管條件是選擇單純搭橋手術的的重要參考指標。最後他總結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選擇單純搭橋、是否同期植入左心室輔助裝置或者心臟移植的優缺點和手術時機。來自蘇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沈振亞教授介紹了「幹細胞治療心衰:種子細胞的選擇與進展」。
  • 世界上第一例心臟外科手術,你一定想不到它是這樣的
    1940年10月6日,我國的張超昧醫生成功救治了一位右心室刀刺傷的軍人,這是西醫傳入中國以來,首次有人做心臟手術。這位在當年只有27歲的醫生,為我國的心外科開啟了嶄新的篇章。這一開創性的手術,成為醫學界主流認可的心外科手術的正式開端。在第一例「藍嬰」手術順利完成後,布萊洛克又為1000多名符合條件的嬰兒做了這項手術。回顧我國對此技術的引進,1953年,石美鑫教授首次用B-T分流術給一位患者成功實施了心臟手術,與世界上第一例相隔僅九年。
  • 樹蘭(杭州)醫院首例心腎聯合移植手術患者今日出院,她的新年願望是...
    移植手術不能再等了!然而郭女士本身心臟功能也已到了終末期,已無法單獨接受腎移植手術治療。一個月前,一家人慕名來到樹蘭(杭州)醫院。在樹蘭(杭州)醫院腎移植專家壽張飛教授牽頭多個學科專家,以及樹蘭特聘心臟移植專家、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董念國教授團隊進行了多次聯合會診。經過慎重評估討論郭女士已符合「心腎聯合移植「的手術標準。
  • 鄭大一附院心臟瓣膜病外科及心臟移植中心成立
    本報訊(記者馬雯通訊員郭凱民)2月25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瓣膜病外科及心臟移植中心成立。這也標誌著我省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邁出新的一步。    據悉,「十三五」期間,我省將著力打造6個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滿足群眾健康和就醫需求。
  • 臺灣亞東醫院首例「三心人心臟移植」手術成功
    中新社香港一月二十七日電臺北消息:臺灣臺北縣亞區醫院今天表示,該醫院完成首例「三心人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目前接受手術後擁有三顆心臟的黃姓病人恢復情況良好,可望於近日轉回普通病房隔離室。  據「中央社」今天報導,患有心臟衰竭的黃姓病人,亞東醫院於一月十八日為他進行第一次心臟移植手術後,發現移植的心臟功能不良,再度接受第二顆捐心,由於兩顆捐贈的心臟各有功能,醫院方面決定將不同的心臟與病人原有的心臟相連接,於是再進行第二次手術,歷時十八個小時,終於取得成功,使黃姓病人成為首例擁有三顆心的人。
  • 男子患終末期擴張型心肌病 心臟移植讓他重獲新生
    9月10日上午,患有終末期心臟疾病的李先生在接受心臟移植術後,經過醫護人員的精心治療和護理,順利闖過了感染、排異和營養等關鍵環節,身體各項生命體徵平穩,康復出院。47歲的李先生,原本是一個健壯的漢子。三年前,他開始出現心悸、氣喘、胸悶等症狀,經過心臟彩超等檢查提示他的心臟比正常人大2倍,但左心室的射血分數僅為正常人的1/3,確診為擴張型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