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態人」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解讀

2020-12-16 中國青年網

  鍾貞山教授的《「社會生態人」新人性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基於價值哲學的視角》,幫助我們審視「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參考範式,對於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迪。

  ---------------

  鍾貞山教授所著《「社會生態人」新人性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基於價值哲學的視角》,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價值哲學的獨特視角對「人性危機」「生態危機」和「心態危機」進行了深刻審視分析,對「人-境和諧共生」狀態下的理想人性進行美好展望,構建了「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的理論模型,提出了諸多值得借鑑和參考的塑造「社會生態人」人格進而有效破解「三大危機」的實踐路徑,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精品力作。

  第一,從理論特色的視域看,「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具有很強的現實關切性和鮮明的問題導向。作者聚焦當今時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我之關係的實然狀態,指出要在根源問題即人性問題上發力,要引導人性從實然狀態向應然狀態轉變。而人性的應然狀態究竟應當如何?為探索這一命題,作者立足社會現實,以唯物辯證的科學態度和濃厚強烈的人文情懷系統回顧和考察了人性假設理論的歷史演進與時代價值,吸納鏡鑑傳統人性假設理論,從而創造性地構建出「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

  第二,從發生認識論的視域來看,「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具有厚重的學理支撐和深刻的現實依據。「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雖然是作者的獨特理論創造,但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著厚重的學理支撐和深刻的現實依據。作者以馬克思主義人性觀為社會生態人人性生成的哲學基礎,以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對人性的新期待為考量依據,以「自然的價值」和「人性的自然生成」為價值源泉,揚棄了「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理性人假設」等單一向度的人性假設模型,從而創造性地構建出「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

  第三,從本體論的視域來看,「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具有明確的科學內涵。作者從素質、品質和特徵表現三個維度對「社會生態人」進行了概念界定,指出「所謂社會生態人,就是指順應生態發展規律,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生並協同進化的人」;從層次結構和和互動關係兩個維度精闢闡釋了「社會生態人」的人性要素,即生態理性、和諧情感、完全意志和適度欲望。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從「社會生態人」對自然、社會、生態和人生的基本態度和倫理構想方面提出了「社會生態人」的倫理價值觀,從而全面而詳細地揭示出「社會生態人」的科學內涵。

  第四,從價值論的視域來看,「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具有深厚的價值意蘊。作者在探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身關係的過程中,充分運用價值哲學的分析尺度,科學揭示出「社會生態人」的價值意蘊。一是關於「社會生態人」的人性發展價值,作者對傳統人性假設實現了揚棄,對馬克思主義人性觀實現了創造性的繼承與發展,展現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價值,凸顯了人性發展的實踐價值。二是關於「社會生態人」的社會生存價值,作者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邏輯思維,從「社會生態人」的價值生成、價值依據和價值選擇三個維度對此作出了系統解釋。三是「社會生態人」的思想道德價值,作者從「社會生態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和倫理價值兩個方面對此進行了深刻闡釋,作出了科學回答。

  第五,從實踐論的視域來看,「社會生態人」這一新人性假設模型具有突出的實踐導向性。首先,作者綜合運用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相關知識闡釋了「社會生態人」的人格內涵及其特徵,從生態人格、道德人格、和諧人格三個方面對「社會生態人」的人格內涵進行界定與闡述,並揭示其三大特徵,即平衡和諧與全面發展的統一、道德實踐與主體間性的統一、生態精神與道德自律的統一。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指明了「社會生態人」人格的塑造理路,即培育生態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營造人與自然及社會和諧的生態文化;「社會生態人」人格的道德教化。「社會生態人」的人格塑造是一個十分漫長而曲折的歷史過程,需要在制度上建立長效機制,為此提供重要保障。基於「社會生態人」人格塑造的這一重要特點,作者以長遠的眼光提出要建立「社會生態人」正義制度。

  作者在書中的「結論與展望」部分指出:「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是人類認識自身、創造文明的歷史。人類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每一次進步都有賴於人們對客觀世界的重新審視,其結果也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誠如此言,當前,在新冠肺炎疫情遍及世界的嚴峻形勢下,人類對「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係」進行新的反思與審視,就顯得尤為緊迫,這是全人類的共同任務,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迫切需要,鍾貞山教授的《「社會生態人」新人性假設與人的全面發展——基於價值哲學的視角》,無疑為我們反思和審視「客觀世界以及人類自身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提供了一種很好的參考範式,對於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啟迪。

  (本文為山東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輔導員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邏輯理路研究」(2020F35)、山東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專項計劃「協同學理論視域下輔導員參與研究生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機理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周明明(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副書記)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人的全面發展」的哲學價值和現實意義
    《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並從觀察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現實前提出發,深入分析了人的全面發展問題。重溫這篇名著,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內涵、條件、途徑的再認識,啟發頗多,受益非淺。 一方面,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有其基本內涵。
  • 我的哲學筆記!現代社會的困境之一:人的異化和物化!
    6,人類存在的三大歷史形態人類存在的三大歷史形態是:一,人的依賴關係;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三,以個人全面發展為基礎的自由個性。在「人的依賴關係」的歷史形態中,個人依附於群體,個人不具有獨立性,只不過是「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
  • 【「十四五」規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哲學意義
    承載著億萬中華兒女憧憬的全面小康目標已經可以眺望到勝利航船的「桅杆尖頭」,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就此歷史性地得到終結,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徵程將掀開新的一頁。回顧小康社會建設的實踐歷程,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奮鬥目標不斷明晰,「小康社會」的具體內涵不斷豐富,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義。
  • 餘清臣:「比較利益人」:實踐教育學的人性假設
    ,教育學研究範式的實踐轉向是解決這個危機的根本途徑。  【關 鍵 詞】實踐教育學/教育學研究/人性假設/「比較利益人」  實踐教育學是教育學研究實現實踐轉向的結果,其不是教育學研究在研究對象上的微調,而是一種研究範式和理念的根本轉變。在所有需要轉變的理念中,人性假設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比較利益人」假設為實踐教育學研究範式的建立提供了一種思路。
  • 世界哲學大會|斯喬平:科學哲學如何塑造更好的「後人類」社會
    >被訪談人:瓦切斯拉夫·謝苗諾維奇·斯喬平(Vyacheslav S.Stepin),俄羅斯科學院院士、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部哲學研究所教授,下簡稱「斯喬平」訪談人:華東師範大學-邁阿密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章含舟,武漢大學-邁阿密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 適應生態文明的哲學範式轉型
    原標題:適應生態文明的哲學範式轉型(大家手筆)   生態文明是在對工業文明帶來嚴重生態安全問題進行深刻反思基礎上逐步形成和推進的一種文明形態,其要義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勞動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原標題:勞動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一家之言】 勞動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特徵,它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為我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現代社會生產要求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也只有全面發展的勞動者才能擔負起現代社會的大生產,這是現代社會生產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馬克思認為勞動是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的活動,它與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異化勞動相對立,實現了人的智力與體力的有機結合和自由發揮。因此說,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代教育發展應然狀態的展現。
  • 勞動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關係著整個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關係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民族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人,在於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五育」教育,其中勞動教育位於「五育」核心,勞動是德育的重要途徑。
  • 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首次提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任務要求。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我們要準確把握其思想內涵和實踐路徑,並以此作為在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遵循。
  • 哲學: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專業
    哲學的愛智,無論是對自然的驚訝,還是認識人自己,都不僅僅是一種對知識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種對生活意義的關切,對生活境界的陶冶。哲學,是使人崇高起來的學問。為學與做人,其道一也。哲學的愛智,還是一種反思的、批判的思想活動,它要追究各種知識的根據,思考歷史進步的尺度,詢問真善美的標準,探索生活信念的前提。」
  • 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係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哲學社會科學可以也應該大有作為。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貢獻力量,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 2020年05月28日 08:4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凌海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高兆明|人道主義視域中的生態經濟——基於中國語境的生態政治哲學研究
    本文的「生態經濟」在以保護生態環境與自然資源的方式發展經濟的意義上使用,且隱含了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的涵義,故它與「可持續發展」在某些場合可通用。本文的「生態政治哲學」是指稱一種研究角度,它從權利間關係這一「政治」的角度理解「生態」問題。以廉價勞動力與廉價資源為支撐的粗放式低端經濟發展模式,儘管給中國帶來了經濟總量的迅速增長,但是,它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無可挽回的巨大破壞,又造成了諸多尖銳社會矛盾。
  • 學苑論衡:全面依法治國的法哲學思考
    全面依法治國既是黨和國家的重大戰略布局,也是法哲學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在法哲學層面深入探討全面依法治國的科學性、正當性、必要性、必然性,釐清其要義、方法和邏輯規律,進而形成廣泛價值認同、實踐理性、社會合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全面推動新階段高校思政課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
    社科司要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錨定新發展目標,落實部黨組「五找」要求,全面推動高校思政課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一、在深入學習教育上聚神聚力,更好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萬丹:中國科技哲學在實踐中發展壯大
    更為重要的是,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科技觀指導下,立足於對科技與社會發展關係及其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我國在上世紀50年代便領先世界制定了國家的全面科技發展遠景規劃,集中發展國防與國民經濟中最為緊缺的新技術,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吸收借鑑國外先進研究成果中打造自身特色。
  • 鄭州大學院系專業全面解讀——哲學學院
    ,設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倫理學、外國哲學、宗教學、科技哲學、美學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專業研究方向。擁有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中心,擁有一支年富力強、富有團隊合作意識、具備紮實哲學研究基礎、邏輯批判思維和學術創新精神的碩士生導師和學術研究團隊。哲學系教師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道德信仰和德性倫理、中原哲學與儒釋道三教融合、現代法德哲學、科技生態文明等學科領域都取得較為豐碩的成果。
  • 【鴻正報考分享:大學專業解讀01】哲學: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專業
    哲學的愛智,無論是對自然的驚訝,還是認識人自己,都不僅僅是一種對知識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一種對生活意義的關切,對生活境界的陶冶。哲學,是使人崇高起來的學問。為學與做人,其道一也。哲學的愛智,還是一種反思的、批判的思想活動,它要追究各種知識的根據,思考歷史進步的尺度,詢問真善美的標準,探索生活信念的前提。」
  • 「偉大鬥爭」的哲學解讀
    原標題:「偉大鬥爭」的哲學解讀 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進行偉大鬥爭」始終是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從哲學上深入理解「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偉大鬥爭」的時代背景 對世情及風險的科學研判。
  • 論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綱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命題,追求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最高理想目標,也是一個實踐過程。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體。沒有人的全面發展,就沒有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既有人的變化,又有物的變化,但本質上體現為人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