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大「劇」會|《風箏》: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

2020-12-20 影視娛樂天天見

每一段風雲際會歷史的締造,不僅僅有那些鳳毛麟角般在風口浪尖掌握時代潮流脈搏的大人物的推波助瀾,更有無數隱姓埋名不為人知的小人物的傾情合力鑄就。

也許他們的名字不會留下任何的歷史記載,註定都將隨歲月流逝、被黃沙封存,但很多年後,當人們再度回憶起中華民族崛起史的時候,那些小人物的命運和關於他們的史詩是不應該被遺忘的。他們是大歷史中的一些小配件,也許微不足道,但若缺失,則其他真相,俱為謊言。

而《風箏》正是這樣一部電視劇,它以潛伏於軍統內部的共產黨特工「風箏」鄭耀先的人生與情感經歷為主線,講述了一個共產黨情報員跌宕起伏、滄桑苦難的半生歷程。

當時光穿越了無數的戰火與動蕩,帶我們回到了那個善惡與恩愁、信任與背叛、潛伏與暴光、信仰與人性等愛恨交錯情義交織的時代,讓我們看到每一個淡定從容的現在, 都有一個心酸艱澀的過往;每一個祥和安寧的今天,都有一個激蕩不安的曾經。

在戰火紛飛的大環境下,驚險與動蕩並存,人物關係在命運的安排下不斷發生著巧妙的變化。

鄭耀先,重慶軍統王牌特工,表面殘酷狠辣的軍統特務「鬼子六,實則是代號「風箏」的中共情報人員,潛伏在國民黨內部,他內斂隱忍、狡黠機智且心狠手辣,協助公安局破獲多起潛伏特務,為中共工作做出巨大奉獻,在三十多年的情報員生涯中,竭盡所能,是個真正的民國英雄。

這部劇傳播的是為國家利益為忠誠的信仰而堅守內心的精神。背面狠毒內心正義凜然詮釋的很到位。當一個人可以為了自己的信仰在任何艱難環境下堅守自己的內心,並且願意付出任何代價,不惜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這樣有力量的堅守震撼人心,這正是社會提倡的:不忘初心,堅持信仰始終。

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又在咬牙堅持!

《風箏》在歷史大背景下對人性的刻畫和表述都很真實細膩,他們沒有神一般躲子彈的能力,雖然都很智慧,但是也有自己的情感、脾氣,實際心理飽滿顯得有血有肉。不管是中共的地下工作者還是國民黨的潛伏特務,他們首先是人,都有愛有親情,有惶惑有不安,也都有堅定的信仰和為理想而獻身的勇氣。

曾墨怡是潛伏在軍統的中共黨員,她在竊取敵人那份「七十三名潛伏名單」情報時也害怕,甚至自己每天晚上做夢都會哭醒,但就是這樣一個膽小的女子,在面對敵人酷刑時寧死不屈英勇就義。

陸漢卿是「風箏」鄭耀先的中共地下組織接頭上級,他和鄭耀先是單線聯繫,明明知道鄭耀先是自己的同志,卻阻擋不了別的共產黨組織對鄭耀先的追殺,因為從表面看鄭耀先又是偽裝成殺人不眨眼的「軍統六哥」的身份,陸漢卿心裡很難受時常糾結煎熬,也會跑去和同樣做地下組織工作的袁農傾訴:「我實在受不了了,地下工作幾十年,脆弱一下不行嗎?」

軍統要求鄭耀先密裁曾墨怡,他在和陸漢卿秘密接頭時,作為共同戰鬥在一起的多年同志,很沮喪的抱怨:「這麼多年都分不清自己是紅是白,這樣下去,即使敵人不收拾我,我也要崩潰了,我忍了十年,不知道接下來還要忍幾個十年,總是這樣下去,我會發瘋的」。

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又努力活著,誰不是一邊喪著哭泣一邊燃著咬牙繼續,誰不是在一邊隱藏脆弱,一邊假裝堅強,誰不是一邊吐槽抱怨,一邊努力打拼。

做地下工作,不都是承受著壓力過來的嗎?每個人都經歷了數不清的生死劫難,任何時候都要把信仰牢記在心,才能在非常環境下堅持鬥爭。他們都有真實的情緒體現和內心感受,但依然在咬牙砥礪前行。

現在的我們,也同樣夾裹在日新月異的時代潮流中不斷變化著,承受挫折打擊,也經歷榮耀繁華,低谷高潮的交織會時刻影響著每一個人。

時代是任何人都無法徵服和逃避的,以前年代的動蕩、殘酷和荒涼,現在的浮躁、功利和繁華,身處其中,每個人都會有困境有委屈有遺憾。

你唯有在自己身上找出一種恰當的生活方式,先克服了你自己,你才能克服這個時代裡的種種!

一味強硬的想要去迎合、改變、抱怨一個時代,可能只會讓自己身不由己和遍體鱗傷,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勇敢承擔結果,堅強面對生活的坎坷磨礪,咬緊牙關做該做的事情,為自己選擇新的開始。

危機時刻強大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好情緒管理很重要。

軍統為了試探鄭耀先有無共黨嫌疑,先後讓他槍斃了曾墨怡,把陳真兒的遺留骨灰拋灑丟棄,審訊陸漢卿時當著自己的面被在軍統的下屬用竹籤逼迫慘死。

曾墨怡是自己陣營的革命同志,而陸漢卿和陳真兒又是和自己一塊搞地下工作的「三人小組」的兩位成員。鄭耀先心如刀絞痛如刀割,內心翻江倒海波瀾起伏,表面卻淡定自若不著痕跡,不給敵人任何可以捕捉到的蛛絲馬跡的機會。

在後半生中顛沛流離,不能與家人團聚,付出了難以想像的代價,鄭耀先的妻子為了保全他毀容自殺,由於工作的隱蔽特殊性,女兒在四歲以後的人生中只見過他三次面,而每一次都是他在執行偵查任務,冒著槍林彈雨隨時掉腦袋的風險。

鄭耀先說,情報偵查員是這個世界上最特殊的人群,要做到優秀,往往是敢別人所不敢、能常人所不能、為常人所不願、忍常人所不能忍,甚至行常人所不齒、做別人所不屑,忍受家人、朋友終身的誤解,忍受職業帶給的家破人亡、妻離子散,但在國家需要面前,自己別無選擇,國家利益高過天,自己取得勝利了,不能宣揚,失敗了不能解釋,誓言無聲,英雄無語。

《風箏》是革命先烈的戰鬥故事,是不被人銘記的無數英雄,是令人崇拜敬仰的我黨地下工作者的智慧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現在的我們,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都難免遇到挫折。在挫折面前,大多數人會停下腳步,喪失勇氣,孤獨無助。而另一些人,則能夠下定決心,將挫折視為引導自己重新擬定路線的機遇。

面對人生的困境,自我懷疑,自怨自艾都無濟於事。只有懷著堅定信念,為了想要的東西付出行動和努力,才能抵抗所有消極的時刻。

所有該承擔的都得自己承擔,好的壞的都得扛,自己已然無路可退。

成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生活殘酷,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但誰不是一邊不想活了,一邊努力活著。夜裡哭著哭著,也就睡著了。

就像李嘉誠說的,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這世界很公平,想要最好,就一定會給你最痛。

信仰總在指引前進的方向,希望總在前方露出曙光!

迷惘困惑恐怕代代都有,而希望從來沒有拋棄或遠離過我們。

鄭耀先作為共產黨地下組織一位出類拔萃的情報精英,每天都要在期盼和痛苦中煎熬自己的假面人生,即使在和平解放後,他依然作為新中國的一名偵查員到山口遠郊的石口農場繼續隱姓埋名開始執行新的任務。

他的一生經歷了抗日時期在戰場廝殺、多年勞教農場和監獄的生活以及在文革中遭受迫害,在各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中都有頑強的毅力生存下來,因為他認為,人立於天地間,命可輕拋,但義不能絕,這個義不是別的,是信仰,沒有什麼可以凌駕與它之上了!

一個人,無論你選擇做什麼,總是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需要傾注心血和熱情,這個過程,往往充滿了長途跋涉,勞累不堪。

我們無法避免過程的艱辛,我們能決定的,只有是不是真的「不行」,是不是真的要「放棄」。

生活中太多的事情,亦如長跑,亦如工作,亦如婚姻,都是這樣,需要我們明確一個目標,然後全力以赴、孜孜不倦地堅持。

每個人都活的滿是艱難,可總能被心中那一份柔弱徹底擊垮。

那些艱難的日子之所以能熬過來,就是因為心中存在著念念不忘的信念。

人生總有起落,精神終可傳承。

相關焦點

  • 《清平樂》的紙鳶 宋室風箏的千年傳承
    許多古裝劇總讓人詬病:女主時尚的燙染頭髮,透著廉價的釵環珠翠,與朝代不符的服裝……熱播劇《清平樂》卻顛覆了這一切,被譽為一部宋朝講究的生活指南。正午陽光出品,必屬精品,當一個講究的製片方遇到一個更講究的藝術家,會碰撞出什麼火花?《清平樂》劇中出現的紙鳶,出自汴京宋室風箏第六代傳承人宋長虹之手。最初,劇組找到宋長虹訂製風箏時,曾被她拒絕了。封面新聞記者5月15日採訪了宋長虹,藉助《清平樂》,讓大家一窺宋室風箏的故事。
  • 「西南風箏王 」的風箏人生
    巨龍風箏「載人上天」、108 個川劇臉譜風箏、「九龍齊飛」風箏 「 西 南 風 箏 王 」的風箏人生   人物風箏大師鄧靜  家住沙河源街道王賈社區的鄧靜,今年 46歲,製作風箏已30年。
  • 只要擁有百折不撓、永不言棄的精神就有機會東山再起
    在接手這家餐館之前,他曾經靠養鴨子掙下百萬身家,如果不是受到禽流感的影響,現在的他會生活得風光無限。但事實是:他從一個百萬富翁變成了窮光蛋,現在賣燒餅。過去是過去,過日子總是得向前看的。現在趙師傅已經在計劃兼營早餐,把生意逐步做大。
  • 150米長的巨型風箏《長徵精神》在青州問世
    一隻由70隻組成的150米長的風箏《長徵精神》 ,日前在青州是製作完成。這隻巨型風箏,是由青州市風箏非遺傳承人馬慶章和山東省民族中等專業學校的學生們聯手軋制。風箏取名為《長徵精神》,長150米,每一個風箏分別描繪了長徵路上的重要戰役、關鍵節點,從江西瑞金出發,終點陝西吳起鎮,總共70隻。青州市非遺傳承人馬慶章介紹說「設計製作這個長徵風箏,主要想達到讓孩子了解一下過去革命先烈二萬五千裡長徵的艱辛,讓他們精神風貌得到陶冶。」
  • 最美是山「冬」|感受濰坊風箏與花燈的文化傳承與創新
    風箏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文化記憶,並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王永訓自行創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我們感受到了風箏手藝人的技藝、經驗和精神。從業20多年的楊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楊家埠人,從小便看著家裡人製作風箏,所以念完書就開始自己做風箏,談話間,楊師傅也沒停下手裡的活,一個「金蟬」風箏的基礎骨架看似簡單,卻也是純手工一點點打磨製作的。在傳承基地我們隨處可見龍頭形態的風箏元素,龍頭蜈蚣風箏實際上是集龍頭和蜈蚣為一身的結合體,有精緻的外形和複雜的結構,能夠展示風箏扎制技藝的博大精深。
  • 梁治昂:做陽江風箏非遺傳承的引路人
    梁治昂:做陽江風箏非遺傳承的引路人 2020-10-25 21: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小刀電動車助力2020國劇盛典:匠心品質,精神傳承
    2020國劇盛典已於元旦播出。本屆國劇盛典不但精彩紛呈,有百餘優秀國劇人一同帶觀眾回望2020年那些「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國劇精品,而且還向觀眾們展現了國劇盛典與國劇人的精神傳承與品質追求。作為2020國劇盛典合作夥伴,小刀電動車全程助力國劇盛典匠心品質,精神傳承。
  • 木槿《風箏人生責任》
    風箏人生·責任我們每個人都像風箏,自以為可以在空中自由翱翔,殊不知總有一條線在牽著我們操縱著我們的行為,風箏的悲哀在於此,我們每個人的悲哀也在於此。兩者不同的是牽引風箏的線是有形的,而操縱我們的線確是無形的,這條無形的線就叫責任。也許,你早已厭倦了現實生活中的虛偽與浮華,想要找一處人間最美的佳靜,遠離一切喧囂與浮躁,平靜而快樂的生活。可是我們身兼重任,我們有太多的牽掛,有太多放不下的人。所以,我們不能像風箏一樣無拘無束。
  • 講座|琴藝與琴道,古琴傳承與藝術人生
    因為琴的藝術裡面有很深的文化內涵,是人生自我修養,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尋覓知音的因素。所以我們要學琴首先是為了自己,自己人生的提升。學過琴的人都會在琴裡面感受到人的一種安靜、專一、中正的東西,所以中國的藝術不是簡單的技藝,而是通過技藝引導你的興趣。那天我聽說田老師講琴的精神,這很重要,中國琴能夠幫助我們養成這種敬意。
  • 從APEC主會場到大觀園--小風箏放飛大夢想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的總要求,為弘揚和普及優秀傳統文化、引導青少年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明了前進方向。
  • 河南女子家裡六代做風箏,無意中把千年手藝做上熱播劇《清平樂》
    眼前的這位女士叫宋長虹,是位70後,但她現在的職業卻是風箏的匠人,至於為何她會選擇把風箏作為一個職業,那還得從她的家族傳承說起。因為她們家祖傳的做風箏手藝叫做「宋室風箏」,到她這裡已經第六代了。如今她們家傳承手藝的責任就已經落到了她的身上。
  • 風箏帶來人生的啟示,好好看看吧
    是不是再見的多了後,就有了對比,所以會不自覺的拿別人和自己的老公或者老婆作比較。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生的悲哀呢?當他對我表示愛意的時候,其實我是非常的反感,加討厭的。我不喜歡這樣的人,家裡有老婆孩子還想著外面的人。可是在慢慢的接觸中,我能把他當朋友也是有原因的。他能督促我學習,能給我很多有用的建議。他讓我對生活,對人生的有了很多動力。
  • 《清平樂》裡的紙鳶藏著非遺絕技,也藏著宋室風箏傳承故事
    封面新聞記者 吳德玉提起許多古裝劇,總讓人詬病:女主時尚的燙染頭髮,透著廉價的釵環珠翠,與朝代不符的服裝……熱播劇《清平樂》卻顛覆了這一切,被譽為一部宋朝講究的生活指南。正午陽光出品,必屬精品,當一個講究的製片方遇到一個更講究的藝術家,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 過年回鄉祭祖的精神傳承
    而今,認真看了一下石碑上的碑文,想了解一下家族的過往,對於平民百姓,家族的脈系傳承或許也就限於這幾行碑文了,除此以外,對於我們,他們的一切都是未知和陌生的。這是目前已知有記錄、最古老的一個家族碑文,家族譜序:「紹啟光仲隆,文武全忠義,賢能定有功。」
  • 有無「風箏」原型不重要,重要的是「風箏精神」
    結果當然是失望的,因為,儘管歷史上很多在國民黨高層潛伏的中國黨員,都似乎能夠與「風箏」掛上一點鉤,尤其是八十年初期電影《敵營十八年》的那名英雄,似乎也與鄭耀先想像。但是,真實的「鄭耀先」,確實沒有。  事實上,有「風箏」的原型也好,無「風箏」的原型也罷,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風箏精神」的閃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