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國產替代清單(一)

2021-02-15 生意匯平臺


2019年以來,國產替代已經是採購圈的高頻詞,今天生意匯匯總了半導體行業的國產替代供採購師們交流學習。據業內權威人士透露,我國計劃在2021—2025年期間,把大力支持發展半導體產業,寫入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將在教育、科研、開發、融資、應用等各個方面,大力支持發展第三代半導體行業,以期實現產業獨立自主。

我們從近一年特別火的TWS耳機行業開始。目前TWS藍牙晶片爭奪市場呈現了「CBAR」的格局,主要的四大晶片大廠商分別是CSR高通、Airoha絡達(蘋果白牌市場首選)、BES恆玄、Realtek瑞昱。藍牙作為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的重要一員,最初由電信巨頭愛立信於1994年創製。到目前為止,藍牙已經發展到4.0/4.1/4.2/5.0/5.1標準。

聯發科MTK

瑞昱Realtek

絡達Airoha(被聯發科併購)

珠海炬力

珠海傑理

紫光展銳

恆玄BES

華為海思

卓榮AppoTech

中科藍訊

上海博通

易兆微

富苪坤

泰凌微

奉加微電子

原相科技

建榮

風洞

啟芯微  等等

高通CSR

德儀TI

賽普拉斯Cypress

Nordic

意法半導體ST

東芝Toshiba

戴樂格半導體Dialog

微芯

恩智浦NXP 

英飛凌

等等

MCU指的是微控制單元(Microcontroller Unit,即MCU) ,是把中央處理器(CPU)的頻率與規格做適當縮減,並將內存、計數器、USB、A/D轉換、UART、PLC以及DMA等周邊接口,甚至LCD驅動電路都整合在單一晶片上,而形成的晶片級計算機,可以被劃分為4位、8位、16位、32位以及64位。MCU晶片無處不在。小到電子手錶/手環,藍牙耳機,手機,RFID卡以及它們的讀取設備,大到電視,空氣淨化器,空調,冰箱等一系列家電,汽車,紅綠燈,led燈牌,門禁,甚至工廠裡的各種自動化設備等等。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設計出集成度為2000隻電晶體/片的4位微處理器Intel 4004,並配有RAM、ROM和移位寄存器,構成了世界上第一臺MCS-4微處理器。

目前,MCU全球使用最廣的市場是汽車市場。由歐美日本主導,均以高端(32位)MCU產品為主。全球前十大廠商佔據了全球MCU市場85%以上份額,我國市場以消費電子為主,自主品牌以中低端為主。

4位MCU:計算器、車用儀表、車用防盜裝置、呼叫器、無線電話、CD播放器、LCD驅動控制器、兒童玩具、磅秤、充電器、胎壓計、溫溼度計、遙控器等。

8位MCU: 電錶、馬達控制器、電動玩具機、呼叫器、傳真機、電話錄音機、鍵盤及USB。 

16位MCU: 行動電話、數字相機及攝錄放影機。 

32位MCU: 智能家居、物聯網、電機及變頻控制、安防監控、指紋辨識、觸控按鍵、Modem、GPS、STB、工作站、ISDN電話、雷射印表機與彩色傳真機等。 

64位MCU: 高階工作站、多媒體互動系統、高級電視遊樂器、高級終端機等。

在我國MCU市場,2018年前十大廠商當中,雖然僅有在4位或8位MCU市場的小家電領域有著20%以上份額的中穎電子,在32位MCU市場的Arm Cortex 內核有接近10%份額的兆易創新這兩家內資公司榜上有名,但是他們實際上在整個MCU市場合計份額仍不足5%。剩下前八大外資廠商,瑞薩電子、飛思卡爾、意法半導體、微新科技、東芝、英飛凌、三星電子以及愛特梅爾在我國MCU市場合計收入佔比超過87.3%。基本上,我國MCU中高端市場被國外品牌牢牢主導。

中穎電子(4,8位)

北京兆易創新(32位)

華潤微電子

華大半導體

復旦微電子

國民技術

上海貝嶺(8位)

上海東軟載波(8,32位)

北京君正(32位)

貝特萊(32位)

深圳中微半導體

杭州士蘭微電子

希格瑪微電子

深圳匯春科技

卓爾集團

蘇州華芯微

龍芯

紫光同芯

杭州中天微

上海靈動微電子

珠海歐比特

深圳錦銳

北京時代民芯

上海芯聖電子

安凱

上海芯旺微

大唐微電子

樂鑫科技(32位)

南方矽谷

芯海科技(8,16位)

晟矽微電子(8,32位)

傑發科技

珠海炬芯

蘇州國芯

深圳航順

臺灣合泰Holtek

臺灣新唐

臺灣義隆

臺灣松翰

臺灣凌陽

臺灣十速科技

臺灣笙泉科技

臺灣九齊科技

臺灣佑華微電子

等等

恩智浦NXP(8/16/32位)

瑞薩科技Renesas(32位)

美國芯微Microchip(8/32位)

意法半導體ST(32位)

三星(4/8/32位)

英飛凌Infineon(8/16/32位)

德儀TI(8/32位)

賽普拉斯Cypress(8/16位)

芯科Silicon Laboratories

東芝Toshiba

亞德諾半導體ADI

美信Maxim

戴樂格半導體Dialog

Nordic

高通Qualcomm

富士通Fujitsu

超威半導體AMD

美滿科技Marvell

艾賽斯IXYS

等等

存儲晶片的種類很多,按用途可分為主存儲晶片和輔助存儲晶片。前者又稱內存儲晶片(內存),可以與CPU直接交換數據,速度快、容量小、價格高。後者為外存儲晶片(外存),指除內存及緩存以外的儲存晶片。此類儲存晶片一般斷電後仍然能保存數據,速度慢、容量大、價格低。按照斷電後數據是否丟失,可分為易失性存儲晶片和非易失性存儲晶片。易失性存儲晶片常見的有DRAM和SRAM非易失性存儲晶片常見的是NAND快閃記憶體晶片和NOR快閃記憶體晶片

福建晉華

合肥長鑫

南京紫光存儲

東芯半導體

臺灣南亞科

臺灣邦華

韓國三星

東芝威騰電子(鎧俠威騰電子)

韓國SK海力士

美國鎂光

美國英特爾

北京兆易創新

復旦微電子

東芯半導體

合肥恆爍

臺灣旺宏MXIC

臺灣華邦

手機晶片AP和BP

AP+BP才能構成一個智慧型手機。而全球5G晶片只有4家:高通、華為、三星、和聯發科MediaTek。

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是一臺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和寄存器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繫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總線構成。差不多所有的CPU的運作原理可分為四個階段:提取(Fetch)、解碼(Decode)、執行(Execute)和寫回(Writeback)。CPU從存儲器或高速緩衝存儲器中取出指令,放入指令寄存器,並對指令解碼,並執行指令。所謂的計算機的可編程性主要是指對CPU的編程。

MPU (Micro Processor Unit),叫微處理器(不是微控制器),通常代表一個功能強大的CPU(暫且理解為增強版的CPU吧),但不是為任何已有的特定計算目的而設計的晶片。這種晶片往往是個人計算機和高端工作站的核心CPU。Intel X86,ARM的一些Cortex-A晶片如飛思卡爾i.MX6、全志A20、TI AM335X等都屬於MPU。

GPU晶片即圖形處理器(英語:Graphics Processing Unit)。AI的發展助推了GPU的需求猛漲。

FPGA領域,Xilinx、Altera、LatTIce三家廠商營收始終位於全球TOP3。目前,Xilinx和Altera擁有超過6000項專利,而Xilinx、Altera、LatTIce、Microsemi等廠商共計擁有超過10000件專利,佔總量60%以上,對該行業的後進入者形成了難以跨越的技術壁壘,中國企業的市佔率沒有存在感。

NVIDIA英偉達

ARM

AMD

高通

英特爾

Imagination

Vivante

深圳紫光同創

上海安路科技

復旦微電子

廣東高雲半導體

京微雅格

京微齊力

同方國芯 

西安智多晶微

上海遨格芯

成都華微科技

賽靈思Xilinx

英特爾

Microchip

Lattice

Microsemi

阿爾特拉Altera

模擬晶片,從應用來看,包含信號鏈路和電源管理兩大主要應用,市場佔比高達60%,其中信號鏈路主要包括比較器放大器、AD/DA、接口晶片等元器件;電源管理主要包括PMIC、AC/DC、DC/DC、PWM、LDO和驅動器IC等元器件。模擬晶片不受制於摩爾定律和高端製程,部分採用CMOS工藝,還有很多採用BCD、CDMOS工藝,產品強調的是高信噪比、低失真、低耗電、高可靠性和穩定性,製程的縮小反而可能導致模擬電路性能的降低,主要在 4、6、8英寸晶圓產線上生產,目前僅有德州儀器、英飛凌等極少數模擬企業擁有 12 寸晶圓產線。

華潤微

卓勝微

艾為電子

晶豐明源

聖邦股份

矽谷數模

富滿電子

韋爾股份

芯朋微

思瑞浦

德儀TI

亞德諾ADI

英飛凌Infineon

意法半導體ST

思佳訊Skyworks

恩智浦NXP

美信Maxim

安森美On Semi

微芯Microchip

瑞薩電子Renesas

聖邦股份

韋爾股份

聞泰科技(安世)

士蘭微

華燦光電(美新)

富滿電子

中穎電子

揚傑科技

易能微

上海貝嶺

無錫芯朋微

南京微盟

南芯半導體

鈺泰科技

全志科技

瑞芯微

芯智匯

芯茂微

傑華特

東科半導體

微源半導體

南京芯力微電子

深圳明微電子

臺灣矽力傑

聯發科MTK

臺灣茂達

等等

德儀TI

亞德諾ADI

高通

英飛凌Infineon

意法半導體ST

思佳訊Skyworks

恩智浦NXP

美信Maxim

安森美On Semi

微芯科技Microchip

瑞薩電子Renesas

戴樂格半導體Dialog

MPS

AMS

等等

亞德諾ADI

德儀TI

美信Maxim

高通

Cirrus Logic

德州儀器TI

亞德諾ADI

美信Maxim

英飛凌Infineon

博通/Avago

德州儀器TI

美信Maxim

英飛凌Infineon

亞德諾ADI

安森美On Semi


功率半導體產品形態多種多樣,幾乎所有與電力能源相關的產品都需要用到功率半導體器件。按照年產值貢獻口徑,IGBT、MOSFET、二極體及整流橋是功率半導體最主要的三個產品類別,佔據功率半導體八成左右市場。市場需求上,新能源汽車,LED照明,光伏行業都需求很強。

縱觀整個功率器件市場,歐美日廠商三足鼎立。其中美國功率器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擁有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廠商,例如德儀TI、仙童Fairchild、美信Maxim、亞德諾ADI、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和威世Vishay 等廠商。歐洲擁有 Infineon、ST 和 NXP 三家全球半導體大廠。日本主要有Toshiba、Renesas、Rohm、Matsushita、Fuji Electric等。中國臺灣擁有富鼎先進、茂達、安茂、致新和沛亨等一批廠商。中國大陸擁有吉林華微電子、蘇州固鎝電子、無錫華潤華晶微電子、揚州揚傑電子等一批廠商。

株洲中車時代

比亞迪

杭州士蘭微

吉林華微

華潤微電子

上海陸芯

天津中環股份

無錫中科君芯

西安芯派

山東科達

寧波達新

無錫同方微

無錫新潔能

斯達半導體

華潤華晶

上海華虹宏力

上海先進

深圳方正微

上海中芯國際

無錫華潤上華

西安永電

西安愛帕克

威海新佳

江蘇宏微

南京銀茂

英飛凌Infineon

三菱電機

富士電機

賽米控Semikron

安森美On Semi

日立

Vincotech(三菱電機控股)

ABB

丹佛斯Danfoss

東芝

博世

愛賽斯IXYS

江蘇長電科技

安世半導體

杭州士蘭微

比亞迪微電子

上海光宇睿芯微

南京微盟

深圳銳駿

蘇州東微半導體

無錫芯朋微

西安芯派

天水華天微

吉林華微

無錫華潤華晶微

汕頭華汕電子

樂山無線

廣東風華高科

天津中環半導體

江蘇東晟電子

蘇州固鎝

揚傑科技

新潔能

捷捷微電

臺灣大中集成電路

臺灣富鼎先進電子

臺灣尼克森微NIKO-SEMI

摩矽半導體

強茂股份

晟日半導體

臺灣友順

臺灣華瑞

臺灣茂達

臺灣新唐

臺灣傑力

臺灣茂矽

英飛凌Infineon

安森美ON

瑞薩

東芝

Alpha

意法半導體

威世Vishay

恩智浦NXP

美格納Magnachip

Diodes

愛賽斯IXYS

羅姆

德儀TI

微芯科技

在整個攝像頭產業鏈中,CMOS圖像傳感器成本佔比為52%,但這個領域主要是日韓廠商壟斷,索尼一家佔50%+,三星一家佔20%+,而中國廠商在收購了豪威科技後,也就只佔15%左右,要是豪威科技不計算,中國只佔了3%左右。

日本索尼

韓國三星

韓國SK海力士

意法半導體

松下

佳能

濱松光子

韓國派視爾Pixeplus

格科微

臺灣矽創

臺灣奇景光電

敦泰

香港晶門

深圳天利半導體

常州欣盛半導體

芯穎科技

集創北方

臺灣TPK

臺灣聯詠科技

臺灣晨星

臺灣奕力科技

臺灣天鈺

臺灣瑞鼎

華為海思(2020年開始)

三星

美格納Magna Chip

Silicon Works(LG旗下)

新思科技Synopsys

匯頂科技

敦泰

思立微

貝特萊

比亞迪

集創北方

臺灣晨星

臺灣義隆

臺灣奇景光電

臺灣通泰

臺灣矽創

臺灣聯詠

臺灣奕力

新思科技

Cypress

微芯科技Microchip

韓國美法思

匯頂科技

思立微

比亞迪

信煒(敦泰系創辦)

貝特萊

集創北方

成都方程式

邁瑞微

臺灣神盾

臺灣敦泰

深圳芯啟航

臺灣茂丞科技

上海圖正

京東方

臺灣映智科技

費恩格爾

臺灣義隆電子

亞略特

臺灣JPSensor

蘋果AuthenTec

瑞典FPC

新思科技

高通

韓國美法思

華為海思

銳迪科RDA

中興微電子

芯翼信息科技

蘇州簡約納

匯頂科技Goodix

松果電子

創新維度科技

聯發科MTK

高通

英特爾

以色列Altair(被索尼收購)

挪威Nordic

法國Sequans

美國GCT

加拿大Riot Micro

ASTRI /CEVA

恩智浦NXP

美國意聯科技Alien Technology

美國英頻傑Impinj

高通

Atmel

英特爾

意法半導體

德儀TI

三星

英偉達

XMOS

Amlogic晶晨

聯發科MTK

全志科技

北京君正

華為海思

紫光展銳

若琪Rokid

歌爾股份

瑞聲科技AAC

敏芯股份

山東共達電聲

華工科技

中航電測

大立科技

武漢高德紅外

杭州士蘭微

韋爾股份

艾普柯微電子

北京青鳥元芯

杭州麥樂克

等等

樓氏電子

意法半導體ST

博世

德儀TI

惠普

Qorvo

英美盛

DENSO

佳能

松下

英飛凌

村田

亞德諾

AKM

霍尼韋爾

晨星

Amlogic晶晨

華為海思

聯發科MTK

聯詠
瑞芯微

銳迪科

瑞昱

海信

康佳

TCL

創維

未完待續.

更多的半導體信息補充可以加微信號:manlamom(加微信後請發名片)

或直接後臺留言。

生意匯是一家精準供需連結的產業網際網路公司,擁有幾十萬的採購用戶。採購尋源找優質供應商,或找生意找商機都可以上生意匯,在應用商城下載生意匯APP即可。

進生意匯供應鏈專業群,請加微信號:

13794625151 趙總 (加微信後請發名片)

其它降本文章請參考連結:

向豐田學降本!

採購降本就是貨比三家嗎?

採購降本:戰略要剛性,戰術要柔性!

供應鏈管理:如何降本增效?

降本硬功夫 ▎合理節稅也是增效!

採購降本硬功夫

工藝不對,成本翻倍!

採購如何降低成本?!

採購痛點:少量多種管理低效成本居高不下..

國內晶片60個細分領域重要代表企業!

相關焦點

  • ...列入實體清單 美國一周揮舞三條大棒,國產替代、自主可控迫在眉睫
    至此,中國「AI四小龍」(曠視科技、商湯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已全部位列「實體清單」。美國自去年以來累計將我國147家企業列入其所謂的「實體清單」。消息一出,中芯國際港股股價大跌7%。雖然中芯國際迅速進行了闢謠,但其股價以及A股科技板塊並沒有止住跌勢,反而跌勢加劇。當天,A股Wind半導體指數亦整體大跌3%,77家半導體公司中僅4家股價收紅,總市值蒸發近900億。目前來看,美國對於中國晶片產業的打壓日趨嚴重,國產晶片的替代已經成為必然之勢。
  • 國產品牌替代進口之半導體功率器件品牌中英文名速查手冊 短
    國產品牌替代進口之半導體功率器件品牌中英文名速查手冊 短 2020-11-29 19
  • 半導體設備行業專題報告:國內需求增長,國產替代進展提速
    一、中芯國際上市,加速設備國產替代進程中芯國際回歸 A 股,國產晶圓製造崛起。2020~2022 年內資晶圓廠每年規劃投資金額均超千億,後續有望加大國產設備、材料、OSAT 鏈條的扶持力度。在國產替代趨勢下,目前產業跟蹤來看代工、封裝、測試以及配套設備、材料已經開始實質性受益,整體實力得到顯著提升。設備廠商國產替代明顯加速。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約 500~600 億美元,大陸佔比持續提高。
  • 國產之光,第三代半導體對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名單)
    」系列開了一個頭,之後就一直在想,究竟從哪裡開始切入,最後決定從半導體著手,一方面半導體的國產替代願望最強,另一方面基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研發,我們目前並不落後太多,對於實現「自主可控」相對更容易,老規矩,總章依舊會站在一個較為宏觀的角度和大家進行分享。
  • 一文讀懂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國產替代前途無量
    第三代半導體主要是SIC和GaN,第二代和第三代也稱作化合物半導體,即兩種元素組成的半導體材料,區別於矽/鍺等單質半導體。SIC材料具有明顯的性能優勢。即不考慮SIC SBD 和其他SIC功率器件,僅測算替代IGBT那部分的SIC MOS市場預計2025年全球30億美金,相對2019年不到4億美金有超過7倍成長,且2025-2030年增速延續。
  • 半導體設備行業深度報告:市場再創新高,國產化替代空間廣闊
    在 2020 年晶圓廠密集的資本支出之 後,SEMI 預計中國大陸 2021 年半導體設備市場將小幅回落,市場規模為 168 億 美元,同比下降 7%。半導體設備市場為海外廠商壟斷,國產設備企業奮起直追。2019 年國產半導體設 備銷售額為 161.82 億元,中國大陸 2019 年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 134.5 億美元, 國產化率約 17%,具備較大國產替代空間。
  • 「十四五」規劃下「國產替代」角度半導體和醫療器械的新機遇
    二季度以來,美國對華為的制裁再次升級,面對美國的再三施壓,一味的妥協沒有出路,未來只有加快科技創新實現國產替代、掌握核心科技「硬實力」,才能真正為美國不斷升級的貿易戰畫上「休止符」。「十四五」規劃中將「創新驅動發展」擺在首位,而「科技自主自強」是其關鍵部分,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表明了我國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與國產替代的決心。
  • 雲岫資本趙佔祥:半導體投資要有產業視角,持續關注國產替代和前沿...
    截至目前,科創板上市公司有156家,其中有29家是半導體公司;在前十強公司市值佔總市值的比例高達37.2%,半導體公司市值佔前十強公司總市值的1/4左右。資本的力量助推了半導體產業的發展,而企業自身的發展需求以及發展環境改變也帶來了更多的投資機會。半導體投資要有產業視角除了國內自身發展所帶來的新需求,新貿易形式也為國產晶片廠商帶來結構性發展機會。
  • 電子2020:國產替代正在進行時
    中美貿易摩擦下,國內終端廠商開始將供應鏈向國內轉移,將真正發揮出下遊帶動上遊發展的作用,半導體國產替代加速進行。代工模式使得中國大陸設計萬花齊放,國產替代全面進行。製造屬於重資產投資,集中度上升是趨勢。封測領域長電科技、華天科技已進入全球前十。半導體設備領域中微公司、北方華創逐步打破國際壟斷,國產替代加速進行。
  • 沸騰的十年大潮:投資人眼中的國產替代
    風投青睞的是具備競爭力、能夠產生真實替代的優質項目。如果要追求產業鏈絕對安全,就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中國應該確保的是技術領域的相互摧毀的威懾力,而非一城一池之得失。儘管信心是競爭的前提,但國產替代的VC和創業者,首要的是對強者和技術客觀規律的敬畏。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對於商業逐利與家國情懷的雙重滿足,正在讓投資工作變得更有挑戰和意義。
  • 國產替代真的是「極端封閉」嗎?
    「希望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主旋律『開放、合作』不要改,而不是用國產替代思維。中美半導體產業在競爭中合作才能發展。」 「希望整個全球半導體還是回到世界半導體理事會的框架當中來協調和發展,政府不要做對產業有影響,特別是會影響到產業健康發展的事。」
  • 雅特力黃呈俊:5G+新基建促進MCU國產替代
    打開APP 雅特力黃呈俊:5G+新基建促進MCU國產替代 Leland 發表於 2020-12-25 15:47:20 雅特力 副總經理 黃呈俊疫情促進國產替代 2020年初爆發的這場疫情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意外,各產業在疫情影響下均不同程度遭受衝擊,半導體產業也不能倖免。
  • 5G疊加國產化趨勢 半導體景氣度中長期向上
    尤其是近期,以8寸晶圓製造的產能緊缺為發端,半導體產業鏈缺貨、漲價行情逐步蔓延。機構認為,電子行業已步入以5G為主線的新一輪創新周期,展望2021年,蘋果開啟5G超級周期,產業鏈向國內轉移,設計、製造、封測、設備等產業鏈各環節國產替代加速,消費電子龍頭有望崛起,半導體行業景氣度將迎來復甦。半導體漲價行情仍在持續。
  • 全球科技格局洗牌,中國半導體將走向何方?
    但值得欣慰的是,目前中國已經有能力在大部分環節實現大規模國產替代的領域包括泛半導體(光伏、LED、LCD)、成熟製程邏輯晶片以及第三代半導體的國產替代。半導體集成電路 IC 的升級路線主要分為以下三種:(1)邏輯晶片依靠成熟製程與特色工藝實現國產替代;(2) 存儲晶片依靠 消費級 NAND/NOR  率先實現國產替代 ;(3)泛模擬晶片尤其是功率半導體有望依託第三代半導體化合物實現超車。邏輯晶片方面,國產廠商將依靠成熟製程擴產與特色工藝填補成熟製程市場空間,依靠製造、設計、設備的聯動,推動國產化進程。
  • 國產汽車半導體極限突圍
    晶片短缺考驗來襲汽車半導體嚴重依賴進口,已經成為國產汽車行業最大的短板。尤其在新能源汽車崛起的背景下,汽車半導體需求激增,一旦車用晶片供應受阻,對汽車生產就會造成嚴重影響。近日,有消息稱,全球半導體晶片供應緊張已經蔓延至汽車行業,並導致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出現停產的情況。
  • 魏少軍被罵,國產替代成熱潮,現實:我們替換什麼?能否實現?
    一個清華的教授,就國產晶片發聲,表示替代不應成為主旋律,應尋找合作時被全網開罵,一邊是激動,一邊是權威,這個時候就有不少人說,為什麼不能替代呢?其實我們在思考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應該要想,我們替換什麼?能否實現?
  • 證券之星 中微公司:反制「卡脖子」 未來受益於國產替代
    >未來發展的主要邏輯01:晶片產業鏈轉移至中國大陸、政策推動、國產替代3、美國「卡脖子」推進國產替代進程2018年以來在這種局面下,半導體產業鏈國產替代勢不可擋。不僅國家層面出臺政策支持國產替代,國內相關半導體產業鏈企業出於供應鏈安全考慮,也在自發的實行國產替代
  • 中國半導體產業何去何從
    產業影響:長期利多於空,中期承壓積極影響此次限制對華為海思是直接的,而對於華為供應鏈中的其他國產半導體設計及製造公司的影響邊界有限,而整體來看將更積極的表現為帶動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國產替代及去全球化的加速,這對於國內半導體的發展利多於空。
  • 從一窮二白到領先全球,韓國半導體的崛起,給國產晶片3大啟示
    美國此舉不單單是為了打壓華為,更是為了限制中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面對美方的技術封鎖,國內半導體以及高端設備製造業各端陸續加大研發投入,中科院也宣布將美國「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
  • 中國半導體不再被「卡脖子」,從材料開始,解密十大新材料替代現狀
    本期的智能內參,我們推薦國盛證券的研究報告《國產替代揭開序幕,新材料行業春天將至》,揭秘在半導體行業穩步增長的大背景下,半導體材料和顯示材料的國產替代邏輯。如果想收藏本文的報告(國產替代揭開序幕,新材料行業春天將至),可以在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回復關鍵詞「nc437」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