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排右起第四人為王必成老師,第三人為吳玉明老師,我嘛,大家自己辨認。)
那天參加成都市中學語文教育的一個活動,看到了許多久違的老前輩——成都石室中學的陳文漢老師,他曾經為我的專業成長出力不少;成都七中的劉朝剛老師,他對我很賞識,曾動員我調往七中;成都市教科所的汪定遠老師,他曾以教研員的身份對我的課堂教學以具體有效的指導。還有其他我尊敬的老師,他們對我曾經有過的幫助與提攜,我永遠銘記在心。
在見到的各位老前輩中,成都市教科所語文教研員王必成老師和吳玉明老師是最讓我難忘的,其實見面之後,我們彼此並沒有說多少話,也就是互相問問「現在怎麼樣」「身體還好吧」之類,但我的心中一直很激動。後來會議開始了,我坐在主席臺後排,看著我前面王老師和吳老師的背影,許多往事浮現眼前。
第一次見王必成老師,是我剛調到成都不久的一天——回想起來,已經27年了,那天王老師和汪老師來我所在的成都玉林中學聽課。當時,他們是隨堂聽課,經過我教室的時候,推門就進來了。我當然也沒有特意準備給他們聽的課,自然就按我本來的想法上課。說實話,他們推門進來的一瞬間,我心裡有過一絲緊張,但很快就放鬆了,我告誡自己,反正是隨堂聽課,就算對我的課不滿意,也不可能扣我獎金,怕什麼!真沒想到,課後兩位老師對我的評價非常高,王老師說我的課「非常有新意」,「真正把學生放在了主體地位」,還向校長問我的情況。那堂課講《林黛玉進賈府》,我沒怎麼講,開了個頭,就在黑板上寫了許多小標題,比如《黛玉為何步步留心、時時在意?》《談寶玉的頑劣》《小議王熙風的哭和笑》《人物出場藝術淺折》……然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各自寫小論文。沒想到,王必成老師對此非常讚賞。而且很興奮,好像他發現一個「人才」。臨離開學校時,他給我許多鼓勵,叫我有什麼需要他幫忙的儘管找他。
那以後我真的經常去向王老師請教,當然都是語文教學上的問題。儘管王必成老師是特級教師,語文專家,學術權威,但和他相處我毫無壓力,也沒有半點拘束感,因為王老師平易近人,樸實善良。他真誠地關心著我的進步,並盡一切力量幫助我成長。
1995年7月,我送走了成都玉林中學高九五級一班,這個班的高考取得了堪稱「輝煌」的成績,但更讓我有成就感的,是我給這個班編了一本厚厚的班級史冊《恰同學少年》。為了表達我對王老師的謝意,我特意送了他一本。他讀後非常激動,贊口不絕,並要我多送他一本,他要去為我宣傳。後來,他果真拿著這本書奔走於上級教育部門的領導之間,讓更多人教育領導知道我了解我。再後來,我被評為「全國優秀語文教師」,被推為成都市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和作為特級教師、成都市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的王必成老師是有直接關係的。
幾年後我漸漸有了一些虛名,北師大出版社為我出版了一本《李鎮西與語文民主教育》的小書,按編輯體例,書中應該有一位了解我的名家介紹我的文章。我自然想到了王必成老師。當我給王老師提出這個要求時,王老師非常爽快地便答應了。為了寫好這篇文章,他認真讀了當時我已經出版的《愛心與教育》《民主與教育》《從批判走向建設》等十來本著作。一個月後,他寫成《「追求永遠不會遺憾」——李鎮西教育思想與實踐評述》的長文。他對我的這樣評價道:「李鎮西熱愛教育,對教育忠貞不渝,情有獨鍾。他對教育的熱愛、執著可說是達到了『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程度。他不是把教育當作一種職業,而是當作一項神聖的事業。教育對他來說,是他的生存方式,甚至可以說是他生命的體現。」「詩意,激情,是李鎮西追求的語文教育境界。」其實,我至今還不敢說我已經達到了王老師當年筆下的這般境界,但我一直把這些話當做王老師對我的激勵,直到永遠。
吳玉明老師也是成都市教科所的語文教研員,她和王老師一個辦公室。吳老師主要負責初中教學,所以後來我教初中時,她給我許多直接的指導,更給我很多鼓勵。
回想起來,當年的我在語文教學上還不能算成熟,但吳老師和王老師一樣,特別善於發現我的「閃光點」,並及時鼓勵我。吳老師給我提供了許多平臺,讓我在全市展示。我不止一次聽老師說:「吳玉明老師特別欣賞你,到處誇你呢!」我曾兩次參加大型的賽課,都受到吳老師的直接指導。
第一次是1997年10月參加四川省初中課堂大賽,現場抽籤決定執教課文,然後借班上課。結果我抽到的是《孔乙己》,這篇課文要用一節課上好而且還要爭取獲獎,還真有難度。不過,有了吳老師,我心裡就踏實了。備課時,吳老師(還有當時錦江區的教研員李文華老師)給我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出謀劃策,甚至對某一句話某一個詞的理解,如何提問,如果學生回答不上又怎麼辦,等等問題,都給我以非常精細的分析。後來,我的課廣受好評,榮獲「一等獎」。嚴格說起來,我在語文教學方面的影響,就是從執教《孔乙己》獲「一等獎」開始的,直到現在,還有老師對我說:「我們至今記得你當年上的《孔乙己》!」這麼多年過去了,只一想到那次獲獎,我就會想到敬愛的吳老師,因為我知道那個「一等獎」裡,有著吳老師的智慧。
第二次賽課是1998年5月去天津參加全國課堂教學大賽。我執教《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應該說我抽到的上課順序不錯,是中間。看了幾堂課,我發現好多選手們也許為了求穩,大都上得很傳統很「規矩」。賽課的頭天晚上,我反覆問自己:是上一堂中規中矩的獲獎課呢,還是上一堂充滿改革氣息真正尊重學生的課?我是代表成都來參賽,如果一無所獲,回去怎麼交代?
這時,陪我赴津的吳玉明老師鼓勵我:「拿獎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應該展示出你的教育思想!你代表的是成都是四川,一定要展示出你的個性,體現出你的改革氣息!」
吳老師的話打消了我的顧慮,並讓我徹底放下了「蠢蠢欲動」的名利心。於是,我勇敢地採用了尊重學生心靈、解放學生思想的教學方式,放手讓學生討論爭鳴,我也在課堂上和學生平等對話。這堂課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也贏得了在場聽課老師的熱烈掌聲,卻引起了評委們的爭議——最終,我沒能獲得一等獎。
但是,吳老師卻對我這堂課予以高度的評價:「很好!沒得獎有什麼關係?學生歡迎,聽課老師歡迎,你展示了自己的個性,就是成功!」
也許在旁人看來不可思議:教研員帶著參賽選手去賽課,怎麼不幫助老師全力以赴爭取拿獎,卻鼓勵什麼「展示個性」呢?
我要說,這正是吳玉明老師最讓我敬佩的地方!作為教研員和指導教師,她當然希望我獲獎,但她更看重真實的課堂,和課堂上呈現的教育思想!於是她超越了功利,頂住了壓力,給我以極大的鼓勵——不,決不僅僅是對我的鼓勵,這還是她輕於浮名而重於真理的科學精神的體現。
如今,王老師和吳老師已經退休多年,而我已經成了所謂的「著名專家」,但我心裡很清楚,如果沒有當年王老師、吳老師以及許多前輩的培養與提攜,哪會有今天的「特級教師」李鎮西?兩位老師很久沒見了,有一次偶然遇見吳老師的女兒,說吳老師現在常住北京。無論見還是不見,兩位恩師都一直在我心裡裝著。我永遠感謝吳老師和吳老師,並衷心祝福王老師和吳老師身體健康,快樂地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