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汪老師談人生的記者教會我們什麼?
文/米糕
和汪老師談人生的記者教會我們什麼?
文/米糕
最近,汪老師又火了,他那輛紫色的勞斯萊斯將長久地留在人們的記憶裡,如同這幾年在媒體的口誅筆伐下,汪老師已經從一名搖滾歌手變成了精緻的功利主義者、與搖滾精神無關的媚俗渣男和在個人感情方面極具陳世美特色的無情之人,他的公關團隊能力之低下以至於在他接受一個你情我願的專訪之後,不但通過電話無法和記者本人達成共識,還讓記者摸著他的頭和他談人生,然後用公開信的方式告訴這個世界,我幫你們教育了汪老師。
其實,在這次事件中,我是同情汪老師的,你無法相信一個跟你談笑甚歡的記者實際在攢著所有的子彈等著擊打你的七寸,所以你忍不住拿起手機撥打他的電話,然後費解的問:「我們見面的時候不是相談甚歡,為什麼變成文字成了那樣?」而更令汪老師想不到的是,他私下的這通電話很快又被這名記者當成談資轉變成一封公開信,通過汪老師的負面教材教育大家新聞規律是什麼樣子,從而維護著新聞從業者的尊嚴。至少對於我而言,這些年新聞尊嚴這件事也只能在娛樂新聞裡面找找,我無法想像這樣的事情發生在領導們的身上,儘管知道他們的人數遠遠不如認識汪老師的人多,但是他們的能量通常能輕易的讓一個記者閉嘴,有時候甚至只需要一個電話,記者就會被虐成狗,稿件變成垃圾。這個時候,我覺得汪老師是一個真正的弱勢群體。
說實在的,我不關心汪峰老師是不是渣男,也不關心他和章子怡的結合是不是名利場的一場戲,更不關心他是不是精緻的功利主義者,在這個你爭我趕爭名逐利的時代,我們憑什麼要求搞音樂的人陽春白雪,不是人人都願意當竇唯,汪老師寫歌走技不走心也是人家苦練小提琴13年的技術儲備,但如果把這一切當成質疑一個人的談資,顯然有失厚道,音樂人能賺錢成了錯,搞公關成了錯,想上頭條成了錯,然後就需要接受媒體的反覆煎炸,直到證明自己是油渣為止,不知道汪老師看到自己這些年的媒體報導會怎麼想,大抵不過是「我到底和你們什麼仇什麼怨?」那些想要質疑汪峰虛偽的人能不能告訴我,在娛樂圈混有不虛偽的嗎?
昨天,恰好也有一篇關於王健林的專訪刊登,通過這篇專訪,人們看到一個人性化的首富,社會責任感、有擔當、教子有方、理性、甚至包括他熱愛足球的爺們氣,甚至順便為他肆意張揚的兒子洗了一把地,你無法在這篇專訪裡看到任何一絲關於王首富的負面信息,而令首富成為首富的錢財都變得那麼不值一提,更不要說萬達低價拿地的黑金史,被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難以啟齒的政商勾結也成了老王口裡的學問。如同去年南方系對李嘉誠進行的群訪,幾個媒體同時做卻只是多方面的表達了李嘉誠的高大上,專訪成了為權貴粉飾和喊話的工具,這個時候絕不會有媒體記者敢摸著李嘉誠和王健林的頭和他們談人生,即便他們的公關也會用各種方式提出要看你們的採訪稿,但是如同找陳道明改稿會被新華社記者當成值得稱道的事情大肆宣傳一樣,記者們有時候也是勢利的。
不管汪峰人品如何或是這名專訪他的記者職業操守如何,我可以想像的過程是,如果這是一場記者主動聯繫汪峰進行的專訪,那麼在採訪之初,記者一定是客客氣氣的和汪峰團隊溝通,專訪的過程也必是融融洽洽、和諧人生,這樣才不至於令被訪者有戒心從而武裝起自己,因為他覺得我們不是已經是朋友了嗎?當記者專訪汪峰的時候,有沒有嘗試當面問過他,人人都說你很虛偽,你自己怎麼看?你把送給前妻的歌轉贈給章子怡是不是人品有點問題?如同那個曾經採訪龐麥郎獲得一片叫好聲的記者,是不是曾經當面提出自己對龐麥郎的看法然後給對方一個為自己辯解的機會,而不會一廂情願的掉進記者甜蜜的迷惑之中。
汪峰的團隊顯然高估了自己的能量,結果是他們的單純不但失掉了刊載在版面上的內容,連事後的糾纏也被人家再次炒作了一把,如同那篇文章的標題一樣,汪老師被徹底地消費了一把。
一個採訪對象對於專訪不滿是經常有的事情,作為記者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事實有出入我們可以通過法律途徑解決。但甚少會把糾纏的過程再次轉變為公開信。因為進行專訪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這不是狗仔追蹤和獨立調查,如果專訪對象不點頭,根本不存在專訪的空間,而他的點頭基於對你的信任,起碼認為你不會做傷害他的事情才會允許你進入他的私人空間,雖然我們不能保證所有專訪都符合對方的期待,但是我們會保證一些純屬私下的溝通不會成為公開發表的內容。必須明確的一件事是採訪和私聊是兩件事,你可以自己掘地三尺去挖料,但是基於對方同意的專訪,只要掏出錄音筆就是另一個世界,而一旦沒有錄音筆,即便說過誰敢亂用。如同那個將畢姥爺在飯局上唱歌的視頻大白於天下的人,信任結出的惡果最終會讓人們選擇草木皆兵。
不管過去汪老師有多想上頭條,經此一役,汪老師一定會告訴自己,世間兇險,下次要長長記性了。對於自己不滿意的專訪,除了拉黑記者,就不要再嘗試給他打電話談人生了。而那位和汪老師談人生的記者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給大眾上了一堂「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公開課。
汪老師和章子怡兩人是娛樂圈少見的小黑人,不管他們的業務獲得多少讚賞,但是在媒體圈總會被人黑。一個學了13年小提琴的歌手,一個從小靠跳舞終於成為國際巨星的演員,都是來自中國的草根家庭,同樣都是幼年長時間學藝,同樣是靠自己的力量在這個社會出人頭地,兩人的惺惺相惜也不被大多數媒體看好,所謂有名利無真愛,幾乎有些妖魔化,但是如同這些年被媒體妖魔化的範美忠、龐麥郎一樣,他們其實都是弱勢群體,對於他們企圖在這個艱難的社會活著甚至活得更好的動機,與其刻薄,不如厚道,不就是一個唱歌的,一個演戲的,他們是不是虛情假意真的就如此大奸大惡嗎?
還是因為真正需要記者刻薄的地方可能我們早已失聲,所以不得不拿著這些有名氣沒實力的場面人練練手撒撒氣罷了。
下一次,記者約你專訪,不如你們先談談人生,然後再考慮要不要接受訪問,這樣可能更安全一些。
新浪微博:RinB米糕
郵箱:katehoo@126.com
支付寶:katehoo@21cn.com
謝謝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