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上調的知青

2020-09-03 清風擱淺的時光


最後上調的知青張水藩作為知青我是比較另類的。我是溫蛟的第一個知青,也是清流最後上調的一個知青,在農村待的時間,頭尾有12個年頭,因此也是清流插隊最長的知青。

溫蛟第一個知青

由於家庭出身的原因,從小我就比較邊緣化自己。從小學四年級起就不大參與一般活動,埋頭看了《東周列國志》等20幾本古典小說;中學時一中圖書館裡魯迅、巴金、茅盾、郭沫若、范文瀾等文史類文集和一些國外的小說基本瀏覽一遍(我的班主任許本璋老師兼管理圖書室,我經常幫忙整理圖書,所以能借一些已不外借的書。文革時,&34;回來後就當&34;,不參與兩派鬥爭。上山下鄉時,可以自己選擇插隊的地方,有一派到嵩溪,另一派到嵩口,還有一些到城關,都是交通方便,經濟較好的地方。我不粘哪一派,自己一個人到山高皇帝遠的溫蛟包地插隊。當時是溫蛟公社的第一個知青,公社沒有什麼準備,報到後問我去哪裡,然後通知包地接人。繼我之後是一個到到溫蛟桐坑找親屬的知青,然後是良種場的許寶棟等石獅知青到梧地,再到十月份泉州又有一百多人到小池、溫家山、梧地,以後還有帶薪知青和清流其他知青也陸續到溫蛟桐坑來。


我是1969年6月12號到溫蛟的,6月20號到包地。當時包地李朝生來小池接我,並幫我挑行李。所謂行李就是一個60x40x30公分的木箱和一床被子,木箱裡一半衣服,一半書。從公社到包地翻山越嶺走了40裡才到,包地雖然偏僻荒野,但因為是我自己的選擇,而且也是預料中的,沒什麼可抱怨。倒是第二天已經七點多,在清流是吃過早飯的時間,可是講好早上會來叫吃飯的人,卻沒有一點動靜,不禁有種被遺棄的感傷。迷迷糊糊像又睡去,看到我那過世的祖母,巍顫顫地走到我床前,叫我小名說:&34;睜開眼卻什麼也不見,我不禁潸然淚下,說不清楚是一種什麼感受。

第二天我就和其他社員一起去耘田,老百姓對我都很客氣。休息的時候,李朝書拉住我,叫我抽菸,告訴我田裡幹活只有抽菸才可以休息一下。我也就在那個時候學會抽菸,插隊多少年也就抽了多少年的煙。第三天生產隊派出勞力去扎稻草和砍小竹子,把李朝文家邊上的一間廢棄的破房,蓋上草,圍上小竹片,算是安置我的房間。以後又到胡坊買個鍋頭,到大隊領了一付床鋪,也都安置在這個房間。這樣是寢室,又是廚房,也是書房,還是會客室地用了兩年多,到知青房蓋起後才搬走。

蹭飯

我到梧地買回了供應的33斤米和4兩油,就自己開夥了。我一般是早晨畢其功於一役,一天煮兩斤米的飯,早上衝點米湯算稀飯,剩下的就是中午和晚上的,圖省事一般就吃冷飯。這樣一個月的糧食只夠半個月吃,剩下的就只有去&34;了。

69年還好過,70年才是真正艱苦的日子。當時知青下鄉發一年補貼,頭七個月發8元生活費,後五個月發7元。可是包地是晚稻區要到10月份才有穀子分,六月分雖然政府有供應糧食,但已沒有發生活費給買米了,大家變著法子把米買回來以後,就身無分文。老百姓雖然經常會送菜,但也解決不了問題,那時稀飯下鹽巴當菜是很經常的事。我的房東李升福的母親看到我的窘境,經常會端一小碗青菜伴芋子一類的東西給我,讓我免受配鹽巴之苦。


當時我家裡也被下放,沒有辦法接濟我,我的&34;更成問題了。有一次到明溪的鄉下去找一個叫劉德興的木工師父,趕到他打工的地方時,天已快黑了,卻得知他前一天已到20裡外的一個小山村做事了。那時還在開展&34;,對生疏的人證明查得很緊。我身上沒有證明,如果沒有熟人那是會惹麻煩的,可能被帶到大隊或公社盤問兩天,再作處理。所以我問明了方向,又去趕路。我知道晚上趕生疏的山路是非常危險的,很容易迷路,就一邊走一邊找過夜的地方。走了六、七裡,來到一片稻田,稻子已收割,稻草紮好還放在田裡。看看天色已暗,估計不會有人來了,我就用稻草鋪底,也用稻草蓋面,整個人躲在草堆裡。夜裡透過草縫看著四周黑黢黢的大山,和天上閃爍的星空,聽著秋蟲鳴叫,一邊擔心野獸的突然光臨,一邊緊縮全身以抵禦深秋的寒氣,足足煎熬了兩、三個小時後,居然忘掉恐懼、飢餓和寒冷,墜入夢鄉,還睡得很好,一覺到天明,可能是奔走勞累吧。


還有一次到小池裁縫師父賴沂仁處,第二天一早要去嵩溪找老鄉,因為當時全部家當只有5角錢,只好走路。老賴寫一張條子,叫我到林坊他的朋友家去蹭一餐早飯,我知道他們關係不錯。拿著條子找到他的朋友,這老兄看完條子,很紳士地告訴我&34;。


我餓著肚子來到莊前伐木場的小賣部,因為沒有糧票,可買的、能吃的只有糖果,買了三毛錢,留住兩角錢備用,還沒找到歸宿呢。靠著這些糖果,我走了40裡路到嵩溪金星隊張寶康老鄉處,剛好他們生產隊正準備到下和伐木場去開馬路。我請求他們帶我一起去。他們幾個碰頭後,同意了。而且在證明上還寫上我的名字,這樣我就不用怕查外流人口了,年底經常查的。因為快過年了,大概只幹了20幾天,就回去。結算時,大家平分,我除了夥食,還拿了20幾塊錢。這對我來說已是一大筆收入了,比我在生產隊的分紅款還多。從這以後我也結束了&34;的歷史,因為71年以後,環境稍寬,我可以打老鼠工解決問題。

採松脂

72年因為怕種田天天要頭上曬太陽,腳下泡冷水,我和生產隊定好合同去採割松香。本來約好一個人做伴,但分山場時,因受別人算計,松樹分少了,只夠一個人割,那人走了,只好自己一個人幹。

我採脂的山場離生產隊八、九裡路,為了少走空路,要在山上住。一切就地取材,木棍、竹子、茅草和藤條,搭起了一間茅屋當住房。每天&34;奔走在800多棵松樹之間,一天要跑幾十裡路,那是真正的跑,勞累使我忘掉害怕,也忘掉了煩惱,然而卻不能消除孤獨。為了提高效率,每次回去都要帶上幾十斤大米、幾斤蘿蔔乾,一呆就是二、三十天,經常一、二十天見不到一個人影。這個時候如果能夠遇上個人會非常高興,哪怕是平時很討厭的人,也會非常親熱地和他聊起來,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由於孤獨,和野生動物也有種親近感。在山上常常和野豬、山麂、狐狸相遇,我總喜歡遠遠地觀賞它們,直到它們發覺逃逸。吃飯時,松鼠會在頭上的樹枝間跳來躍去,我會撒下飯粒,讓它們下來撿,逗著它們玩。實在沒有其他動物時,觀察螞蟻也很有意思,我常常弄只小蟲、飯粒什麼的再看他們搬運。


山上的動物也不是什麼都那麼可愛,陰曆五月初四下午7點多,我採脂回到小草棚,例行的煮飯、吃飯、洗澡、磨刀、煮第二天的早飯,忙到9點多上床休息。因為有點感冒,在床上輾轉反側了一個多小時,還不能入眠,到11點多時,不禁打了個噴嚏。突然,兩聲高吭而深沉的長嘯傳來,給我的感覺:聲音是突受驚動猛然發作,具有地動山搖的震撼力,感覺到地皮在震顫。聲音發自小山頂上,距離我大概50米遠,我知道遇上什麼了。我右手握緊以前準備好的、放在床鋪內側的劈刀,左手伸到床前抓起一把柴刀,豎起耳朵,屏息靜靜地聽著老虎的動靜。足足有半個小時沒有一點聲響,但終於傳來了沉沉的腳步聲,聲音順著山脊往山上踱去。那晚我醒了好幾次,也不時聽到其他野獸的叫聲。


山上採脂雖然辛勞、孤獨,甚至還要擔驚受怕,但也快樂,因為我在給自己幹活。那年我採了七千來斤松脂,賣了六百多元,除掉請工人收油、挑油等開支還剩三百多。交生產隊三百元,記一千八百分工分,大約可分回一百零元,扣除糧食款,也還有幾十元找。這年我合計就有百把元的淨收入,怎能不高興呢?當然這錢說多也不多,才買得到一百來斤高價大米,說少也不少,我在生產隊要出300天的工,才能掙到這麼多錢。


告別小草棚時我還真有點戀戀不捨呢,可是公社和大隊說知青不能搞副業,所以第二年也就沒有去了。

最後上調

1978年下半年李序欽當大隊書記,他比較了解我,捎信叫我到大隊學校代課,我也就去梧地教書了。

教育局決定寒假對代課老師進行統考,以決定去留。溫蛟學區為了讓代課老師考得好些,在期末把代課老師集中進行培訓。培訓中我發現,我認為早已交還老師的數學知識,竟然沒有忘記。我的作業練習卷經常被老師作為標準卷讓其他人對答案。一起參加培訓的,還有幾個上半年參加高考而只差幾分上線的老師,這樣一比,我就很後悔上半年沒有參加高考了:一方面78年錄取考生已經不管出身問題,我的最大障礙已經消失;另一方面我的弱項數理知識還沒有忘記,文科是我的強項,如果參加高考,上錄取線的可能是很大的。


79年代課教師統考後,我又回去教書,一邊準備著參加高考。但在梧地找不到人教,也沒人一起探討,經過幾個月猶豫,三、四月間我決定破釜沉舟,棄教去嵩口中學找賴敬愉和張瑞霖幫助我複習。不幸的是隨後公布的招生章程把招生年齡限制在28歲以下,當時我已31歲,這下我的大學夢破滅了(這個夢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自學考試才幫我圓了)。


不過這年對知青進行大掃除式的安排,我聽別人說因為我參加民辦教師考試成績比較好,教育局要留用我,所以也不去要求知青辦安排,就傻傻地等著。然而等到其他人轉正了,卻沒有我的份,才急起來。找教育局,他們說:我離開教師隊伍,不符合條件。我爭辯了幾句,但沒有用。一拖到年底,有人叫我寫封信向上級反映一下,我照辦了。果然一個多月後,80年2月初,縣教育局通知我去報到,並安排在城關學區,並告訴我具體學校由學區安排。儘管我只要求到不太遠的鄉下,但城關學區還是因為我考試成績,把我安排在城關小學。


其他知青都在79年底前安排了,而我成了清流最後安排的一個知青。


文章來源:鳳凰網 轉自:口述知青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最後的知青
    「最不願意來,卻堅持到最後」——張芬用這句話來描述她在一個偏遠貧困山村40年堅守。她是最後的「知青」之一,猶如一塊被政治浪潮遠遠拋上岸的浮木。十年「文革」期間,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大約1700萬城市知識青年被送往農村和邊疆地區,接受農民再教育。與絕大多數知青不同的是,張芬在「文革」結束後仍然留在農村。
  • 《北京最後的糞桶》:老知青背糞桶的辛酸生活
    當年,北京還剩7隻糞桶,背糞桶的都是老知青  一天晚上,我坐在家裡瀏覽報紙,《北京晚報》上一張兩寸大小的照片吸引住我:一條窄窄的胡同裡,一個背著什麼東西的人的背影……這是什麼?我貼近報紙去看圖片說明:「北京還剩7隻糞桶,背糞桶的都是老知青。」  記者王偉群去背糞工的家裡,逐個長談。偉群沒有插過隊,因此聽起他們的經歷比較新鮮。有一天,她回來對我說:「樊班長可真行!他從床底下拿出一整箱歷年的獲獎證書。
  • 知青高雙喜: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的坎坷經歷
    我是一九七六年上大學的,說來應算是我國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以前的最後一屆「工農兵」大學生。可以想像,在「文革」尚未結束、「四人幫」還在肆虐的年代裡,一名出身貧寒,沒有任何「關係」的知青,能挺直腰板走進多少人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該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啊!那年的招生工作是在四月中旬進行的。當時,公社有三個名額。其中西安交大、杭州外院和陝西師大各一個。那時的農村,有點兒文化的年輕人當中除了城裡來的知青外,還有部分返鄉知青。
  • 知青的務農時間也計算工齡嗎?會不會對上調工資和養老金有影響?
    知青,主要指的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至1978年以前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者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真正大規模的上山下鄉運動是1968年開始,1978年基本結束。 現在這些知青都已經年歲大了,絕大多數都已經退休,涉及不到工資的問題了。
  • 知青史記|有關上山下鄉的知青宣傳畫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527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2月)最後那句話日後成為上山下鄉運動的最著名口號,一直迴響到1970年代末期。( 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第655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  這就是此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知青下鄉題材宣傳畫的歷史背景。  「文革」前的知青在中國四十年的知青運動史上尚未被充分研究,在文藝創作中的形象也是處於知青文藝的邊緣地位。
  • 女知青 | 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泉州長途抵達葛坑知青點後, 我與知青點的另兩名男知青Y和C第一次見面認識。隨後, 一名落單的男知青S也匆匆趕到。接下來的日子, 我們六位知青在同一屋簷下, 開始了共舀一鍋飯的生活。當建設兵團二十三團來招兵時, 三個女知青高興得幾乎要發狂。然而, 希冀的彩虹, 轉瞬即逝。失望之際, 海庭說:「走!找招兵的人磨去。」我們磨了兩天, 不見起色。到了最後一天, 有位兵團的招兵人似乎有所動。那天傍晚, 我正準備洗米下鍋, 仿若聽到遠處的呼喚聲。到門口一看, 葛坑街的坡頭, 那位公社秘書正頻頻招手喊叫我。1970年9月23日, 我離開了葛坑。海庭和建惠送我到縣城。
  • 知青生活逸事丨江南知青(13)
    回顧起下鄉當年那段崢嶸歲月,又勾起了我對知青生活的逸事回憶。 那時生產隊,作為經濟作物,在知青點前種了畝把地辣椒,好死了知青,沒菜時,東摘幾個,西摘幾個,炒來下飯。 後隊長見狀,乾脆便劃了一塊歸知青摘。秋季,生產隊種蘿蔔,也指定一塊。是知青的,現在想來,還心存感激。 我們回知青點,總要經過一溜竹籬笆。是隊長的老爹劉阿公的自留地。
  • 「知青歲月」無法忘懷——我的知青歲月
    我至今記得那次演講, 安排我最後一個發言, 時間己過11點半。也許因為前面幾位發言人的千篇一律, 也許是臨近中午吃飯時間, 代表有喊肚餓的, 有喊好了好了的, 會場氣氛令我不安。主持人說, 最後一人了。我是這樣走上講臺的。
  • 邵學新:知青回城,一個永遠訴說不完的話題
    在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 的階級歧視下,勤蓀妹招工的願望一次次落空,她送走一個又一個上調回城的同學。整個生產大隊就剩她一個知青了。她困惑、迷茫、乃至失望、絕望。生產隊長對人說的一段話傳到她耳裡:「小邵走不了是因為家庭成分高了。」
  • 「知青歲月」知青經歷留下的不只是記憶
    三位女知青在葛坑, 同為知青命運把海庭、建惠和我緊緊地拴在一起。我們知青點實行男女知青同工勞動, 每人都必須上山砍柴割草, 大家輪流值勤做飯。國家供應的個人糧油採取集中管理使用, 每月每人繳納統一標準的夥食費用, 帳目由男知青C負責管理。
  • 知青往事:我是吃到天鵝肉的那個「蛤蟆」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我是在校園裡長大的。打我記事起,我的父親一直是一所完全中學高三年級的語文老師和班主任,母親在旁邊的小學任教。那時候的高中生都是住校的,我經常去他們的宿舍玩,交了好多大朋友。
  • 知青往事:三弟兄都是知青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1969年12月從四川省開江縣城下鄉到這個縣的紅巖公社4大隊3隊的,是當地第一批下鄉知青。最讓人不適應的是,單身插隊的知青收工回家之後,還要自己做飯。特別是到了「搶收搶種」季節,一般是早上5點就出早工,上午9點才收工,半個多小時後又得出工;下午不到天黑不會收工的,收工後還得分糧食、扛柴禾等。回到家後,本來就餓得發慌,又精疲力竭了,還得手忙腳亂地做飯吃,經常晚上10點後才吃得上飯。幸好我們是兩弟兄在一起,分工配合,做一頓飯吃一天,也算減輕了一些家務。
  • 路遙的初戀情人是北京知青 生命最後仍懷念此人
    □ 本報記者 逄春階  不管歷史如何評價「知青上山下鄉運動」,在曹谷溪看來,兩萬多名北京知青到延安插隊,給陝北這塊古老而沉寂的土地帶來了生機。在京都文化和鄉土習俗的衝撞與融合中,路遙的心靈世界裡樹立起了一個更為輝煌的人生坐標,他從平凡的世界中發現了人生的終極意義,並在這個基礎上,建造屬於自己的文學大廈。  路遙的初戀情人就是北京知青。
  • 知青劉平
    加上能歌善舞會喝酒,所以,聚會時頗受女知青們青睞。熟悉後,我把他請進了我當群主的雲南知青微信「牽手群」。於是,我們成了知青群友,互相稱兄道弟。我們經常聚集群裡知青們活動,一起喝酒、聊天、K歌。 非常開心。 接觸久了,相互之間了解的多了,我對於劉平的個人成長經歷以及他熱心於編寫雲南知青歷史的執著精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漸漸地,我終於萌發了想要書寫他的衝動。
  • 知青歲月回憶錄:我的上海知青戰友
    知識青年,簡稱知青,英文是educated youth,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知青的稱謂,是指從1968年開始一直到1978年末從城市到農村、到農場或到軍墾兵團務農及「建設邊疆、保衛邊疆」上山下鄉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了初中或高中的教育。
  • 知青往事:補習文化
    當知青,講知青,紀念知青。讓我們一起傾聽知青的故事,感悟歷史中的人、人的歷史…...在我人生路上也有一次重大轉機,它讓我從心灰意冷中迸出「火星」。它浸透著父親刻意安排的心血,它也讓我付出一年多沉心靜氣的努力。這場轉機發生於蘇北響水河畔,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魚拜龍王」,讓我的人生從此「峰迴路轉」。補習文化——高考條件卻發生根本變化。
  • 知青淚——記知青回家過年
    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月裡,乘警的警惕性是很高的,很快用鑰匙打開廁所門,猛的一下子衝進廁所裡,裡面就是一個嚎啕大哭的女知青,沒有其它人,狹小的車窗完好無損沒打開過,不象是有誰在廁所裡欺負過女知青。車警再三詢問,女知青除了哭,還是哭,哭得雙肩聳動,梨花帶雨,是真哭,哭得人心酸酸地。
  • 《上海故事》知青大返城
    上海知青勵亞力去江西時身高還不到1。5米,他父親送他哥哥、姐姐時沒有流淚,送他時卻淚流滿面。1978年的春天,國務院批轉了有關知識青年的文件,放寬了下鄉知青由於健康原因和家庭困難而返回城市的條件。其中獨苗可以回城,多子女下鄉的可以照顧一個回城。但符合這樣條件的畢竟不多,於是許多知青就以健康原因搞病退。
  • 南京最大規模知青紀念館昨開放 重現知青生活
    知青之家的廚房。  「藍藍的天上,白雲在飛翔,美麗的揚子江畔是可愛的南京古城,我的家鄉……」昨天,浦口區美麗鄉村十顆珍珠之一——永寧知青故裡,在耳熟能詳的《知青之歌》的旋律聲中正式對外開放,這裡還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青居住地的建築風格,收藏了從毛主席像章到煤油燈、到蛤蜊油等數千件老物件,全面而真實地展示了知青時代特殊的生活場景和激情回憶。
  • 知青老師與農場孩子意外的「幸運」!感恩知青教師
    提起知青,人們只記得他們吃過很多苦,遭過不少罪,上山練過腿下鄉練過背,學會了忍耐,理解了後悔,酸甜苦辣釀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可是有誰計算過,在祖國的國防、教育、科技、醫學等等各個領域,有多少人是知青的徒子徒孫!上山下鄉的知青不僅僅是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同時也把知識帶到了全國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