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多數人的收入在30000及以下,按照新臺幣:人民幣=1:0.2換算的話,30000也就是6000元,年收入就是7萬元左右。而中國大陸,大多數人的年收入在於3-8萬,也就是低收入人群。
但是在臺灣,幾乎臺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機車(摩託車),臺灣成年人口約1700萬,總戶數約800多萬,但機車數量卻高達1400多萬,每年甚至新增80萬臺機車,而歐洲機車王國義大利-偉士牌(Vespa)的故鄉,騎機車的人數也只有臺灣的2成多。
臺灣為什麼會這麼多摩託車呢?
1、日本殖民傳統的原因,蔣佔時期臺灣和日本的經濟往來密切,臺灣在工業高速擴張期正好趕上日本輸出摩託車和相關技術,導致工業區和新興城區的布局都適應了摩託車這種交通方式,在隨後的發展中很難調整。蔣佔時期雖然發起了一些大型項目,但大多是城際乃至國際交通基礎項目,未對城市格局做前瞻性規劃。由於黨爭不斷,分權過度,臺灣城市的公交建設和推廣並不很順利,雖然臺灣政府鼓勵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但不少臺灣民眾回家「最後一裡路」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簡單來說就是臺灣的公共運輸發展太慢,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而摩託車不僅方便、便宜、容易停車,自然受到了大量民眾的歡迎。
2、從臺灣的民情、地理環境來看,就是適合摩託車,因為臺灣省是個島,道路窄,彎道多,坡道多,路口多,短距離出行,上下班比汽車方便。當地氣候溫暖,不會凍手,凍腳,騎摩託車會比較舒服!
3、歷史層面上,臺灣的機車產業是在一個特殊的歷史情勢下產生的。上世紀60年代新起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局勢,使得60年代初期的日本開始了落後技術的輸出,而臺灣也恰巧在50年代末歷史性地開始鼓勵外資投資,隨著臺灣經濟起飛,在後來的年代裡,創造了足夠的內需,配合著臺灣的零件加工業,終於讓機車產業生根。
為什麼如此之多的摩託車,臺灣也可以不禁摩?
我在這裡給一個最簡單的答案,請從上面的照片中找出一個不戴頭盔的人出來!在臺灣,無論是臺北、高雄這種國際大都市還是東部、南部的鄉下地方馬路,你都不難看到人們駕駛摩託車出行的身影。騎摩託車出行是臺灣最常見的出行方式之一。在城市的每個路口,一群騎著摩託車的市民正有秩序地等待交通指示燈,沒有出現衝燈而去的摩託車駕駛者;在馬路的邊上,一輛輛摩託車停放得井井有條;每一輛摩託車屁股上,都有清晰的車牌,沒有刻意遮擋號牌的把戲
順帶說說臺灣摩託車的車牌。臺灣的摩託車車牌分為按「省」上牌和按「市」上牌。由於「中華民國」真正管得到的「省」只有「臺灣省」和「福建省」(雖然只有金門和馬祖),因此臺灣居民能上的「省」牌有「臺灣省」和「福建省」。又因為金門和馬祖是外島,因此我們在臺灣街頭通常看到的「省」牌都是「臺灣省」的。此外,人們還可以按照自己居住的城市上牌,因此我們還可以看到各種「臺北市」、「高雄市」這樣開頭的摩託車牌。臺灣摩託車牌的標識方式是在正上方用小字標上上牌地,比如「臺灣省」、「臺北市」等等,下面是六位字母和數字結合的號碼,前三位數和後三位數之間用一個圓點分開。
總而言之,臺灣摩託車多,有氣候、地理和歷史等多方面原因,反映了過去幾十年臺灣經濟的活力和成績,也製造了臺灣獨特的「機車文化」。治理摩託車問題宜疏不宜堵,要從國民教育、立法執法、城市規劃等多方面下功夫,不能一「禁」了事。在管理摩託車的問題上,「臺灣經驗」的確值得參考借鑑。畢竟在目前的條件下,內地絕大多數城市的公共運輸服務遠沒達到可以取代摩託車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