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是中國近代民族民主主義革命的開拓者,中國民主革命偉大先行者,被尊稱為「國父」,深受後輩敬仰。然而有趣的是,縱觀孫先生留下的手稿或遺蹟,孫中山、孫文、孫德明、孫日新、孫逸仙、中山樵、…都是孫中山的名字。
需要籤字的地方署名都是「孫文」或「孫逸仙」,而從來沒有署名「孫中山」的。其實,孫先生原名孫文,字逸仙,那為什麼會有「孫中山」這個名字的出現呢?孫文除了本名與下表所使用的名字外,辛亥革命以後,孫氏不再面臨滿清的追捕,其本人之所有公私檔案均以本名「孫文」署名。
中國人有在不同時間取字、號、又號,來代表個人不同的階段。有特殊貢獻皇帝還會給賜號。所以孫中山、孫文、孫德明、孫日新、孫逸仙、中山樵、…都是孫中山的真實名字,只是常不常用,大家知不知道而已。在歐美,孫以其號「逸仙」或全稱「孫逸仙」(即英文「Sun Yat-sen」)而聞名於世。性質名字釋義譜名德明族譜上的名字。
幼名帝象「帝」字,乃親人為其請求「北帝」神,護佑之意。名文在家鄉上學時所取的訓名。字載之由名「文」而來,取「文以載道」之義。號、教名日新取自《大學》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語。1883年於香港加基督教受洗時的署名,亦即教名號、教名逸仙由漢文教師區鳳墀牧師依「日新」之粵語諧音所改。羅馬化Sun Yat-sen「孫逸仙」的英文拼寫。
因孫中山曾行醫,故常被尊稱為「Dr. Sun Yat-sen」。化名中山樵1897年,為掩護於日本流亡之行蹤,日本友人平山周在陪同孫氏投宿旅館時,想到附近有華族中山家宅邸,加上該家族成員中山慶子乃明治天皇生母,同時孫文亦欽佩明治天皇推動明治維新之舉措,便為其取日本姓為「中山」,加上自取之「樵」。
化名高野長雄紀念日本維新志士高野長英醫師而命名。慣稱孫中山1903年革命人士章士釗將日本人宮崎寅藏(即宮崎滔天)之著作《三十三年之夢》翻譯為《大革命家孫逸仙》時,將本姓與化名連用,成為後人對孫文的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