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漳州8月24日電(林長生)站在漳州古月港餉館碼頭遺址前,那久遠的潮水在微微蕩漾著。海洋問題研究專家、廈門大學李金明教授在周圍傳來的陣陣蛙聲和狗吠聲中,談起當年月港的漳州海商把貿易首次做到歐洲的盛況,讓人對大量白銀由此湧入中國成為結算貨幣而開啟的「白銀時代」感到驚奇。
大航海時代,月港貿易從馬尼拉到拉丁美洲,發展到通過西班牙到歐洲,貫穿了東西方貿易,對中國成為當時世界貿易中心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李金明說,十七世紀的貿易中心在中國,西方只是買了一張票,搭了中國的便車,這在西方人弗蘭克的《白銀資本》一書裡有體現,該書推翻了「西方中心說」。
十七世紀的明朝,「海上馬車夫」荷蘭是海上鱷魚,為了防備海盜和倭寇騷擾,明朝實行「海禁」。當年,福建巡撫陳子貞向朝廷奏報福建海邊人「以船為家,以海為田」。 漳州月港地處九龍江入海口,因地形像「偃月」而得名,也因為地形隱蔽獨特而成為民間唯一合法的海上貿易港。
月港作為一個有天然屏障的港口,又有民間海上貿易活躍的傳統,一時成為全國進出口商品的聚集地。月港也成為民間海商集團大航海時代的樂園,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航港。
李金明表示,明朝政府在漳州月港設置了靖海館後,又於隆慶元年在月港開海禁,設「洋市」,這個「政策市」是一種民間的倒逼,也是順應民心。
「月港第一次把貿易引向歐洲,是中國貿易第一次和西方接觸。」龍海市社科聯主席江智猛表示,月港繁華時,不足一公裡的海岸有7個碼頭,周圍形成7個商市,貿易涉及47個國家和地區,外來的商品140種左右。有資料顯示,萬曆四十一年,福建全省的稅銀五萬多兩,漳州的稅入就佔了一半。
「歐洲人剛發現的番薯、菸草、花生等美洲特產初傳中國,進而擴散到其他地區,使中國第一次分享到了全球化的碩果。」漳州市博物館展廳的資料顯示,漳州月港的興起正逢歐洲人東來,月港出口生絲、陶瓷等東西,進口的產品除胡椒香料和珍寶之外,漳州等地居民首次接觸西班牙銀幣,很快當成通行貨幣。
月港不僅在明朝發揮了特殊的作用,其文化價值也值得深挖。除了月港的繁榮造就了當年不少財富神話外,也培養了不少航海人才,出現一批優秀的航海著作。作家青禾說,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出生於平和縣坂仔。林語堂的《八十自述》中記載了漂洋過海的詳細行程。當年,他從家門口的九龍江支流西溪乘船,過漳州江東橋,從月港出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