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都市報3月17日訊(記者 郭玉華 實習生 劉梅香) 25歲的即墨小夥張元(化名)身高1米94,今年春節期間老是感覺胸悶,到醫院一查竟是主動脈瘤合併夾層,這是一種非常兇險的疾病,這種病也是導致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死亡的主因。齊魯醫院醫生用了4種手術並行的方式,耗時14個小時救了他一命。醫生提醒,「馬凡」這種病被稱為「巨人殺手」,但並非只有高個子才可能得,他們還曾接診過身高只有1米7的患者。
17日,記者在齊魯醫院青島院區見到了正在輸液的患者張元,他介紹,自己在2月26日感覺有明顯胸悶憋氣症狀,於是到了當地醫院檢查,醫院懷疑是主動脈瘤,緊急聯繫了齊魯醫院,當天晚上就來到了這裡就診。
齊魯醫院(青島)心外科副主任孫文宇結合患者身高,以及四肢細長、高度近視等一系列外在表現,懷疑他很有可能患上了「馬凡氏症候群」。「安排的檢查使用了國內第一臺光子CT,顯示他的主動脈夾層情況較重,原本只有28毫米的主動脈增粗到了將近7釐米,血液在夾層中湧動,稍有破裂就有可能導致死亡。」2月28日,孫文宇就為患者實施了手術,手術歷時14個小時,術後張元恢復得不錯,3月18日就可以出院了。
孫文宇告訴記者,「馬凡」被醫生們稱為「麻煩」,就是因為患者除了身高明顯超出常人外,還常常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特別是合併的心臟瓣膜異常和主動脈瘤,「一旦主動脈瘤破裂,就會立刻死亡,無藥可救。」
據了解,這次張元的手術難度非常大,到目前為止,還是省內第一例。它的難點在於,要用4個心臟手術並行挽救生命。「此次採用了Bentall術、主動脈弓重建、改良象鼻支架置入術,以及冠狀動脈成形術,這些手術每一個都不簡單,並行起來更難,手術歷時14個小時,是全省首臺四種手術並行的主動脈瘤手術。」孫文宇說。
記者在和張元接觸的過程中了解到,他有高度近視,父母身高都不高,而他不喜歡運動,也不知道有心臟問題。「很多馬凡氏症候群患者身高比較高,但患者並不都是身高比較高的。」孫文宇表示,馬凡氏症候群是一種先天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疾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家族史。馬凡氏症候群又被稱為「蜘蛛指徵」、「肢體細長症」,「馬凡」病人也因此被叫做「蜘蛛人」,然而孫文宇在臨床上還曾經接觸過1米7的患者。
「1/3的『馬凡』病人死於32歲以前,2/3死於50歲左右,就是因為沒有及時檢查出心臟的問題。」孫文宇說。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應儘量避免激烈的運動,情緒起伏甚至喝酒也都是誘因之一。
■連結
馬凡氏症候群成「巨人殺手」
馬凡氏症候群屬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其特徵為患者體格細高,四肢及指(趾)細長,稱為蜘蛛指(趾)。95%的患者死於心血管併發症,常見為動脈瘤破裂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未經治癒的患者平均壽命為男性30歲左右,女性40歲左右。
不少運動員因馬凡氏症候群死亡。1988年,身高1米96的原美國女排主攻手海曼球場猝死,死因為主動脈瘤破裂出血。2001年,身高2米04的四川排球運動員朱剛猝死。2009年,身高2米12的瀋陽東進隊中鋒武強突發心臟病去世。2012年,年僅24歲2米18的前遼寧男籃球員張佳迪,因心臟病突發搶救無效去世,據稱他患的也是馬凡氏症候群。 記者 郭玉華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