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國男排國手陸飛
有一種病症,患者通常擁有異於常人的運動體格,這似乎是上天贈予他們的禮物。
但這又似乎又是一個命運的玩笑,當這份「禮物」被早早收回時,就是悲情故事的開始。
12月8日,據多家媒體報導,原中國男排主力接應、九運會江蘇代表團男子排球冠軍成員陸飛因病去世,年僅38歲。奪走陸飛年輕生命的原因是腹部主動脈夾層病情惡化,雖未完全確認「馬凡氏症候群」,但這卻是該疾病的表現之一。
在陸飛之前,體育圈內被這一病症奪去生命的運動員還有許多,由於患者中很多人都會出現身高明顯超出常人的「症狀」,因此這一疾病也被稱作是「巨人殺手」。
這些「巨人」都離開了我們
這不是「馬凡氏症候群」這樣的醫學名詞第一次出現在大眾眼前。
據新華社2016年10月報導,前女排國手、原河南女排運動員霍萱突發心梗去世,年僅28歲。
而據《北京晚報》稱,和此前去世的四川男排國手朱剛一樣,霍萱也是因罹患了馬凡氏症候群而不幸逝世的。
前女排國手、原河南女排運動員霍萱突發心梗去世,年僅28歲。
在中國的體育史上,馬凡氏症候群帶走了這些優秀的運動員:
1984年,身高2米17的中國男籃運動員韓朋山猝死;
2001年,身高2米04的四川排球運動員朱剛猝死,那年他才剛剛年滿30歲;
2009年,身高2米12的瀋陽東進隊中鋒武強突發心臟病去世;
2012年,曾經被譽為「小姚明」的原遼寧男籃隊員張佳迪就因此病逝世,去世時年僅24歲。
馬凡氏症候群屬先天性遺傳性疾病。其特徵為患者體格細高,四肢及指(趾)細長,稱為蜘蛛指(趾)。95%的患者死於心血管併發症,常見為動脈瘤破裂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未經治癒的患者平均壽命為男性30歲左右,女性40歲左右。
陸飛在比賽中扣球。
馬凡氏症候群隨著年齡的增長,會伴有心血管系統異常。因為是遺傳病,所以馬凡氏症候群會在7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後才會顯現出來。
在這些告別我們的體育人中,有個孩子特別值得心疼。
張佳迪,曾被視為遼寧籃球的希望之星。2004年,身體條件突出的張佳迪被遼寧男籃挑中,此時身高已經2米16。
而當他因為馬凡氏症候群引發心臟病去世時,遼寧男籃主教練郭士強說:「我帶過這孩子兩年,他的身體條件挺好,這麼早就走了,太遺憾了。」
遼寧男籃隊醫楊宗群當時也在接受騰訊體育採訪時表示:「在詳細身體檢查中,我們發現他患有馬凡氏症候群。為了給他確診,我們還特意把他的CT片子等材料送到了北京,找了兩名專家會診。」
外教指導張佳迪。
「2012年3月中旬,張佳迪突然感覺胃疼,到醫院檢查之後是心臟病發作,隨後便做了手術。但之後他再次發病,又一次住進了醫院,最終沒能挽救他的生命。」
在張佳迪離開後,同樣在中國籃壇,CBA曾上演了一場「愛心接力」,避免悲劇重演。
2013年,從浙江稠州銀行轉會至上海隊的男籃球員張卓君,就是在體檢中才被檢查出患有此病。嚴格意義上說,張卓君體檢不過,並不屬於上海的球員,但姚老闆決定立刻為他聯繫手術,並致電慰問他的家人。
隨後,姚明又動用了私人關係請來了權威醫師,母隊稠州銀行俱樂部也全額支付了張卓君進行手術所有相關醫療費用。
職業體育,並不適合他們
馬凡氏症候群的死亡病例也不僅發生在國內。
美國一家科研機構曾對1985年至1995年全美猝死的158名運動員進行了一次調查,結果表明其中有134人死於心血管疾病。而在這些因心臟病死亡的運動員中,有4人曾被查出患有馬凡氏症候群。
1986年,美國女排名將、郎平最大的對手之一海曼就突然猝死球場。
作為世界女排的三大主攻手之一,海曼的死亡原因是主動脈夾層破裂,而引起異常的正是她患有馬凡氏症候群。
除此之外,死亡名單中還包括:義大利前男排國手博沃倫塔、委內瑞拉女排國手卡拉巴裡、義大利足球運動員莫羅斯尼、俄羅斯滑冰選手格林科夫、挪威遊泳運動員奧恩等等。
20世紀世界排壇三大主攻手之一的海曼,與郎平齊名
那麼,為何馬凡氏症候群的患者多為高大運動員?
上海遠大心胸醫院成人心臟中心組長肖亦敏在接受新華網採訪時表示:「在一些體育運動中,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可能會憑藉其身體上的特殊之處,佔有一定的優勢,但疾病卻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
西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教授陳文生也曾在接受《華商報》採訪時稱,對於馬凡氏症候群患者,高強度的職業體育並不適合他們。
「馬凡氏症候群會使患者心血管系統異常,因為運動會使血液循環加速,導致動脈破裂、脈瓣返流等徵狀,從而促使死亡。除了運動外,情緒起伏甚至喝酒也都是誘因之一。」
「強度過大和激烈的運動應該儘量避免,像散步、慢跑等一些強度小的有氧運動可以適量嘗試。」
澎湃新聞記者 蒲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