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蕭春雷(作家、媒體人)
我遇到數字就犯暈,廈門人又似乎特別喜歡用數字,結果第一到第九碼頭,我只記住了第一碼頭;第一到第九市場,我知道第二市場(因為它是BRT一個站名),找得到第八市場。有段時間我迷上海鮮,常乘BRT去熙熙攘攘的開禾路魚市轉悠、採購,那條街可真是擁擠,兩邊地攤上擺滿了馬鮫魚、黃翅魚、黃花魚、巴浪魚、鰨魦、螃蟹等水產,琳琅滿目,空氣中充滿了魚腥味。
廈門原有10個市場
我一直以為「八市」(第八市場)就是開禾路口進去的這條魚市街;開禾路與營平路相交,後者另有一個比較規範的「營平農貿市場」。讀到黃紹堅的「尋找民國時期廈門老市場」,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搞錯了,民國時期的八市並不在開禾路上。
老廈門的九大菜市場,其實是上世紀30年代前後市政建設的產物。根據資料,當時一共建了10個市場,9個在廈門市區,1個在鼓浪嶼。廈門的9個市場,按第一到第九命名。原來的菜市場應該都建有樓房,攤點就在室內,樓門口寫有大字招牌,就像保存下來的「第六市場」樓門一樣。
九大市場建成不久,廈門淪陷,城區滿目瘡痍。到了1948年8月,《江聲報》登載了一篇魯鈍的《八大市場之遞嬗》,文中說:廈港的第三市場已經廢棄,妙香路的第五市場變成了住宅,浮嶼角的第四市場、中華路古城口的第一市場、美仁宮的第二市場均蕭條冷落,光景最好的是大同路的第七市場、營平路的第八市場和泰山路的第六市場。這篇文章沒有提到安定路的第九市場。
什麼都在變。80年後的今天,九大市場有的消失,有的改造,有的廢棄,唯一還在營業的只有一個第七市場。第八市場仍在,但人們說的已經不是從前那個八市了。民國年間建造的第八市場大樓,矗立在營平路和開平路交叉處南面,仿佛已經被人遺忘,殘餘的兩個入口,一個窗子上掛了方「廈門市食品公司八市副食品商場」的舊匾,像是有人懷舊;另一個門口還掛著「八市水產商店」的舊匾,匾下卻是一個蔬菜攤位。
第八市場的延續
我走進破敗的第八市場大樓,梁柱高大,空間寬敞,一樓堆滿了雜物,二、三樓過道狹小,還有一些住戶,門口都釘著「第八市場」的門牌。一牆之隔,市場的繁華變得遙遠,室內積滿空洞的光陰。毫無疑問,這幢建築就是1933年興建的廈門第八市場。隨著市場發展,室內空間不敷使用,市場遂遷移到外面的營平路上,成為露天的營平農貿市場。事實上,營平農貿市場可以看成第八市場的延續。而營平農貿市場的興旺,帶動了鄰近的開禾路的人氣,使之亦變成熱鬧的魚市。
第八市場得以延續,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區位優勢。廈門文史專家李啟宇先生說,第八市場緊靠第一、二碼頭,是廈門最有名的海鮮市場,從前龍溪、海澄的漁民討小海,都將海產品運到這裡售賣,早市或晚市,視潮水而定,每天大約一個小時。擔水巷、開禾路原來並非市場,只有些零星地攤,近二三十年才變得如此熱鬧。開禾路市場雖然熱鬧,但秤頭不大好(短斤少兩),老廈門人還是喜歡去營平農貿市場採購,那裡是固定攤位,要好些。
嚴格說來,開禾路魚市離真正的第八市場還很遠,八市的嫡傳是營平農貿市場,但是約定俗成,也不妨將二者都泛稱為八市。幸好民國時代的第八市場遺址還在,為我們確立了八市的歷史原點。我們因此知道,一個個老市場在萎縮、消失,唯獨八市在壯大,從一幢大樓擴大到幾個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