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在之前一篇《春秋圖霸:晉文公重耳》中,我們提到了在他流亡的十九年時間裡,在各國之間的種種遭遇。由於篇幅原因,說的不是很詳細,不過大家肯定還記得晉文公是如何答應楚成王的。
「公子將來回到晉國會如何」
「我願世代與楚交好,若兵戎相見,在下自會退避三舍」
在這個社會,或者說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利益」二字,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進行;同樣,願意同楚世代交好的晉,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兩方還是兵戎相見,這就是春秋時期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城濮之戰」。
【戰前局勢】
東周時期的周朝已經名存實亡,所以也被稱為春秋時代。這個時期的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子,天下共主不過是諸侯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王權的手段。周天子的命令這些諸侯根本不聽,特別是處於南方的楚國,多次做出了威脅天子的事。
直到齊桓公開始展露野心之後,同周王朝結親,並且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這才讓周天子在各個諸侯國的覬覦下得以安全。可惜伴隨著齊桓公逝世,中原又陷入了沒有強大的諸侯國統治,各國野心暴露,紛紛想做第二個齊桓公。當楚國連續打敗了好幾次宋國之後,稱霸的日子似乎就在眼前。
【戰爭起因】
雖然從表面上看,城濮之戰是因為楚國包圍了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但這次大戰的原因還是說為了確認新任的中原霸主,所謂的出兵救援只是藉口,是報答的一種手段,因為當年晉文公流亡時候,宋國是給他施出了一定的援手。
正如同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所說的,他在流亡的這19年時間裡,被一些國家按國君之禮招待,也被一些國家所歧視,甚至不讓進城;但是這對於晉文公來說都不是事兒,只要說能夠達到目的就可以去利用,哪怕是曾經對自己有大恩的楚國,他也決定發兵討伐。
其實在這之前,楚國的勢力已經差不多擴張到了整個中原,魯國、衛國、鄭國、陳國、蔡國等各個國家都已經投降給了楚國;而另一方面,狄國也派人攻打當時的周,逼得周天子不得不向晉國求援。(周自己內部的奪權之戰)
【退避三舍】
既然大家都想做這個霸主,那就按照國力的強盛來走走過場。雖然說當時的晉國沒有楚國強盛,但其實相差不多,同時楚成王在派出大軍的時候還曾告誡主帥子玉,如果碰到晉國的軍隊撤退,那就千萬不要追擊。
但主帥並沒有聽從楚成王的告誡,這也是大戰失敗的原因。同時兩國在交戰的時候都沒有必勝的把握,雙方都比較焦慮和擔憂。晉文公甚至還夢見了他大敗被人殺死的情節。不過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當兩軍對壘的時候,楚國主帥子子玉直接兵殺來,而晉文公則兌現了之前對楚成王的承諾,選擇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裡,三舍就是九十裡,一直退到城濮才重新整治軍隊;當楚國主帥追到此處之時,這場大戰這才拉開帷幕。
晉國聯軍分為左中右三路,由中路進行佯攻之後詐敗,主動吸引楚國軍隊追擊。子玉立功心切,並沒有聽從楚成王的告誡,看中軍大敗立刻命人追擊,這個時候反被晉軍左右兩路夾擊,兩側直接被滅,也幸虧他沒有立刻跟隨著將士們去追擊而保全了性命,但是當他撤軍之後,因無顏面對楚成王而自殺。
城濮之戰,楚軍大敗,而晉國~晉文公也順理成章成為了新的春秋時代霸主。
【結語】
而這場戰爭其實一直被晉文公利用著。他當年流亡各國的時候,種種恩怨也在這一戰中該償還的償還,該報答的報答。自己當初的種種承諾也是一一兌現,就以退避三舍這件事來說,我們不能夠說他當時接受了楚國的救助,就不能對楚國出手,因為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當面對利益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確保自己的利益不會被人動了手腳,那麼當時也一樣,如果不出手,迎接他的只有滅亡一條道路。
同時退避三舍還有另外一個用意,首先在名義上我是為了報答你對我當年的救助之恩,其次還有麻痺的用意,我們看到你因為害怕所以就不敢和你硬來,撤退之後你們勢必就會掉以輕心,那反而中了我們的全套。
所以說能夠做得上霸主之位的沒有一個是簡單的,晉文公其實最得益於他那19年的流亡生涯,真的是不容易。
本文由知歷史工作室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