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圖霸:退避三舍還能勝利,「城濮之戰」背後還有這樣的故事

2020-12-17 知歷史工作室

導語:在之前一篇《春秋圖霸:晉文公重耳》中,我們提到了在他流亡的十九年時間裡,在各國之間的種種遭遇。由於篇幅原因,說的不是很詳細,不過大家肯定還記得晉文公是如何答應楚成王的。

「公子將來回到晉國會如何」

「我願世代與楚交好,若兵戎相見,在下自會退避三舍」

在這個社會,或者說是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利益」二字,一切的出發點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進行;同樣,願意同楚世代交好的晉,在歷史的車輪面前,兩方還是兵戎相見,這就是春秋時期真正決定歷史走向的「城濮之戰」。

【戰前局勢】

東周時期的周朝已經名存實亡,所以也被稱為春秋時代。這個時期的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子,天下共主不過是諸侯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王權的手段。周天子的命令這些諸侯根本不聽,特別是處於南方的楚國,多次做出了威脅天子的事。

直到齊桓公開始展露野心之後,同周王朝結親,並且喊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這才讓周天子在各個諸侯國的覬覦下得以安全。可惜伴隨著齊桓公逝世,中原又陷入了沒有強大的諸侯國統治,各國野心暴露,紛紛想做第二個齊桓公。當楚國連續打敗了好幾次宋國之後,稱霸的日子似乎就在眼前。

【戰爭起因】

雖然從表面上看,城濮之戰是因為楚國包圍了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援;但這次大戰的原因還是說為了確認新任的中原霸主,所謂的出兵救援只是藉口,是報答的一種手段,因為當年晉文公流亡時候,宋國是給他施出了一定的援手。

正如同我們上一篇文章中所說的,他在流亡的這19年時間裡,被一些國家按國君之禮招待,也被一些國家所歧視,甚至不讓進城;但是這對於晉文公來說都不是事兒,只要說能夠達到目的就可以去利用,哪怕是曾經對自己有大恩的楚國,他也決定發兵討伐。

其實在這之前,楚國的勢力已經差不多擴張到了整個中原,魯國、衛、鄭、陳、蔡國等各個國家都已經投降給了楚國;而另一方面,狄國也派人攻打當時的周,逼得周天子不得不向晉國求援。(周自己內部的奪權之戰)

【退避三舍】

既然大家都想做這個霸主,那就按照國力的強盛來走走過場。雖然說當時的晉國沒有楚國強盛,但其實相差不多,同時楚成王在派出大軍的時候還曾告誡主帥子玉,如果碰到晉國的軍隊撤退,那就千萬不要追擊。

但主帥並沒有聽從楚成王的告誡,這也是大戰失敗的原因。同時兩國在交戰的時候都沒有必勝的把握,雙方都比較焦慮和擔憂。晉文公甚至還夢見了他大敗被人殺死的情節。不過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當兩軍對壘的時候,楚國主帥子子玉直接兵殺來,而晉文公則兌現了之前對楚成王的承諾,選擇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裡,三舍就是九十裡,一直退到城濮才重新整治軍隊;當楚國主帥追到此處之時,這場大戰這才拉開帷幕。

晉國聯軍分為左中右三路,由中路進行佯攻之後詐敗,主動吸引楚國軍隊追擊。子玉立功心切,並沒有聽從楚成王的告誡,看中軍大敗立刻命人追擊,這個時候反被晉軍左右兩路夾擊,兩側直接被滅,也幸虧他沒有立刻跟隨著將士們去追擊而保全了性命,但是當他撤軍之後,因無顏面對楚成王而自殺。

城濮之戰,楚軍大敗,而晉國~晉文公也順理成章成為了新的春秋時代霸主。

【結語】

而這場戰爭其實一直被晉文公利用著。他當年流亡各國的時候,種種恩怨也在這一戰中該償還的償還,該報答的報答。自己當初的種種承諾也是一一兌現,就以退避三舍這件事來說,我們不能夠說他當時接受了楚國的救助,就不能對楚國出手,因為這件事不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當面對利益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確保自己的利益不會被人動了手腳,那麼當時也一樣,如果不出手,迎接他的只有滅亡一條道路。

同時退避三舍還有另外一個用意,首先在名義上我是為了報答你對我當年的救助之恩,其次還有麻痺的用意,我們看到你因為害怕所以就不敢和你硬來,撤退之後你們勢必就會掉以輕心,那反而中了我們的全套。

所以說能夠做得上霸主之位的沒有一個是簡單的,晉文公其實最得益於他那19年的流亡生涯,真的是不容易。

本文由知歷史工作室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打卡 |「城濮之戰」發生於?
    【第一題】判斷推理從所給四個選項中,選擇最合適的一個,使之呈現一定規律性:答案:A。解析:第一步,觀察特徵。所有圖形只出現兩種元素,考慮數元素的種類和個數。【第二題】常識判斷對下圖的描述正確的是:   A.成語「退避三舍」與圖中所示戰爭有關B.此戰之後楚莊王稱霸中原C.圖中所示的戰爭發生於戰國時期D.圖中所示戰爭發生地位於今天的淮河流域答案:A。
  • 晉文公和楚成王的雙雄會(三):權謀首次登場於城濮之戰
    前言:城濮之戰是春秋時代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場戰役,晉文公在兌現當年「退避三舍」的承諾的同時,最終收穫了勝利,成就了與齊桓公並列的霸主威名和春秋最為傳奇的人生。然而,這不是一場普通的遭遇戰,而是雙方兩年全方位角逐的終結點,陳舊的戰場規則被初次打破,而晉軍收穫的也不是僅僅一場險勝。
  • 向北還是向南,晉楚的城濮之戰,決出了後齊桓公時代的首個霸權
    公元前632年,分別以晉國和楚國為首的兩方勢力在城濮展開決戰,結果晉軍以少勝多,挫敗了楚國進一步北上的意圖,晉文公也由此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城濮之戰當之無愧地成為改變華夏歷史進程的一戰。城濮之戰的導火索正是楚兵圍宋,這麼算起來,異姓諸侯要比姬姓諸侯靠譜多了。蔡、許、陳、曹、衛等國本是齊國稱霸時期的小弟,齊桓公死後被楚國照單全收,這些諸侯也大方地派兵參與了城濮之戰,與楚國一道對抗同屬周室諸侯的晉國。楚國的小弟眾多,除了上面這些,還有江漢流域的申、息、隨等國。
  • 【趣味成語】 退避三舍的故事.每天三分鐘,在故事中學會一個成語!
    ▲點擊上方綠色小喇叭即可收聽音頻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釋義]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裡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裡。比喻退讓和迴避,避免衝突。[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造句] :他是大老粗,我退避三舍,不跟他爭。
  • 崤之戰,秦國在春秋最大的敗仗,為何被晉國斷了歸路?
    這場戰爭就是著名的城濮之戰,秦國雖然派兵參與了這場戰爭,但並沒有直接上戰場。圖-城濮之戰城濮之戰打完,晉國稱霸中原,秦國卻還是什麼都沒有得到。只能說秦軍總算出了一次遠門,刷新了向東進兵的最遠距離。鄭國在此前幾十年間被楚國奪取大片領土,被迫成為楚國的盟國,幾年前的城濮之戰,鄭國還派軍隊支援楚國。晉文公攻打鄭國,理由相當充分。秦穆公雖然不樂意繼續為晉國做嫁衣,可是進軍中原,始終是秦人的願望所在。秦穆公再次親徵,秦軍隆隆開動,路過東周,兵發鄭國都城新鄭。秦晉兩軍在鄭國會合,攻破郊關,直逼新鄭城下。
  • 荊楚成語故事 | 退避三舍
    舍,指的是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裡。指主動退讓九十裡。春秋時,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流亡至楚,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後必有大作為,便熱情款待他,待他如上賓。一天,在宴席上楚王問重耳說:「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麼報答我呢?」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戰後,魯莊公向曹劌請教為何能夠取勝,曹劌便說出了著名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之說。2、荀息,假道滅虢。荀息,姬姓,原氏,名黯,字息,是春秋時期晉國有記載的第一位相國。3、先軫,城濮之戰、崤之戰。先軫是曲沃人,是春秋時期晉國名將、軍事家。而其軍事生涯最為著名的便是城濮之戰和崤之戰,我們便來說說崤之戰,此戰乃是歷史記載的第一場伏擊戰。秦國欲霸中原,但東出道路卻被晉所阻。
  • 揭秘上古時期炎黃阪泉之戰,親兄弟之間的戰爭
    對此,李學 勤先生指出:「不僅是司馬遷時代,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古代的傳世文獻,比較完整的,像春秋時代的《左傳》和《國語》……這說明從春秋時期起,黃帝已作為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這不是我們今天造出來的,它是歷史的存在,早就有了。有人認為黃帝這個名字戰國時代才有,這是不對的,因為《左傳》、《國語》中早就有之,今天已經沒有人再說《左傳》《國語》是偽造的了。」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前言昨天我們講了重耳稱霸的故事。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這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場殲滅戰,晉軍在元帥先軫的指揮下全滅秦軍,並且活捉了秦國的三名主將。這就是著名的「崤之戰」。我們以前說過,重耳一共娶了五位秦女,其中就有一個是秦穆公的女人,史稱懷贏。
  • 《小丑之戰》對比《貝恩之城》,蝙蝠俠的故事就是苦大仇深?
    《貝恩之城》中犧牲,並毀掉了沃利·韋斯特在人們心中的正面形象。 1.貝恩之城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證明後面還有劇情沒有結束。 貝恩之城的幕後黑手變成「託馬斯·韋恩」,原本父慈子孝的故事變成了父子之戰,和之前《紐扣徽章》的故事對比,TK簡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臉。 小丑之戰真的很驚豔嗎?
  • 成就春秋兩位霸主的幕後英雄
    春秋列國。越王勾踐,春秋時期越國君,春秋五霸之一。「臥薪嘗膽」越王勾踐隱忍二十年,在範蠡的輔佐下,獻美女西施,裝瘋賣傻,最終伐吳稱霸。「越王勾踐」的故事被後人作為「奮發圖強、勵精圖治、發憤圖強」的典範。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在春秋的晚期,吳國是一個異軍突起的強大國家。在"春秋五霸"的一些版本中,吳王闔閭、吳王夫差赫然在目。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 春秋五霸之中,為什麼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當得毫無疑問呢?
    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講了為什麼春秋五霸沒有統一的人選,而是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春秋五霸都是誰,初中和高中教材說的不一樣?三王五霸尚無定論為什麼齊桓公和晉文公列為五霸,毫無爭議但是有兩個人是春秋五霸中毫無疑問的內定名額,那就是齊桓公小白和晉文公重耳。因為他們倆都滿足五霸人選的幾個條件:1、國家夠強。
  • 春秋戰國人物評選之武將篇
    東周歷史上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是一個戰火紛亂,馬喑嘶鳴,民不聊生的時代;那是一個諸子百家,萬花齊放,文以化之的時代;那是一個縱橫捭闔,避而趨之,述而不著的時代。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平民都以自己的方式造就了那個偉大的時代,譜寫人生的傳奇。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公共基礎知識備考:春秋戰國知識點
    (2)晉文公:城濮之戰(退避三舍)、秦晉之好、寒食節源於晉文公祭奠介子推   城濮之戰:晉、楚兩國在魏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晉文公兌現當年流亡楚國許下「退避三舍」的諾言,令晉軍後退,避楚軍鋒芒。子玉不顧楚成王告誡,率軍冒進,被晉軍殲滅兩翼。楚軍大敗。
  • 常識 | 趣談春秋五霸
    說到文史知識,在我們考試中經常遇到考與春秋相關的知識,那說到春秋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春秋五霸。因此,我們接下來就總結一些關於他們的考試中的常頻考點。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他之所以能夠稱霸一方,就在於他手下有兩名「得力助手」——鮑叔牙和管仲。說起這兩個人,我們知道有一個成語是描述這兩個人關係就是管鮑之交,管仲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 春秋時期到底怎麼一回事?「春秋五霸」又到底是怎麼由來的?
    在上一篇,我們講述了西周的故事,我們說西周的分封制度,有利於當時西周政治秩序的穩定。因此,周人的文化形態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遊地區,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加強了周王對地方的控制,擴大了統治範圍,逐步形成了人民團結。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東周和春秋時期的故事。
  • 地圖裡的長平之戰,春秋戰國最慘烈的戰爭!
    將領方面,馬服君趙奢去世,廉頗還是勇不可當,又多了一位名將田單,不過趙孝成王格外器重和著意提拔的三位將領是:李牧、樂乘、趙括。關於這三人,後文再詳細描述。二、秦國的半韓戰略研究長平之戰,重點是將韓國上黨郡研究清楚,只要將「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段上黨郡研究清楚,長平之戰就逐漸清晰。
  • 俗語有東道主,是不是還有南道主北道主西道主?
    東道,本意是東方的道路,道路和「主」連在一起,則是一個歷史典故,源出於春秋時期鄭國的國都,即現在河南鄭州市下轄的新鄭市。這個故事得從晉文公重耳說起。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公元前631年(僖公二十九年),晉、周、魯、宋、齊、陳、蔡、秦在翟泉(今河南洛陽)會盟,晉國在會上「謀伐鄭」。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晉國和秦國合兵圍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