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教育是筆者的專業,但也是筆者最不願意深入探討的問題。說淺了,過於形上學,說得深了,失去了普及的意義。但是今天為什麼還要說到這樣一個問題呢?一切源於生活中所見所聞的家長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失敗後發自肺腑的難過悲哀。看著淚眼婆娑的家長,我真的不好意思說孩子的現在都是您造成的。
從孩子的成長階段來講,教育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方式有不同的教育分工: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學校教育是孩子知識儲備和初步社交的積累時期;社會教育是孩子人格最終養成的階段。從這三個階段來看,家庭教育起到了一個根基化的作用,尤為重要。那麼哪些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呢?
一、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
1、注意孩子的反應及態度
這個要求其實很好理解,但是很難做到,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社會上會面臨很大的壓力,很難在家還能夠保證情緒的良好構建,但是如果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一味地自說自話,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厭煩心理,從而失去溝通的意義,甚至於適得其反。其次,如果能夠很早的發現孩子不符合預期的反應時,可以停下來,讓孩子表達其觀點,這樣就不會產生過多的隔閡。
2、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感受力是強於成年人的,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要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能夠將情緒釋放出來,那麼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孩子習慣了情緒的壓抑,就容易產生心理不健全的狀態,會出現自卑,躁怒症等心理病症。例如孩子的玩具被其他人弄壞了,作為家長不要表現出毫不在意的狀態,你的世界裡那只是一個玩具,在孩子的世界裡那就是全部,作為家長要學會陪伴和安慰,但是也不要許諾我再給你買一個,一個是對孩子的不理解,這不是玩具的事,另一個會滋長孩子不珍惜不在乎的心理,正確的方式就是等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告訴孩子我們不能對弄壞玩具的小夥伴心生怨恨,他可能也會內疚,你可以陪伴孩子修理好玩具或者給孩子設計一個買新玩具的計劃,這樣就會充分的轉移孩子情緒的注意力。總體原則就是,孩子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的情緒也需要照顧,但是不能毫無原則。
3、不要被西方教育的程式所迷惑,挫折教育很實用也更符合國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一些教育的聲音就開始推崇所謂的「快樂教育」,但是這樣的效果真的好嗎?要知道,在教育學這方面,中國其實是一點都不遜色於國外的教育學的,那為什麼一定要「崇洋媚外」呢?我們在這裡不去討論哪種教育方式更好,我只說挫折教育真的對孩子會有很大的幫助,最近網上對郭麒麟的家教的讚美不就是這麼來的嗎?這樣的孩子會更堅強,抗壓能力會更強,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在步入社會上的時候,可以更好地更快地融入到社會當中。
二、家長之間的溝通方式
注意音量的控制,注意溝通的理智性,避免惡語相向
其實這是一個素質的體現,怎麼樣能讓孩子有一個相對高素質的體現呢?家長就是最好的榜樣,在溝通和表達的過程中不是聲高有理,要學會聆聽和合理地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您的行為孩子都是看在眼中的,他會潛移默化地效仿您的溝通方式和處理事情的方法。我身邊有這樣一個孩子,家裡是有自己產業的,物質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是張嘴就罵人,動不動就大喊大叫,甚至於對自己的母親惡語相向,我一直很疑惑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怎麼會有這麼嚴重的生活陋習呢?直到有一天我聽到了孩子父母之間的溝通方式,一切都解釋得通了。
三、家庭原則的公平性和健全性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犯錯需要原諒,但是原則性問題是不允許孩子觸碰的,比如對長輩的尊敬,接人待物的禮貌性等。對外對孩子要求嚴格一些,物質上儘量不要苛責孩子,但是不能讓孩子有一種要什麼有什麼的感覺,一定要讓其有一定簡單的付出,另外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擴大自己的難處和貧窮,可以讓孩子客觀知道事實,一定不要對孩子說「咱家沒錢」之類的話,會讓孩子分擔他沒有辦法承擔的壓力的。無論你要求孩子做什麼,你都要先做到,這就是家庭原則的公平性,而且設定一些小的規矩,對孩子也是一種鍛鍊。在一定的條件下,讓孩子自由地思考,這便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不成熟地對家庭教育進行了一定的探討,歡迎大家的留言和關注。下期話題:德雲社團綜《鬥笑社》中的作品簡要解析和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