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給孩子起外號,影響他們心理成長,試試叫他們全名

2020-08-26 萌娃研究所

朋友之間深厚的感情如何證明呢?便是看他們能否接受對方起的外號。如果平時以外號互稱,絕對是友誼深厚的&34;。學生時期,經常會給好友起外號,像是&34;、&34;、&34;等等。對方也不以為意,反而接受了這份&34;。

很多家長為了和孩子進一步和睦相處,都會給他們起各種幽默的外號。起初孩子也會欣然應答,但隨著年齡的略微增長,他們愈加不願意聽到自己的外號。

早上選擇坐公交去上班,前座是一位中年寶媽,她的女兒在吵著要玩手機。正在打電話的媽媽對其呵斥道:&34;我有些疑惑,孩子膚白貌美,怎麼會起名叫黒丫呢?接著她向對方解釋:&34;

女孩嘟著小嘴,對媽媽抗議道:&34;掛上電話,媽媽笑著對她說:&34;

給孩子起外號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給孩子起外號是愛的表現。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對自己不尊重。尤其是一些帶有嘲笑意味的外號,&34;、&34;、&34;等等。倘若自己的外號被同學所得知,很有可能在班級中成為&34;。

當同學習慣性稱呼他們的外號時,長期被負面情緒包圍,孩子很有可能會變得自卑孤僻。雖然同學之間開玩笑沒有攻擊性,但壓抑會讓他們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在家中,如果父母總是稱呼孩子的外號,會影響親子關係。比如孩子因近視戴上眼鏡,家長稱其為&34;。頻繁呼喚,會在他們潛意識中對全名逐漸陌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很容易變得情緒暴躁,和父母爭吵頂嘴,以捍衛自己的&34;。

有些父母會說:&34;但孩子感覺不到任何的愛意,只看到父母呼喚時的嬉笑。會逐漸產生心理隔閡。

和孩子相處時,家長要如何稱呼呢?這兩個方面要注意。

第一個方面:稱呼全名或是小名。

孩子略微長大,家長要稱呼他們的全名以示尊重。同時也能夠加深他們對&34;的認知,並和自己的全名產生親切感。示意孩子寫作業、命令其做事,都可以稱呼全名或是小名。這樣既不會使其產生抗拒情緒,也會讓他們感覺受到了尊重。

而且直呼他們的全名,可以使親子之間有界限感。孩子會和父母親近,但不會缺少規矩意識,做出頂嘴、打罵等叛逆行為。

第二個方面:起外號要尊重他們意願。

有些&34;的孩子,喜歡和父母互相用外號稱呼,顯得更加親近。他們會稱呼父親為&34;,母親為&34;。平時在一起互動,也不會感覺突兀。但孩子的內心較為敏感脆弱,家長給他們起外號時,要尊重他們的意願。

可以列舉幾個滿意的外號讓孩子挑選,徵得同意後再予以稱呼。在公共場合儘量稱呼全名,避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

給孩子起外號要遵循&34;原則。

第一個:不拿他們&34;起外號。

對於有生理、性格缺陷,或是發生過&34;的孩子,家長不要取相應的外號。像是&34;、&34;、&34;,這樣的外號會給孩子帶去過多的心理壓力。他們的缺陷和&34;每天被父母放在嘴邊,有時放學也能聽到這聲呼喚。

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自卑內向,甚至會產生心理陰影。他們不敢和同學交談,也不願和父母溝通。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引導,他們的心理和人格會發生變化。

第二個:不要取誇張的外號。

很多&34;家長喜歡給自家寶貝取誇張的外號,像是&34;、&34;、&34;、&34;等等。如此誇張的名號,會使其逐漸迷失自己,並盲目自信。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原名太過普通,各種神奇的外號才是真正的標籤。

而且誇張個性的外號,也會使孩子變得過於自我,認為自己&34;名副其實。他們也會隨時彰顯自己的&34;,性格和行為習慣也會向外界發展。


寄語:名字是一個人立身社會的標籤,也是獨一無二的&34;。家長隨意給孩子起外號,不但會掩蓋他們原有的個性,也會影響親子關係。我們要直呼全名,讓孩子和姓名更加親近。你會給自家寶貝起外號嗎?

相關焦點

  • 孩子被起外號,父母的態度至關重要,隨意敷衍可能會影響孩子成長
    文丨C媽學堂媽媽,我今天被別的同學起了一個外號,我真的好生氣啊,可是我怎麼說他們都不願意停下來,特別是大家都在叫我的外號真的太尷尬了。當時我想告訴老師,可是又害怕老師不願意去訓斥其他的孩子,我也挺傷心的。同桌當時也在一旁叫這個外號,大家都不在乎我的想法。
  • 「媽媽一喊我全名,我就全身發抖」,叫孩子也有講究,別喊錯了
    一旦父母將全名和懲罰聯結在一起,呼叫孩子全名,也會激發孩子的負面情緒。害怕有多深,身體有多痛!2.情緒影響大腦結構大腦結構通常被分為三類:腦幹(生存腦);邊緣系統(情緒腦);額葉(思維腦)。當一個人情緒起伏波動時,大腦的邊緣系統最易受到影響寶寶的大腦還處於發育期,結構還不穩定不完善,如果他們總生活在情緒多變、戰戰兢兢的環境中,大腦為適應環境會自動發育成"卑微敏感求生存"的結構類型,最終影響孩子的一生。正如那句話:幸福的人被童年溫暖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彌補童年的缺憾。
  • 孩子不聽話,家長不要嚇唬他們,避免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
    這樣朋友的孩子小天現在看到警察就害怕,小明心理有陰影了,害怕是要來抓他的。這樣造成小天對於警察是有多遠就跑多遠,也不敢和警察有過多的接觸。雖然很多都是家長無心的,但是孩子聽者有意,警察的形象就會在孩子心理遠離了。嚴重的是,當孩子遇到問題,身旁沒有家長陪護,孩子看見警察就害怕,也不敢求助,就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 別小看孩子被起外號,「惡意綽號」也屬校園霸凌,家長要重視
    孩子也會在意別人給自己起綽號孩子其實和大人一樣,他們也有自尊心,他們也不想要被別的小朋友說不好,並且給自己起外號。我們前面說到的多多因為自己比其他小朋友胖了一些而被叫做"胖子",其實多多心理是不願意的。
  • 父母發現孩子被同學起外號,應該弄清楚這幾個問題,不要再困擾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一些很多難題,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方面會缺乏經驗,但是教育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去探索,一起成長,互相學習。如果孩子犯了哪些錯誤,家長一定要耐心細緻的勸解孩子,不要衝動。
  • 家長拿孩子作比較,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
    為了打擊我們的自尊心,他們會挑選出周圍的乖孩子,並將我們進行&34;。媽媽會語重心長地說:&34;每次聽到這話,我都會感到一絲厭煩。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又無法阻止我的成長。升級為家長後,才明白父母當時的用意。用這樣的激將法,可以激發孩子進步的鬥志。
  • 有一種不祥叫「你媽叫你全名」,喊孩子有大學問,父母別叫錯了
    喊全名時多半是孩子做錯事原來並不是孩子聰明機靈,而是因為每個孩子都是這種小機靈鬼,他們是通過你們對孩子的稱呼,也就是你們在叫孩子的時候他們就會感覺到你們的情緒。就算你生氣也不要對孩子大喊大叫,尤其是邊喊邊叫孩子的全名,因為你這樣就會導致孩子很害怕自己被叫全名,不管是誰。
  • 家長拿孩子作比較,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
    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又無法阻止我的成長。升級為家長後,才明白父母當時的用意。用這樣的激將法,可以激發孩子進步的鬥志。父母拿孩子作比較,對其產生的心理影響。經濟學家馬歇爾曾說:競爭可能是建設性的,也可以是破壞性的。
  • 教育熱答|同學們總愛叫我外號,我很生氣,有什麼辦法可以制止他們?
    來這裡吧;心理溝通、教育信息、政策解讀……歡迎來問,我們來答。這麼冷的天,每天早起太痛苦了,你們起得來嗎?1.我每天晚上10點前就睡覺了,但早上總起不來,這禮拜已經遲到了兩次,有什麼辦法嗎?科學安排生活起居時間:可以和父母一起制定一個計劃表,先從放學後計劃表開始,把作業、運動、閱讀、晚餐、睡覺等進行合理安排,請爸爸媽媽監督執行。特別做作業時可以藉助番茄鍾和倒計時來幫助掌控時間,慢慢養成一日事一日畢的習慣。同學們總愛叫我外號,我很生氣,有什麼辦法可以制止他們?
  • 陰陽師從未被叫過全名的式神 建議官方給他們換個名
    陰陽師從未被叫過全名的式神有哪些?為什麼玩家都不喜歡叫他們的全名?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那些從未沒叫過全名的式神,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父母經常當著孩子面吵架,會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別不當回事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會對他們造成哪些影響呢?一、孩子不願意和別人交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長期的爭吵,就會導致孩子特別的缺乏安全感。他們也不會信任別人,更不願意和陌生人交流。成為一個社會中不會合作,不會分享的人,工作中、生活中不會有自己的朋友,而且會變得特別的挑剔。
  • 孩子被同學起外號而煩惱,父母干著急,看聰明的爸媽如何做
    現在這個社會,有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就是我們大部分的班級家長群裡,我們父母是沒有真實名字的,我們只是某某爸爸、某某媽媽。大家都只關注孩子,管你父母是誰,靠邊站!所以很多父母看不得自己孩子受一點委屈。這不,就有家長在群裡抱怨,自己的孩子回來哭,說有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臭猴子」(不知是不是哪個孩子看了西遊記),希望大家管管,糾正一下,免得孩子因此有心裡負擔。
  • 孩子對這3種行為排斥,別讓「中國式禮貌」,影響他們心理成長
    一、強迫孩子禮讓。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強迫孩子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讓步。比如說家裡有些一大一小的兩個孩子,在大人的眼裡面大的就必須完讓著小的,否則小的一哭就是大的那個錯然後被父母指責,這樣的事情是在每個家庭中都出現過的問題。另外一種就是和父母在外面玩的時,候一定要先謙讓別的小朋友。
  • 聽說幸福的夫妻都有專屬的稱呼,那麼配偶叫自己全名是什麼心理?
    Z小姐和w先生都是我的朋友,他們談戀愛的時候Z小姐喜歡稱呼w先生為「哥哥」,結婚後的他們,Z小姐升級暱稱改名叫w先生「老公」,等到雙方為人父母的時候,Z小姐又換了一個他們之間的專屬暱稱,她叫w先生為「孩他爸,或者爸爸」。Z小姐習慣性的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景下,根據不同的心情在這些屬於他們的暱稱之間來回切換。
  • 「代」爸爸給孩子取的名字,幼兒園老師不敢喊全名,寶媽也很無奈
    如今,長輩幫孩子起名的情況越來越少見,更多的年輕父母傾向於自己給孩子起名,為避免姓名重複,很多父母選用具有時代特徵、個性鮮明的詞彙,或難讀難寫生僻字做名字,還有一些父母起名只考慮不重名,卻未考慮諧音,結果鬧了笑話。有這樣一位爸爸,給孩子起名後,寶媽都很無奈,壓根不敢叫孩子全名。
  • 孩子被起了不好聽的外號,父母別急著出頭,教會解決方法更重要
    被「起外號」可以說是兒童時期,一段很沒面子的經歷。很多家長小的時候,也曾有過被起外號的經歷,知道那種傷自尊的感覺,所以也很擔心自己孩子被惡意起外號。那樣的話不僅打擊孩子自尊心,也容易變得自卑孤僻。差不多就是孩子上小學,還沒有脫離「幼稚」,同學之間鬧矛盾,互相取外號攻擊對方。例如拿別人外貌取外號,眼睛小的叫人「咪咪眼」,身材有些胖的叫人「老肥」,而身材瘦弱的,叫人「竹竿」。
  • 成長故事七:爸爸,我再不叫人家外號了
    「今天去益生,一會他們的車就來了」我回應著,心裡卻想的是今天早上孩子叫外號的事。兒子有外號,我知道,兒子小時候,身體弱,頂著顆大腦袋,大家逗他,叫他「大頭」。還編了順口溜:「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打傘,你有大頭」。一開始,兒子也反感,也抗議過,還跟小朋友打過架,以後,算是默認了。
  • 孩子之間起外號不是開玩笑,是「校園霸凌」,但不要依賴老師解決
    當同學叫他們外號時,他們想打人。,孩子的心理健康會受到不良影響。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被起了外號。被叫外號的同學,可以說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內心的壓抑可想而知,卻沒有人從孩子角度去考慮,只會變本加厲的欺負孩子。孩子厭學甚至導致身體疾病也是極有可能的。可見,孩子被起外號,背負了多大的心理壓力,是從根本上遭遇了「校園霸凌」,不能姑息。
  • 霍思燕兒子被同學取外號叫「肚臍眼」:父母給孩子起名千萬別犯這些錯!
    這不僅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更是別人了解孩子的第一個渠道。可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因為姓氏罕見,或是名字與某些我們熟知的事物有諧音,被人藉由著名字去起外號、惡搞、嘲笑的事兒卻時常發生。外號不僅是語言霸凌更會影響孩子的心靈健康之前,在《老師請回答》的一期節目裡,當談到一個15歲的女孩因經常被同學起外號,而不願上學輟學在家的話題時
  • 父母平時這樣叫自己家孩子,時間久了,很容易「毀了」孩子的性格
    文/阿慧媽媽談育兒父母給孩子起名字可謂是煞費苦心,可是容易受老一輩人的影響,或者考慮欠妥,經常會「踩雷」,但是父母卻很難察覺到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只有在孩子長大後,孩子有了反抗意識,情緒不對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平時叫孩子的名字,造成了性格上多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