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之間深厚的感情如何證明呢?便是看他們能否接受對方起的外號。如果平時以外號互稱,絕對是友誼深厚的&34;。學生時期,經常會給好友起外號,像是&34;、&34;、&34;等等。對方也不以為意,反而接受了這份&34;。
很多家長為了和孩子進一步和睦相處,都會給他們起各種幽默的外號。起初孩子也會欣然應答,但隨著年齡的略微增長,他們愈加不願意聽到自己的外號。
早上選擇坐公交去上班,前座是一位中年寶媽,她的女兒在吵著要玩手機。正在打電話的媽媽對其呵斥道:&34;我有些疑惑,孩子膚白貌美,怎麼會起名叫黒丫呢?接著她向對方解釋:&34;
女孩嘟著小嘴,對媽媽抗議道:&34;掛上電話,媽媽笑著對她說:&34;
給孩子起外號帶來的負面影響。
可能很多家長會覺得,給孩子起外號是愛的表現。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對自己不尊重。尤其是一些帶有嘲笑意味的外號,&34;、&34;、&34;等等。倘若自己的外號被同學所得知,很有可能在班級中成為&34;。
當同學習慣性稱呼他們的外號時,長期被負面情緒包圍,孩子很有可能會變得自卑孤僻。雖然同學之間開玩笑沒有攻擊性,但壓抑會讓他們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在家中,如果父母總是稱呼孩子的外號,會影響親子關係。比如孩子因近視戴上眼鏡,家長稱其為&34;。頻繁呼喚,會在他們潛意識中對全名逐漸陌生。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他們很容易變得情緒暴躁,和父母爭吵頂嘴,以捍衛自己的&34;。
有些父母會說:&34;但孩子感覺不到任何的愛意,只看到父母呼喚時的嬉笑。會逐漸產生心理隔閡。
和孩子相處時,家長要如何稱呼呢?這兩個方面要注意。
第一個方面:稱呼全名或是小名。
孩子略微長大,家長要稱呼他們的全名以示尊重。同時也能夠加深他們對&34;的認知,並和自己的全名產生親切感。示意孩子寫作業、命令其做事,都可以稱呼全名或是小名。這樣既不會使其產生抗拒情緒,也會讓他們感覺受到了尊重。
而且直呼他們的全名,可以使親子之間有界限感。孩子會和父母親近,但不會缺少規矩意識,做出頂嘴、打罵等叛逆行為。
第二個方面:起外號要尊重他們意願。
有些&34;的孩子,喜歡和父母互相用外號稱呼,顯得更加親近。他們會稱呼父親為&34;,母親為&34;。平時在一起互動,也不會感覺突兀。但孩子的內心較為敏感脆弱,家長給他們起外號時,要尊重他們的意願。
可以列舉幾個滿意的外號讓孩子挑選,徵得同意後再予以稱呼。在公共場合儘量稱呼全名,避免打擊他們的自尊心。
給孩子起外號要遵循&34;原則。
第一個:不拿他們&34;起外號。
對於有生理、性格缺陷,或是發生過&34;的孩子,家長不要取相應的外號。像是&34;、&34;、&34;,這樣的外號會給孩子帶去過多的心理壓力。他們的缺陷和&34;每天被父母放在嘴邊,有時放學也能聽到這聲呼喚。
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自卑內向,甚至會產生心理陰影。他們不敢和同學交談,也不願和父母溝通。如果家長沒有及時引導,他們的心理和人格會發生變化。
第二個:不要取誇張的外號。
很多&34;家長喜歡給自家寶貝取誇張的外號,像是&34;、&34;、&34;、&34;等等。如此誇張的名號,會使其逐漸迷失自己,並盲目自信。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原名太過普通,各種神奇的外號才是真正的標籤。
而且誇張個性的外號,也會使孩子變得過於自我,認為自己&34;名副其實。他們也會隨時彰顯自己的&34;,性格和行為習慣也會向外界發展。
寄語:名字是一個人立身社會的標籤,也是獨一無二的&34;。家長隨意給孩子起外號,不但會掩蓋他們原有的個性,也會影響親子關係。我們要直呼全名,讓孩子和姓名更加親近。你會給自家寶貝起外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