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鄉村為什麼凋敝?一位鄉長接地氣的深思與追問(值得細讀)

2021-02-23 群眾雜誌

本文作者是山西省忻州市五寨縣新寨鄉鄉長任盛宇,作為一位長期工作在基層的幹部,主要談了他近期關於鄉村振興的思考。文中,他提出的三個問題,引人深思。

近期,有關鄉村振興的文章鋪天蓋地,各地也興起了聲勢浩大的鄉村美化、綠化、亮化運動。我認為,是時候開展一場深刻的鄉村振興思想大討論了,就鄉村蕭條的原因,鄉村振興的對象,以及鄉村振興的途徑等重大課題統一思想。

先談一些我近期關於鄉村振興的基層思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去農文化」讓農民逃離農村

我之所以提出「去農文化」概念,是針對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三農問題的研究側重於經濟學方面,而從社會文化角度思考不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在晉西北一個山區鄉鎮工作,每月工資僅有200多元,還是年底才發放,當時還出現一種狀況是,如果完不成提留徵收任務,一年的工資就會被扣掉上交農業稅。1997年,我包村下鄉,住在了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家裡,他沒有結婚,在當地農村的說法是「老光棍」,和他居住在一起的還有位八十多歲的老母親。

大娘一有空就對我聊她的家庭情況。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光棍,二兒子中專畢業後分配到縣裡某職能局上班。她說,年輕的時候,傾力供養二兒子上學,幫助他在縣城蓋房子,娶媳婦,節衣縮食了大半輩子。

「本來以為老了該享福了,可是,二小子那裡,卻似一個永遠填不起來的無底洞。這不,去年,孫子在省城集資樓房,二小子又回到村裡,軟磨硬纏,把我和大兒子的全部養老存款8萬塊錢借走了。」

「嘴上說借,但肯定有借無還!」說到動情處,老人一手拍打著土炕上的蓆子,一手擦拭眼角的淚花。每次都讓我心中酸楚,從而對老人二兒子的痛恨之情進一步加深。

二十多年過去了,從催糧催產到現在的精準扶貧,經歷了農村工作的風風雨雨。我發現一個規律:在晉西北,農村光棍較多,但凡有光棍兒子的家庭,老年父母反而能獲得相對較好的照顧。其次境況好的就是兒子雖然成家立業,但是沒有離開農村的。晚景最為悽涼的卻往往是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後又進城就業的留守老人。

這個現象困惑了我好多年:為什麼農民們都在努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城裡?為什麼「成功」進城後的子女反而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為什麼明知子女進城後不能反哺養育之恩,父母們還會義無反顧地讓子女離開?

隨著對農村社會的日益深刻的理解,我的思想清晰起來:是深入靈魂的「去農文化」讓農民逃離農村。

「去農文化」是長期積累的產物。

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城鄉國民待遇嚴重不平等,在廣大農民思想深處培育出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點:生活在農村就是「受罪」。

事實上,在國人心中,「農民」幾乎成了身份卑賤的代名詞。記得上大學的時候,一個來自城裡的同學,看到不順眼的人,喜歡習慣性罵道:「你這個農民。」而來自農村的同學,也感到稱呼自己農民是一種莫大歧視。不僅僅是城裡人看不起農民,連農民自己,也仿佛覺得當農民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農家子弟,在孩童時代聽到的來自父輩們最勵志的話就是:「如果你不好好讀書,長大了就得在農業生活受罪!」即使自己離不開農村,也都寄希望於下一代人逃離農村,遠離農業,改變農民身份。受社會管理體制約束,雖然在改革開放前農村沒有出現「空心化」,但是,這種「去農文化」已經形成。

改革開放後,從「盲流」到農民工,農民紛紛背井離鄉,歷程艱辛,奔向城市。出人頭地的基本標準就是離開農村,讀書的全部目的就是進入城市。

農家子弟,即使通過上大學跳出農門,進城後也都沒有住房。前二十年給自己奮鬥住房,後二十年為子女奮鬥住房,壓力山大,不要說反哺父母,許多農二代還不得不拿父母的微薄農業收入來填補城裡的窟窿。幾代人的全部積蓄源源不斷輸入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繁榮了城市,吸乾了農村」。

即使城鄉二元治理結構徹底破除,即使城市人口已經飽和,在「去農文化」的影響下,農村人口仍將持續淨流出,鄉村還將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進一步凋敝。

根植於「去農文化」的涉農政策:

規劃出來的鄉村凋敝

在輕農、去農文化的影響下,許多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措施,從根本上還沒有脫離城鄉二元治理思維。改革開放後,以犧牲農村為代價來繁榮城市的步伐不但沒有停下來,步子反而邁得更大了。

各類資源,如教育、衛生等公共產品過度向城市傾斜,加速了鄉村的凋敝,眾所周知,這裡不再贅述。由於近期鄉裡在推進移民搬遷、拆舊復墾工作,我就近取材,以土地政策為例,來論述涉農政策的去農化導向。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把建設用地絕大多數規劃在了城市周邊。在縣城以下的廣袤農村地區,即使引進高質量的工商企業,但落地比登天還難。一個沒有第二、第三產業支撐的農村,凋敝是必然的。

對農村用地指標的審批,「嚴格」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某央企計劃實施一個鐵路技改項目,需要佔用耕地70餘畝。已經立項,完成了招投標,並被列為省市重點工程。結果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先調整規劃,把基本農田改變為一般農田,再把一般農田改變為建設用地。本縣用地指標不夠,還得從外地借指標,大費周章。

我有一個疑問:是不是在耗費企業大量時間和經濟成本後,佔用耕地的不良影響就能有效減輕?

央企實施的省市重點項目審批用地指標尚且如此艱難,更何況那些既缺金融支撐又乏人脈資源的創業農民。不知道有多少富有創造力的民營企業受到用地審批政策的嚴重製約!

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讓土地人為稀缺,增加了土地財政收入,拉高了城市房價,最後買單的主體還是進城的農二代,這無疑又進一步吸乾了農村資本。

凡是整村搬遷的村莊,多數是山莊窩鋪,交通閉塞,地廣人稀,現有的不少耕地尚處於棄耕狀態,如果再耗費大量財力新造耕地,利用率又能有多高?再說,多數古舊村落擁有百年以上的老建築,拆了非常可惜。

而留守在山莊窩鋪的中年勞力,日子過得雖然不能說很好,但是絕大多數也不似扶貧移民可行性報告中分析得那麼糟糕。在正常年景,晉西北勤勞一些的中年農戶,年純收入能夠超過五萬元。農民心目中的純收入,不僅僅要拋去化肥等農資成本,往往還會除去一年的吃喝拉撒支出。移民搬遷政策的積極效果,不能過度渲染。所以,整村搬遷,拆舊復墾,應該因地制宜,一刀切有違民意,加劇幹群矛盾。

在整村拆遷的同時,我們還在推進退耕還林工程。為什麼不能在老房子的庭前屋後廣種樹木,把舊村直接打造成為生態林地?這樣把拆舊復墾和退耕還林工作同步推進,既保護了古建築,又可節約大量財力,農民獲得感增加,幹群矛盾減少。

由此可見,制約鄉村振興的最大障礙,就是根植於「去農文化」的鄉村治理體系。

鄉村振興,

應該掀起一場三農思想大討論了

討論主題1:

鄉村在哪裡?傳統的鄉村還能不能回去?

先從農村是否存在嚴重的「空心化」和「老齡化」談起。

今年兩會期間,有三農問題專家認為外界誇大了農村「空心化」問題,並且以連年糧食增產和農村用電統計數據加以論證。

根據我的基層觀察,外界對農村「空心化」問題嚴重的論斷,並非感性認識。晉西北某縣共有200多行政村,2018年計劃整村搬遷97個。學者們可以參考一下國務院扶貧辦關於近幾年移民異地搬遷的詳細數據,了解一下全國整村移民搬遷的大概規模。

糧食產量連年增產,主要得益於農業生產力的持續提升。小型農機具的普及,種子的改良,以及地膜和優質化肥的廣泛使用。在晉西北,10年前玉米平均畝產1000斤,2017年達到1600斤;10年前兩個勞力能夠經營40畝農田,現在兩個勞力耕作100畝玉米後,還不耽誤季節性外出務工。

關於農村用電數據問題。一家5口人,4口人搬遷到城裡了,留下一個留守老人。現在農村電視、冰箱、洗衣機、電飯煲基本普及,即使家裡只剩下了一口人,用電量也不會比10年前少。晉西北許多農戶,平時在縣城定居,農忙的時候,開著農用車回村務農,雖然一年在村裡居住的時間超不過30天,但使用電磁灶煮三天飯,用電量就超過了20度。所以,通過用電數據難以否定農村「空心化」嚴重。

農村「空心化」嚴重,是一個不容否定的鐵的現實。問題其實比「空心化」還要嚴峻:大量農村已經或即將消失。許多農村已經整村搬遷,在晉西北這樣的中西部地區,大多數未搬遷村,在不遠的將來,也會陸續消失。這不是危言聳聽:農村已經沒有了年輕人。一所鄉鎮聯校,老師編制近30名,可是學生總數不足40名,並且還在逐年下降。一個沒有年輕人的農村,註定不會有未來,消失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必須鄭重思考:談鄉村振興,可是鄉村在哪裡?

優秀的政策好比射擊,必須打好提前量,既要考慮子彈運行的時間(政策時滯),還得考慮橫風的影響(政策執行環境的變化)。即使政策發生大的調整,但是「去農文化」依然會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

實施鄉村振興,硬化了道路,安裝了路燈,接入了網際網路,新建了醫療衛生室,最後卻發現村裡一個居民都沒有了。沒有人的鄉村,建得再好,也僅是沒有生機的。

我們已經有過類似的經驗教訓。二十年前國家推動過一次農村學校達標運動,新建了大量標準化小學。結果許多學校建起來後村裡已經沒有了學生,資源直接閒置。

所以,鄉村振興,首先必須準確把握未來的鄉村在哪裡,傳統的鄉村還能不能回去。在一些地方,鄉村振興的對象是中心村,而在晉西北等廣大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的對象也許得放到中心鎮,不宜平均筆墨。

遠離農村,坐在辦公室通過數字報表「科學」研究農村的態度要不得。無論是離散時間的差分方程,還是連續時間的微分方程,都替代不了實時實地的踏實調研工程。

討論主題2:

該不該徹底破除城鄉二元治理結構?

我們目前的的主流涉農政策思維,習慣於把三農問題獨立開來,在三農內部尋求解決三農問題良方。許多涉農政策的初衷是為了保護農民權益,而實際效果卻指向了相反的方向。如一些三農學者把城市資本下鄉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應該嚴格限制工商資本下鄉,以避免「侵害農民利益」。這種二元治理思維,只能讓資本從農村單向輸送到城市,無法盤活農村資源,最受傷害的其實還是農民。

一座目前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轉讓價為5萬元的院落,如果允許入市自由交易,價格就可能會達到50萬或者更多。農民雖然不懂得經濟學,但也識數,曉得三多二少。

我認為,應該打開城門,讓想進去的進去,讓想出來的出來。無論城裡城外,都是中國的土地,無論市民農民,都是平等的中國公民,都應該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任何人為的區別對待,都是逆時而行。

不能徹底破除城鄉二元治理結構,談城鄉融合發展,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談鄉村振興,都是空談誤國。

討論主題3:

中國真的存在嚴重的三農問題嗎?

我的基本判斷是:中國農村,儘管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基本面是樂觀的,某些學者誇大了鄉村凋敝的消極後果。如果站在歷史的高度,我們會發現,鄉村振興和部分鄉村凋敝並不衝突。鄉村「空心化」嚴重甚至部分鄉村撤村並村,是城市化的必然結果,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站在城頭看中國。城裡,新增了大量城市人口,來自哪裡?農村。在晉西北一個縣,全縣人口11萬,10年前縣城僅有3萬多居民,現在接近7萬人。城鎮人口激增,這也是造成農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

同樣,曾經一度存在的「三農崩潰論」並沒有發生,是因為城鎮化。城市吸收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絕大多數農民進城後,比在農村生活得更好。鄉村振興,歸根到底是農民的振興,農業的振興,而不是狹隘地固守農村。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心所向,民心所向。鄉村振興,已經站在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

來源:決策雜誌

中共江蘇省委群眾雜誌社主辦

理論讀庫  ★  決策錦囊  ★  幹部學堂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鄉村會凋敝,說到點上了!
    看看這3個原因是不是也阻礙著鄉村本身的發展。 觀念要革新大家都知道,鄉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大多從鄉村出來的年輕人根本不願意再回到鄉村。即便掙錢了,找到了好工作了,也很難再回到那個鄉村了。空中田園的產業發展和科普活動還是在原來的園區,停車場、餐廳等選擇了利用村委會的配套設施。
  • 鄉村凋敝?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村裡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等「三留守」群體參與意願與能力有限,導致鄉村治理主體缺失,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乏力。部分鄉村甚至連村兩委換屆選舉都缺乏合適人選,班子成員老齡化日益嚴重,只能勉強扮演「維持者」的角色。短板二:土地分利化與鄉村廉潔農村土地資源成為「香餑餑」,也成為「蠅貪」高發地帶。
  • 國維集團全額資助北師大鄉長學院 為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保障
    【編者按】2020年11月13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鄉長學院、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暨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訓工程(第一期)開班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珠...2020年11月13日上午,北京師範大學鄉長學院、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暨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訓工程(第一期)開班典禮在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勵教樓隆重舉行。
  • 鄉長學院在珠海校區揭牌了!
    珠海校區順應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發展趨勢,瞄準鄉鎮基層幹部崗位現實需求,率先匯聚各方力量,籌劃設計成立鄉長學院和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及時研究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瓶頸制約,開展領軍人才公益培訓,恰逢其時、非常必要。
  • 教師節大會上,鄉長說,作為校長,你每星期上幾節課?
    在剛剛過去的教師節大會上,筆者再一次聆聽了鄉長的訓話。教師節的前一天,學校就通知教師節當天上午,全體教師到中心學校開會。會議在中心學校的操場上舉行,重要內容是表彰先進教師、學校和鄉長發表重要講話。在鄉長重要講話的內容中,筆者記住了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各個學校的校長們,你每周上幾節課?鄉長說,下一個教師節,他要現場問校長了,你每周上幾節課。你是怎樣關心你學校的老師的。
  • 鄉村日益凋敝怎麼辦?半月談提煉出鄉村「新治理」十三種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提速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這一進程標識了工作重心。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少地方以創新勇氣試新舉,因地制宜謀善治,探索多種治理新路徑,走出鄉村凋敝困局。
  •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鄉長學院揭牌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鄉長學院和中國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中心揭牌暨鄉村振興領軍人才培訓工程(第一期)開班典禮日前在珠海校區舉行。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珠海校區管委會主任王守軍表示,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更是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啟動之年。
  • 《青青子衿》:傅遠之的黑化,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而傅遠之黑化背後的原因,值得每一位家長認真的思考,甚至是反思。英子想考南大天文系,宋倩卻非逼著英子考清華;英子與男同學關係好一點,宋倩就差點鬧翻天,直到英子要跳海,宋倩還在問英子為什麼非要去南大。當時我就炸了,你管她呢,孩子喜歡就讓她去唄,難道說去清華才牛逼,去南大就垃圾?在極端控制下的教育讓英子患上抑鬱症最終崩潰,差點自殺身亡。而丁一就沒那麼幸運了,因此失去了生命。
  • 平論 中國農村的凋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良心的凋敝!
    這些人炮製了一批又一批的文章,幾乎千篇一律地講農村如何如何凋敝。講述年輕人都走了,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這幾年條件好了連孩子們都被父母接到鎮裡或縣城裡上學,村裡就越發凋敝了。於是他們感傷,他們憤怒,他們質疑,他們懷念。但在周小平眼裡,他們這些所謂的感傷十分廉價且可悲。
  • 當農村趨於凋敝農民卻未「終結」
    在村中走家串戶時做訪談時,一位稱自己為總書記的年輕人走上前來,與我們一一握手,他說「你們不認識我嗎?」看到我們搖頭,他接著說「我是胡錦濤啊,你們連總書記都不認得?」旁邊的村民輕聲告訴我們「這是××家的三兒來平,大學生,頭腦有毛病了」。慕然,三年前訪談過的一位女性的身影浮現出來——來平的母親,念過書、村裡公認的有文化愛拉話的婆姨,也是我們難得的資料提供人。
  • 殺牛的鄉長一去不回來了
    村民們和鄉幹部都盼望別再來個瞎胡折騰的鄉長,這不進入90年代不久,還真的要來一位新鄉長。養豬的成績大小不重要,領導當時要的是典型,就這樣3年後他被提拔當鄉長了。新來的鄉長不會推廣養豬項目吧?大家都議論紛紛,拭目以待。那時候縣裡調整幹部都是年末歲尾,離春節還有一月多新鄉長終於在人們的期盼中上任。
  • 「媽媽,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董卿的回答,值得家長們深思
    無論是我們小時候,還是現在的孩子們都會問父母一個問題,就是「我為什麼要學習?」「我為什麼要努力讀書?」。 面對這樣的靈魂拷問,父母一定也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但你的回答,是否能夠讓孩子滿意或信服呢?
  • 同樣的全班倒數一,卻是不一樣的「結果」,真的什麼深思
    有人說全班倒數第一不會有什麼出息,而這兩位全班倒數第一學生,顛覆了很多人的看法,也是一個值得為什麼深思的問題。,也是一件值得什麼深思的問題。全班倒數第一,在很多人眼裡,並不是那麼好,而有兩位倒數第一給我們上了一課,值的我們深思,一位全班倒數第一高考後卻考了700多分,而另一位全班倒數第一卻是600多分的成績,同樣的全班倒數第一
  • 當娃問為什麼要做家務,蔡少芬的回答,值得家長深思
    每一個孩子出生之後都是家裡的小皇帝,這也不讓幹,那也不用做,很多中國的家長對孩子簡直可以用溺愛來形容,吃飯需要喂,喝水有人端,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媽媽抱怨說自己太累了,試試都幫孩子做可不累嗎。前不久,我看到了一個挺有意思的視頻,是一個義大利的小女孩自己製作煎雞蛋的過程。
  • 成功的宜家模式,值得每一位家居人去深思
    成功的宜家模式,值得每一位家居人去深思動人且可執行的企業願景:為大眾創造更美好的日常生活1976年,宜家成立30年的時候,創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德發表了《一個家具商的誓約但在這個求轉型、求生存的時代,成功的宜家模式,確實值得家居人去深思。(來源:家具家電聯盟)
  • 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
    下面介紹的是作者是明代大儒,一首五律描寫生動,值得反覆細讀。獨坐明代:李贄有客開青眼,無人問落花。暖風燻細草,涼月照晴沙。客久翻疑夢,朋來不憶家。畢竟作者是一位大儒,之前都一直倡導大家積極進取,如今讓他忽然沉寂下來,可能一時半會無法適應。「客久翻疑夢」,一方面表達出詩人從20出頭就在外飄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一直在鄉愁中備受煎熬。唯有朋友來時,他在高談闊論中,才會暫時衝淡思鄉的惆悵。
  • 值得讓我們深思的事情
    比如,有的國際學校公然每周進行反華國家國旗的升旗儀式,公然向家長宣傳這個反華國家如何如何比國內好5、那些還在猶豫的家長,是不是應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出國就一定好呢?6、對於中國國學和近代史,是不是應該拿到重點來學習一下了呢?
  • 臺灣的美麗鄉村的經驗可解決大陸鄉村的問題
    中國一邊,城鎮化的車輪滾滾向前,大樓日新月異;另一邊,鄉村在邊緣雜亂生長,承受著空村的凋敝、垃圾的汙染和文化的貧乏與撕裂。 空村凋敝空村現象在中國越來越多,很多村子只剩老人和孩子。無論你是普通的職員,還是富甲一方的鄉賢;無論是想做點實事的政府官員還是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抑或是規劃師、建築師、學者……讓我們一起關注鄉村,拯救鄉村為建設美麗鄉村出一份綿薄之力。為什麼臺灣的美麗鄉村搞得這麼好?
  • 貴州一副鄉長酒後拳打女助理 稱被罵連屎都不如
    貴定一副鄉長與女司法助理員言語不合,出手傷人,正在接受調查  9月16日晚上,在黔南州民政局掛職的一位貴定縣副鄉長,酒後在貴定縣紅旗路與貴定縣一女司法助理員發生口角。轉頭一看發現,喊她的是曾有過一面之緣的貴定縣都六鄉的副鄉長楊某某。「出於禮貌,我就走過去,跟他打聲招呼。我說:"楊哥,你也來這裡玩?"  這時候,楊某某身邊的一個男子搭話說,「你為什麼不喊領導、不喊鄉長?」  「八小時之外了,我稱呼他叫哥,人家都沒有意見,你為什麼有意見?」吳曉麗回道。  「他是我的老領導,我是州民政局的,我都要喊鄉長,你為什麼不喊鄉長?」
  • 特別親切的美式鄉村風格裝修,設計效果有些復古,全屋很接地氣!
    100多平米的三房戶型,屋主是一對中年夫婦,整體的裝修設計非常簡潔,利用美式鄉村風的家具、軟裝來點綴,營造出的家居環境熟悉而親切,讓人仿佛有種穿越的感覺。下面就一起來看看這套特別接地氣又親切的美式鄉村風格裝修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