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鄉村會凋敝,說到點上了!

2021-02-06 創新農學社

10年前,我們大多鄉村是這個樣子的

而現在的鄉村我們看到的大多是這樣的

都說現在鄉村很美了,日子也過得很好了,那為什麼鄉村都這麼美好了,卻還是很凋敝呢?都有著那麼好的房子,農田,村裡有房為啥還要去城裡買房,村裡有地為啥還是外出打工的人多呢?

然而,這次新肺疫情也深深的讓我們明白:鄉村是城市最後的一塊淨土。

看看這3個原因是不是也阻礙著鄉村本身的發展。

 

觀念要革新

大家都知道,鄉村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而大多從鄉村出來的年輕人根本不願意再回到鄉村。即便掙錢了,找到了好工作了,也很難再回到那個鄉村了。

對於留守在鄉村的老人而言,晚景最為悽涼的卻往往是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後又進城就業的情況。

還有一種就是,老人把一輩子積蓄都留給了孩子,希望孩子能在城裡買房、成家。這貌似也成了鄉村裡的一種風氣,家裡的小洋房怎麼也趕不上城裡的小兩居。這樣的風氣吸乾了老一輩的所有積蓄,就為換孩子一個不要做「光棍兒」。幾代人的全部積蓄源源不斷輸入到城市的鋼筋水泥中。繁榮了城市,吸乾了農村。

為什麼「成功」進城後的子女反而不能更好地孝敬父母?為什麼明知子女進城後不能反哺養育之恩,父母們還會義無反顧地讓子女離開?

隨著對農村社會的日益深刻的理解,我的思想清晰起來:是深入民族靈魂的去農文化,讓農民逃離農村的信念如宗教般虔誠。

但是我們沒有想過,當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時時刻刻的提醒:要成才,以後不能再面朝黃土背朝天了。即使自己離不開農村,也都寄希望於下一代人逃離農村,遠離農業,改變農民身份。

受社會管理體制約束,雖然在改革開放前農村沒有出現空心化,但是,這種去農文化已經形成,導致現在的鄉村空心化極其嚴重,像上邊提到的守舊的觀念在村裡那是太多了,同樣也制約著鄉村的發展。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一部分鄉村已經開始復興,逐漸也變成了人口輸入的鄉村。就像我們常說的明月村、魯家村、戰旗村等。

但也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看到的許多好案例,也都是離主城市車程在3個小時以內的鄉村。

大部分的鄉村還存在,村民無法自力更生的現象,所以還是淨流出的居多。

只有摒棄一些守舊的觀念,才能守業、創業、和就業。

產業集群

鄉村本身就是有活力的,只不過需要有人來把這些活力通過產業和業態帶動起來。除了要摒棄守舊的觀念以外,要讓鄉村熱起來,還需要有主營的帶動產業,和老百姓穩定就業的收入來源,找到幹事的帶頭人。

在鄉村各產業裡,最集中的還是農業一產的問題,把一產融入二產和三產。

小探馬曾與北京隱居鄉裡的陳長春老師溝通得知,他們在發展鄉村民宿過程中,做的模式就是「平臺+合作社+管家(農戶)+政府」的運營監督模式。

用傳統的思維應該是城裡人把房子租下來,農村人就可以去城裡打工了。顯然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讓農戶發起成立的合作社成了業主,讓這些40-50歲的鄉村大媽成了鄉宿的管家,政府負責了公共配套和環衛保障。

在這樣的模式發展下,鄉宿的入住率在70%以上,既留住了城裡來的客人,有想法服務鄉村振興的平臺機構,也更好的調動了鄉村的資源,留住了村裡人。

管家除了每個月有固定的工資外,還可以參與年終的分紅,將來甚至可以把閒散的資金入股到合作社。

有人會說,站著說話不腰疼,要跟農戶打交道,怎麼做的到呢?

這其實就是運營模式的核心:為什麼需要政府和合作社?同時也是管理標準化的體現。不是做不到,而是還沒找到合適的方法。

原本選址在農田上的項目,受大棚房影響,無法再從事休閒體驗功能。

面對如此困境,投資者要選擇放棄項目嗎?有沒有重振旗鼓的機會?

在廣東惠州博羅的空中田園,就選址在松樹崗村——廣東第一個美麗鄉村。在國家沒有大力治理土地違規現象時,項目在園區能夠很好的實現產業生產、觀光、體驗功能,上次去廣東考察,也正趕上大棚房的拆遷,沒有了餐飲配套、休息配套,也不能收門票。

除了我們的商務考察,沒成想當天1000人的孩子春遊還是照常在進行。

在許多人來看,沒有基本功能配套,還能再做農旅項目嗎?

空中田園同村委會合作,利用村委會的集體建設用地場地來解決中午學生用餐的問題。不僅把村裡閒散的房屋利用起來,還帶動了村民就業發展。

空中田園的產業發展和科普活動還是在原來的園區,停車場、餐廳等選擇了利用村委會的配套設施。

據說在村裡規劃的基本功能配套裡,有很多還沒有真正的利用起來,村委會還需要僱人專門管理,類似這樣的鄉村書屋等都是鄉村建設裡的標配,如果企業進入鄉村產業開發、升級,就能很好的利用這些設施。

在不脫離鄉村振興前提下,確保農民基本收益和鄉村宜居共存的發展模式。

所以要發展鄉村,光靠老百姓是很難發展好產業的,需要強有力的外援,整體規劃+資金支持+模式支撐。

不能提留在表面

現在,有關鄉村振興的文章鋪天蓋地,各地也興起了聲勢浩大的鄉村美化、綠化、亮化運動。不是說不好,好鋼用在刀刃上,有的僅停留在簡單的整體形象工程,卻並沒有抓住鄉村發展的本質。

現在的鄉村各類資源,如教育、衛生等公共產品過度向城市傾斜,同時也加速了鄉村的凋敝。

而我們發現的一個問題就是:對農村用地指標的審批,「嚴格」到令人不可思議的地步。不知道有多少富有創造力的民營企業被用地審批政策拖死、拖垮!

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增加了土地財政收入,拉高了城市房價,最後買單的主體還是進城的農二代,這無疑又進一步吸乾了農村資本。試想,一個鄉村如何不能發展二產、三產,會凋敝那也是必然。大多的田地荒廢的現象比比皆是。

所以,當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下達時,最好在治理或者執行過程中,多為鄉村做些考慮,同時也為在鄉村投資的民營企業家多做一些思考。

這樣,鄉村的要素才會更集中,才能激發鄉村的產業活力,留住鄉村人的同時留住城裡人。

 — 限時免費聽農旅項目課 —

相關焦點

  • 有的鄉村為什麼凋敝?一位鄉長接地氣的深思與追問(值得細讀)
    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光棍,二兒子中專畢業後分配到縣裡某職能局上班。她說,年輕的時候,傾力供養二兒子上學,幫助他在縣城蓋房子,娶媳婦,節衣縮食了大半輩子。「本來以為老了該享福了,可是,二小子那裡,卻似一個永遠填不起來的無底洞。這不,去年,孫子在省城集資樓房,二小子又回到村裡,軟磨硬纏,把我和大兒子的全部養老存款8萬塊錢借走了。」「嘴上說借,但肯定有借無還!」
  • 平論 中國農村的凋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良心的凋敝!
    在故鄉,我沒有看到凋敝,只看到了一片生機盎然。 但人的確是走了很多,十裡八鄉基本都只有少數老人在農村。我父親退休以後有時候在城裡住膩了,也會跑到老家鄉下去住一段時間。沒事種點辣椒西紅柿,在小溪邊釣釣魚,再養幾隻雞,十分愜意。
  • 鄉村凋敝? 十三種模式探路鄉村「新治理」
    專家推介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賀雪峰    湖北恩施地區的農村是比較典型的處於轉型期的農業性村莊,正處於鄉土規則、國家法律等多元規則並存的時期。走出大山的遊子》(記者:譚元斌)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模式十:大學生村官  專家推介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夏學鑾    截至2016年底,全國在崗大學生村官人數超過
  • 鄉村日益凋敝怎麼辦?半月談提煉出鄉村「新治理」十三種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提速鄉村治理現代化進程;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這一進程標識了工作重心。 事實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少地方以創新勇氣試新舉,因地制宜謀善治,探索多種治理新路徑,走出鄉村凋敝困局。
  • 當農村趨於凋敝農民卻未「終結」
    回想起那次訪談,主要內容都是在說她三兒的病,以至我們想了解的家庭生活史的其他內容都沒怎麼涉及。來平是村中少有的「愛念書的好娃娃」,考上了當地最好的綜合性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大學所在城市的市政公用局(村民們都說那是個「可好的單位」)工作;來平在大學時交往了一個女朋友,但分配時女朋友卻去了當地的另一個縣,二人因沒能在「一搭裡」而分手。
  • 臺灣的美麗鄉村的經驗可解決大陸鄉村的問題
    中國一邊,城鎮化的車輪滾滾向前,大樓日新月異;另一邊,鄉村在邊緣雜亂生長,承受著空村的凋敝、垃圾的汙染和文化的貧乏與撕裂。 空村凋敝空村現象在中國越來越多,很多村子只剩老人和孩子。無論你是普通的職員,還是富甲一方的鄉賢;無論是想做點實事的政府官員還是熱心公益的企業家,抑或是規劃師、建築師、學者……讓我們一起關注鄉村,拯救鄉村為建設美麗鄉村出一份綿薄之力。為什麼臺灣的美麗鄉村搞得這麼好?
  • 凋敝的鄉村,靠著一座座活人墓維持「繁華」,終究會變為一地雞毛
    上周因為修活人墓又回趟老家,確切的說墓已修好,只是最後一天有上梁儀式,需要所有人在場。修墓這事老人家在十年前就在準備,那時還未搬家,已經採購了修墓所用石材,堆在屋後山坡。還說墓早晚會修,年級也大了,怕以後這些風水地都被佔完。我感覺就是一套謬論,如果大家都這樣想,農村豈不全是活人墓?另外,選的地塊十分不好,儘管修在自家土地的山坡下,卻佔盡了三分之一的公路,即便下方幾百米處新修一條水泥路,這條路很少人走,但終究是佔用公共資源,今後每個從這裡路過的人心裡都會有意見。
  • 為什麼鄉村老師會後悔當老師?
    為什麼鄉村老師會後悔當老師?
  • 教育部重磅文件發布,鄉村教師30年榮譽證書金貴了,網友:盼落實
    有識之士對於鄉村教育的凋敝,一直以來都是憂心忡忡。 國家層面其實也在從政策上對鄉村教育進行傾斜,期望以政策效應重振鄉村教育。 重振鄉村教育的關鍵在於教師,國家從免費師範到公費師範,都是期望切實解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 凋敝廢棄,走向衰敗!這個地方,趁早遠離……
    這幾百人實際上構成了一個熟人社會網絡,相互之間即便不熟悉,也會通過其他渠道短時內了解各自的底細。身處網絡中的一個人,如果碰到什麼事情需要找網絡當中的任何一個人,想一想辦法,都會搭上線。可以說,縣城的一舉一動、風雲變幻都在這群人手裡操縱著。官員:平時一般民眾很難接觸到他們,但是這些人卻在背後主宰著一個縣城的財富流動和政治局勢。
  •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傅劍鋒: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關鍵要解決「人...
    12月19日,在21世紀經濟報導主辦的第十七屆中國企業公民論壇上,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副秘書長傅劍鋒談及「從扶貧到鄉村振興的難點」時指出,根據騰訊做的很多扶貧工作來看,難點不是硬體因素,而是軟體因素。
  • 申屠報告 | 中國鄉村中和社會的圖景
    筆者認為中國的鄉村復興,大部分鄉村的城鎮化自不必說,新一輪階段的復興勢必會影響那些有著豐厚文化底蘊和宗族文化的鄉村,形成一種新的平衡。這篇初步的調研報告,筆者的諸多思考和整理的信息來源於全國12個省市的江湖好友,非常感謝大家。我們一起調研的鄉村的時光,已經成為我們青年最珍貴和閃光的記憶。
  • 市政廳|「造鄉」⑤從土地、民宿到文脈:莫幹山鄉村改造試驗
    我們為什麼選擇做鄉村建設?首先,想想未來20年,做一個大趨勢的判斷。我認為,未來應該是休閒旅遊時代到來,當我國GDP到達一個高度,人的消費方式會轉向休閒放鬆的旅遊產品。我們想結合設計事業和愛好,選擇順應時代的方向走。
  • 「農村人住上樓,好日子到了頭」,為什麼會這樣說?
    「空心村」不僅浪費了土地資源,也是不利於村莊發展的,所以為了改變這個局面,不少地區這時候開始搬遷撤併、合併村莊了,這樣一來,農民也能住進樓房了,不過,村裡老人卻說:「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是怎麼回事呢?為什麼會說「農村人上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呢?
  • 從墊底到第一,台州的這位鄉村女教師,為什麼能?
    「《論語》當中的哲理,小學生能明白多少,這不重要,千百次的誦讀,會讓這些經典深印在他們腦海裡,從而形成積累。」陳由香說,「這是個慢活,急不得。」山村孩子起得早,清晨5點多,就有學生相伴著「嘰嘰喳喳」來到校門口。陳由香把他們帶進教室,開始早晨的誦讀。教室裡陸續有孩子進來,取出書本,加入誦讀的隊伍。到了6點,人幾乎都到齊了,師生整齊的讀書聲,就蓋過窗外的小蟲鳴叫。
  • 為什麼說成都新津探索出了一種「鄉村振興模式」?
    「中國很大,不過這個很大的國家,可以說只有兩塊地方:一塊是城市,另外一塊是鄉村。」這是《城鄉中國》開篇中的一段話。在實現了溫飽、實現了全面小康以後,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性、緊迫性無疑比以往更甚。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近期各地公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均把「鄉村振興」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 男子致富後反哺家鄉:出錢出力「重建」凋敝小山村
    男子致富後反哺家鄉:出錢出力「重建」凋敝小山村 2019-09-26劉峰 攝   中新網長治9月26日電 題:男子致富後反哺家鄉:出錢出力「重建」凋敝小山村  作者 李庭耀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嵐水鄉梁家莊村是一個普通的小山村。5年前,這裡只有一條小山路與外界相通,一座座老舊的土坯房依山而建,72戶村民中有49戶都是貧困戶,人們主要靠在山地上種玉米為生。
  • 反思教育 | 對話韓嘉玲:守望鄉村的不再只是老師,而是整個社區
    這裡有一個看起來很矛盾的地方,如果農村兒童教育的出路是城市化,那麼鄉村教育如何振興,鄉村教師又怎麼留下來?您怎麼看待這個錯位?韓嘉玲:今天鄉村教育的凋敝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不僅僅是因為農村的兒童離開了農村。可以說,兒童和青少年,甚至青壯年的離開農村是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結果和表現。
  • 鄉村教師,有機會借調到教育局,該怎麼選擇?
    鄉村教師,因為有點關係,有機會借調到教育局做行政工作,本人難以選擇。 剛好我表姐前年借調到教育局,平時我們經常就工作上的事交流,了解到一些情況,就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我的看法。一、一線教學與借調到教育局,工資待遇有變化表姐本來在鄉下教學,因為工作能力出色,被借調到教育局的。鄉村教師,可以享受鄉鎮工作補貼,邊遠山區補貼,十三個月工資,借調到教育局後,擔任的也就是一普通工作員,兩項補貼沒有了,十三月工資也取消了,而教育局並沒有其它補貼,只是每月有300元的餐補。
  • 我為什麼要研究鄉村振興?中國的農村,真的還有希望嗎
    我為什麼會研究這個詞,而且特別熱衷這個詞,不僅僅是因為我是一名城市規劃工作者,更重要的是我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孩子,我深刻的理解村子裡面伯伯、姨姨們最真實的想法,我理解一個村子為什麼仍然落後的本質的原因,我知道村子究竟為什麼留不住人...。我想我能嘗試得出一個結論:對於國家而言,農村的衰落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