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她降薪去阿里做產品經理,如今「攪局」申城美髮業

2020-12-19 上觀

與阿里前員工、南瓜車CEO盧鑫約在上午9點見面。9點02分我出電梯走到她公司門口,看到一位黑衣女士蹲在地上埋頭開自動門的地鎖。見我來了,她抱歉地笑笑,說鑰匙開不了。幾分鐘後,一位男員工打開地鎖,黑衣女士和他說說笑笑,帶我進了盧鑫辦公室。

 

給我倒上水後,我以為她會去請盧總,結果卻直接與我面對面坐下。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她不是前臺,她就是盧鑫。

 

盧鑫對此並不介意。她稱自己的員工是「孩子們」,「孩子們都不叫我盧總,我還會叫他們某總,希望他們能成功。」她又說,「能力有差別,人格平等的。」

 

想知道「穿草鞋」的怎麼幹過「穿皮鞋」的

 

盧鑫的第一份工作不在阿里。

 

2002年,她從河南到深圳實習,「我專業是計算機,學校很一般,但我的英語不錯」。在深圳,她進入一家港資外貿公司工作。

 

盧鑫

 

作為內地第一代外貿電商,盧鑫們遇到好時候。當時,公司做的是電子配件出口生意。一塊電池國內賣100元人民幣,出口英國就賣100英鎊,去美國就是100美元。錢就是那麼好賺。

 

幹這份工作的時候,盧鑫第一次接觸到「流量」。從此,這個概念伴隨她的工作,直到現在。

 

「當時,國外開始研究流量的『前身』搜尋引擎營銷,國內沒人做。老闆說我很難成為頂級程式設計師,建議我研究這個。」拿著老闆給的厚厚一摞A4紙列印的英文材料,盧鑫開始自學。

 

學著學著,盧鑫越來越明白「流量為王」的意義。用戶多少決定網際網路企業成敗,要藉助流量來精確分析用戶結構,對不同用戶採取不同對策,才能使導向明確,目標清晰。

 

她幹得很出色。年終復盤的時候,盧鑫業績獨佔鰲頭。香港老闆破格把她晉升到公司管理層,「在香港人的單位,內地人最多做到部門主管。」

 

2005年5月,盧鑫離開這家公司,開始創業。哪知道,2007年她忽然決定北上杭州去阿里工作。

盧鑫

所有人都不能理解她的決定。在創業公司時候,她已是副總裁,去阿里當個產品經理,至於薪水,阿里給的只是原來的零頭,過去一個月2.7萬元,現在一個月7500元。

 

最讓男友心疼的,是盧鑫在杭州的住宿條件。公司附近一間10平方米的房子,只容得下一張床。「你回深圳多好呀。」男友跟她商量。

 

盧鑫搖了搖頭。因為她心中有個問號——2005年,阿里與「環球資源」同臺競爭。後者是國內重要外貿商,員工穿西裝、帶著筆記本電腦,在深圳地王大廈上班。而阿里只是一家小民企,但就是這些「穿草鞋」的人最後幹過了「穿皮鞋」的。

 

「我想去看看,這家企業到底有什麼神奇地方。」

 

馬雲說,他看《集結號》哭了4次

 

來阿里的第一課是兩周培訓,正式名稱叫「百年阿里」,盧鑫是第67期學員。

 

「我們都會認師傅」,盧鑫說,師傅會帶新人去熟悉公司業務部門,甚至帶他們遊西湖、逛杭州,「我在杭州舉目無親,師傅就成了我的親人。」

 

讓她記憶深刻的是培訓中的高空滑索項目。盧鑫從小臂力就弱,不敢雙手抓住橫杆在空中懸空滑行。大家鼓勵她「別說做不到」。「當時幾個隊伍在PK,我心一橫,抓住橫杆穩穩地過去了。」

 

入職培訓讓盧鑫初窺阿里的企業文化:凝成一股繩,不對困難說「不」,而這種文化也在日常工作中體現。

 

比如,有人打你座機問件事,但這事不歸你管,這時你不能說「不」,而要幫他引向下一個人,「球不能往回踢,只能往下傳。」

 

再比如,阿里將工作分得很細、層層落實。員工要修電腦,只需在系統裡提出申請,之後就可以查看進度、了解哪位員工、哪個時段來,就和現在跟蹤訂單一樣。

 

形成這樣企業文化,就不能不提馬雲。有段時間,盧鑫的辦公區就在馬雲辦公室邊上。一次,盧鑫與馬雲同坐一部電梯,盧鑫告訴馬雲,她看電影《集結號》哭了好多次,馬雲回答,他哭了4次。

 

「他很少管具體的事,但在管人上沒人能超過他」。盧鑫甚至有種感覺,只要馬雲大旗一揮,所有員工都會衝上去,碰到硬骨頭,員工就像釘釘子一樣,一寸一寸往前擠。

 

如今,一些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的阿里老員工,依然保持著「996」狀態,早9點上班,晚9點下班,一周工作六天,「我約他們見面,是11點半在公司內。阿里大廈燈火通明,這樣的公司怎麼會不贏?」

 

盧鑫總結「這是家充滿英雄主義情結的企業」。從個體來講,阿里的員工未必都是業內最頂尖的,但因為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實現一次次突破。

 

「阿里的最大成功,就是它的成功模式有可複製性」,盧鑫進了一個阿里離職創業群,裡面有500人,「說明阿里至少貢獻了500個CEO。」

 

入職阿里第一年就一戰成名

 

雖然之前研究過流量與網絡營銷,但在看過阿里各部門分工協作後,盧鑫還是感嘆過去是「草根+loser」,但是她堅持認為,有沒有當過老闆還是不一樣。

 

「你在阿里不會有打工的心態,不會有當一天和尚敲一天鐘的想法。相反,你會站得更高一點、想得更多一點,做得更勤奮一點」,盧鑫很看重之前五年多的經歷,「我比較擅長總結,工作五年與有五年工作經驗,完全是兩回事。」

 

入職第一年年底,盧鑫就在一個B2B項目上一戰成名,贏得2007年阿里的超級項目獎。之後盧鑫越做越順手,成為獨當一面的員工,帶領團隊拓展業務,「我不會說NO,反而我會給老闆帶來驚喜。」

 

但是,三年後的2010年,盧鑫決定離開阿里,受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之邀,擔任首席流量官。

 

「當時張濤問我,像你這樣的明星員工,阿里有多少個?我想100多個總有的,阿里不缺人才」,盧鑫回憶起與張濤的對話,「他又說,你的能力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那時,大眾點評還沒有自己的數據分析團隊,張濤希望盧鑫能帶出一支隊伍。

 

除了張濤的橄欖枝外,盧鑫選擇離開,是因為覺得阿里公司的阿里味不濃了。自從公司上市後,盧鑫覺得B2B團隊不像創業團隊,更像是在守業。

 

「但現在看起來,我當時的觀點狹隘了」,盧鑫反覆強調。因為從裡往外看,自己公司的「五臟六腑」能都看得清清楚楚,但只能看到別家公司的光鮮表面,「因為有問題就選擇離開,這樣太狹隘了。有一家公司沒有問題嗎?沒有的,肯定沒有。」

 

從2010年到2014年底,盧鑫在大眾點評工作了近五年。在她看來,這是她最輝煌的時候,用單個幾毛錢的成本獲得了1億多的用戶數,「這算是完美ending。」

 

做1米寬、10米深的事情

 

有人說,創業過的人只有兩條路:一條,接下來一輩子在大公司裡待著;另一條,還想繼續創業。盧鑫算是第二種。

 

在她看來,現在正是網際網路與線下消費結合的好時候,也就要能夠「上天入地」,在保持好天(網際網路)的優勢同時,入地(做實體店)也做的比別人好。

 

2015年4月,盧鑫的線下門店、線上客戶端同步上線。消費者可以通過客戶端,在直營店或合作店鋪接受美發服務。她將這個項目起名為「南瓜車」,一來名字好記,容易傳播,二來在童話故事中,灰姑娘是坐上南瓜車後變成公主。

 

至於選擇美發行業,一來是想賺女人的錢,美發是剛需,市場比較大,二來這一行業問題比較多,強制辦充值卡、服務參差不齊。別人看到的是問題,盧鑫看到了機會。

 

兩年下來,南瓜車項目進展比較順利,「我們也一直在調整,商業收費模式在變、髮型師分成模式在變,但我們的目標不變。」

 

盧鑫與南瓜車團隊在一起

 

有人問她,擔不擔心老東家阿里未來也發展線下美髮業。盧鑫打個比方,BAT做的是10米寬、1米深的事情,而創業企業要做1米寬、10米深的事情,在某個領域做深、做透,「大公司還在往下降,但還沒有在地上,我們現在還有機會。」

 

我問盧鑫,阿里文化對你日後再創業有何影響?盧鑫想了想,回答,成不成功的關鍵還是在個人身上,但在一個地方待長了總會受到影響,「阿里比較重視人的價值、格局比較大、有王者心態。」

 

當然,盧鑫還要感謝男友也就是現在的先生,「他很支持我的工作,從不潑冷水。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還能自由地幹自己想幹的事情,是老公給我的。我很享受這樣的狀態。」她甜蜜地笑了。

 

 

相關焦點

  • 阿里員工吐槽:從頭條跳槽阿里,徹底後悔,相當於降薪,大坑啊!
    對於我們如今職場人來說,什麼時候才是跳槽最佳,大家有考慮過嗎?我們今天就來聊聊跳槽的那些事。先一起看看下面這位職場人的吐槽。「從頭條跳槽阿里,徹底後悔了,薪資沒漲多少,還每周六都上班,上班也不給工資,每天加班到凌晨一點左右,頭條最多十點左右人就走了,吃飯不免費,那麼貴,餐補每天才18元,簡直了,連下午茶也沒有,免費零食更沒有,免費抽紙也沒有。
  • 故事|從阿里離職,她要去做個甜點手藝人
    於是本科畢業後,在網際網路行業停下腳步,從「人人網」到「阿里」,成了上千位產品經理中的一員。草莓慕斯杏仁塔-點擊圖片可查看菜譜但在這林林總總的身份中,沒有一個與她即將展開的人生相關。她辭了工作,要去巴黎學做甜點手藝人。那時她剛過 30 歲生日,在阿里剛好工作三年零四個月。一開始提出這個想法,自然沒有太多人支持。
  • 當年火爆一時的「彭浦第一炸」老闆娘如今在哪兒?聽她說說上海夜市...
    近日我們回訪當年彭浦夜市的「見證者」。她曾為做生意換了3萬元硬幣;他曾一晚三小時賣掉300隻烤牛蛙;她的名字就曾是夜市的「招牌」……他們都曾在彭浦夜市「叱吒風雲」,擁有自己的一方小天地。   今起三天,我們將講述他們身上曾經經歷和正在發生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彭浦夜市最紅火的時光,也在一夜之間面臨抉擇。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蘇傑:閉關90天,學到了阿里8年未曾領悟的幾件事
    大家好,我是蘇傑,我有很多個身份,首先我是一個產品經理,在做產品階段主要是在阿里巴巴。我06年加入阿里巴巴,在阿里軟體、B2B、淘寶、天貓,包括集團總部做了8年左右的時間,2014年下半年我離開了阿里。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蘇傑:大神級產品經理必經的7層修煉
    也是在十年前,2006年,饅頭商學院院長王欣,她出版了中國產品經理界的第一本書《產品經理實戰手冊》,不過我估計在座的年輕朋友很多都沒看過,因為這本書還是有點偏IT行業的產品經理,它和網際網路的產品經理還不是完全一樣。十年前我也工作了,當時的崗位是需求分析師,那時候業內還很少聽到產品經理這個詞。所以我和大家比起來的話,還是沒那麼幸運的。
  • 矽谷降薪潮來襲
    如今,他們正面臨著另一嚴峻現實降薪。 據網站trak.in10月14日報導,由於遠程辦公成為矽谷常態,一些科技公司開始根據辦公地點調整薪資。不少公司對遠程辦公的員工平均降薪15%,有的甚至更多。 對於這股降薪潮,各公司回應稱是合理的,「如果讓拿著舊金山的薪水到懷俄明州去生活,對於當地拿著更低工資的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 AI產品公開課|在AI技術「商業落地」的過程中,產品經理能做什麼?
    對於剛進入或想要進入AI領域的產品經理來說,做AI產品有哪些好的切入角度呢?@連詩路 老師在最近的一次分享中為大家推薦了幾個方向,也是接下來可能會率先大規模商業化的AI應用:智慧機器人我在3月份的時候去雲南最大的倉儲物流集團做調研,這家企業面臨年輕勞動力不願到倉庫裡從事貨物搬運這樣的工作、相關人員招聘難的問題。
  • 線上課程丨降薪、零經驗,從傳統行業轉行產品經理,這是我的入行故事
    本文將從作者自身的經歷出發,講述如何從別的行業轉行做產品經理,希望可以給零基礎轉行或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參考。內容涉及部分課程,請讀者大大知悉。為什麼想做產品經理?我是化工專業畢業,且有兩年傳統製造業工作經驗。我從事著一份看似跟網際網路毫不沾邊的工作,為什麼想轉行做產品經理呢?這也是在應聘產品經理時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我從自身的角度說說原因。
  • 霧雨雷電,申城天空昨很熱鬧
    早報記者 王炬亮 實習生 楊深來 圖早報記者 吳潔瑾 李燕 李萌 通訊員 李寶城 早晨大霧瀰漫,傍晚電閃雷鳴,大雨如織,申城昨天的天氣「舞臺」熱鬧非凡,並觸發今年首個大霧黃色預警和首個雷電黃色預警。對此,氣象專家表示,除了雨水這個主要「產品」外,大霧、雷電也都是再度強盛起來的暖溼氣流的「副產品」。
  • 產品崗面試總結:從網申到獲得offer到阿里總部見淘寶總裁
    我記得我當時是9月中旬做的阿里網申,然後做了網上測評,到騰訊百度那些連offer都已經發了,阿里才來武漢開始產品運營的面試,到十一月初才拿到offer並且去了阿里總部參觀。總的來說,阿里是一個很棒的企業,企業文化十分熱烈熱情激揚,待遇是幾家中國網際網路巨頭裡面給的最高的,阿里強運營也是業內都知道有口皆碑的,很值得大家努力準備。
  • 女生適合做產品經理嗎?
    我回想了做產品這8年來,共事過的兩位女產品經理:負責後端銷售系統的燕雲,負責前臺產品的宛芸。幾年前的一個創新項目,那時很快就停掉其實第一次被宛雲震懾,是看到她用Sketch做的產品原型,高保真到直接可以交給開發去實現了,包括一些字體的大小,顏色,尺寸等。
  • 當產品經理在賣場做產品測試……
    如果運氣好,也許可以早點開始畫原型,想產品設計方案。拿出PRD,找老闆過,再外部評審。評審完老闆說,要不再加點需求,跟研發和設計溝通下能不能支持一下。得,你又得去溝通了。寫字樓裡,產品經理的工作大抵如此了:設計→執行→復盤→迭代。當然,對於一個產品經理來說,能夠將這四個環節做好,每一步都做踏實,已經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了。
  • 阿里巴巴:產品經理內推到offer之路
    暑期實習申請失敗申請了騰訊和阿里的產品經理暑期實習,都沒被錄取。騰訊是在群面環節被刷,阿里在筆試環節被刷。先談一下騰訊的群面,我們組的題目是:為寺廟設計一款app,需要有哪些功能?當時的我其實並不了解產品經理的核心工作是什麼,只是覺得這個工作很好玩很有意思,所以自然而然在群面的時候沒有方法論的指導,很容易被大家的思路拉著走。
  • 產品經理是誰?產品經理是做什麼的人?產品經理調色板
    但作為一名產品經理,我不能用比喻的方法定義產品經理這個職位,它需要一個定義。慶幸的是,我在一本書中找到了行業更權威人士對產品經理的定義:產品經理就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整合和管理各種人力、物力等資源,高效的將解決方案變成實際產品輸出的領導者。
  • 阿里首次展示「Buy+」 VR購物原型;#硬體產品經理:別談情懷,我只是...
    今天咱們就主要講講硬體產品經理的那些事兒。首先以目前比較火熱的智能硬體為例,看看別人家的產品經理需要懂得哪些知識:所以在立項起各階段的檢查就需要極為嚴格,在方案達標後必須及時關閉迭代,保證產品的高完成度。3.用戶考核 VS 收入考核大部分網際網路產品免費使用,所以產品經理會有著一定的用戶增長、流量等考核。所以硬體PM的KPI非常簡單粗暴,就是產品有沒有賣出去,收入和利潤是否達標。
  •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談「產品經理」
    很難說清楚什麼才是產品經理,可能也是因為產品的概念很難界定,它可大可小,既可能是某個看得見的產品也可以是某種看不見的服務。如果用這個行業裡的明星做例子,賈伯斯作為產品經理,他的產品是那一系列i打頭的電子消費品和整個蘋果生態系統;馬化騰作為產品經理,他最成功的產品當然是如今擁有7.5億註冊用戶的即時聊天工具QQ。
  • 記者也得做產品經理?詳述新聞業為何需要產品思維
    《紐約時報》的故事版高級產品經理凱倫·亨利說:「作為一名產品經理,你必須習慣於質疑現狀。」 Vice Media網站產品總監Breana Jones表示,好奇心驅使她學習新的技能,以便更好地適應產品經理的工作。她也建議多關注網站和APP的用戶體驗設計,如有意識地找出自己使用的APP上不喜歡的東西和喜歡的東西。
  • 阿里最「會彈」的產品經理 讓千萬年輕人在手機裡找到「玩音樂」的...
    第一次見賈朔,你會覺得他符合所有產品經理的外形特徵。然而,作為國內首款彈唱軟體唱鴨的設計者,倫敦藝術大學高材生、新銳攝影師的身份,也許更符合他「文藝」的另一面。2016年加入阿里巴巴後,賈朔成為了一名產品經理,告別攝影行業的他,開始了不一樣的旅程。在他看來,做攝影成就的是個人,但是開發出一款好的產品,服務的卻是更多的人。
  • 全國汽車場地錦標賽金港站前瞻:誰是攪局者?
    全國汽車場地錦標賽金港站前瞻:誰是攪局者   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一日電 題:誰是攪局者
  • 作為當年讓馬雲三飛矽谷邀請的美女,她如今的身價有多少?
    導語:作為當年讓馬雲三飛矽谷邀請的美女,她如今的身價有多少?我們都知道現在一些行業頂尖的人物在使用優秀人才的時候是非常謙虛並且誠懇的,往往會為了請來一位優秀的技術人才而願意屢次拜訪,即使是現在電商行業的龍頭老大馬雲也曾經好幾次飛往矽谷去請一位優秀的技術人才——那就是一名80後的優秀女性,名叫李穎。這位名叫李穎的女性優秀的資質從很小的時候就顯露了出來,那麼現,如今他的身價已經漲到多少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