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何,點擊知吾私塾,和我們一起野蠻生長
2020號稱史上最難一屆高考,終於在上周五迎來了結局。
考生們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成績,無論滿意與否,除去準備復讀的小部分人,絕大部分的考生已經在開始為自己接下來的求學做準備了。
正好這個周末到重慶出差,入住的酒店在舉辦各大高校(除清北以外的幾乎所有211、985院校)招生諮詢會,現場火爆,我自己有幸也跟幾位招生老師聊了聊,獲益頗深。
今天我也結合多年來幫考生選學校、專業的經驗,來談談選學校專業的底層邏輯。時代的變化是瞬息之間的事,但是其變化的底層邏輯是長久不變的。
在開始講怎樣選擇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初中同學,是一個在我們高中成績非常優異的女孩子,高考時因為發揮失常,剛剛上了一本線(我們老家是個非常小的縣城,全縣只有一個高中,當年文科一本也僅有10個人上線)。
這個成績是無法讀到一線城市的一本院校的,但是她的母親很強勢,也很執著,非要讓她讀上一本院校。
後來她通過補錄上了西北的一所一本院校。在大學裡認識了現在的老公,畢業後跟著老公去了比老家縣城更為落後的地方。
我不去談論我的這個同學是否幸福,但是我很為她惋惜。
我一直認為,人應該是往高處走的,去更大的天地,看更廣闊的風景,而且父母的天花板會是後代的起點,兩代人,總有一代人要拼盡一切去努力。
如果她的孩子要從那個更加落後的小城走出來,是否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拿到高考成績的那一刻,並不意味著結束,更加殘酷的競爭其實才剛剛開始。
在讀書的時候,拼的也許是智力,努力,財力(父母的)。而從高考填志願開始還要增加一項能力——選擇力,對於自己未來的判定力,當然這個階段的選擇,考驗的更多的是家庭(父母)的決斷力、眼界和格局。
我今天把也講一講我的看法,希望能夠幫助到現在在為選學校選專業迷茫的孩子和父母們。
城市最大。
這裡不討論清北,畢竟如果分數到了那個份上,選擇的差異性體現也就不大了。
城市的選擇,對於小(偏遠)城市出生的我們來說是尤為重要的,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生活的城市。中國的發展是以核心城市為重心的,大量的前沿信息和優質資源都集中在以北上廣深和新一線城市。
在中國人的社會裡有三種關係是相對牢固的,一是血親、二是師生(師徒)、三是同窗。
我們進入大城市讀書就有機會認識一些資源優越於我們的同學,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人脈,你永遠也想像不到這些優質的同學會帶給你什麼。
即使在讀完大學後依然決定回到老家發展,你在大城市獲得的信息和得到的信息渠道,也能夠讓你在老家實現「降維打擊」,擁有更好的條件去競爭。
學校次之。
如果在好學校和好專業之間選擇,毫不猶豫選擇好的學校。
出了社會後會意識到好的學校是有多麼的重要,不僅僅是一張亮麗的名片,在優勢資源更加集中的名校,你可以接觸到領導們的孩子或者是孫子,也能跟首富的孩子們坐在同一個教室上課,大學本身就是一個階層進階的跳板,名牌大學更是。
名牌大學的校友會本身也是一個強社交的圈子,對於畢業後找工作,融通資源,校友會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平臺。同時非常有可能會遇到優質的另一半,不僅讓你少奮鬥十年、甚至二十年,也直接奠定了後代的階層。
專業讓步前兩大因素。把城市和學校放在專業之前考慮。
這幾年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們選填志願的時候,總會重技術,輕文化。
這跟現在的就業環境息息相關,學好一門技術確實對今後找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從長遠來,技術是會被淘汰的,這就是現在熱論的35歲職場危機的根源,因為35歲時本身掌握的技術會被逐漸淘汰,而自身的學習能力在不斷下降、學習時間不斷壓縮,因此在35歲以前還沒幹到管理崗的技術人,日子真的是不好過的。
那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們該怎麼選呢?——天賦所在,興趣所在的地方。
大學的專業真的可以「理想化」一點,哪怕顯得有點不切實際。人只有在他擅長和適合的地方才能堅持下去,把時間的效益發揮到最大。人終究還是需要一些理想主義的。
高考是一場人生的階段考,無論結果好壞,都要開始下一場更為殘酷的競爭,不存在輸贏,只有一路向前。
知吾私塾原創作品
傳統國學|新派命理|非典型性商學|實用心理學|關注團隊及個人成長
歡迎私信
作者:何源葉
編輯:阿羅
圖源: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