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高考,而是高考志願

2020-08-28 知吾私塾

我是老何,點擊知吾私塾,和我們一起野蠻生長



高考不是結束,是一場更加殘酷的競爭開始


2020號稱史上最難一屆高考,終於在上周五迎來了結局。


考生們拿到了屬於自己的成績,無論滿意與否,除去準備復讀的小部分人,絕大部分的考生已經在開始為自己接下來的求學做準備了。


正好這個周末到重慶出差,入住的酒店在舉辦各大高校(除清北以外的幾乎所有211、985院校)招生諮詢會,現場火爆,我自己有幸也跟幾位招生老師聊了聊,獲益頗深。


今天我也結合多年來幫考生選學校、專業的經驗,來談談選學校專業的底層邏輯。時代的變化是瞬息之間的事,但是其變化的底層邏輯是長久不變的。



在開始講怎樣選擇之前,我想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初中同學,是一個在我們高中成績非常優異的女孩子,高考時因為發揮失常,剛剛上了一本線(我們老家是個非常小的縣城,全縣只有一個高中,當年文科一本也僅有10個人上線)。


這個成績是無法讀到一線城市的一本院校的,但是她的母親很強勢,也很執著,非要讓她讀上一本院校。


後來她通過補錄上了西北的一所一本院校。在大學裡認識了現在的老公,畢業後跟著老公去了比老家縣城更為落後的地方。



我不去談論我的這個同學是否幸福,但是我很為她惋惜。


我一直認為,人應該是往高處走的,去更大的天地,看更廣闊的風景,而且父母的天花板會是後代的起點,兩代人,總有一代人要拼盡一切去努力。


如果她的孩子要從那個更加落後的小城走出來,是否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拿到高考成績的那一刻,並不意味著結束,更加殘酷的競爭其實才剛剛開始。



在讀書的時候,拼的也許是智力,努力,財力(父母的)。而從高考填志願開始還要增加一項能力——選擇力,對於自己未來的判定力,當然這個階段的選擇,考驗的更多的是家庭(父母)的決斷力、眼界和格局。


我今天把也講一講我的看法,希望能夠幫助到現在在為選學校選專業迷茫的孩子和父母們。


志願的優先級


城市最大。


這裡不討論清北,畢竟如果分數到了那個份上,選擇的差異性體現也就不大了。


城市的選擇,對於小(偏遠)城市出生的我們來說是尤為重要的,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地,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生活的城市。中國的發展是以核心城市為重心的,大量的前沿信息和優質資源都集中在以北上廣深和新一線城市。



在中國人的社會裡有三種關係是相對牢固的,一是血親、二是師生(師徒)、三是同窗。


我們進入大城市讀書就有機會認識一些資源優越於我們的同學,開始建立屬於自己的人脈,你永遠也想像不到這些優質的同學會帶給你什麼。


即使在讀完大學後依然決定回到老家發展,你在大城市獲得的信息和得到的信息渠道,也能夠讓你在老家實現「降維打擊」,擁有更好的條件去競爭。



學校次之。


如果在好學校和好專業之間選擇,毫不猶豫選擇好的學校。


出了社會後會意識到好的學校是有多麼的重要,不僅僅是一張亮麗的名片,在優勢資源更加集中的名校,你可以接觸到領導們的孩子或者是孫子,也能跟首富的孩子們坐在同一個教室上課,大學本身就是一個階層進階的跳板,名牌大學更是。



名牌大學的校友會本身也是一個強社交的圈子,對於畢業後找工作,融通資源,校友會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平臺。同時非常有可能會遇到優質的另一半,不僅讓你少奮鬥十年、甚至二十年,也直接奠定了後代的階層。


專業讓步前兩大因素。把城市和學校放在專業之前考慮。

專業,技術為王?


這幾年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們選填志願的時候,總會重技術,輕文化。



這跟現在的就業環境息息相關,學好一門技術確實對今後找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從長遠來,技術是會被淘汰的,這就是現在熱論的35歲職場危機的根源,因為35歲時本身掌握的技術會被逐漸淘汰,而自身的學習能力在不斷下降、學習時間不斷壓縮,因此在35歲以前還沒幹到管理崗的技術人,日子真的是不好過的。


那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我們該怎麼選呢?——天賦所在,興趣所在的地方。


大學的專業真的可以「理想化」一點,哪怕顯得有點不切實際。人只有在他擅長和適合的地方才能堅持下去,把時間的效益發揮到最大。人終究還是需要一些理想主義的。


寫在最後的話


高考是一場人生的階段考,無論結果好壞,都要開始下一場更為殘酷的競爭,不存在輸贏,只有一路向前。



知吾私塾原創作品

傳統國學|新派命理|非典型性商學|實用心理學|關注團隊及個人成長

歡迎私信

作者:何源葉

編輯:阿羅

圖源:本文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能改變命運的從來不是高考
    然而,到了現在,這個高考季、畢業季。高三的學子,也終於到了他們該站上前線,一決雌雄的時刻了。 看到這一個個為了今後能讀個好大學而拼命讀書,拼命複習的高三學子。不由得,回想起了當時自己在高三的那一年。看著一批又一批的高三學子,就像當年的自己一樣,對著美好的大學生活,無比憧憬、期望,然後奮力拼搏,不畏將來多麼艱辛!
  • 高考改變命運?
    今日高考,各大熱搜充斥著有關高考的新聞,明星和網紅也擠破了頭,刷著「高考加油」的消息;我也來蹭蹭熱度作為一個已經高考結束9年的人,想說些我的感受,關於高考,以及我的高中同學們,大家現在怎麼樣了。,估測可能會被錄取的學校,有3個平行志願,第一個寫的就是我最終被錄取的大學,當時也不懂什麼211,985,只知道是國家重點大學,專業也是憑興趣寫的。
  • 我們被「高考改變命運」忽悠了多久?
    如此一來,擠不過的人勢必要跌下橋去,因此給人一種印象:高考要是失敗,落的不是榜,而是人生谷底。但現實是什麼呢?我作為一個從小學到高中人人欽羨的學霸,畢業以後同學聚會,發現那些成績不如我的、只上了個大專的、甚至沒上過大學的,並沒有太多人混得比我差。
  • 高考,是一次改變命運的努力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對高考都表示痛恨,但實實在在的說,高考是大多數人改變命運的通道,至今看來,幾乎沒有什麼考核方式比高考更為公平。不用看你長相,不用看你家富不富有,更不用看你爸媽是誰,比的只有成績。高考是我們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在相對公平的條件下,有機會憑自己的實力改變命運的機會。十幾年的素質教育,終於到了一個大的節點,經過高考的這場洗禮,然後才真正走向自己人生的戰場。高考能夠決定的東西很多,它決定了你能上什麼大學,學一個什麼樣的專業,接受怎樣的大學教育,享受什麼樣的教育氛圍,畢業後的就業走向。
  • 高考改變命運?錯!改變命運的是一本
    不論什麼樣的家庭都把這句話奉為信仰:農村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上大學,將來有知識有文化能成為人上人,城市的孩子希望通過高考改變原生家庭的固有階層,將來成為行業精英待在社會中上層,有錢人的孩子當然不止高考一條路走,他們有錢,可以很小就出國,可以曲線考名校,沒錢的大多數人的命運都指望在高考這件神器中變魔法。
  • 高考改變命運,渣男也可以
    高中老師對高考的描述,通常都略微誇張。全國老師的說辭幾乎是一樣的。老師們說高考決定命運,這是和全國學生競爭,多考一分就能pk掉好幾萬人。他們說火燒眉毛了,看小說?愛旅遊?談戀愛?高考以後吧,有的是時間。
  • 我的高考故事:高考是改變我命運的跳板
    正是因為高考,我的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務農生涯,才得以改變。說起來,我很感謝我那已故的父親。要知道,在農村家庭裡,很多都是重男輕女的,而且他們都認為,女孩讀再多書,最後還不是得嫁作他人婦,何必為別人家供養她讀太多書,還不如讓她早早出去社會打工,還能早日掙點錢還父母的養育之恩。記得跟我一起考上初中的兩個同村女孩,她們當時就是在父母這種思想作怪下,不得不在只上了一年初中之後,便傷感的離開學堂,小小年紀就跟著村裡大一點的女孩,遠離家鄉到外面打工掙錢去了。
  • 高考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
    有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出生無法選擇,但是卻有兩個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一個是高考,一個是結婚。選對了是成功,選錯了是終身的遺憾。那究竟高考到底能不能改變你的命運呢?當你考完試看到分數,填哪所大學,選哪座城市,這就是你的第一個選擇。有多少人因為撞車導致無學可上,又有多少人因為自己過分保守錯過了更好的大學?學校選對了,選擇專業又是第二道門檻。
  • 高考:考上大學並不是終點,而是新的開始
    我有時會想:如果自己高考時審題再認真一點,或者把提前批志願改成北師大,或者把第一志願的專業改一改,我是否會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就像之前說的,自己填第一志願是根據自己的成績和學校歷年的錄取分數來填的,因為自己高考之前從來沒有離開過家
  • 高考可以改變命運嗎?
    改變命運真的只有高考嗎?高考真的能改變人的命運嗎?也不 能這麼說吧,畢竟如果是對於那些貧困 山區的人 來說,那確實是可以改變他們的命運,畢竟一但能夠考個好學校,他們未來就有可能找到份好工作,只有他們肯努力,那命運也可以隨之改變。但對於那些家境還行,就是一般家庭來說,高考並不能決定一切,他們即使高考失足,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發展。
  • 2020年高考開始了,你對高考改變命運怎麼看?
    現在社會上一直都在說「高考改變命運 ,要抓住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我贊同這個說法,有人說你太迷信了,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命運?考不上大學的人也能成才,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人多了去。首先,要堅信高考可以改變命運。
  • 高考——改變命運的轉輪
    小時候家長和親友都鼓勵我好好讀書,要「書包翻身」,意思就是通過讀書來改變收入和階層,跨出農門,改變命運。雖然我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的農村,從小沒有種過地,但是畢竟也在農村,長輩們對我是一樣的期許。 後來隨著大學擴招,也就是大學生通貨膨脹的機遇,通過努力,我考上了省內的一所211學校,當時考得並不是太好,也算是初步達到長輩的期許。
  • 藝人仝卓玩弄高考,獨臂女孩高考報恩:不要消費改變命運的高考
    因為,高考背後,有千千萬萬莘莘學子,希望以此來改變命運,不負十幾年寒窗苦讀。大山裡的女校長張桂梅,用11年的時間,拼盡全力,通過高考把近1800名瀕臨失學的女孩,送入大學,改變命運。她說,「我們這裡是用命換來的!」
  • 高考,還能改變命運嗎
    高考兩個字,在國人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分量。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高考是一次甚至是唯一一次改變人生選擇、命運的機會。高考被賦予極大期待,也因此承載了更為複雜的情緒:有人欣喜於通過高考改變命運,有人執念於未能把握高考錯失更好的機遇,有人感慨好不容易走過獨木橋但選錯專業又招致更大的遺憾,但也有人更為幸運。而其實,在高考之外,還能有更多選擇機會可以重來。
  • 十年前參加高考的過來人:高考可能是最公平的競爭,確實改變命運
    高考的確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事情,當然值得百分之百認真對待,;高考也並不是人生的一切,你早晚會發現,高考和大學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只是一個入口,僅僅是個開始,也是個新世界的大門,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高考也是很現實的一件事,在我們這個國家的社會環境中,整體而言高考是階層差距最不明顯的競爭,是最公平的一件事,對於非常多的人,依然可以說「改變人生」的路勁。
  • 高考改變命運 楊連山
    高考改變命運 楊連山 我是1979年參加高考的,那一年我考上了今天看來毫不起眼的師範,但高考是我人生的拐點,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走向和軌道。於是1977年七月份就開始了考試上高中,也恢復了高考,我呢就邁進了高中的大門。考上高中僅僅是一個開始。高中是考上了,基礎卻並沒有改變,幾乎等於空白。英語是學習二十六個字母,數理化根本就聽不懂,在一天天的熬時間之中迎來了1978年,我所在的班裡有同學聽說了高考,於是報了名。考試結果一出來,有的同學數學考了9分,有的同學物理考了8分,有的同學化學考了15分,那簡直慘不忍睹。
  • 高考,藏著你未必知曉的命運
    順帶的結果是,我以3分之差,從第一志願的廣播電視新聞系掉到了第三志願中文系。然後,大一那年,又轉回了第二志願新聞系。  我已經無法清晰地回憶那些為了分數而惴惴不安的夜晚,也難以盡數志願踏空後的失落。  如今能夠說道的,恐怕也只是命運弄人,而冥冥中自有天意。
  • 康輝高考被頂替:大學真的可以改變命運
    近段時間,許多寒門學子高考中被頂替的事件不斷出現。社會是無法做到完全公平的,所以很多人們都將希望寄托在教育上,希望教育能夠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但是高考中的頂替而撼動了教育的大廈。幸好康輝的父親沒有選擇妥協,而是東奔西走,拿著證據到各大機關,終於讓康輝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康輝坦言:「如果不是他父親的爭取,他的命運就會被改寫。」如果沒有去上大學,那他也不可能成為現在的「央視一哥」。
  • 高考志願:創造命運或者跟隨命運
    如今教育資源比曾經好太多,所以只要參加了高考,不管考的好與不好,都比那些沒有資格參加高考的人多了一次人生選擇的機會。只是,拿到了選擇權,不代表成功,只有選擇對了,才能走好後面的人生路。就我個人而言,出身貧民,家裡人為了讓我拿到高考的入場券,已然精疲力盡,至於幫我選專業,完全超出了父母的認知,他們只知道老師、醫生和事業單位,其他一無所知。
  • 中國教育最大的悲哀,不是孩子學習不好,而是高考志願「花錢買」
    「專業名師一對一輔導填報志願,讓你的孩子高考分數考有所值不浪費」……近年來,高考志願填報指導行業如雨後春筍,迅猛增長,從城市到鄉村,孩子高考完畢,志願填報花錢買儼然成為一種趨勢,少則千元,多則上萬元甚至幾萬元,按人收費者有之,按分收費則有之,分數越高,上的學越好,收費也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