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學歷為就業服務時,它就只是一塊敲門磚。追求學歷的背後,更應該看到它代表的能力,不能浪費了高學歷,更不能浪費了高能力。
題目中的兩位高學歷人才,都是近期非常熱門的話題。前者畢業於西安外國語大學,本科和碩士讀了7年,且在國外工作經歷,為了家庭,放棄了年薪30萬的工作回國,在早教中心教過英語,月薪五千,有休息日。現在選擇做保姆,雖然只是培訓階段,沒有正式上崗,不過已經有顧客陸續來面試她了,目前談的幾家都是朝九晚五,雙休,月薪2萬元以上;負責照顧孩子,不包含家務收納。
後者是在近期的兩會上,一位代表舉的例子:「我們2018年流失的一個博士,上海復旦大學流行病學與統計學畢業,現在已經到深圳去了。作為40歲的副主任醫師,2017年全年的收入只有8.2萬元。」舉這個例子的是貴州省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的何琳副所長,他對疾控中心因為待遇問題導致高水平人才大量流失感到非常無奈。
這兩個對比非常明顯的案例。前者因為高學歷,且有專業上的優勢,在保姆市場顯然屬於「稀有高端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拔高了她學歷上的優勢,所以在待遇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對比她自己之前請的保潔阿姨,月薪只有7000左右,她還未正式上崗就已經能談到2萬月薪,這無疑是高學歷帶來的優勢。
對於她的選擇,有網友認為,這是一種人才的浪費。因為她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在這個崗位上顯然很難得到充分運用,她只是利用自己的高學歷在要求相對較低的崗位上獲得了起點優勢。
而後者雖然是畢業於頂尖高校的博士,但是因為行業和部門等原因,收入待遇明顯與自己的學歷不匹配,更換門第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在部分行業和崗位上,工資待遇更多是職級職位掛鈎,學歷是相對次要的因素,職級晉升往往也講究資歷而非能力。雖然說高學歷不一定就該發高工資,給好待遇,但是對於高水平人才,一方面應該給他們提供可以施展才能的平臺,另一方面也該給予相匹配的待遇,這才是對人才最大的尊重。招來不用或者無法提供匹配的工資待遇,無法讓他安心工作,這無疑是一種人才的浪費。
二者相比,哪種情況才是對人才更大的浪費?於前者而言,保姆現在是服務業中的緊俏行業,她學歷和專業上的優勢,有可能讓她更像一位家庭教師,雖然崗位是保姆,僱主能夠給出高出一般保姆兩到三倍工資,就可能會在教學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發揮了特長。對她個人來說,能夠讓學歷的價值擴大,也算是較為成功的選擇。
於後者而言,疾控中心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部門,特別是今年的特殊情況,更讓大家看到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在平常,它無法像普通醫院一樣創收,職工僅僅依靠工資,在待遇方面自然要差很多。把博士放在這樣的關鍵崗位上,算是人才浪費麼,顯然不能這樣說。但是對於高水平人才來說,這個職業首先是一份工作,需要用掙的工資來養家餬口,有了安定的家庭生活環境,然後才能安心把職業當成事業,發揮更大作用,做出更大的貢獻。
高學歷不等於高能力,學歷和知識的價值也不能只以工資薪酬來體現。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學歷也代表著能力的一部分,對學歷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對人才的尊重。近期也有網友討論,優秀學生出國留學,部分高學歷、高水平的學生選擇留在國外,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損失。題目中舉的這兩個例子,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在收入分配上,學歷帶來的影響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人才價值得不到體現時,就難免有別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