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視頻,看自製浸泡酒真相調查)
「有人用貓頭鷹泡酒,祛除風溼,被泡酒的貓頭鷹瞪圓雙眼,好恐怖!」微博@「博物雜誌」發的這一段文字和圖片,曾令不少網友大為震驚。而這條博文只是掀開了自製浸泡酒亂象的一角。對素來注重養生又「什麼都敢吃」的老廣來說,自製浸泡酒自然成為他們養生清單上的重要一項,酒裡面泡的除了枸杞等一些植物外,還有老鼠、蛇、蜜蜂豐巢、馬蜂、黑螞蟻,甚至還有蜥蜴。
然而,自製浸泡酒在掀起一股養生風的同時,卻頻頻引發危及飲用者生命的安全隱患。廣東河源紫金縣工人因飲用「斷腸草」浸泡的藥酒,三人死亡,另有12人中毒;重慶璧山區一酒樓發生一起藥酒中毒事件,15人因為飲用藥酒中毒,其中五人不幸身亡;江蘇揚州一女子因喝了自釀的葡萄酒中毒,經醫院洗胃才好轉……僅統計食藥監部門最近一兩年的通告,廣西、安徽、雲南、重慶、廣東等地便先後發生了多起飲用自製浸泡酒發生的中毒事件,多人因此喪命。
自製浸泡酒存在哪些銷售亂象?安全隱患到底有多嚴重?民眾在認知上又存在哪些誤區?為了對民眾飲用自製浸泡酒進行理性消費引導,近日,在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廣東省健康產業研究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等的專家指導下,南方日報調研團隊對河源、梅州、韶關三地的自製浸泡酒生產、銷售情況進行了走訪調查,並發布自製浸泡酒調研報告。對於自製浸泡酒的生產和銷售亂象,調研團隊將進行持續跟蹤報導。
☉自製浸泡酒銷售亂象
我國《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生產經營的食品中不得添加藥品。同時,責令餐飲服務單位不得在泡酒中添加藥品、不得超範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不得添加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等。然而,不少民眾已經形成了自製泡酒的習慣,許多餐廳和店鋪也有自製浸泡酒在售,且大多以保健功效為賣點,裡面浸泡的動植物品種也是多種多樣。
亂象1
老鼠、蛇、黑螞蟻,什麼都敢往酒裡泡
調研人員在河源市區進行調查時發現,在一條800米不到的街道上散布十幾家出售自製浸泡酒的商家。在其中一家規模較大的店鋪內,牆邊的四層架子上每排放著10-12瓶自泡酒。自製浸泡酒的種類繁多,果酒包括青梅酒、楊梅酒等,動物酒包括螞蟻酒、地蜂酒,其中以藥材酒最多,裡面放置的原料包括瑪咖、鹿筋鹿鞭、北芪杜仲、雞血藤等。
此前,有河源當地人表示「沒有什麼不能拿來泡」,這一點在調研走訪中得到印證:老鼠、蛇、蜜蜂豐巢、馬蜂、黑螞蟻,甚至蜥蜴等都被製作成泡酒。「我們這裡,還有人把貓頭鷹拿來泡酒,只是很少見,毛都不拔,還是活的,直接拿酒精清洗一下,丟進罐子中泡酒。」一位河源當地人如是說。
由於河源此前曾發生過飲用自製浸泡酒導致傷亡的情況,部分自製浸泡酒藏得比較隱秘,在一家酒鋪,自製浸泡酒被用一塊紅布遮住,在售的包括黃蜂酒、靈芝酒、金櫻酒等,店主表示,「泡了有兩三年,除了自己泡酒出售外,還會幫人代泡藥酒。」在其中一家門店,調研人員看到在已經開封的酒罈上蒼蠅飛舞,粘版上有不少死蒼蠅,對此,店內人員表示「不要緊,不會掉下去的。」而除了5瓶大肚玻璃瓶裝的自製浸泡酒外,這一面積不足20平米的門面還擺放了20多缸黃酒。
亂象2
宣稱「十全大補」,泡了什麼商家卻「一問三不知」
梅州被稱為「客都」,而飲酒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銷售終端走訪中,調研人員看到,其中一家靠近收銀櫃檯的牆上擺了滿滿一排的自泡酒,主要以梅子、桔子等果酒為主,還有蜂巢酒、風溼酒、十全大補酒等。
據該店老闆透露,自己家的泡酒一般是兩年多出壇,大概有二十多種,會供給餐飲店。但是當被問及風溼酒和十全大補酒中添加了哪些藥材時,該老闆卻模糊地回應說是「老中醫開的,按方子拿。」
調研人員看到,河源的一家酒鋪出售的「十全大補酒」,原本是滿滿一壇,現在已經所剩無幾了。根據店內張貼的海報顯示,「十全大補酒」的功效包括溫補氣色,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氣短心悸以及四肢不溫等,售價18元/斤。店主表示藥材是自己搭配的,但被問到十全大補酒具體有哪些成分時,店主也只說出其中一味是「人參」,其他藥材也不了解。
而在調研人員走訪的韶關仁化縣一家小作坊裡,調研人員看到架子上有螞蟻酒、馬蜂酒以及用淫羊藿和海馬混合泡的酒,對於這些藥酒的功效,老闆娘不願多談,讓調研人員「自己上網查」。
亂象3
沒有商標、標識,屬典型的「三無」產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產品必須有中文廠名、中文廠址、電話、許可證號、產品標誌、生產日期、中文產品說明書,如有必要時還需要有限定性或提示性說明等等,凡是缺少的均視為不合格產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視為「三無」產品。
調研人員在走訪中發現,這些在市面上銷售的自製浸泡酒的外包裝上完全沒有產品信息,除了配方不清、功效不明外,生產日期也是空白,大部分都沒有任何商標、標識,屬於典型的「三無」產品。
亂象4
利潤翻倍,自製浸泡酒成暴利行業
廣東韶關翁源以地窖酒聞名,所謂的「地窖酒」是指通過傳統方法釀製米酒,用瓦壇密封,經過三年以上落地埋窖而成,在「養生」之風流行之後,不少地窖酒生產者開始添加靈芝、枸杞、金櫻子等到酒中,號稱有強身健體功能。調研人員發現,地窖酒生產絕大部分是「前店後廠」的模式,前面是出售地窖酒的門店,後邊就是釀酒的小作坊。走進其中一家地窖酒酒鋪,店內地窖酒品類有紅棗枸杞、靈芝、桑葚、山稔、金櫻子、五指毛桃五種,規格有1斤、2斤、3斤、5斤、10斤等選擇。在酒鋪的後面是釀酒作坊以及埋藏地窖酒的田地。15畝田地上散養著雞、鴨,禽類的糞便散發著腥氣,在糞便下,薄薄的一層泥土可以看到密集的酒罈。
自製浸泡酒近年發展如此快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利益的驅動。調研團隊在走訪中得知,以地窖酒為例,其利潤甚至可以翻倍。十斤裝的地窖酒,批發價是100元左右,在外地可以賣到180元,如果包裝精美的話,10斤可以賣400元。翁源的地窖酒商家基本不做韶關市場,因為離得近,價格比較透明。「作為生產商,要保證銷售點賣10萬元的酒能賺回10萬元的利潤。」一位地窖酒老闆如此表述地窖酒高額的利潤。而地窖酒的銷售範圍也從前五年的珠三角城市擴大到廣西、河南等省份,而且都是大批量的進貨。以廣州為例,地窖酒商家在淡季的時候一個月往廣州送貨5-6次,旺季的時候平均3天往廣州送一次,主要提供給白雲、天河等地區的菸酒行。
據翁源當地的一名酒業經銷商介紹,由於自泡酒度數較低,地窖酒消費量很大,所以在部分銷售點出現「寧願賣地窖酒,不願意賣洋酒」的現象,在利益驅使下,近年來地窖酒十分盛行,產量越來越大。
亂象5
「掛羊頭,賣狗肉」,拿普通食品批號出售藥酒
除了零售終端外,調研人員同樣走訪了自泡酒小作坊,市面上絕大部分用於自製浸泡酒的基酒都來源於這些小作坊,很多小作坊在釀酒的同時,也出售自製浸泡酒。
調研過程中,調研人員發現河源、梅州、韶關等地的小作坊都提到了正在抓緊辦理《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證件類別一般為「白酒製造」,發證機構為當地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根據2016年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實施的《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管理辦法》,《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的發放對象為普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不包括藥酒、保健酒,並且第一章第五條規定:食品小作坊的銷售區域為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下行政區域並不得在網上銷售,食品小作坊不得分裝、委託加工及接受委託加工。
這意味著獲得《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並且類別為「白酒製造」的小作坊實際上只能釀造白酒,無權自製浸泡酒並用於銷售。此外,已經取得《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的小作坊也只是少數,據梅州蕉嶺當地一位小作坊主介紹,當地有上百家釀酒的小作坊,但其中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登記證》的不足10家。
亂象6
黴味撲鼻,小作坊生產條件堪憂
河源一位自製浸泡酒知情人士介紹,自製浸泡酒的成本非常低,通常在小作坊裡以3元/斤、8元/斤的價格批發出去,餐飲店、酒鋪一般以每斤40元左右的價格賣給消費者。「雖然很多賣自泡酒的人都說自己的酒泡了二三年,但實際上很可能是在泡了二三年的底酒中不斷摻入新酒,有些不良商家為了讓酒看起來顏色深,還會添加色素之類的東西。」該知情人士說。
在距離梅州城區1個多小時的梅州梅縣山坳裡,有一家小作坊位於村民家一樓,是外搭的水泥房,照明條件較差,因為天氣太熱,目前已經停工。用於發酵的白色塑料大桶就隨意地倒扣在地下,桶上還堆疊著用於盛米的託盤,作坊中還有一個用於蒸米的蒸籠,兩個小房間用作發酵室和儲存室,打開門之後有一股黴味撲鼻而來。在發酵室中,蒸煮好的米直接放在白色塑料大桶中發酵,在兩個不足15平米的房間裡堆滿了自己包裝的白酒,裡面還有十壇左右的蜂巢酒用於自飲和銷售,還有兩三壇梅子酒。這一小作坊的老闆既是老闆又是員工,一個人每年可以釀造一、兩萬斤大米,一斤米大概能產出6-8兩酒,高峰的時候一個人每天可以釀造100斤大米。
☉自製浸泡酒安全隱患
自製浸泡酒在民間盛行,殊不知,飲用自製浸泡酒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有的甚至想當然地浸泡蛇、鼠、鷹等野生動物和來源不明的草藥植物等,存在極大的健康風險,因飲用自製浸泡酒導致中毒、傷亡的事件多有發生。
隱患1
動物身上的寄生蟲、病菌隨酒入肚
不少人認為,動物要活的泡藥效才更好,抓到老鼠、蛇、貓頭鷹,不拔毛,酒精衝洗,直接放入酒中浸泡。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姚媛表示,貓頭鷹、老鼠是否有藥用作用不明確,不經處理的動物羽毛、皮膚中可能含有寄生蟲或者蟲卵,直接泡酒飲用有很大風險,用新鮮動物屍體直接泡製藥酒的方法,肯定並不可取。
姚媛還指出,老鼠、貓頭鷹、甚至蜥蜴是否有藥用價值,目前並沒有得到相關的研究證實,而像馬蜂這種體內含有多種致命生物毒素,更不贊成泡酒服用。而像蛇、黑螞蟻雖有祛風溼,通絡止痛的藥效,但並非所有的蛇類、黑螞蟻可以入藥酒,對於毒性較大的品種也不建議泡藥酒。目前國家衛計委發布的《藥食同源原料目錄(2017版)》中推薦了烏梢蛇、五步蛇可藥食兩用,有其他資料證實黑螞蟻中的鼎突多刺蟻無毒且藥用價值高,這些均可作為泡酒素材。李媛建議民眾不要輕信偏方,盲目飲用自製浸泡酒。如果感覺身體不適,應當去正規醫院進行檢查,對症下藥。
隱患2
有些藥材毒性大,貿然泡酒會中毒
添加在浸泡酒裡的常用藥材包括:金櫻子、桑葚,北芪、黨參、當歸、熟地。以及紅棗、枸杞、靈芝等,還有人拿巴戟、杜仲、淫羊藿、海馬、鹿茸等一類藥材泡酒,用於補腎。
有人認為,用毒蛇、馬蜂泡酒,以毒攻毒,祛風溼等療效好。對此,姚媛表示,並非毒性較強的藥材泡酒都能起以毒攻毒,治病強身的效果。這類藥材泡酒服用極易發生中毒,如川烏、草烏、雪上一支蒿等含烏頭鹼的藥材,這些均是國家明令規定的毒性中藥材品種。服用含有這類藥材的自製藥酒,出現中毒的事件屢見不鮮。除了毒性藥材,一些滋補性藥材也應提起大家的重視。如浙江臨安的一患者因頭髮虛白,使用生何首烏泡酒服用,服用3個月後出現肝功受損的情況。
為什麼民間有些自製浸泡酒會引起中毒?廣東省中醫院鄒旭教授介紹,首先是選擇了有毒的藥材來泡製藥酒,這是關鍵點。烏頭鹼是民間自製藥酒中毒事件頻發的主要元兇。如生草烏、生川烏等中草藥中就含有烏頭鹼成分。民間用生草烏泡酒治療風溼及疼痛,因為烏頭鹼易溶於乙醇,因此特別容易中毒。誤服外用的草烏藥酒,只需要一小口(10毫升)就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其他有毒性藥物還包括:生草烏、馬錢子、草烏、川烏、全蠍、蜈蚣等。其次,民眾泡藥酒使用的藥材,如川草烏等沒有進行炮製,直接拿來泡製,且沒有控制好酒與藥的比例,也會導致中毒,因此不建議民眾使用這些有毒性藥草來泡藥酒,藥酒外用相對更安全,如果內服的話,建議民眾控制藥酒飲用量。
中國醫藥網顯示,自製浸泡酒中有四類中藥最容易引起中毒。其一為馬錢子,該藥毒性較大,長期服用可引發強直性痙攣、肢體顫動、驚厥、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可導致昏迷。其二為川烏、草烏,該藥煎煮後,能興奮迷走神經中樞,對人體感覺神經和運動神經有麻痺作用,嚴禁作為中藥飲片直接泡酒。其三為水蛭,超量服用或長期服用可引起內臟出血和腎損害。其四為蒼耳子,該藥對心臟有抑制作用,能使心率減慢、收縮力減弱等,超量引用可導致中毒,出現腹脹、噁心嘔吐、頭痛、煩躁等症狀。
姚媛表示,蒼耳子主要對肝腎有毒性,大劑量使用可出現多器官中毒,包括肝腎、心肌毒性、胃腸道毒性,可出現心率減慢、腹脹、噁心嘔吐等。
中毒案例1:烏頭鹼把多人送入ICU
2018年5月,重慶男子舉辦生日宴喝自配藥酒 15人中毒,其中5人身亡,中毒原因為誤喝了含有中藥「雪上一枝蒿」的藥酒。「雪上一枝蒿」,學名短柄烏頭,主要藥效是祛風除溼,其中含有的烏頭鹼幾毫克就能要人命。烏頭鹼是存在於川烏、草烏、附子等植物中的主要有毒成份,是自泡藥酒導致中毒的最常見一大「殺手」,在廣東惠州也曾發生過一起用草烏自製泡酒,導致4人中毒送入ICU的事件。雲南省近年的監測結果表明,每年10-12月為烏頭鹼類藥物中毒發病高峰。冬季,雲南多地會有用生草烏泡酒、煎湯藥進補等的飲食習慣。來自2016年的統計顯示,10月-11月僅僅1個月,昆明就收到25人因家庭自製食用而烏頭鹼中毒的案例報告。
中毒案例2: 誤把「斷腸草」認作五指毛桃
除了烏頭鹼,「斷腸草」亦如此,草如其名,令人肝腸寸斷、生不如死。「斷腸草」並不是一種植物的學名,而是一組植物的通稱,名氣最大的當屬馬錢科鉤吻屬的鉤吻。就在此前不久,韶關市翁源縣發生一起「斷腸草」自泡藥酒中毒事件,3人死亡、4人急救;前兩年,廣東河源15名工人喝「斷腸草」所泡藥酒,3死亡。
廣東人愛喝「五指毛桃湯」,而五指毛桃根與鉤吻的根很相似,廣東省疾控中心曾經專門就「斷腸草」(鉤吻)發布食物中毒警示: 「鉤吻生物鹼中毒事件在廣東省時有發生,根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顯示,廣東省2007-2011年共發生4起鉤吻生物鹼中毒事件,中毒人數共29人,死亡3人,為廣東省食物中毒主要致死病因之一。」
隱患3
時間過長,浸泡物產生黴變
調研團隊在調查中發現,無論是生產者還是銷售者,都會強調,酒越泡越醇、越放效果越好,尤其是動物泡酒,如果浸泡時間太短,味道太腥。
對此,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主管中藥師姚媛表示,一般情況,酒精含量達20%能防腐,酒精含量達70%以上有消毒作用。但酒精含量70%以上的酒基本不適合飲用了,所以不要簡單認為是酒、含酒精就能消毒殺菌。尤其是家庭作坊,安全衛生條件難達標,存在潛在風險。浸泡時間也不能太長,否則動物藥酒有可能會變質。而且,裝酒的器皿密封不好,酒精揮發較快,在悶熱的環境下,酒精揮發就更快。在這種情況下,消毒、防腐作用都要大打折扣。
另外,正常情況下,任何食物都有一定保質期。何況是沒經過專業處理,民間作坊技術製作出來的泡酒,更要注意食物變質等問題。泡酒並非越陳越好,專家認為,普通藥材夏季浸泡時間約為5-7日,冬季浸泡7-14日,堅實的中藥需要時間稍長一些,果實類的泡製時間可以短一點。如果泡的時間過長,酒精揮發後抑菌作用降低反倒可能產生黴變,喝下變質的藥酒,會對胃腸及肝臟造成較大的損傷。
☉監管、標準制定和公眾科普都要跟上
中國自古有民間自製浸泡酒的風氣,但近年來,關於自製浸泡酒導致中毒的事件也時有發生。今年4月,武漢晚報報導,58歲的黃師傅退休後每天喝自製的「補腎」藥酒,不料喝出急性腦梗被送進醫院。
今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強調,要開展包括自製浸泡酒在內的食品藥品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採取針對性措施加以解決。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發出消費警示,提醒廣大群眾自行泡製酒要科學謹慎,不飲用不明中藥材泡製的酒,謹防食物中毒。同時,食品經營單位嚴禁非法泡製及銷售泡製酒。
對於自製浸泡酒的亂象,以及其中存在的巨大安全隱患,專家呼籲相關部門應當加強監管,進行嚴查,並對廣大民眾進行科普教育,不要盲目自製、飲用自泡酒,不喝無標籤標識、浸泡藥材成分不清等來歷不明的自製浸泡酒,而應選購正規酒類生產企業的產品更有安全保障。
建議1
加大對自製浸泡酒生產和銷售的查處力度
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彭洪表示,自製浸泡酒嚴格來說是無證生產,不能流通,不能銷售。政府職能部門對自製浸泡酒的問題要高度關注,應該禁止銷售,並廣泛宣傳「三無」產品的安全隱患,讓群眾理解。目前也可對公開銷售浸泡的品質進行全面檢測,進行風險評估和封存,然後研究解決的辦法。
「現在所謂的養生酒大行其道,在大排檔、飯店,三四線城市特別多。不規範的自製浸泡酒,尤其是藥酒,在廣東不僅是高速發展,也是很畸形的發展。」廣東省健康產業研究院院長張詠建議相關部門加大查處力度。自製浸泡酒已經發展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但這種質量沒有經過審批、沒有任何食品安全標準的自製浸泡酒產業高速發展並不是好事兒,一是發展太快造成產能過剩,二是劣質酒在市場流通,會對人的健康產生影響,因為酒中浸泡了中藥材,關於中藥的配比,以及藥性和毒性的炮製實際上都是沒完成的,甚至是直接就把中草藥不經過處理就放到酒裡泡,這會給人體臟腑帶來很多影響。
建議2
民間自製浸泡酒需要不斷規範
在廣東河源、梅州、韶關一帶,自製浸泡酒的小作坊非常流行。調研團隊走訪發現,這些小作坊大多無證經營,衛生條件堪憂,但製作的自泡酒甚至銷往廣東以外地區。出自這些小作坊的自泡酒通常沒有生產日期,儲藏條件沒有保障,浸泡的藥材來源也無明確記錄。
對此,廣東省中醫院鄒旭教授認為,民間自製浸泡酒需要不斷規範,最好在醫生指導下泡製,或由相關藥厂部門製作藥酒的成品。不少人認為,藥酒泡的年數越長療效越好,也不關注藥酒的製作日期和保存日期等。其實這是一個誤區。鄒旭教授介紹,浸泡藥酒的時間要根據藥材的多少、氣溫的變化等多種情況而定,不能一概定論。一般來說,藥酒浸泡的時間在30-50天左右。同時,應隨浸隨服,最好當年泡的藥酒當年飲用完。如果發現藥酒渾濁,有顆粒狀物出現,或酸味較重,則說明該藥酒已經變質。相反,如果泡製的時間太長,酒精揮發後抑菌作用會降低,泡太久的藥材可能會黴變,藥酒反而對腸胃及肝臟造成較大損傷。
另外,自泡酒製作好了,民眾喝多少也是關鍵問題,因此,應提高民眾對自製浸泡酒的認識,做到控制酒精的量。如何計算酒精含量呢?鄒旭教授提供了一個公式:酒精量(g)=飲酒量(ml)*酒精含量%(V/V)*0.8(g/ml)。世界衛生國際協會組織研究指出:男性安全飲酒的限度是每天不超過20克酒精,女性每天不超過10克酒精。「民眾控制酒精量,通常以此為基點。不能一味說自泡酒就沒有毒,拼命喝。」
鄒旭教授還提醒說,不要信偏方,不知道藥的成分就胡亂購買或炮製。不論是普通市民還是民間自製藥酒的小作坊,都應該普及一些基本藥酒配製常識,避免盲目濫造,否則會給健康帶來風險。中醫強調對症下藥,民間自製藥酒應該規範,針對不同體質來泡製藥酒,而非一刀切,千人一方。此外,民眾也應增強對酒的認識、不能盲目選擇購買這些自製藥酒,以免適得其反。目前有些中醫院有專門藥酒的門診,如果民眾將藥酒作為一種治療性藥物使用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確保自身的健康安全。
建議3
儘快制定出臺藥酒標準
藥酒行業魚龍混雜,規範行業標準迫在眉睫。廣東省中醫院鄒旭教授建議,企業應該主動和有關部門溝通,國家標準委應組織、協調、聯合有關部門逐步解決標準統一問題,儘快出臺藥酒相應標準,規範快速發展的藥酒行業。產品標準的制定,應根據我國藥酒行業的實際情況,認真徵取綜合中藥材種植、藥酒生產和經營消費等各相關方的意見,制定出具有先進性、適用性、完整性、通用型的產品標準。要完善藥酒生產標準實施保障體系,完善與產品標準配套的藥酒功效成分、有害成分、添加劑等物質的檢驗方法。
鄒旭教授還指出,目前很多藥酒生產企業的生產管理不嚴格,生產區內人流和物流在局部經常出現交叉,給生產帶來汙染,生產現場環境衛生管理不完善,衛生處理沒有按GMP要求去做;在空調淨化系統中,過慮器不能及時清洗更換,空氣潔淨度不能按要求監測等。
建議4
加強藥酒安全性能評價
由於藥酒中大都含有天然野生的中藥材,有藥物屬性,考慮到藥材使用規範和藥酒對人體吸收的安全性,鄒旭教授建議,應當對藥酒進行安全評價試驗,對其基本要素進行測定。這項工作一些主流品牌的藥酒企業均已按要求進行,但還有一部分企業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提供的基礎數據很少,更沒有進行安全性毒理學評價和動物毒性試驗,無法證明其毒性級別以及長期大量飲用會不會引起毒副作用。還有規模較小的企業,為追求功效好,私自使用一些國家嚴格規定為藥物類的,禁止添加的產品,這樣雖極大地提高了相應的功效,但也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
此外,目前大多數藥酒生產企業對藥酒的檢測分析認識不足,大都停留在理化和衛生指標檢測分析的層面,很少進行其功效、營養成分和有害成分分析。在藥酒認證、審批時,對其配方和內在功效成分一般不做明確要求,因此企業不願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去開展這項工作,而在地縣級大部分質量檢驗檢測機構也未提供這方面的服務,這種現狀導致了藥酒檢測分析遠遠落後於藥酒的開發和發展。在已開展的有些功效成分分析中,也還存在對照標準不統一,缺少中藥有害殘留物限量標準等問題。企業也因設備、人才和技術方面的問題,檢測分析出數據偏差較大,造成有關指標檢出上限達不到國家標準限量要求。
建議5
藥酒生產企業必須嚴格執行GMP認證
鄒旭教授認為,為確保國家標準的嚴肅性,使保健食品質量真正有所保障,應進一步明確通過GMP認證,是藥酒企業從事藥酒生產的最基本條件。企業從原料、人員、設施設備、生產過程、包裝運輸、質量控制等方面按國家有關法規達到衛生質量要求,以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符合法規要求。GMP實施以來,我國藥酒生產質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按照《關於印發保健食品良好生產規範審查方法和評價準則的通知》的規定,持有保健食品批准證書未通過GMP審查的保健食品生產企業要停止其所有的生產活動。而實際情況是仍有少數企未經相關職能部門審批,擅自委託生產或者在未通過GMP審查的企業、車間生產藥酒,其產品質量令人堪憂。
現有的已通過GMP認證的企業,其在生產過程中實際執行GMP要求的情況也並不理想,還存在一些不足。如不少職工對GMP持一種無所謂態度,現場操作人員業務素質不高,操作能力不強;對各級人員的GMP培訓學習走過場,很多GMP文件只是為認證檢查,沒有真正用於日常的生產和質量管理工作。
建議6
舉報獎勵制度,發動群眾舉報
針對自製浸泡酒的生產和銷售亂象,廣東省酒類行業協會會長彭洪表示,可以發揮行業協會會員自律的作用,會員企業帶頭不制不售浸泡酒,並實行舉報獎勵制度,發動群眾舉報。
廣東省健康產業研究院院長張詠建議可藉助媒體平臺提高大眾對自製浸泡酒的科學認識,對於一些自製浸泡酒產業中的嚴重違法而又得不到及時處理、糾正的情況,可以開展有效的輿論監督,維護消費者權益。
【統籌】趙兵輝 歐旭江
【調研】趙兵輝 彭穎 李劼 吳偉洪 嚴慧芳
【攝影】吳偉洪 馬華
【製片】馬華
【配音】鄭潔琳
【字幕】趙兵輝
【作者】 趙兵輝;彭穎;李劼;吳偉洪;嚴慧芳;馬華;鄭潔琳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深度~產業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