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太空行走時,為什麼要背一個大背包?

2021-01-21 航天農業科普基地

在出艙活動中,航天員背上背的「背包」到底起什麼作用呢?


出艙活動的俄羅斯航天員

由於太空為微重力環境,航天員進行太空行走時會處於漂浮狀態,如果想在太空移動身體,只能用手握住一個一個扶手向前移動,或者使用特製的身體移動工具,這種移動工具的正式名稱是「太空機動裝置」。這是一種使用噴嘴噴出高壓氣體的推動裝置,可以推動航天員的身體朝一定方向移動。而俄羅斯航天員太空行走所使用的身後的太空機動裝置就「藏」在「背包」裡。

為了保證航天員在太空行走中能很好地移動身體,完成各種操作和任務,美國和蘇聯曾先後研製出多種型號的機動裝置。本篇,讓我們來看看其中有代表性的幾種。

不好控制的早期機動裝置

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4號飛船。在長達四天的飛行任務期間,航天員愛德華·懷特進行了長達21分鐘的太空自由漫步,這是美國人的第一次太空行走。


正在太空自由漫步的航天員懷特

幫助航天員懷特實現太空行走的是自足式手提機動噴射器。這個裝置主要由兩個氧氣儲罐和一個壓力調節器組成,重3.4千克,其中高壓氧氣推進劑重約0.13千克。它每秒能產生約181牛的推力,速度為1.82米/秒,相當於普通人慢跑的速度。該裝置有3個噴管,2個噴管對著後方,1個噴管對著前方。開動對著後方的2個噴管,即可推著航天員向前移動,開動對著前方的1個噴管,即可停止移動。


使用自足式手提機動噴射器的航天員

自足式手提機動噴射器雖然成功幫助航天員懷特實現了太空行走,但這種裝置並不好控制。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自足式手提機動噴射器必須緊靠航天員身體的質心,才能準確控制移動方向。但由於航天員身穿航天服,頭上又戴頭盔,很難確定身體質心的位置,因此航天員一般只能憑經驗行事。一旦遇到維修衛星這種要求精確定位的作業,航天員就可能由於定位不精確而無法完成維修任務。因而,這種機動裝置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和普及。

自足式手提機動噴射器是手提式機動噴射器的一種,除此以外還有背包式、臍帶式和美國空軍研製的航天員機動裝置幾種類型。但這幾種裝置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在實際任務中應用。

貢獻卓著的機動「背包」

背上背包去旅行,是不是很多小夥伴們比較嚮往的事情呢?為了幫助航天員出艙行走,科研工作者曾為航天員設計了一款「背包」,這款背包的名稱是M509機動裝置。

M509機動裝置重115.66千克,長105.41釐米、寬68.58釐米,厚38.83釐米。這個背包內裝有高壓氮氣瓶,在背包周圍裝有14個噴嘴,分別指向上下、前後、左右,通過控制器打開噴嘴後,航天員不僅可以進行上下、前後、左右移動,而且還能進行滾翻和旋轉運動。這種裝置的最大優點是能準確進行身體定位,能讓航天員身體保持任何姿勢。


身背M509的航天員

M509機動裝置曾在美國的天空實驗室中進行過試驗,但這種裝置並沒有得到實際應用。儘管如此,M509試驗時獲得的很多數據,都成為重要的資料,被應用到了後來的研究中。


航天員正在測試M509機動裝置

比如,後面將講到的噴氣鞋的氮氣壓力儲罐和電池都是經過M509試驗得到的。後來,在太空梭上多次使用的載人機動單元也是在M509試驗研製基礎上得來的。

具有科幻色彩的噴氣鞋

噴氣鞋,名字聽起來就很酷!想像一下,穿上這種鞋就能像阿童木一樣自由飛行,是不是感覺很爽呢?

輔助太空行走的噴氣鞋又稱為腳控機動器,它的外形像一輛自行車,包含車座、背包和控制器。背包內裝有高壓氮氣,每隻鞋上裝有4個噴射器,用腳控制噴射器噴出氣體,航天員就可以實現太空行走了。


穿著噴氣鞋的航天員

噴氣鞋的優點是可以解放航天員的雙手,但它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點。一方面,穿著全套壓力服的航天員不容易看到鞋子,不方便操作,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另一方面,穿上這種裝置,航天員的行動方向並不自如,所以,這套裝置並沒有在實際中應用。


早期設計的噴氣鞋組成單元

能自由行走的載人機動裝置

本文開頭提到的國際空間站航天員身後的「背包」被稱為可攜式環控生保系統,而航天員所使用的載人機動裝置則是可攜式環控生保系統背包上的一個模塊。這種背包的外形有點像汽車座椅的靠背,它高127釐米、寬83釐米、厚69釐米,重150千克。這種設計具有諸多優點,美國太空梭也採用了這一設計。


背上「靠背」自由行

載人機動裝置以氮氣為推進劑,推進器的噴口裝在「靠背」的兩個側柱上。上下、左右、前後,每個方向上都有4個噴口。每個推進器可以產生的推力為7.6牛。裝滿氮氣的靠背重150千克,加上航天員及生命保障系統,總重可達295~335千克。如果按335千克計算,同方向上的4個推進器一起工作,可以使航天員獲得75千米/小時的速度。這樣的速度與高速行駛的摩託車不相上下。


載人機動裝置可以幫助航天員到離軌道飛行器數百米遠的地方去冒險

載人機動裝置的控制有手控和自控兩種方式。只要一按控制鈕,航天員可以向任何方向轉動和前進,同時還可以精確定位身體。一旦身體定位好以後,航天員啟動自動姿態保持功能,即可保證航天員在太空操作過程中身體不移位。


法國航天員裴林正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維修工作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航天員的安全,載人機動裝置中推進系統的管路都是雙重的,以便在發生故障時航天員能自救和返回太空梭。

1984年4月10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上的兩名航天員首次太空回收修理衛星成功。在這個過程中,載人機動裝置幫助航天員在太空中行動自如,並且進行了許多精密操作。


身穿載人機動裝置的航天員正在修復衛星

不過,不知道這種機動裝置能不能應用到生活中呢?想想大家每天上班不用擠公交、地鐵,每人一個機動裝置,背起來就出發了,是不是很酷呢?不過如果有,造價肯定也不菲,美國太空梭航天員使用的機動裝置造價就高達750萬美元。

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號任務中,航天員翟志剛進行了我國首次太空行走。未來,隨著我國空間站計劃的展開,太空行走任務肯定必不可少。讓我們期待我國的航天員穿上我們自己研製的太空行走機動裝置,在太空自由行吧!


正在進行太空行走的我國航天員翟志剛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主要目的在於分享信息。所有文字和圖片均從網絡轉載,版權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告知我們,我們將及時刪除,對文中陳述內容和觀點均保持中立,不對其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

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相關焦點

  • 太空行走可不是在宇宙空間中散步,為何女航天員太空行走少?
    航天員若在地外星球,例如在月球表面活動,則是名副其實的太空行走。太空行走按出艙活動時航天員的生命保障系統是否依賴母器分為兩種:一種是「臍帶」式,即航天員出艙時用一根類似「臍帶」的繩索與載人太空飛行器相連接。它提供生命保障功能和起保險作用。另一種是「自主」式,即不系「臍帶」,而是使用外形像一個大背包的可攜式生命保障系統。
  • 航天員的秘密:太空國旗、航天食物、太空筆……
    還有一面國旗觀眾也很熟悉——2008年神舟七號任務中太空行走的翟志剛,接過劉伯明遞出的一面不大的五星紅旗,讓人想起那句「我已出艙,感覺良好」。航天員佩戴的新標識神舟十一號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在太空中佩戴了新設計的標識。
  • 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原標題: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從「神五」到「神十一」  從出徵到返回,從艙內到艙外……  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服裝  始終伴隨著每一名航天員  保障著航天員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展示著航天員隊伍的良好形象  本次讓我們走近航天員系列服裝
  • 神七全解密:中國太空行走第一人選拔始末
    在水槽中模擬艙外任務時,航天員往往一下水就是3個多小時,上岸後,常常連拿東西的力氣也沒有。而兩人的水下配合訓練比單個操作又要艱難很多。艙是圓柱形的,空間比較小,兩個人穿上艙外服以後,左右換位很困難,活動時還要注意到自己後面的空間,不能用太大的力氣,怕直接磕碰後面的艙體設備和艙外服背包。
  • 航天員系統負責人解密:太空生活這個樣
    這對於航天員和地面支持團隊應急處置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  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說,隨著空間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功能減退的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還將出現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此外,航天員返回地面時的重力再適應反應症狀會較為明顯,再適應時間也會相應延長。這對保障航天員身心健康提出新的挑戰。
  • 航天員在太空將面對哪些挑戰?太空失重是最大挑戰
    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航天員又將面臨哪些挑戰?1 神十一發射為何選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科學院院士、長二F火箭原總設計師劉竹生表示,之所以選在酒泉,是考慮到載人飛船正常著陸的安全。載人飛船的著陸場通常要選擇在廣袤平坦、人跡罕至的地方,這既可避免返回艙在著陸時因撞到特殊地形而受損,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又能防止返回艙在降落時砸到人。
  • 蘇聯5名女航天員在太空懷孕,還誕下太空寶寶?父親成了未解之謎
    關於這則消息,相關記載相當少,據說1990年4月8日,塔莉絲科芙和另外4位女航天員前往太空執行任務,塔莉絲科芙確信自己沒有懷孕,另外4位女航天員甚至有的都沒有結婚。
  • 如果太空人太空出艙時沒有抓緊,脫離了飛船會怎麼樣?
    1965年,前蘇聯航天員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順利升空,並成功進行太空行走,成為世界歷史上首位離開太空艙開展太空漫步的太空人。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航空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太空人被送入太空執行各種各樣的任務,那麼離開太空艙進行太空行走,也已經成為太空人們的「家常便飯」。
  • 漲知識|打嗝、放屁和「月亮臉」,航天員在太空如何處理?
    但是,由於太空的特殊環境,人類在太空的生活和在地球上還是有很大的差別。太空能打嗝嗎?在太空中是可以打嗝的,但由於重力作用非常微弱,以至於胃部氣體不會從液體中分離,因此使得航天員的打嗝從本質上與嘔吐相似。為了用打嗝方式排氣,航天員想出了一個妙招來分離開這兩個生理反應。
  • 太空授課:航天員王亞平主講「失重」引人入勝
    20日上午,記者來到設在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太空授課地面課堂,與300餘名中小學生一起,聆聽了這節開啟航天夢想的太空課。   課前準備,航天員煞費苦心   上午10時1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已建立與航天員的雙向通信鏈路。
  • 人類太空行走50周年:靠手來「走」的跋涉之旅
    在許多人們的想像中,太空行走是浪漫的、愜意的。事實上所謂太空行走,就是航天員離開飛船、太空梭和空間站,進入空曠的宇宙空間(包括在月球、火星和其它天體上),完成各種任務的過程。據記載,早期的太空行走被當成是一種試驗和演示,它到底有什麼作用和意義,人們不甚了了。
  • 神十一航天員太空第一餐菜單曝光:共8道食品
    這對於航天員和地面支持團隊應急處置能力是一個大的挑戰。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說,隨著空間飛行時間的增加,太空失重環境對人體帶來的不利影響會越來越大,特別是心血管系統功能減退的問題會變得更加突出,還將出現一定程度的肌肉萎縮和骨丟失問題。此外,航天員返回地面時的重力再適應反應症狀會較為明顯,再適應時間也會相應延長。
  • 國家為什麼禁止未婚女航天員上太空?答案令人心酸
    細心的朋友發現一個問題,這兩位女太空人都是已婚女性,難道我國不允許未婚女太空人上太空嗎?看完原因很多人都覺得心酸! 其實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沒有明確的條例,禁止未婚女航天員飛上太空。雖然我國的兩名女航天員,劉洋和王亞平,執行太空任務之前,的確已經結婚。
  • 1965年,驚心動魄的第一次人類太空行走(圖)
    下一步,誰將實現人類在太空的第一走,成為兩國又一個太空競爭的焦點。  「一切都要靠你們自己」  1965年2月之後,蘇聯對新的飛船系統進行了發射試驗,但是沒有成功。隨後進行的另一場飛船試驗,甚至都沒有到達預定軌道,就中途爆炸了。為了趕在美國之前實施太空行走,蘇共中央提出了及早發射「上升2號」的建議,並很快獲得了批准。
  • 太空用水奧妙多:太空中水從何而來?如何提供給航天員使用?
    上圖為在太空載人飛船裡水從飲水管流出時的狀態。因為失重和表面張力的緣故,水滴會聚成球狀而粘附在飲水管上。生活在太空的航天員同樣如此。在無水環境的太空中,為了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載人太空飛行器必須向航天員供水。那麼,太空中水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提供給航天員使用的呢?這其中有門道。載人太空飛行器內,水的生成、保存和使用都有著特殊方式。這個課題一直是航天科技工作者們研究攻關的重點。
  • 把同卵雙胞胎航天員中的一個送上太空,NASA這次證明了什麼?
    研究人員稱,在太空中時,Scott的一些基因表達發生了變化,而且回到地球幾個月後,其中7%的基因表達仍然沒有恢復到飛行前的狀態。這個所謂的"太空基因"是什麼呢?其實沒那麼神秘啦,只是遺傳學家用的一個術語,用來指代純粹由航天飛行而導致的基因表達出現異常變化的那些基因。基因表達是一個受調控的過程,具有時間和空間的特異性。
  • 航天員從太空回來後,為啥都是坐在椅子上被抬出來?這關乎性命
    導語:航天員從太空回來後,為啥都是坐在椅子上被抬出來?這關乎性命眾所周知,航天員是一個國家的寶貴人才,他們都是飛行員當中的佼佼者。探索太空宇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航天員要經過各種訓練才能夠在宇宙上處理各種情況。
  • 國家為什麼禁止未婚女航天員上太空? 是因為太危險嗎?
    太空當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太空射線,也就是輻射,這對於人的身體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的,那麼考慮到女性的生育問題,所以為了不影響下一代,一般來說女航天員最好是已婚已育。已婚女太空人與未婚女太空人相比,有了穩定的家庭,生活比較穩定變動會很少,而未婚的一般還要有結婚生子的過程。
  • 天馬行空33天—神舟十一號航天員太空生活全揭秘
    接下來,兩名航天員需要重點訓練了。「經過訓練和磨合,我們兩個人已非常默契,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彼此間都能心領神會。」景海鵬說。那麼,景海鵬和陳冬是一個什麼樣的分工?任務中,50歲的老大哥景海鵬擔任指令長,負責載人飛船駕駛、交會對接、飛行計劃管理、飛行安全保障、科學試驗……這麼高難度的任務?!
  • 鮑魚大蝦進入「太空菜譜」(圖)
    /新華  「神六」航天員睡覺時手臂要放進睡袋內防止「嚇」到自己———  從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那一刻起,中國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開始了在太空多天的生活。地球上日常的衣食住行,到了太空就變得特殊與不同尋常了。  食:航天員吃頓飯要一個多小時  「神六」航天員食譜豐富  昨天,進行首日太空之旅的兩位航天員開始「太空進食」。與楊利偉當時在神舟五號飛船上只「啃」了幾口月餅之類的東西相比,「神六」航天員正在或將要享用的堪稱「太空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