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廣告教育:技能結構、恆久洞察與社區化生存

2020-12-08 騰訊網

傳播技術日新月異,廣告專業教育面臨著轉型挑戰,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需要首先釐清挑戰究竟來自哪裡,其後才能作出應對。

對於廣告教育來說,最直接的挑戰,來自市場新的人才需求。與新聞業一樣,廣告業開始基於數位技術,重新搭建運作框架。依託傳統媒體技術成長起來的人才培養體系,顯然需要經過一輪大規模的升級迭代,甚至汰換。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分配數位技術的教學資源佔比,又是一個核心問題。

從市場調研到媒介投放,目前都需要數位技術的介入。甚至創意生產,也可以基於數位技術來進行。但數位技術是否等於廣告?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數位技術本身並沒有意義,它需要結合專業需求才能夠產生意義。

實際上,設置相應的計算機語言課程,並非難事,在師資力量上給予傾斜就可以完成。目前,已經有不少軟體工程相關的人才進入了廣告教育領域。但是,這顯然不能成為廣告教育轉型的全部。

廣告專業從來都不是單一技能教育

在我們的學科目錄上,廣告被稱為一個「專業」。但學科上的「專業」,與現實環境中的「專業」,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現實環境中,專業更指向某種技能(skill),指向一個個具體的崗位。

如果這個認知成立,那麼我們可以說,學科意義上的廣告專業,與現實相對應的其實是更大範圍內的廣告行業,甚至是傳播行業。現實環境中,沒有任何一個行業當中只包含一種專業人才;學科語境下的廣告專業,也不能只是教授一種技能。學科意義上的廣告專業,應看到行業的發展趨勢,賦予學生高屋建瓴的視野,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內在激情與動力。

業界在激進,校園當然不能保持沉靜。校園理當擔負技能教育之責,遠離坐而論道。無論是數據爬取的計算機語言,抑或UI設計,校園都需要通過與業界的直接對話,實現同步。教育者自身也要轉換角色,吐故納新,適應人才培養的需求。

但是以上這些,都不是最為關鍵的。

「高屋建瓴」意味著高校需要在技能之外給出更為豐富的內容。

我們需要讓學生理解每一種技能背後的來龍去脈,它為什麼被需要,以及為什麼會在未來被另外一種技能所取代。

技能與技能之間的關係,同樣不是刻意練習就能理解的知識。即便在長久的研究之後,答案也可能並不準確。

廣告專業自設置以來,就是一個技能結構體。它以傳播規律為主軸,統合了營銷、藝術、新聞等等技能。在今天,廣告業態的改變,帶來的也是技能運用結構的改變,它遠遠超出單項技能的數位化。對於高校教育者來說,更大的挑戰來自研究與思考,來自賦予技能以廣告傳播的意義。對於技能結構的研究,事實上紮根於對傳播結構乃至社會結構的研究。因此,教育者洞悉結構變化規律的眼光和能力,才是廣告專業教育轉型的根本所在。

明了結構,明了結構背後的推動力,學生才能更準確地定位自我成長的目標,也才能夠在未來的行業變革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

恆久的洞察與即時的巨變

如果說業界在千變萬化,教育就是這個千變萬化的觀察者、記錄者和反思者。這種觀察、記錄和反思,是一刻不停的。如果說教育脫離了現實,那是教育者甚至教育體系的憊惰,而非「教育」這一人類活動本身的問題。

梭羅寫作《瓦爾登湖》時,並不比今天的人更少一些對技術發展的焦慮感受。變化,一直在發生。

每一個即時發生的巨變,都是累積的結果。它穿戴著創新的外衣,但卻也可能包含著某種古老的規律密碼。

這樣的故事,只有教育者有動力去清晰洞察,並給予描述。因為每一個期待入行的人,都需要這樣的故事為自己的行程做路書。

雖然是應用學科,但我們要記得廣告教育的本質仍然是教育。它和其他教育類型一樣,發揮著觀察、記錄和反思的作用。我們不能將它僅僅視為現實的追隨者。

從這個角度來說,校園的沉靜並非虛偽,而是必須。在激進的大潮中,校園可以保持相應的距離,對最新的發展進行比較和審視,並為現實提供一些批判性的思考。

具體到今天而言,無所不入的精準營銷、數據畫像的層層深入會否越過倫理紅線,就是教育者需要作出的回應。

從最直接的結構而言,廣告聯結的當然是企業與消費群體。但是,當廣告在傳播平臺上風行,它便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它可以美化我們的實在或虛擬空間,也可以醜化它們。

教育者的恆久洞察,正是要在巨變發生的時刻,提醒行業,讓善與美的傳播原則不會發生改變。

社區化生存

學者Beverland在2018年總結了一個名為「品牌共創」的理論。這個理論將品牌看成一種共享的意義,不僅僅歸屬於企業,更歸屬於合作者與消費者。

這個觀點其實算不上新鮮,可以看成參與式文化理論在營銷學界的鏡像。在被數位技術環抱的當下,說服、操縱、主導這樣的傳統觀念,已經和日趨透明、平民化的傳播環境格格不入。共創、共享的理念,正在進入更多的場景,當然也包括廣告的場景。

當教育者更多地將業者引入校園,這也意味著業者開始接納教育者走進第一線。我們的創意夏令營,曾經行走了亞洲五個國家。我們看到當下的業者對於未來的業者是如此熱情,也看到業態變化是如何以一種顆粒狀的微小狀態在發生。

教育者永遠都是在和業者打交道,無論是現在的業者,又或者是未來的業者。這是一個存在已久的社區。

未來的廣告將會如何,教育者本身就在場內,積極參與,而非置身事外,是高校廣告教育的使命所在。

相對廣告業態的變革,廣告教育更需要關注到教育形態的變革。大量無法進入高校的業者,正在更為寬泛意義上的教育平臺上,展示他們作為教育者的獨特理念和觀點。他們是這個社區中極具擴張力的成員。

從理想狀態而言,社區中的成員都應具有影響社區發展的平等機會。但這事實上對高校的廣告教育提出了另外一個角度的挑戰。當知識傳播可以不必在校園內完成,高校的廣告教育將如何為自己在社區中進行定位?

或許我們可以探討的話題,不再是應對數字挑戰,而是共創廣告教育。校園,將成為這個社區最具效率的HUB,因為它可以超越廣告企業自我敘事的局限,可以網羅最為廣泛的技能結構支持者,比如隨手建立跨越人文、工程與社會科學的團隊,更可以平衡激進與反思,歷史與變遷。

一個更為開放性的假設是,正如廣告公司可能會消弭,高校也可能會消弭,但廣告以及廣告教育總會存在。站在這個角度,我們會以教育者的身份,而非高校的身份來思考人們對於廣告教育的需求。

彼時,我們最看重的仍將會是技能結構,恆久的洞察,以及共創式的廣告社區。

胡菡菡

南京大學教授、廣告系主任

本文同時推送到以下《中國廣告》數媒矩陣

相關焦點

  • 數字時代的廣告教育與教學創新
    數字時代,廣告產業面臨深刻變革,廣告教育也亟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適應業界變化培養專業人才。產業之變與教育之困數字時代的廣告產業變革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網際網路廣告佔中國廣告市場的整體規模超過一半,基於網際網路新媒體的數字營銷傳播成為主流;二是在網際網路廣告市場中,移動網際網路廣告佔網際網路廣告市場的比重超過70%,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營銷傳播成為數字營銷傳播的重點;三是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
  • 「弱學習」:數字時代的廣告專業教育
    通過洞察、創意、媒介、渠道、評估來詮釋品牌意義和達成品牌目標的品牌實踐活動,在技術變革的巨大衝擊之下,已經萌生出許許多多的新生態、新技法和新理念。這些新的品牌營銷傳播實踐呼喚著新生代的營銷傳播人才。這既給高校的廣告、公關、營銷等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了歷史機遇,也對傳統的營銷人才培養理念和培養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
  • 數位化時代的新職業教育行業洞察重磅發布
    日前,騰訊營銷洞察(TMI)聯合黑板洞察和脈脈數據研究院推出《森羅萬象,整裝待發——數位化時代的新職業教育行業洞察》,全面梳理行業四大機遇,洞悉市場需求布局,揭秘品牌選擇步驟,窺探選擇關注維度,一起描繪新職業教育需求圖譜、決策路徑與品牌選擇決定要素。
  • 數位化時代的新職業教育行業洞察重磅發布
    日前,騰訊營銷洞察(TMI)聯合黑板洞察和脈脈數據研究院推出《森羅萬象,整裝待發——數位化時代的新職業教育行業洞察》,全面梳理行業四大機遇,洞悉市場需求布局,揭秘品牌選擇步驟,窺探選擇關注維度,一起描繪新職業教育需求圖譜、決策路徑與品牌選擇決定要素。按照傳統定義,職業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技能和職業道德的教育,包括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
  • 騰訊TMI發布《數位化時代的K12與學前教育行業洞察》
    為了幫助更多企業充分了解後疫情時代K12與學前教育行業的發展趨勢,在數位化變革的行業洗牌期拿下關鍵「賽點」,騰訊營銷洞察(TMI)發布《數位化時代的K12與學前教育行業趨勢洞察》,全面剖析K12與學前教育行業的新變與機遇,為企業的營銷與數位化革新提供實操指引。數據顯示,今年1-2月,全國移動網際網路接入流量達到234億GB,同比增長44.2%。
  • Splunk:2021鑑往知來 — 洞察數據時代的生存策略
    在波詭雲譎的數據時代,我們必須朝著一個目標前進,並不斷評估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過程。儘管種種特徵早已顛覆了我們的期待,但基於數據和數據技術的預測將指引我們在星辰大海的徵途中洞察最優生存策略。我們發現,擁有強大的數字戰略是在疫情肆虐的環境中生存的關鍵,那些擁有敏捷的、以增長為導向的企業文化的人,他們可以在受到打擊的那一刻進行調整。強大的數位化轉型戰略必須由數據驅動,轉型計劃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組織中有很高比例的數據是黑暗的——未知、孤立、未使用、可能不安全或不合規。在今年9月Splunk的一項研究中表明,全球平均66%的組織數據是暗數據,比上一年增長了10%。
  • Criteo: 2016年中國數字營銷趨勢及行業洞察(附下載)
    報告下載:添加199IT官方微信【i199it】,回復關鍵詞【2016年中國數字營銷趨勢及行業洞察】即可
  • 重新定義廣告——數字傳播時代的廣告定義研究(下)
    這個問題涉及兩方面:首先是傳統的公關、促銷、活動是否被納入廣告的範疇,如果是的話,廣告的獨立性怎麼解釋?其次,在數字傳播環境中,各種新興的商業傳播方式是否可以納入廣告的範疇,如果是的話,廣告的邊界又在哪裡?5、在數字傳播時代,數字營銷概念的興起已經使得從業者對技術在各種類似廣告的商業傳播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共識。
  • 重新定義廣告——數字傳播時代的廣告定義研究(上)
    廣告定義是廣告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以網際網路技術為基礎的數字社會的形成給廣告學研究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廣告學研究如何在數字傳播時代進行調整,重新確認自身的價值,是當前的首要工作。本文通過簡析廣告定義的歷史變遷、總結數字傳播時代的新特點,並在批判一項全球關於廣告定義的德爾菲研究的基礎上,對廣告定義目前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 教育內捲化時代,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職業教育4.0時代,為什麼達內教育能夠脫穎而出
    在這個新崗位不斷湧現的時代,學非所用再正常不過,一次性的教育學習,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對職業技能的要求。根據達內教育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公司60%的學員都是在職員工,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保持終身職業學習的重要性。
  • 騰訊數字生活報告:網際網路時代新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預示什麼?
    5月22日,騰訊研究院、騰訊應用寶、騰訊開放平臺聯合出品的《騰訊數字生活報告2019》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應用生態主題論壇上發布,報告從生存、關係、發展三個層級解讀了大眾數字生活版圖中的新趨勢及核心洞察。
  • 《騰訊數字生活報告2019》發布,網際網路時代馬斯洛需求金字塔
    5月22日,騰訊研究院、騰訊應用寶、騰訊開放平臺聯合出品的《騰訊數字生活報告2019》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應用生態主題論壇上發布,報告從生存、關係、發展三個層級解讀了大眾數字生活版圖中的新趨勢及核心洞察。透過這份數字生活報告,我們發現一些有趣的變化,以及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刷新」我們對數字生活的理解。
  • 騰訊數字生活報告2019:網際網路時代新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預示什麼?
    5月22日,騰訊研究院、騰訊應用寶、騰訊開放平臺聯合出品的《騰訊數字生活報告2019》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應用生態主題論壇上發布,報告從生存、關係、發展三個層級解讀了大眾數字生活版圖中的新趨勢及核心洞察。透過這份數字生活報告,我們發現一些有趣的變化,以及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刷新」我們對數字生活的理解。
  • ...畢業生就業現狀與趨勢大數據發布 數字技能「走紅」 新興技能萌芽
    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形勢。此前,國內尚缺少相關研究從社會需求、就業市場的角度跟蹤與分析大學生的技能培養。「通過與北大的研究合作,以及與國內外院校研究專家學者交流,我們充分認識到院校研究這一學科的重要性。這一領域亟需得到更多社會關注。」
  • Thrive能否用區塊鏈顛覆網際網路巨頭把持的廣告市場
    Thrive是一個以社區為基礎, 獎勵世界各地的出版商和消費者的區塊鏈系統,。Thrive宣稱大家從未意識到需要一個去中心化的廣告市場。Thrive使用區塊鏈創建了一個安全的,獎勵平臺, 用戶在這裡購買和銷售廣告空間, 同時也獎勵使系統正常運轉的消費者和評論家, 消費者正在收回對網際網路的控制權。這就是數字營銷的未來。Thrive實驗室正在推出一個革命性的去中心化的廣告市場,它打破了谷歌的AdWords壟斷。
  • 融媒時代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數位化轉型研究
    【摘要】:融合時代不僅對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挑戰,也徹底改變了我國媒體生態環境,這直接引發整個傳媒行業的巨變。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應該反饋這些轉變,思考應對之策。本文以數位化轉型為背景,為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數位化轉型提出幾點建議。
  • 數字時代,「玩」為何成了一種勞動
    凝聚社會共識,既依賴網絡時代媒體對公共事件的解讀框架,又離不開群體成員在時間(一定的時代)和空間(一定的地理環境)上的限定。然而,伴隨信息資本主義時代的來臨,數字勞工群體的共識建構愈發湧現出錯綜複雜的不定因子。圍繞社交媒體等新興通訊技術對未來生活指向的陣陣迷思——娛樂化、民主化、參與化、知識共享、信息自由——謳歌不斷,縈繞不絕。
  • 數字時代的閱讀趨勢,忘掉碎片化、可視化、娛樂化吧!
    有意思的是,儘管閱讀方式已經徹底被顛覆,但市面上總結的數字時代的閱讀特徵依然相對簡單和粗暴,還停留在15年前提出的這些關鍵詞上,比如:「碎片化」「可視化」「連結化」「娛樂化」「社交化」在15年前,這些總結或許是有效的、有新意的,但如果現在還是用這些眼光來看帶新時代的閱讀,就明顯過時而且老套了。
  • 構建什麼樣的教育結構體系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需要統籌規劃城鄉教育發展,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促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縮小地區間、城鄉間、校際間、人群間的教育差距。在職業教育領域,要致力於構建產教融合的現代職業教育體制,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推進政產學研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