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古幣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批古幣則是延綿不斷的中華文化的傳承。6 月 18 日,中國歷代古幣展在遵義市檔案館舉行,共展出遵義藏家李連昌先生所收藏古錢幣 396 種共 571 枚。這些古幣,遠有商朝的貝幣、銅貝幣、鬼臉,春秋戰國時期的刀幣、布幣等。近有民國時期的中央及各省的銀元、銅板、鎳幣等,不僅完整地記錄了中國貨幣的基本輪廓,更承載了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和文化。
展覽的消息一發布,便吸引了眾多古錢幣及傳統文化愛好者的關注,開展當日更是觀者如雲。令參觀者們感動的是,李連昌先生承諾,此次展覽結束後,所有藏品便將悉數捐贈遵義市檔案館永久保存。
李連昌
歷時 30 餘年,收藏商代至民國錢幣 571 枚
談起此次展覽,今年 75 歲的李連昌先生直說 " 實屬偶然 "。
大約兩個月前,遵義市檔案館調研員羅光陽到家裡徵集檔案文獻時,李連昌說只有一套中國歷史古錢幣了,不知道適不適合檔案館收藏。沒想到對方聽了很興奮,說現在檔案資料的內涵很寬,希望能捐贈給檔案館。
想想珍藏之寶即將得到更專業的保存,李連昌欣慰的同時,也希望能辦一個展覽展示,讓市民們都能夠看一看這套古錢幣,之後再履行捐贈手續,對於這一要求,遵義市檔案館立即答應。
展覽現場
李老說,這批錢幣從商代到民國,每個朝代甚至每個國君,以及農民起義軍、偏安政權等發行的貨幣都齊全了,裝了幾百個盒子。
他長期致力於收集民間散失的地方文獻,1988 年到遵義東郊沙灘村收集遵義文化世家鄭、莫、黎三家古籍時,黎庶昌的後人拿出兩枚日本明治二十年的銀元,並說是黎庶昌從日本帶回來的,手裡還有一些據說是祖上留下來的古錢幣,感覺也有收藏的必要,他把這些錢幣買回來了。
" 只有十幾個錢幣顯得不倫不類,我想錢幣既然貫穿了中華文明的全過程,不妨搞一套從古到民國的錢幣集成,那也有意思。" 李連昌說,此後自己在徵集地方文獻的同時,也開始收集古錢幣。30 多年過去,總算把從商代至民國的鑄幣基本收齊了。" 目前在國內,還未發現超過 600 個錢幣品種的收藏家 "。
為了便於保存和整理,他還特意建了一個目錄,比如商代的古幣,包含有貝幣、銅貝幣、鬼臉等幾種;春秋戰國時期的,有刀幣、布幣、戈幣、人幣、橋幣、樹幣、魚幣等 30 種;秦漢時期,有半兩大錢、五銖至一銖等 10 種;到了民國,則有中央及各省銀元及玉幣、鐵幣、金幣等 74 種。
" 這些錢幣不僅有曾經流通用的銀幣、銅幣、鐵幣、鉛幣、鎳幣外,還有祭祀用的玉幣和賞賜用的金幣,品種豐富,是目前國內收錄歷代錢幣最多的。" 李連昌表示,自己曾找來兩本古幣精裝圖錄書對比,發現自己的藏品,甚至比書上的還完整,可以說是勾勒出了中國錢幣歷時概貌。
春秋戰國的各種古幣
無所謂珍稀奇缺,旨在提供一個中國貨幣的基本輪廓
長期收藏古錢幣,讓李連昌對這一領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他說,中國錢幣收藏界有個 " 古錢 50 珍 ",很多人趨之若鶩,其實除 50 珍以外,還有許多更少見的品種,但這些品種卻往往被忽視,比如一些朝代短或發行貨幣很少的朝代,或有的農民起義軍發行的錢幣,存世量更為稀少。
" 比如趙宋伍佰文方形大錢,至今只見我所藏一枚。又如春秋戰國時期的錢幣,收藏界歸納為布幣、刀幣、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那還有沒收錄的戈幣、魚幣、人幣、樹幣、橋幣、璜幣又該歸在何處呢?" 李連昌表示,"50 珍 " 自己收齊了,但個人收藏無所謂珍稀奇缺,收集全面成為體系,提供一個中國貨幣的基本輪廓,有了這個基礎資料,才能為研究提供全面信息。
宋元時期的伍百文大錢
據遵義市檔案館二級調研員羅光陽介紹,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統一於嬴秦,經歷了四幹多年漫長歷史。收藏家李連昌先生歷 30 餘年之努力,共收集商代至民國錢幣 570 餘種,品類齊全,連續有序,基本勾勒出了中國錢幣歷史概貌,可謂是一部中國古代錢幣史簡況。
羅光陽表示,李連昌先生此次捐贈的價值,一是豐富了遵義市檔案館的館藏檔案,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另外,這批古幣對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貨幣文化很有意義,實屬難得。" 中國擁有 4000 多年的貨幣歷史,通過這些完整而連續的貨幣,很好地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他說。
展覽現場
收藏文獻大都捐贈出去,自己作詩一首紀念
李連昌先生的收藏歷史和故事以及慷慨捐贈,已經不是第一次。
1980 年代,他因修志工作經常接觸到民間文物,從上世紀中期就開始收集地方歷史文獻,至今共從民間徵集到千餘冊,其中沙灘文化文獻 200 餘冊,地方文獻 200 餘冊,遵義抗戰文獻 1000 餘種。這些文獻中,沙灘文化文獻捐給了貴州省博物館和遵義市博物館,地方文獻則捐給了遵義師範學院,遵義抗戰文獻分別捐贈遵義市檔案館和湄潭縣檔案館。
中國古代錢幣和遵義老照片,是這位老人在徵集文獻過程中的副產品。
談起此次捐贈的原因,李老說一方面歷史文獻對於個人而言僅是好古者的玩物,社會價值才是它真正的意義所在,最終應回歸社會,為社會所利用;二是自己年紀大了,所有藏品也應回歸社會,這樣自己也放心。
為了紀念此次捐贈,李老還專門作詩一首:" 殷商泉水揜澄悠,長逐青蚨無厭求。苦旅沙彌乞古貝,久熬雞腳煉穌油。功成福報因緣好,路到柳橋神鬼愁。該放手時須放手,始終歸一乃天籌。"
來源:貴州都市報(記者 趙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