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那我們中國的傳統服飾有什麼?旗袍?漢服?還是唐裝?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中國傳統服飾。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文化,所以並不能用「中國傳統服飾」來概括,畢竟我們還得照顧少數民族。雖然日本有彌生、古墳、繩文等一大段歷史,但是最終都被大和族連同服飾一遍吞併了,所以和服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日本的傳統服飾。那麼究竟該如何理解中國傳統服飾呢?我們的腦海裡應該存在的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壯族的傳統服飾」、「苗族的傳統服飾」、「漢族的傳統服飾」等等。
很多人眼裡認為中國的傳統服飾就是漢服,那我們就來詳細地說說漢服。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叫做「漢衣冠」、「漢裝」、「華服」。在一些古籍中記載漢服是黃帝製作出來的,大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農業和紡織業,人們用麻布開始製作衣服,黃帝的妻子嫘祖發明了養蠶和絲紡,人們的衣服也逐漸完善起來。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已經有了初步的模型,到了西周,服飾制度逐漸完善。春秋戰國時期 ,衣服的款式就開始豐富了起來 。秦國統一六國以後,建立了各種制度,其中就包括衣冠制度。秦漢時期的男子的穿著主要是以寬大的袍子為主,女子則是深衣,也有穿襦裙和褲的。魏晉南北朝時的服飾主要是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的一種衫,女子的服飾多是上身穿衫,下身穿裙子。到了唐朝服飾制度已經基本成型,女子大多數上身穿短袖的衫,下身穿緊身長裙。宋朝的服飾基本都沿襲了唐朝的風格,男子服裝都是圓領的袍子,女子的裙子和唐朝比起來稍微窄一些。元朝時長衣統稱為袍,樣式南北差異也不是很大。
到了清朝,清政府為了削弱漢族人的民族認同感,要求漢人剃髮易服,並且強行更改了漢人的服飾,因為穿漢服被清政府屠殺的人不計其數。漢人的長期抵制迫使清政府也做出了讓步,為了穩定局勢,他們提出「十從十不從」。雖然因為清政府的這一點讓步讓我們保留了一點漢服的特點,但是總體上漢服還是在清政府的武力鎮壓下逐漸消亡了。
2017年林志玲一身漢服裝扮出現在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素淨的豆青色,繁複的花紋,襯託著溫婉的東方面孔,精緻典雅,高貴大氣」,這是她留給人們的印象。這一下關於漢服的爭議又開始升溫了,喜愛漢服的人們發起了漢服運動。著名學者龔鵬程表示:「漢服運動存在誤區,很多人認為漢服在滿清入關之後就消亡了,其實並不是這樣。雖說滿清實行了剃髮易服,但是服裝體系並沒有很大的改動。真正讓漢服中斷的是大家都開始穿西洋服。另外,漢服並不是像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只有寬袍大袖,長裙曳地,它們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分為很多種。」龔鵬程認為漢服並沒有中斷數百年,只是因為西服慢慢在中國流行起來以後,國人不願意再穿漢服了,現在出現的漢服運動正是回歸到每個民族都應該有自己的衣服,穿上代表自己民族和文化的服飾的基本狀態。而一些海外華人更喜歡穿漢服是因為漢服是一種文化的象徵,而且還顯示了中國人的情懷。
為什麼現在的人不願意穿漢服,有人也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他們覺得漢服雖然特別漂亮,又有民族內涵,但是真正穿起來是各種的不方便。比如說穿著寬大的袍子擠公交,姑娘們穿著齊胸的襦裙上了街就完全是在掃大街,而且穿漢服還不能搭皮鞋,一些女孩子就不能穿高跟鞋了。其實歸根結底一句話,就是因為穿著不方便。不過也有人成功地把漢服和高跟鞋搭配在了一起,那就是徐嬌。我們都知道徐嬌是漢服的忠實擁護者,她把漢服融入了現代,而不是只停留在古裝裡。她覺得在傳統文化流失嚴重的今天,她有義務將它繼續傳承下去。
漢服究竟是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眾說紛紜,但是漢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是誰也不能否定的。俗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喜歡西裝,有人鍾愛漢服,不知道您喜歡什麼呢?歡迎下方留言評論。本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作者允許不得轉載。圖片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