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的以上這些特徵,是和其他一些民族服裝具有明顯區別的。比如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雖然二者均是來源於漢服,但是經過漫長的時間推移,已經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明顯不同於漢服了。
一、漢服與和服
漢服和日本和服的區別要先從和服的起源講起,和服在日本國內稱「吳服」,其中「吳」指的是中國「吳越」之地。日本還有一種禮儀服裝稱「十二單衣」,又稱「唐衣」,根據款式細節應該是來源於中國唐朝的「鈿釵禮衣」。
根據歷史文獻的大量記載,在中國盛唐時期,日本曾派大量「遣唐使」來中國,學習並帶回去中國先進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科學技術等,其中也包括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服裝制度。
在西元六到七世紀,是日本推古天皇冊封侄兒聖德太子任攝政,聖德太子派遣使節來中國,邀請中國技工去日本傳授技藝,極力推崇在日本傳播中國文化。日本至今保留有一幅聖德太子畫像,其中聖德太子穿著中國隋唐時代男子最常穿著的幞頭和圓領長袍,腰部系革帶,手中持笏,兩名侍女均作唐代侍女打扮,穿男裝、梳環髻,均是典型的唐朝時期的漢服,這幅畫的構圖和人物設置等和唐代閻立本畫的《歷代帝王圖》完全相同。
到公元八世紀,日本政府曾經頒布《大寶律令》,其中明確規定日本國製作服裝要模仿中國服裝款式,朝服要模仿大唐朝服制度,天皇穿中國皇帝專用的十二紋章冕服。隨後日本政府又多次下令推廣中國的漢服,公元八世紀下令「天下百姓右襟」,公元九世紀下令「天下儀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記,改從漢樣,諸宮殿院堂門閣,皆著新額。」在此期間日本政府多次
遣派使節來中國學習服裝的款式制度和織造技藝,甚至日本的服飾顏色搭配也是嚴格按照中國的五行學說制定的,從現代日本傳世文物及畫作中都能夠發現,日本服裝很長一段時期是完全照搬中國漢服的款式的,沒有任何變化。
但是到後期,和服在最初來源於漢服之後,又發展了具有區別於漢服的自己民族特色,和服的整體外觀造型是直線條的,袖型是直線長方形的,袖型為廣袖,前面手腕下縫合,腋部至袖擺不縫合,稱為振袖,這和漢服的圓弧形縫合袖擺是不同的,和服的整體造型下擺是緊窄的,尤其女裝緊裹小腿,所以日本女人走路是小碎步的,漢服下擺是寬博的,無論什麼款式都是飄逸而方便活動的;女裝和服的領子挖得比較深,頸後位置是敞開的,露出整個脖頸,漢服的領子都是緊貼頸部,不露肌膚的。女裝和服的腰帶變得有很多層,穿好後寬大而厚重,像個小包袱背在腰部,漢服的腰帶雖有寬窄變化,但都是緊貼腰部,顯示露腰身的。這些特徵是和服自身發展形成的,已經明顯不再是漢服了。
二、漢服、韓服與西方服裝
韓國傳統的朝鮮服(亦稱韓服)是來源於漢服的襦裙套裝,上襦為小琵琶袖斜襟右衽或者對襟短衣,加袖緣和領緣,常服也可以不加袖緣,以花結袢帶系合,下裙為高腰及地長裙。但是款式的一些細節也發生了變化,韓服的裙子束到胸上腋下的部位,為上衣的襦變得短小而且放在裙子外面,更加淡化裙腰,裙下擺異常寬大蓬鬆立體,而漢服中的裙子無論寬博與否都沒有蓬鬆的造型,韓服整體外觀造型為「A」型,這也和漢服中的所有襦裙款式都已有明顯區別了。
無論和服還是韓服,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的一個組成部分,漢服在此不僅是漢族的民族服裝,更是深刻影響了包括中國漢族以外的各個數群、中國周邊國家民族在內的民族服裝的款式,是東方文化的源頭,中國當年是「萬國衣冠拜冕流」的「衣冠上國」,華夏漢服的優美也是各民族爭相模仿的對象。
和漢服完全不同的西式服裝,隨著西方社會的強勢而風靡到全世界,各國的所謂「新潮服裝」均以西式服裝為主。漢服的文化內涵、設計理念、外觀造型和西式服裝都是完全不同的,西式服裝和西方人的審美標準是相承的。西方人張揚個性、強調人體立體造型,以豐胸、細腰、豐臀為美,西式服裝多破縫、收省,做成之後緊貼身體,像人體的第二層皮膚,女裝甚至以緊身胸衣將腰部束得內臟移位、肋骨變形,把脂肪非自然堆積在胸臀部分,使人體三圍差距變大,以此來彰顯女性的性別特徵。漢服恰恰相反,將身體深深掩藏,女裝則通過束腰、寬博大袖長裙、名式飄帶,展現的是靈動飄逸之美,不突出女性身體性別特徵,彰顯的是女性嫻靜、端莊、溫柔的性別心理美。男裝巍峨陽剛,展示的是男性沉穩、挺拔的性格美。而且漢服流暢的長直線造型,無形中把人的身高比例從視覺效果上拉長,而不是通過加高鞋跟來實現;女性穿漢服只是在腰部束緊,其他身體不完美的部位掩蓋在寬袖長裙的長線條韻律中,所以會顯得更清秀動人,身材苗條而完美,使人更自信。男性穿漢服深衣,腰部束帶,整體的長線條使人儒雅挺拔,具有文質彬彬的謙謙君子之風,這些都是和西式服裝表達的精神內涵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