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的年畫,你還記得麼?

2020-12-20 行藝文創

▲天津楊柳青《連生貴子》年畫30.7cm×49.7cm清代

這個娃娃有沒有很眼熟?小時候是不是經常在自家大門或是牆上看到?沒錯,這就是那些年家家戶戶都要張貼的年畫。如今,年畫已經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然而,它卻如同陳年的酒,散發著濃鬱的時代氣息,承載著人們對過去的記憶。

▲天津楊柳青《八扯圖》年畫59cm×98cm清光緒

說到年畫,當數楊柳青的年畫最負盛名。有著「中國魅力文化傳承名鎮」之稱的楊柳青鎮,孕育出了中國四大木板年畫之一——楊柳青年畫。年畫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有著不同於其它中國畫的獨特風格,它多以戲曲和神話故事為題材,或者是以美女、胖娃娃這些美好的形象為創作內容,象徵吉祥美好,也正是因為這樣,年畫一直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中國北方歷史名鎮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楊柳青鎮

▲ 天津楊柳青《雁門摘印》年畫34.2cm×59.6cm清代

▲天津楊柳青《上元燈戲》年畫43.4cm×26cm 清代

(年畫圖源自中國美術館《楊柳春風——中國美術館藏楊柳青古版年畫精品展》)

相關焦點

  • 前些年,一副木板窗花年畫能美一整年
    原創:小佩親愛的,還記得小時候那些美麗的木質亮窗嗎?還有哪些亮窗上美輪美奐的畫嗎?現在想起來,是那麼親切,那麼讓人著迷。不僅散發著木頭特有的香氣,更散發著「年」快樂和幸福的味道。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體味一回主要流行於渭源縣的木板窗花年畫吧。
  • 年畫造句和解釋_年畫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年畫(nián huà)。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表現吉慶歡樂題材,供人們在過年時張貼,故名。[阿英《年畫的叫賣》:「年畫棚就是專賣年畫和其他花紙的。」]年畫在教材中的例句:1、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玩意兒——風箏、空竹、口琴等,和年畫。
  • 新年除了要貼春聯,更要貼年畫,原來年畫的寓意這麼好!
    新的一年貼春聯,貼年畫,包餃子,可謂是子孫滿堂,其樂融融。今天,儀然帶領大家去看看,一千多年前古人貼的年畫是啥樣的。春聯和年畫作為中國「年文化」的代表,都寄託著老百姓對生活的美好願望,春聯屬於文字藝術,年畫則是流行於民間的繪畫藝術。今天儀然專門拜訪了滕州市王樓木版年畫傳承人王振軍老師,來體驗一下木版年畫的文化魅力。
  • 竹報平安、五穀豐登、吉慶有餘……年畫見證各時代審美變化
    清代的年畫之盛,不僅使這一傳統的年俗文化得到了新的發展,而且不斷擴大了年畫的表現範圍,延伸了年畫中的祝福新年吉祥的社會功用。當沃渣的《五穀豐登 六畜興旺》、江豐的《念好書》、彥涵的《軍民團結》和《抗戰勝利》、古元的《擁護老百姓自己的軍隊》出現在農民家中的時候,這些又被稱為「翻身年畫」的新年畫受到了廣泛的歡迎。新年畫在邊區還被作為新年的禮物,通過村公所送到軍烈屬家,常常在敲鑼打鼓的聲勢中,表現出一種最高的禮遇。
  • 天津年畫「年年有餘」的寓意和內涵
    在中國,年畫是春節年俗的一部分,不可或缺。年畫始於古代的「門神畫」,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故名年畫。我國有四個地方以盛產年畫所著稱: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以及天津的楊柳青鎮。每逢過年,我國北方地區家家戶戶都會張貼這樣一幅畫:一個大胖小子,面帶笑容,臉蛋紅撲撲地抱著一條大鯉魚。這樣的年畫,被大家稱作「年年有餘」。要知道,這幅「年年有餘」就是天津楊柳青的代表之作,是我國年畫之中的精品之作。天津楊柳青的年畫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的年畫齊名,是我國四大年畫產地之一。
  • 要早睡,要晚安,你還記得麼
    還記得昨晚的你是否早睡了麼?躺在床上的你是否因為想念或者遺憾不能入眠?你是否又如昨日一般醒來第一件事打開手機?在等待著她或他的消息。可你是否把曾經這樣的人弄丟了,自己在清晨或者深夜獨自享受孤獨。還記得這樣的一句歌詞麼?你是我患得患失的夢,我是你可有可無的人。 或許在這不三不四的年紀,沒有誰為誰著迷。希望這首《寫給黃淮》,給所有迷茫的人鼓勵。我們可以懷念過去,但不能沉浸去過去。
  • 滑縣木版年畫,你知道那些畫中的神像都代表什麼嗎?
    中堂畫,是指貼在房子堂屋(正房居中的一間)正面牆上的年畫,年畫內容幾乎都是神像,尤其以滑縣獨有的《全神圖》最為常見,除此之外其他神像也可以作為中堂畫,比如組像畫《五像》、《三像》、《文武財神》,以及單像畫《佛祖》、《獨坐天》等,中堂畫是滑縣木版年畫中最為常見的形式,在過去家家戶戶的堂屋正面的牆上都要張貼神像畫用於祭拜
  • 俺的童年記憶之年畫
    上世紀九十年代那會兒,河北農村地區還沒有電腦、手機和報紙,就連黑白電視也是不多見得,所以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比較空虛的。當然,針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空虛,每個時代都有自己「治癒」空虛的法子。我們老家那會兒「治癒」空虛的法子之一,就是逢年過節在集市上購買幾張年畫張貼在屋內,儘管是幾張靜止不動也不變的圖畫,但它也能令你開心大半年。它雖然不能動,但我們的腦能動啊!
  • 濰坊木版年畫大師張殿英:耕耘年畫裡的一生
    過去,不管日子過得咋樣,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在門口、炕頭貼幾張年畫,不僅喜氣,也是傳授故事、啟蒙教育的一種方式。」日前,記者帶著一顆敬畏之心採訪了84歲的一級民間工藝美術家、濰坊木版年畫大師張殿英。原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張殿英就率先將木版年畫製作成流行掛曆,還將收藏的年畫製作成精緻畫冊,成為深受歡迎的旅遊紀念品和禮品……一生耕耘,收穫滿滿。張殿英堅守初心,匠心創作。1958年,從山東師範學院畢業的張殿英被分配到濰坊當了中學美術教師,而後又到昌濰師專任教。
  • 還記得許多年前,家家戶戶牆上掛的那幅黃果樹瀑布照片麼?
    旅行對我而言,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需要鼓起勇氣,不需要下一個決心,不需要長篇大論的書寫意義,做一枚「不靠譜」青年,我享受著旅途上的每一刻,我是旅途姐兒,今天跟大家聊一聊,黃果樹瀑布,如果說國內那些景點最入人心,那就要說是黃古樹瀑布了,記得我小時候,我的家裡,還有同學家裡,都會有一幅黃古樹瀑布的照片
  • Steam:盤點那些經典合作遊戲,你的四人組成員還記得麼?
    相信很多人玩遊戲都喜歡跟別人合作,團隊協作的那種快感確實非常吸引人,而且多個人也就意味著多倍快樂。今天阿福君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Steam上那些經典的多人合作遊戲,可能有些現在的你已經沒玩了,但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曾經陪你一起玩過的那些人麼?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地點:佛山故事: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
  • 美劇吸血鬼日記幕後照,那些年追過的艾琳娜和達蒙你還記得麼?
    《吸血鬼日記》第一季始於2009年,而第八季終結於2017年,整整陪伴了我們八年的時光,雖然有人吐槽後面幾季的劇情越來越水,但是畢竟追了那麼長時間,想必很多人跟小編一樣堅持看到了最後。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幕後花絮和演員合照,讓我們一起回憶那些追劇的青春年少。
  • 那些年貼過的春聯,誰還記得?曬曬今年你家的春聯內容
    更有甚者,連春聯都不張貼了,只是單單一個「福」字就算了,這可以說是年味變淡的一種體現。因為都是請長者書寫的,人們也不願意和別人家的內容相同,但這也是僅限於大門上的對聯而已,其他地方所用的春聯貼就是很固定的了。因為以前貼春聯的講究是很多的,幾乎所用的生活用品上都有對應的四字貼,這些如今似乎都消失了。
  • 中國"年畫之鄉"遭遇收徒難 業界盼賦予新生命力
    馬習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強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中新網記者,年畫是以前家家戶戶春節期間張貼在牆上或門上,用於祭祀祈福必不可少的東西,如今年畫已不再「流行」。  武強年畫產生於宋末元初,明、清兩代最為鼎盛,題材豐富,距今已經有500多年歷史。2006年,武強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楊柳青木版年畫、河北武強木版年畫齊聚天津美術館
    木版年畫與華夏民族的生活聯繫非常密切,大多用於農曆新年時張貼,用以裝飾環境、增加節日氣氛,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是辭舊迎新、納福履吉的重要載體。木版年畫源於古時的「門神畫」,是先雕刻木版,後印刷出畫的輪廓,再用套版印刷結合手工上色的民間畫種。
  • 你還記得奧特六兄弟麼?還記得他們的主線劇情麼
    精彩的人生,精彩的電影,我是天浩,一位專注宅家二十年的電影狂魔。電影對於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下班或者放假後,總會去看上那麼一兩部,不論是最新上映的院線大片,亦或是經典老電影。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奧特曼六兄弟,以及他們的主線劇情。
  • 別以為年畫已經過時 「新年畫」的天地很廣闊
    這裡的「守衛與賜福——中國門神畫藝術展」展出了多幅古版年畫珍品,以及不少與門神畫相關的文獻資料和畫版實物。不但南京市民對此充滿好奇,連不少老外都慕名前去。 門神畫,是年畫的一種。過去,在這個時節,家家戶戶都要撕下舊年畫,貼上新年畫,準備迎接新春佳節了。南京的年畫有何特點?你的家裡,會貼年畫嗎?
  • 教師節,那些老師的口頭禪你還記得麼?
    今天是教師節,大家也會不由的想起那些關於校園的回憶,那些關於老師的故事。時間的流逝那些校園的故事,你記得多少又忘了多少,今天一起來看看那些老師的口頭禪看看它們是否也出現在你的學生時代裡。體育教師有事,這節課我來上。你們是我帶的最差的一屆。
  • 呂村年畫期待「新鮮血液」 一張年畫賣4000元
    始於古代的「門神畫」的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群眾基礎深厚,是漢民族逢年過節的「必備品」。每逢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供奉的族譜、灶神、財神、菩薩等等都是年畫。張同傑說呂村年畫有一定的步驟和規律,每天要學會畫什麼都要提前設定做好規劃,「像走路一樣,第一步到哪兒,第二步到哪兒,都得設計好。」此外,由於大部分繪畫都是靠純手繪,對繪畫的基本功要求也很高,「我對自己有嚴格要求,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作畫水平。」60多年的錘鍊,使得張同傑成長為大師,自信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