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

2020-12-09 芷天說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有句名言說「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的國民只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懂禮儀知廉恥,才能有知識有希望。在舊社會想要讀書認字不那麼容易,不過現在在國家的倡導和幫扶下,父母們普遍重視教育,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都不能苦了孩子學習,有句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家長們不妨看一看。

上學這事在現代社會並不難,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讀書,否則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和好些幫扶政策肯定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念上書。

可在古代讀書並不是件容易事,就算是上個世紀也常出現讀書難的問題,在舊社會,窮人家的孩子常只能念幾年私塾,長大了就得幫家裡幹活掙口糧,而有錢人家的孩子或許可以接受家庭教師的專門輔導,所以從這方面來說當時的教育情況普遍非常糟糕。

其實「惜錢莫教子」這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教育是要有投資的,不能空手套白狼。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辦學堂的時候就收費,據記載當時想聽先生教書得拿一捆臘肉,通常一捆是十條,叫做「束修」。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這可不是筆小錢,其實仔細想想現代社會雖然讀書不難,但投資也不少,學費書本費不算,常年補習就得花好多錢,若是想出國留學那就更得花錢了。

所以教育是要有投資的,捨不得錢就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條件,這就是「惜錢莫教子」。不過話說回來,教育這個投資項目往往是穩賺不賠的,是沒有風險的。前期花在孩子學習上的錢只要用對了地方肯定能出效果,等到孩子們學成歸來的時候就有收益了。

當然,最大的收穫還是子女們的成才,這也是父母們的根本期望,孩子們學到了知識終歸是他們自己的福氣,在這一點上作為父母往往是無私的。就像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兒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三次搬家,她心中想的一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自己倒不圖什麼。

「護短莫從師」這話意思是當父母的不要怕老師責罰自家孩子,若是總護著自己孩子那就乾脆別學習了。現在社會上都主張平等尊重,老師們體罰學生的新聞越來越少了,在好多年前體罰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班裡有同學調皮搗蛋或者違紀了常常少不了被打手心或者罰站。遇到這種情況,有些疼孩子的家長可能坐不住了,所以以前網上常報導家長與學校在這方面的衝突新聞,有的老師甚至因此而喪生。

首先來說,打罵和體罰學生是大眾不倡導的一種行為,在文明的國家我們主張以一種比較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教育和批評。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老師們之所以對學生發火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學生做得不好,老師們其實也是為了學生好。如果家長們能想到這一層那肯定會理解老師,很多人都相信,一個孩子的教育從來不局限於學校,家庭的教育也是一塊重要陣地,優秀人才的培養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才行。

在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觀念中,尊重老師、尊重教育的思想已經刻在了骨子裡,所以才有了這句「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時至今日家長們看到這句話後仍舊可以靜下來思量思量,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沒有誤入這方面的雷區,教育無小事,希望每一位學子都能成為父母的驕傲。

相關焦點

  • 俗語「惜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什麼意思?父母們不妨看一看
    這句俗語便說的是要想孩子將來有一番作為,家中的父母長輩就要為他們做好榜樣。還有這句「借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這句俗語更是給父母、老師指出了孩子教育不能犯的錯誤方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惜錢莫教子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千萬不要過於愛惜錢。
  • 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今天驚蟄不妨一看
    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作忙做田」,啥意思?今天驚蟄不妨一看驚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大家知道它的來龍去脈嗎?作為幹支卯月的起始,正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乃生發之相也。有俗語稱:「雷打驚蟄前,生意莫做忙做田」,可見在驚蟄這一天還有很多講究。近一段時間,我國很多地區因為冷空氣的影響迎來了大範圍的降溫,甚至很多地區好不容易享受到了溫暖的陽光,結果沒幾天又迎來了降雨和降雪。雖然早就過了立春節氣,但從現階段溫度層面來說,依然屬於冬天的範圍。
  • 農村俗語:「風流女子莫教貧,瀟灑男子莫讓富」是啥意思?
    有那麼一次,我在與老人聊天的過程中聽到這麼一句俗語:風流女子莫教貧,瀟灑男子莫讓富。但我不知其意,於是便向老人請教,老人告訴我說:一、風流女子莫教貧風流是指人的風度和儀表。出自《漢書·趙充辛慶贊國忌等傳》中,在這個傳記中有這麼一句話:「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啥意思?出遠門的不妨一看
    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是一句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表面意思說的是出門在外,走十裡路的時候就要打聽哪裡有飯館;而走了二十裡路,則需要問詢住宿的客棧。這對於經常出遠門的人來說,既然經驗之談也是出門須知。但如果深挖這句俗語的內涵,其實還可以反映出路途艱險。由於古代社會交通特別不發達,再加上你根本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
  • 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在農村,人們常說人窮志不短,作為農民來講,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都必須要有志氣,農村人也確實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與奮鬥,好多家庭都實現了,奔小康生活過上了好日子,相反對於那些又窮又沒有自己的人來講,日子反而會越過越窮,有好多甚至已經成為了農村的貧困戶,這種家庭畢竟是少數,農村的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水平確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自古至今,像這種俗語非常多,好多都是用來激勵後人的
  • 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親戚莫共財、共財斷往來」啥意思?到底有啥道理?我們國家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同樣也領先世界幾千年。之所以能領先世界幾千年,也是因為我們有著幾千年的文化沉澱。比如這一句1、窮死不種丈人田、餓死不進蘿蔔園這句俗語的意思也是形容女兒、女婿、嶽父母之間的一種關係。「窮死不種丈人"主要也是說,在以前農民人心中女兒長大嫁人了就不再屬於自家人了,而是別人家裡的人了。女兒嫁人後最多就是逢年過節來娘胎家走走親戚送送禮。最多也就在娘家住上幾天,而且還不能夫妻同房,這是農村人比較忌諱的。
  • 農村老人常說:「寧嫁起家頭,莫嫁富家尾」,啥意思?
    」,啥意思?古時候的農民,沒有機會接觸書本上的知識,但是他們仍然有很高的智慧,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總結出許多提供給年輕一輩學習的俗語。由生活經驗得來的知識,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華麗,當然也不會那麼深奧,用簡單的文字,構成精湛的短句,然後就被一代又一代的傳承。面對著眾多有道理的俗語,人們的好奇心也就因此產生,每當看到一句自己尚未見過的俗語,就會開始研究其所蘊含的意思,直至到弄懂整句話的意思為止。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俗語是老一輩人一輩子的生活經驗所積累得來的,有的仔細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啟迪的。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俗語:「窮不信兩事,富不交兩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一看
    年輕氣盛,在很多事情方面都欠考慮,辦事也非常莽撞,頭腦一熱就去做,也不計後果,於是就栽了很多跟頭。人的一生就是在摸爬滾打中走過來的,跌跌撞撞的,經歷豐富之後,懂得也就多了,經驗豐富了,也就不會再吃虧上當了!其實如果我們能夠早點學習,就會少碰壁,我們的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豐富的經驗。
  • 「惜錢莫教子」:父母再有錢,也要捨得給孩子這3樣東西
    俗語說「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家財萬貫誰不喜歡?但與後代有出息相比,錢財在中國人眼裡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父母適當的給他們獨立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走前方的路。況且,有句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就算你願意為兒女做牛做馬一輩子,但這個時代一天一個變化,你怎麼能保證你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確的?所以,真正聰明的父母,是讓兒女自己走進這片人間天地,去感受「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 農村俗語:「娶妻莫娶閻惜嬌,嫁漢不嫁『西門騷』」,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娶妻莫娶閻惜嬌,嫁漢不嫁『西門騷』」。由於在下才疏學淺,因此,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仔細揣摩了好久,但終究還是沒有能夠揣摩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只好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娶妻莫娶閻惜嬌所謂的「閻惜嬌」,其實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一個人物。由於其母親叫閻婆,其字為惜,便稱閻婆惜,而真名就叫「閻惜嬌」。
  • 俗語:「王八有錢出氣粗,侄兒有錢不叫叔」啥意思,值得一看!
    俗語:「王八有錢出氣粗,侄兒有錢不叫叔」啥意思,值得一看!文/乾坤歷史說俗語,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生活經驗所積累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通常這些語言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容易被大家所接受,這些俗語既反映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俗語對於後來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所以很多俗語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特別是在農村,更是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俗語:「王八有錢出氣粗,侄兒有錢不叫叔」啥意思,值得一看!
  • 老祖宗處世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年輕人不妨一看
    老祖宗處世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啥意思?年輕人不妨一看人立於天地之間,處在繁華俗世之中,一不小心就會走上歧途,於是乎老人們便把自己的經驗和走的岔道總結成智慧語言,口口相傳給下一代,作為以農業為本的超級文明古國,在鄉間田地當中有許多俗語植根於生活沃土,卻也是文學領域的生動素材,而今天給大家介紹了這麼一句處世俗語便是如此,「窮不走水,富不涉淫」,作為老祖宗的血淚忠告,您知道嗎?
  • 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
    文/妮子俗語:五十不治財,六十不治棺,啥意思?中年人不妨看看從早期的封建社會到現在,農民這個階層永遠是幹著最苦最累的活,為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農民們並不一定有很高的知識水平,但是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年復一年的耕作中,也自己總結出了很多規律,並且精煉成一句話,其中一些很有道理並且被大家所認可的話流傳較為廣泛,漸漸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俗語。小編也覺得他們的一些話非常的有道理,而且也留下了很多俗語,有一句俗語是「出門不露白,露白會失財」,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今天小編來帶大家看看這些流傳下來的俗語。
  • 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沒事的時候喜歡在農村裡走動一下,玩玩手機,聽聽農村老人間的談話,你還別說,農村老人說的一些話很有道理,意味深長,我在那裡刷新聞,突然看到一個小夥為女朋友做「人肉板凳」的現象,老人思索了一下,然後就說出來了,原話是「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我倒覺得這句話很在理。
  • 農村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啥意思?有啥道理?
    在走親訪友時,一桌豐盛的酒席在所難免,不過作為禮儀之邦的國家,酒席上的講究也有很多,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桌上不擺三盤菜,六人莫坐烏龜席」,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這其中又有啥道理呢?
  •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
    轉載自百家號作者:農村小毛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用到一些俗語,而一段話有了俗語的點綴後,瞬間富有了生機,比如說對方一直問某人一個問題,對方不耐煩時就會說,「你啥事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嗎?」「打破砂鍋問到底」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口頭禪,也是俗語的一類,這類俗語頗有趣味。而有些俗語則警示著一些道理,比如在農村常聽老人說這樣一句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這裡的活漢妻指的是二婚女人,這句話的意思是,娶離過婚的女子,很容易引起非議或者在今後的生活中有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 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現在剛好是正月,不妨看看
    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啥意思?現在剛好是正月,不妨看看春節已過,相信大家還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中,享受著一年中最歡樂的時刻。然而喜慶歸喜慶,但老一輩人卻覺得春節期間也存在著諸多講究和避諱,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否則會觸了黴頭,影響來年的氣運,為此還產生了不少俗語,來看看老祖宗說的話有沒有道理。來看這句俗語:「臘月忌尾,正月忌頭」,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 俗語「上山兔子下山雞,離水甲魚莫去追」,啥意思?為什麼不能追
    提要:俗語「上山兔子下山雞,離水甲魚莫去追」,啥意思?為什麼不能追文/二狗在農村有好多俗語是農民一代一代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總結,或者是觀察得出來的一些精闢的諺語。這些諺語、俗語對於後來人祖祖輩輩的流傳至今,對於後人的確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或者教育意義,有時能夠警示後人少走彎路,或者是認識到某種現象的發生的規律性。農村俗語:「上山兔子下山雞,離水甲魚莫去追。」這句農村俗語從表面上來看是非常明白的一句通俗的話語,也就是說上山的兔子,下山的雞,離開水的甲魚就不要再去追了,也就是說不要再去逮了。
  • 農村俗語「寧勸賭莫勸嫖,寧窮死莫娶生妻」啥意思?什麼是生妻?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先輩告誡後代該如何做人的至理名言,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寧勸賭莫勸嫖,寧窮死莫娶生妻」,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生妻指的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