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
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有句名言說「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的國民只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懂禮儀知廉恥,才能有知識有希望。在舊社會想要讀書認字不那麼容易,不過現在在國家的倡導和幫扶下,父母們普遍重視教育,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都不能苦了孩子學習,有句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家長們不妨看一看。
上學這事在現代社會並不難,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讀書,否則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和好些幫扶政策肯定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念上書。
可在古代讀書並不是件容易事,就算是上個世紀也常出現讀書難的問題,在舊社會,窮人家的孩子常只能念幾年私塾,長大了就得幫家裡幹活掙口糧,而有錢人家的孩子或許可以接受家庭教師的專門輔導,所以從這方面來說當時的教育情況普遍非常糟糕。
其實「惜錢莫教子」這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教育是要有投資的,不能空手套白狼。早在春秋時期孔子辦學堂的時候就收費,據記載當時想聽先生教書得拿一捆臘肉,通常一捆是十條,叫做「束修」。對於普通人家來說這可不是筆小錢,其實仔細想想現代社會雖然讀書不難,但投資也不少,學費書本費不算,常年補習就得花好多錢,若是想出國留學那就更得花錢了。
所以教育是要有投資的,捨不得錢就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條件,這就是「惜錢莫教子」。不過話說回來,教育這個投資項目往往是穩賺不賠的,是沒有風險的。前期花在孩子學習上的錢只要用對了地方肯定能出效果,等到孩子們學成歸來的時候就有收益了。
當然,最大的收穫還是子女們的成才,這也是父母們的根本期望,孩子們學到了知識終歸是他們自己的福氣,在這一點上作為父母往往是無私的。就像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兒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三次搬家,她心中想的一定是希望孩子有出息,自己倒不圖什麼。
「護短莫從師」這話意思是當父母的不要怕老師責罰自家孩子,若是總護著自己孩子那就乾脆別學習了。現在社會上都主張平等尊重,老師們體罰學生的新聞越來越少了,在好多年前體罰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班裡有同學調皮搗蛋或者違紀了常常少不了被打手心或者罰站。遇到這種情況,有些疼孩子的家長可能坐不住了,所以以前網上常報導家長與學校在這方面的衝突新聞,有的老師甚至因此而喪生。
首先來說,打罵和體罰學生是大眾不倡導的一種行為,在文明的國家我們主張以一種比較人性化的方式進行教育和批評。不過從另一個角度思考,老師們之所以對學生發火肯定是有原因的,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學生做得不好,老師們其實也是為了學生好。如果家長們能想到這一層那肯定會理解老師,很多人都相信,一個孩子的教育從來不局限於學校,家庭的教育也是一塊重要陣地,優秀人才的培養需要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才行。
在我們中華文化的傳統觀念中,尊重老師、尊重教育的思想已經刻在了骨子裡,所以才有了這句「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時至今日家長們看到這句話後仍舊可以靜下來思量思量,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有沒有誤入這方面的雷區,教育無小事,希望每一位學子都能成為父母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