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惜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什麼意思?父母們不妨看一看

2020-08-27 何處安心是我家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這個高科技的時代,人們也漸漸把教育看得越來越重要。俗話說教育可謂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少年強,則國強。因此,很多父母們便不惜代價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好的教育學習環境,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將來有一番作為。

不過,關於教育的俗語可是從很早的時候便有了,例如這句「前人不點燈,後院不亮堂」。這句俗語便說的是要想孩子將來有一番作為,家中的父母長輩就要為他們做好榜樣。還有這句「借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這句俗語更是給父母、老師指出了孩子教育不能犯的錯誤方法。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惜錢莫教子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千萬不要過於愛惜錢。

在我們實際生活中,各個地方的教育水平往往是存在差異的,也有很多父母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更好的掌握學校裡學習的知識,更是花錢請家教老師進行了課下輔導。

所以說,作為父母,要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蒸蒸日上,就不要愛惜該花在學習上的金錢。

就比如孟母,在古時候,搬家也是要一筆花費的。當孟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剛開始不好好學習而是和鄰居的孩子們玩一些遊戲時,還是狠下心來搬了三次家。

因此,關於教育上的支出,父母們還是不要太疼惜。

護短莫為師

說完了這句俗語的上半句,我們再來說一下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是什麼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過分包容孩子錯誤的人是不可當老師的,這也就是「嚴師出高徒」了。

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會發現,那些老師上課比較嚴厲,對學生要求比較嚴格的班級,往往學習成績也是非常的出色。

作為老師,當學生犯了錯誤之後,老師們不能隨意包容,這樣可能會使孩子們認為犯了錯誤也沒關係,從而一再的犯。

當學生有錯誤,老師們應該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對孩子給予一定的批評,講明這件事錯誤的原因。只有老師們這樣說,學生們在品德方面才會越來越好。孩子們就像小樹苗,不修理,終難成大樹。

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觀念裡,以德為先、尊師重道的思想已經刻在了骨子裡。正是人們對於國家未來教育的看重,才會有了如今這句「惜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這句俗語。

少年對於我們來說,往往身上承載著家族的希望,也象徵著國家的棟梁,所以對於少年的教育,作為父母和老師,一定要格外的重視。

說到這兒,相信大家對於這句俗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怎麼看待這句俗語呢?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寫出自己的看法吧!


相關焦點

  •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有句名言說「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的國民只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懂禮儀知廉恥,才能有知識有希望。在舊社會想要讀書認字不那麼容易,不過現在在國家的倡導和幫扶下,父母們普遍重視教育,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都不能苦了孩子學習,有句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家長們不妨看一看。上學這事在現代社會並不難,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讀書,否則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和好些幫扶政策肯定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念上書。
  • 「惜錢莫教子」老一輩經驗告訴我們,家裡再窮也不能在娃身上節儉
    編輯:良家審稿:貝貝豆不知道你是否聽說過一句古訓:「惜錢莫教 」這句話在中國流傳了很久,意思是警醒父母,在養育、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吝嗇」錢財也從來沒見她用過什麼化妝品,就連身上的衣服都是萬年一件,很少替換,過年過節也是如此。除此之外,張姐每天關注的重點都是哪裡能薅羊毛,什麼一分錢搶,免費郵這些事,成了她的「業餘愛好」。張姐也從來不參加聚餐,每天收集單位收快遞的這些紙箱拿去賣,在一起聊天也圍繞哪裡有活動打特價,哪個超市的雞蛋便宜,哪個市場的青菜便宜等。
  • 「惜錢莫教子」:父母再有錢,也要捨得給孩子這3樣東西
    俗語說「誰人不愛子孫賢,誰人不愛千鍾粟。」家財萬貫誰不喜歡?但與後代有出息相比,錢財在中國人眼裡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了。、培訓班、輔導課……只要是有幫助的事情,家長們就算砸鍋賣鐵也要做。父母適當的給他們獨立的空間,讓孩子自己去走前方的路。況且,有句俗語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就算你願意為兒女做牛做馬一輩子,但這個時代一天一個變化,你怎麼能保證你的想法就一定是正確的?所以,真正聰明的父母,是讓兒女自己走進這片人間天地,去感受「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 惜錢莫教子,但有錢不一定培養出好孩子,要在這些方面「捨得」
    有句話這樣說:惜錢莫教子,確實教育孩子是一件花銷極大的事情,特別是在當今社會,不少父母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孩子報了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輔導班等,更是一筆大的開銷。在孩子的教育上,不少父母是下了功夫的,不少家長拼命工作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啥意思?出遠門的不妨一看
    老祖宗雖然無法感受現代科技,但是卻用自己的人生智慧,譜寫出了看似尋常實則寓意深刻的俗語。每一句俗語都像一塊璞玉,需要能工巧匠剝絲抽繭,將其打磨成令人羨豔的美玉。而這個能工巧匠就是有心人,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農村俗語:「莫瞅廿歲姑娘裝,要看八十婆婆喪」,是什麼意思?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內容豐富,農村的俗語老話就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看似寥寥數字的大白話,卻能輕鬆揭示出某些道理。這正是俗語老話的獨特之處,通俗易懂、包羅萬象。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則農村俗語:「莫瞅廿歲姑娘裝,要看八十婆婆喪」,它源自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至今仍有深刻的現實意義。這句老話的意思是:不要去看二十幾歲的姑娘出嫁時的裝扮,而要去看八十多歲的老婆婆的喪事。
  • 農村俗語:「風流女子莫教貧,瀟灑男子莫讓富」是啥意思?
    有那麼一次,我在與老人聊天的過程中聽到這麼一句俗語:風流女子莫教貧,瀟灑男子莫讓富。但我不知其意,於是便向老人請教,老人告訴我說:一、風流女子莫教貧風流是指人的風度和儀表。出自《漢書·趙充辛慶贊國忌等傳》中,在這個傳記中有這麼一句話:「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俗語是老一輩人一輩子的生活經驗所積累得來的,有的仔細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啟迪的。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俗語: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什麼意思?老話值得我們學習!
    在中國以前的時候,鄉下的農民們大多沒什麼機會去讀書,所以文化人也一般不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什麼文學方面的創作,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兩句的俗語中就有不少是由樸實的勞動人民所創作的,這些俗語雖然說起來比較「俗」,但這只是一種接地氣的體現,並不代表著沒有什麼內涵,而恰好相反的是
  • 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
    說著說著就順口溜出一句"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莫提三十六"這樣的農村俗語來。小編也覺得很疑惑,什麼84、73、36的,這些數字到底有什麼道理,裡面又有什麼人生哲理呢?後來經過老人的解說才算搞明白這句話裡所包含的意思來。下面小編就分享給大家吧!
  • 農村俗語:「雷打驚蟄前,生意莫做忙種田」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國是一個富有極大智慧的遠古國度,對於一些生活現象的總結,雖然從科學上找不出任何必然的聯繫,並且不被現代人所理解,但是這些具有規律性的總結,它的準確性卻讓人感到非常的吃驚;例如今天我們所要說的這句:「雷達驚蟄前,生意莫做忙種田」,恰恰如此。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啥意思?常出門的不妨看看
    這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就很不友好,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就和出行有關係,"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話就講了出行的講究,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第一個人說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現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一共有兩種,這兩個意思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的。
  • 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什麼意思?為何忌諱這些數字?
    農村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啥意思?有道理嗎?農村的老輩人過生日都是很講究的,很多人都是害怕過生日的。當然了這也和過去的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畢竟在過去生活條件不好,農民也沒多少積蓄。關於過生日,農村裡也流傳著很多的俗語,比如「男不三,女不四」就被很多人所熟知,在過去也是在很多地方有這種規矩。那俗語「莫提七十三,莫講八十四」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數字為什麼不能提呢?莫提七十三這句老話的字面意思是說,在老人到了七十三歲的時候,是千萬不能提到七十三歲這個數字的。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常出門的朋友們值得一看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常出門的朋友們值得一看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現代社會,交通發達。但是在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了,水和乾糧都得自己帶著,要不然路途之中根本不會時時遇到客棧什麼的。而且那個時候的人們都很窮,也沒什麼多餘的錢可以住得起驛站客棧,況且那裡面也都是很簡陋的,所以沒錢的人們只能是長途跋涉,實在累的不行也只能是在外面風餐露宿。
  • 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有錢莫進2地,沒錢莫近2人」,啥意思呢?有道理嗎?在農村,人們常說人窮志不短,作為農民來講,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貴,都必須要有志氣,農村人也確實因此而改變了自己的生活狀態,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與奮鬥,好多家庭都實現了,奔小康生活過上了好日子,相反對於那些又窮又沒有自己的人來講,日子反而會越過越窮,有好多甚至已經成為了農村的貧困戶,這種家庭畢竟是少數,農村的大多數家庭的生活水平確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自古至今,像這種俗語非常多,好多都是用來激勵後人的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說到我國的古代文化,想必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唐詩宋詞吧,筆者今天跟大家講的也是一種文化形式,只是它現在沒有過去那樣流行,人們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它就是農村俗語,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不少吧,可以說每一句俗語都是極其有價值的,別看它只有短短一句話,內涵十分豐富。或許你第一次聽到某句俗語的時候覺得它很有趣,當你之後再品味這句俗語的時候,又會發現短短一句俗語包含了很多內容。
  • 家宅莫探頭,探頭引盜偷,這句農村俗語講的意思是什麼,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雖然有不少是講述的警示、育人的意寓。不過有些農村俗語,其實是沒有什麼價值的,這些俗語講述的是封建迷信的玄學之說。要是這樣也就罷了,權當學習一下以前的玄學知識,了解下古人的另一種智慧。但是這些俗語的原意,又讓一些沒有職業道德的風水師,或者一些對風水一知半解的人,歪解了。
  • 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沒事的時候喜歡在農村裡走動一下,玩玩手機,聽聽農村老人間的談話,你還別說,農村老人說的一些話很有道理,意味深長,我在那裡刷新聞,突然看到一個小夥為女朋友做「人肉板凳」的現象,老人思索了一下,然後就說出來了,原話是「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我倒覺得這句話很在理。
  • 老話說「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是什麼意思?你了解多少?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有一些話從產生能夠歷經成百上千年的時間,這些話裡既有唐詩宋詞、四書五經中的經典名句,還有俗語。俗語是由歷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的,反映和指導著人們的生活。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俗語「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見官莫向前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見到官不要向前。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他指著頭上的「天空」,讓兒子做對,兒子理應說「大地」,但因為沒看過書本,於是看向母親尋求母親幫助,母親指著地上,卻不想地上剛好有一塊雞屎,於是兒子脫口而出「雞屎」。秀才又說「父親」,母親指了指自己,兒子卻看到母親的手指在胸脯上,就對了「奶」,這讓秀才大失所望。秀才心灰意冷之下就去出家了,他認為自己考不上功名,生個兒子也如此愚笨,必是與朝堂無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