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常出門的朋友們值得一看

2020-12-12 號外娜娜說歷史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常出門的朋友們值得一看

文/號外娜娜說歷史 圖/網絡

現代社會,交通發達。尤其是國家的高鐵技術,幾百幾千裡的路程華商幾小時就可以到達了,而這麼遠的路程放在古代,那真是恐怕起碼得耗費半到一個月的時間。如今的社會越來越好,交通便利,即便是我們自駕要去很遠的地方,也可以在路途中找到各式各樣的酒店旅館住上一晚第二天接著趕路。

但是在古代,可沒有現在這麼方便了,水和乾糧都得自己帶著,要不然路途之中根本不會時時遇到客棧什麼的。而且那個時候的人們都很窮,也沒什麼多餘的錢可以住得起驛站客棧,況且那裡面也都是很簡陋的,所以沒錢的人們只能是長途跋涉,實在累的不行也只能是在外面風餐露宿。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聊的這句俗語就和人們的出行有關「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關於這句俗語其實有很多解釋,一種是從遠行者的角度來理解的,意思就是說,出門遠行走了十裡多路的時候,就應該提前問問吃飯的地方在哪兒,每走二十裡路的時候就應該問問,附近哪裡有住宿的地方。

這樣所就是為了防止突然餓了的時候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或者是因為天色已晚而突然找不到可以住宿的地方,只得露宿街頭。另外一種解釋是,客人來到了主人家的時候,若果是從是離院外的地方來的客人,那就不要問他餓不餓,吃飯沒有這樣的問題,走了十多裡路肯定是又餓又累的啊。所以這樣的問題難免多此一舉。

若是客人從二十裡遠或者是更遠的地方來的話,那就更不要問他是否今晚要借宿的問題了,天色已晚,當然是只能留宿主人家了,除非有個別的客人,他們會自己告訴你今晚會繼續趕路。現在看來,這句俗語已經很明顯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了。對於交通和科技發達的現在,即便是找不到路也有導航。

半路餓了也不要緊,用不了一個小時的路程就一定會在路邊找到旅館或者是酒店飯館什麼的,所以根本不必擔心會被困在路上,餓著或者是無法好好休息。況且現在信息科技發達,半路有什麼事情,拿起手機一個電話就可以尋求幫助,解決好多問題。不得不感嘆,我們如今的生活真的是比古時候的人們要幸福多了。

相關焦點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啥意思?出門在外要知道俗語是老一輩人一輩子的生活經驗所積累得來的,有的仔細分析還是很有道理的,雖然很多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社會,但對我們的為人處世還是很有啟迪的。古代交通落後,出一趟遠門很不容易,舟車勞頓,與之有關的一句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是什麼意思呢?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俗語想必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有人認為其意思是前行十裡不要問如何吃飯,前行二十裡不要問何處住宿、如果這樣理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啥意思?出遠門的不妨一看
    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是一句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表面意思說的是出門在外,走十裡路的時候就要打聽哪裡有飯館;而走了二十裡路,則需要問詢住宿的客棧。這對於經常出遠門的人來說,既然經驗之談也是出門須知。但如果深挖這句俗語的內涵,其實還可以反映出路途艱險。由於古代社會交通特別不發達,再加上你根本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
  • 民間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究竟啥意思?
    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是一句蘊含人生哲理的俗,表面意思說的是出門在外,走十裡路的時候就要打聽哪裡有飯館;而走了二十裡路,則需要問詢住宿的客棧。這對於經常出遠門的人來說,既然經驗之談也是出門須知。但如果深挖這句俗語的內涵,其實還可以反映出路途艱險。由於古代社會交通特別不發達,再加上你根本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
  • 俗語「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啥意思?常出門的不妨看看
    這對於窮苦人家來說就很不友好,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就和出行有關係,"十裡路莫問飯、二十裡莫問宿"這句話就講了出行的講究,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俗語有很多,第一個人說出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現在對於這句話的理解一共有兩種,這兩個意思分別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的。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
    有些俗語開始覺得它很有趣,當你細細品味它的時候,又會發現短短一句俗語包含了很多內容。「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著深刻的哲學蘊意。01、俗語的來源這句俗語出自唐代詩人馮道,創作的詩歌《天道》,原文:「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中,「好事」即為善事。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出自何處?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
    現在有一句特別流行的口頭語:「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其實這句口頭語的出處,是一句大家並不熟悉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大概意思是平時只管多做好事,千萬不要問或別計較有任何回報。「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是一種非常偉大的博愛,因為這種不求回報的愛,又有幾人可以做到呢!許多人不知深層含義!第一、俗語出處及意義這句俗語出自唐代詩人馮道,創作的詩歌《天道》詩云:「窮達皆由命,何勞發嘆聲。
  •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
    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有何深層含義?說到我國的古代文化,想必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唐詩宋詞吧,筆者今天跟大家講的也是一種文化形式,只是它現在沒有過去那樣流行,人們不像以前那樣重視了。它就是農村俗語,在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聽過不少吧,可以說每一句俗語都是極其有價值的,別看它只有短短一句話,內涵十分豐富。或許你第一次聽到某句俗語的時候覺得它很有趣,當你之後再品味這句俗語的時候,又會發現短短一句俗語包含了很多內容。
  • 「學習濟南交警,全面提升警務實戰能力」《但問耕耘 莫問收穫...
    《但問耕耘 莫問收穫》——高速交警二支隊七大隊教導員 楊春喜車離不開路,路離不開警。路是車之魂,警是路之魂。走過二十年的歲月,其實才是我人生的起步。在漆黑的深夜裡故障車司機久久在路邊無助的情況下得到我們的幫助後那雙緊握的大手;在事故現場渾身是血而生命垂危時那雙充滿眼淚而期盼我們到來的眼神;在凜冽的寒風中過往的路人從窗外看到執勤民警的身影時回頭看的那一瞬間……我深知,這是一名警察的職責所在,更是一種無上的榮譽。
  • 俗語「惜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什麼意思?父母們不妨看一看
    這句俗語便說的是要想孩子將來有一番作為,家中的父母長輩就要為他們做好榜樣。還有這句「借錢莫教子,護短莫為師」,這句俗語更是給父母、老師指出了孩子教育不能犯的錯誤方法。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千萬不要過於愛惜錢。
  •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
    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啥意思?做父母的不妨一看教育是一個國家的興國之本,有句名言說「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是可悲的」,我們的國民只有不斷接受教育才能懂禮儀知廉恥,才能有知識有希望。在舊社會想要讀書認字不那麼容易,不過現在在國家的倡導和幫扶下,父母們普遍重視教育,不管家裡條件怎麼樣都不能苦了孩子學習,有句俗語說「惜錢莫教子,護短莫從師」,家長們不妨看一看。上學這事在現代社會並不難,除非自己實在不願意讀書,否則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和好些幫扶政策肯定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念上書。
  • 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
    導語:農村俗語「莫提三十六、莫講八十四、莫說七十三」到底有何道理!農村的早晨空氣清新之中夾雜著一絲絲的清香,鳥兒也在樹頭上嘰嘰喳喳的打鬧著,家門前的小狗也懶洋洋地打著哈欠。而農村的女人們,也開始炊火做起飯來,房頂的煙囪也冒起了白色的煙霧。開啟了農村田園生活新的一天的開始。而在這冬天季節的農村,農民朋友的地裡的莊稼也收割完了,也開啟了農民朋友一年裡最好修養身息的季節,以便養足身體為來年再作奮鬥。
  • 古語說「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啥意思?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
    明代《增廣賢文》寫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今天又成為俗語「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知、要,添了幾分主動,加了幾分情願,重了些味道,古人想告訴我們什麼?如此,咱們便來解讀一下這句俗語到底有何深層含義。
  • 請友對;從今莫問晴和雨
    綺閣書生 出句別後參商難以見仄仄平平平仄仄最是人心難預測仄仄平平平仄仄從今莫問晴和雨平平仄仄平平仄1、彭英傑出句;別後參商難以見對句;從來魚水不能離出句;最是人心難預測對句;至交朋友不須猜出句;從今莫問晴和雨對句;以往總經雪與霜
  • 奇妙博物館: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最近看了《奇妙博物館》《人類博物館》兩部短劇,看完後的就是非常爽,《奇妙博物館》是比較容易令人細思恐極的一部,諷刺意味比較濃,總結了一下80集(除19集),大概是旨在告訴世人不該佔的便宜莫要佔、不該做的事情莫要幹、是你的責任就好好擔,一句話解釋就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世間是真的有因果報應的,你別不信。
  •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最早出自哪裡?作者為何很少被文學家提起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這樣一個很洋氣的名句,它被廣泛用在各類畢業典禮上,它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如此文藝風的句子,很多人可能都會認為是現代人寫的,其實不然。它最早是出自五代時期的宰相詞人馮道。但知行好事,莫要問前程。冬去冰須泮,春來草自生。請君觀此理,天道甚分明。這首詩從文學水平上,顯然是無法與唐代的詩壇高手相提並論的。
  • 我飽嘗了愛情的折磨,請君莫問為什麼!
    我飽嘗愛情的折磨我飽嘗了愛情的折磨,請君莫問為什麼!我嘗到了離別的苦汁喲,請君莫問為什麼!我週遊了整個世界,去尋找情人的足跡,我終於找到了她,請君莫問在哪裡!心呵,我是多麼渴望,用我滾滾的熱淚,衝洗她門前的泥土——請君莫問為何故!
  • 俗語「36莫說,73莫提,84莫講,100莫露」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大家沒事就喊在一起,嘮嘮家常,聊聊村裡的大小事,其中不乏一些精彩的話語讓人深思,比如說俗語就常能引起大家的熱議。在不少人看來俗語比較糙,但如果細細品味的話,就能發現俗語念起來雖糙,但理卻一點也不糙,並且具有很強的表達能力,是普通話無法替代的。我想這就是俗語流傳千年,並受到大家喜歡的原因吧,而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則特別耐人尋味的俗語「36莫說,73莫提,84莫講,100莫露」老祖宗的話有道理嗎?
  • 俗語: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後,什麼意思?老話值得我們學習!
    在中國以前的時候,鄉下的農民們大多沒什麼機會去讀書,所以文化人也一般不多,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什麼文學方面的創作,比如,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知道一兩句的俗語中就有不少是由樸實的勞動人民所創作的,這些俗語雖然說起來比較「俗」,但這只是一種接地氣的體現,並不代表著沒有什麼內涵,而恰好相反的是
  • 俗語「寧讓門前有橫路,莫讓豎路對著宅」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嗎?
    導語:俗語「寧讓門前有橫路,莫讓豎路對著宅」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想知道的可以跟著小編繼續往下看。農村裡的俗語可以說是代表著「一方水土」以及「一方文化」的標誌性話語了,很多人由於現在的生活節奏和氛圍的影響下開始對這些傳統的、守舊的東西不以為然,甚至是不太相信。
  • 農村俗語:「屋後莫有『鵝鴨爪』,房前莫有曲路繞」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屋後莫有『鵝鴨爪』,房前莫有曲路繞」。雖然我對這句俗語思忖了良久,但還是沒有弄明白這句俗語的真正含義,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